古诗《苔》教案优质8篇

时间:2025-07-13 作者:Brave

项目式学习的教案框架,赋予学生问题解决者的角色体验,个性化定制的美术教案,呵护每个孩子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下面是淘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古诗《苔》教案优质8篇,感谢您的参阅。

古诗《苔》教案优质8篇

古诗《苔》教案篇1

目标:

1、引导幼儿初步感受古诗,能够边模仿动作边诵读古诗。

2、激发幼儿诵读古诗的兴趣。

准备:

1、多媒体课件,音乐磁带,小鹅头饰人手一个。

2、情境设置:小“池塘”。

过程:

1、鹅妈妈带着鹅宝宝去池塘里游泳,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兴趣。

(1)孩子们,今天的天气可真好,妈妈带你们到池塘里去游泳,好吗?

(2)听音乐做戏水的动作。(伸伸脖子、理理羽毛、划划水)

(3)啊,游累了,我们来找个地方休息一下,幼儿随地坐下。

2、结合多媒体,初步了解小鹅的特征并能模仿小鹅的.动作。

(1)今天妈妈请来了几个好朋友和你们一起玩,看看它们是谁呀?(播放课件)

(2)这些小鹅长得什么样?(引导幼儿讲出小鹅的特征,长长的脖子,白白的羽毛,红红的爪子)请幼儿模仿小鹅伸脖子、游泳的动作。

(3)小鹅在水里游得真高兴啊,你们看它们又在干什么了?(唱歌、跳舞)它在唱什么歌?它们是怎么跳舞的?

3、结合多媒体,初步欣赏古诗《咏鹅》。

(1)小鹅到底在唱什么歌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好吗?(完整播放课件)

(2)你听到小鹅在唱什么歌吗?(引导幼儿用古诗里的句子回答)

4、再次完整欣赏古诗《咏鹅》。

小鹅唱的歌真好听,我们跟着小鹅一起唱好吗?

5、边模仿动作边诵读古诗。

(1)小鹅一边唱歌还一边跳舞呢,我们也学着小鹅边唱边跳,好不好?

(2)想再跳一遍吗?这一遍要大声地唱给小鹅听。

6、请个别幼儿上来表演古诗《咏鹅》。

这一次,小白鹅想找个朋友一起表演,你们愿不愿意呀?

7、结束。

今天我们和小鹅做了好朋友,还学会了小鹅的歌,你们觉得高兴吗?天也快黑了,我们该回家了,一起和小鹅说再见吧。(幼儿和小鹅道别后一起游回家)

古诗《苔》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说出诗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重难点

1.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通过朗读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乐学善思办法

组内赛读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巩固对诗词的理解。

教学流程

一、借助情境,听读赏诗

1.播放课件。

2.师声借助情情并茂地诵读诗文。

3.学生自由读诗文。

要求:借助拼音,把古诗读准确。

1.同桌互读,看读音是否准确,诗句是否通顺。

2.指名读,全班评议。

二、诵读诗文,把握诗意

(一)学习古诗《雪》

1.指导读诗,感知诗意

(1)简介作者尤袤

(2)自由读古诗,结合诗文的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3)图文结合,多种方式反复诵读。

(4)同桌、小组、全班合作交流深入理解全诗内容。

(5)汇报学习情况。

2.由画入境,想象感悟。

(1)指名读.全班齐读.练习背诵

(2)结合背诵,启发学生展开,引导学生说说作者描写的是什么样的景象?

(二)学习古诗《江雪》

1.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2.诵读诗文,把握诗意

(1)读一读: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自读、同桌互读、指名读)

(2)自由读古诗,结合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尝试练说、同桌互说、指名说)

(3)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学生初步感知诗意。

3.细读古诗,感悟诗情

(1)自由读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2)指名带动作、表情读,从中感悟是人的情感。

(3)想一想、说一说

通读两首古诗,边读边结合插图想象每首诗所描写的画面是什么样子的?(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

三、延伸拓展,升华情感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完成书后的“自选佳句”。

2.课下搜集关于雪的名句、名言,体会诗人的感情。

3.搜集有关写景的故事读一读。

古诗《苔》教案篇3

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池上》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池上》 ;

2、能认识古诗中5个生字; 3、会写2个生字:首、采。

教学重点:正确书写2个字;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正确识读5个生字。

教学准备:课件、课本

教学过程:

一、揭题示标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首古诗《池上》,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略)为了更好的完成我们的学习目标,我们要通过4场比赛来完成,首先我们来比比谁能把古诗的字音读得准确。

二、比赛一:朗读古诗。 (第一次“先学后教” )

(一)先学1、生轻声拼读。

2、生自己练读。

3、个别示范朗读:要求:读的同学比谁声音响亮,能读准字音,做到不添字、不漏字,尤其要注意平翘舌音的问题,听得同学比谁听得认真,听出有错音及时举手给他纠正。

(二)后教1、指名读,纠错正音。 2、齐读易错音。 3、赛读古诗。

三、比赛二:

学会认字(第二次“先学后教” )古诗咱们能够读准确了,第二场比赛咱们来比比看谁最快地记住古诗中的会认字。首踪迹浮萍

1、生自己练读。

2、同桌相互检测。

3、指名读并口头组词。

4、同桌互查并组词。

5、识字比赛。

四、比赛三:理解古诗(第三次“先学后教” )能把古诗读得流利,更重要把古诗读懂。

1、自由读后,想一想诗句意思。

2、同桌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3、全班交流,及时反馈。重点理解“偷采、不解”

4、入情入境想象朗读古诗,思考:古诗里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小孩?

五、比赛四:比写字(第四次“先学后教” )现在咱们比比谁能把要求会写的生字写得不仅正确,而且美观。

(一)先学

1、生观察二个字在田字格里的结构,位置并书写笔顺。

2、指名说笔顺。

3、齐书空笔顺。

4、指名上台板书会写字,其他学生练写在书上。

5、台下学生观察台上学生板书的。

(二)后教

6、指名上台纠正,并说出正确与美观。

7、师生评议(对不对,好不好)。

8、师范写。

9、生再描红书写。

10、展示比赛。

六、当堂训练:

1、书写2个会写字,并组词。2、试背诵古诗。

七、板书设计

12、古诗两首池上偷采不解

古诗两首第二课时《小池》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小池》 ;

2、能认识古诗中7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3、认识偏旁“水” 、采字头。

教学重点:正确书写5个字;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正确识读7个生字。

教学准备:课件、课本、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题示标这一、揭题示标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首古诗《小池》,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略)为了更好的完成我们的学习目标,我们要通过4场比赛来完成,首先我们来比比谁能把古诗的字音读得准确。

二、比赛一:朗读古诗。 (第一次“先学后教” )

(一)先学

1、生轻声拼读。

2、生自己练读。

3、个别示范朗读:要求:读的同学比谁声音响亮,能读准字音,做到不添字、不漏字,尤其要注意平翘舌音的问题,听得同学比谁听得认真,听出有错音及时举手给他纠正。

(二)后教1、指名读,纠错正音。 2、齐读易错音。 3、赛读古诗。

三、比赛二:

学会认字(第二次“先学后教” )古诗咱们能够读准确了,第二场比赛咱们来比比看谁最快地记住古诗中的会认字。泉流爱柔荷露角

1、生自己练读。

2、同桌相互检测。

3、指名读并口头组词。认识偏旁“水” 。

4、同桌互查并组词。

5、识字比赛。

四、比赛三:理解古诗(第三次“先学后教” )

能把古诗读得流利,更重要把古诗读懂

小池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感受诗中描写的情景,进行美的,培养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和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感情。

2.根据诗意,体会意境是难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准备电脑制作小池作景、小荷、蜻蜓、词库等软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同学们学过很多古诗,你还记得哪首,请你给大家背一背。这些古诗韵律优美,语言简洁,好读又好记,大家都喜欢读古诗,今天我们要再学习一首古诗,题目叫《小池》,板书题目。先听老师把课文读一遍。

二、现在请同学们按照学习要求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

出示学习要求: 1.了解诗人生平。 2.理解题目意思。 3.学会生字新词。

演示课件诗人介绍、全诗图文、字义词库。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小池的作者是谁?他是什么朝代的人?

2.题目你是怎样理解的?你知道小池的意思吗?这首诗写了小荷花池什么季节的景色?

3.诗中有几个生字?示柔字,这个字读作什么? (1)柔是什么结构?怎样拆分,编码是什么? (2)柔可以组哪些词?在诗中组的什么词? (3)柔有四种意思,晴柔的柔选哪种字义比较合适? (4)把柔字打三遍,再用柔字组两个词。

4.再读古诗。看还有没有不懂的词。

四、同学们前面三个要求学得不错,请大家继续按下面的要求学生。理解诗句意思。抽读要求。

1.请一个同学朗读全诗,其他同学边听边看图,想想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演示课件。

2.写泉眼诗人是怎样写的?演示课件。泉眼的水是怎样流的?惜是什么意思?谁舍不得谁?谁能说说这行诗的意思?指导读出舍不得的语气。

3.作者又是怎样写树阴的呢?读第二行,演示课件。树阴照水怎样理解?晴柔刚才同学们学生字已经理解了,爱晴柔又怎样理解?谁喜欢晴天里柔和的风光呢?这行诗是什么意思?指导读出喜欢的语气。

4. 小结:这两行诗写了小池周围的景物--泉眼和树阴。作者把泉眼和树阴写得像人一样懂得感情,其实是融进了作者自己的感情,知不知道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喜爱)请同学们把两行诗连起来读一读,读出舍不得和喜爱的语气。

5.写小荷和蜻蜓作者又是怎样写的呢?读三、四行,演示课件。这两行诗写的是小池里的景物。小荷指什么?才在这儿是什么意思?嫩和荷叶刚露出什么?蜻蜓就怎样?早和才诗人用得非常准确、生动。有了这两个字我们读起来这两行诗眼前仿佛看见了什么?把这两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怎样读才能表达出生动、有趣的情景呢?指导朗读。

6.把四行诗的意思连贯起来说一说,注意诗句中内容之间的联系。(自己说,互相说,当众说)

7. 总结:是啊,清清的泉水,茂密的大树,娇嫩的荷叶,可爱的蜻蜓够成了小池优美的风景。难怪诗人要把这小池写下来,这里真是太美啦!

五、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理解了诗句的意思,下面我们再通过感情朗读和背诵这首古诗来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感情。

出示第五个学习要求:体会诗人感情。

1.认真听范读,注意哪些地方有停顿,哪些地方有重音?

课件演示。

2.下面请同学们利用计算机里的导读要求练读。

3.抽读评价。

4.背诵全诗。

六、 小结学法。今天我们按照这五个学习要求一步一步的学习理解了全诗,体会了诗中所表达的感情。今后同学们学习古诗都可以用这种学习方法。

古诗《苔》教案篇4

?古诗二首》中选编的是宋代诗人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两首诗均为描写西湖美景的佳作,集音律美、形象美、意境美为一体,但风景、意境又各不一样。《饮湖上初晴后雨》是苏轼任杭州知州时,对西湖疏导治理有方,留下了苏堤春晓、三潭印月等由此而得名的景观。与西湖结下不解之缘的同时,苏轼也创作了众多关于西湖的诗作。本诗便是其中的一首,乃是用凝练的笔触从天气的比照入手,将西湖喻为西子,把西湖婀娜多姿的阴优美描写得生动传神,尽显苏轼才气之不同凡响。《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杨万里送别友人时,在净慈寺所看到的西湖美景,从6月与其它季节比照入手,描绘出早晨西湖上荷花在初升太阳的映照下,娇艳含露,莲叶无穷无际,一碧千里的宏大绚烂的画面。两诗选编在一起可谓独具匠心,展现出了不同的“西子”之美。

本单元文化是情越山水间,而本课又处于这一单元的开篇位置。一进入这个单元便以古诗意境美丽、耐人回味的文体牢牢吸引住了学生的目光,充分调动起学生对这一单元的阅读兴趣,是激发学生喜爱、憧憬自然景观的好教材。

依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从三个维度来考虑,我将教学目标设计为:

学问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两个生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自然成诵,诵出诗的韵味与美感。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专心品读诗文,小组合作学习,体悟“水光潋滟”“山色空蒙”“接天莲叶”等词语构筑的画面与意境。

2、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诗人眼中不同的西湖风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西湖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憧憬之情,培育学生喜爱祖国山水的思想感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感悟诗句的画面与意境之美。

我所教的五年级学生已经有肯定的阅读理解力量,思维敏捷,敢于质疑,且已把握了一些读书方法,如边读边想象画面,圈画批注等。他们乐于和同伴们一起争论沟通。因此,我在教学中留意运用直观、形象的图片,提出开放性的`问题,采纳小组合作沟通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深入文本。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文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育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基于以上对教材、学生状况的分析,我采纳自读自悟法,调动学生的阅读主动性,引导学生采纳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边想象画面,使学生在反复、形式多样的读中,感悟西湖之美。

本课教学分两课时,这里就第一课时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作一说明。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对编者意图的揣摩,为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我将教学环节设计为:激发兴趣,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精读品尝——总结升华,拓展延长。

(一)激发兴趣,自读自悟

上课伊始,我首先出示一组西湖的风景图片,配以美丽恰当的音乐边作叙述:西湖风光秀丽,风光迷人,自古以来就是名胜。假如说这些生动的图片是有形地记录下了西湖的绰约风姿,那么古诗就是以简洁却意境深远的文字展现出西湖的迷人风韵。今日,我们就一起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我这样处理,有声有色,直观形象的画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接下来我引导学生沟通苏轼的有关资料,了解他与西湖的不解之缘。文如其人,诗由心生,了解这些背景资料,就为学生感受对西湖观看之细,专心用情之恳切,打下认知根底。

在将两首诗读正确、流利后,我再引导学生自己感悟,将诗句中写景的词语画下来,借助工具书及资料理解诗意。这是一个学生自己主动探寻新知的过程。在这一环节中,我给学生留足自读的时间,使学生的阅读、理解力量及读书方法连续得到熬炼。

(二)合作探究,精读品尝

依据学生乐于和同伴进展争论、沟通的状况,我再引导学生小组内沟通自读中遇到的问题,然后集体沟通,并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你的眼前出现出了怎样的西湖画面?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然而,只有有了开放性的问题作定向,鸟才能在茫茫天空中找到飞的方向,鱼才能在浩瀚大海中寻到跃的目标。因此,这样处理,就能使学生的理解和沟通有路可循,有章可依。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引导学生沟通的过程中,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想象、感悟“水光潋滟”“山色空蒙”的不同画面,并且通过追问“浓妆时的西湖是什么样?”“淡抹时的西湖又会是如何景致?”使学生感受到:哦,原来空濛山色是其淡雅的妆饰,潋滟的水沟是它浓艳的粉脂,进而体会把晴雨皆宜的西湖比作西子之精妙。在此理解根底之上,再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读出自己所感,读出诗之韵味。以上过程中,我始终让“学生是学习的仆人”的观念贯彻始终,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以落实。

(三)总结升华,拓展延长:

在学生充分理解、感悟诗句的意境后,语言文字已经变得形象立体了。这时我再引导学生联系课初所介绍的有关的资料来品尝此时的心情,并带着这样的感受再去吟诵,使得学生的情感体验得以升华,充分感受古诗的音律美,形象美,意境美。

在学习本诗的根底上,我再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苏轼的另一首描写西湖的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使学生充分地感受西湖的另一番景象,激发学生对西湖景观的憧憬、喜爱之情。

语文是布满激情的诗样的,我追求的就是这样的境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以情激情,以读为本,使学生在读书中有所感悟,在读中享受情感的熏陶,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关注和丰富学生情感世界的过程,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古诗《苔》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4、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体会古诗所描绘的美景及特点,并动手画一画。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李白(著名诗人),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明确日标,尝试学习。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断、开、回、出、来”这几个难懂词的意思。

注:“断、开、回、出、来”“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指导学生串讲句意。

最后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趣味,丰富个人感情世界,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学些什么呢?

这样“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先指导学生看教学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这个难点。

再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己学懂。

这样,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4.让学生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想象画面法”。

提示:在舟中望天门山。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四、指导诵读诗句。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2)读出节奏感。

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

板书: 碧水:开、回

望天门山 青山:中断

孤帆:日边来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学生背诵《游园不值》

师:我们上节课学了《游园不值》,这首诗写的是(春天的景色),现在我们来看看夏天在诗人的的眼里是怎样的?(读全诗)

二、学习新课

1、解决生字(学生自己解决)

潋滟:与水有关,所以是三点水。亦:也。西子:西施。相宜:合适。

2、介绍作者

3、师:生字、词你们都懂了,现在自己试着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下,然后小组之间互相说。

4、举手发言(大概意思:天晴的时候,湖中波光粼粼,很美丽;下雨的'时候水雾迷茫,山色奇妙。我要把西湖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

5、引导学生理解题目(饮:喝酒。湖:西湖。初晴后雨:雨过天晴)

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

6、师:这首诗是写(作者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这四句诗都写了西湖的美景(学生纠正:不是)

师:同学们怎么说不是呢?

(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

师:有些同学知道了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现在小组交流,每句诗各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呢?

(后两句诗写了拿西湖来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西湖的景色很美,西施也很美。)

师:作者每见过西施,西施当时也没有站在湖边给作者作比较,那作者怎么对他们进行比较呢?

(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并且比喻恰当)

这样想象和比喻,西湖就(显得更美了)

师:西湖就显得更美了,那现在同学们自己想象西湖的美,这么美的景色,我们一起来体验。(学生根据自己想象的“美”来读诗句,体验美。老师指导和范读。)

7、背诵全诗

自由背诵然后检查

古诗《苔》教案篇6

设计理念

1.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自悟自得。

2.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教学中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3.课后作业 收集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过程

一、谈雪激趣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怎样的雪景?你们看见过在漫天大雪里钓鱼的情景吗?诗人柳宗元就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出示雪景图)

二、初读感知,想像画面

1.听老师配乐朗读,尽可能在脑海中想像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轻声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想像画面。

3.指生朗读。

4.说说你脑海中的画面有些什么,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进入情景,自主学习

1.对于这首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

2.学生交流。

(1)播放音乐,指生描述:冬天到了,北风呼呼地吹着,接着下起了鹅毛大雪,一连几天也不停,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所有的山上都看不见一只鸟在飞,所有的路上也看不见行人的足迹。但在冰天雪地里,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却孤零零地坐在一条小船上,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2)刚才这位同学描述的好在哪儿?(强调用自己的语言,自然生动有创造性地描述。)

(3)你有什么补充的?

(1)展示有代表性的简笔画。

(2)用诗句来描绘自己的画。

(3)引导讨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如何在画面上表现出来的?

(1)抽生读。

(2)集体评议。(师指导读好停顿、节奏、韵脚。)

(3)练读。

想同学所描述的情景,边想边读。

看同学的简笔画,边看边读。

听音乐感受诗的意境,边听边读。

(4)抽生背诵。

课外延伸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优秀诗文还有很多。课后同学们从他的作品中再找一二首自己喜欢的诗,下节课,你们来做老师,给大家介绍。

古诗《苔》教案篇7

课 题: 21、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6个生字。

2、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古诗,初知诗意。

3、能用自己的思维,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能力训练

1、通过看图,培养观察能力。

2、在讲解古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思想

1、通过学习古诗,品味古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教学难点:对诗的意境理解。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具准备:挂图、生字卡片

板书设计:

21、古诗三首

空山幽静(以动衬幽静)

深林幽暗(以光衬幽暗)

鲈鱼美

风波里

苍山、白屋

柴门、犬、夜归人

教后感想: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古诗《鹿柴》

教学要求:

1、理解《鹿柴》的意思,感受诗歌描写的意境美。

2、朗读、背诵《鹿柴》。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诗《鹿柴》(板书课题)。

二、教学古诗。

1、自由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反复读诗歌,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3、请几个学生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4、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歌描述的意境。

⑴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⑵诗中没有写林子里静寂、幽暗,只写了人语响、返景、复照,怎么会给人以幽静的感觉呢?

⑶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⑷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给你怎样的感觉呢?

三、指导朗读,背诵诗歌。

1、指导朗读,注意停顿和节奏。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2、试着背诵诗歌。

3、全班齐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江上渔者》

教学要求:

1、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对劳动者的同情,对不劳而获者的讽刺。

2、学会生字新词。

3、背诵诗歌。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以前,我们学习了几首写劳动人民生活痛苦的诗歌,记得哪些,背一背。

2、今天我们再学一首写渔民生活的诗歌。(板书:江上渔者)

二、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2、理解词语。

三、学习古诗。

1、自由读诗,读通读顺。

2、再自由读古诗,读准节奏。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⑴学生自学。

⑵学生交流。

⑶学生汇报。

⑷师归纳。

4、生讲诗意。

5、师指导生再说诗意。

6、指导朗读

四、背诵古诗。

五、小结。

?江上渔者》表达了对劳动者的同情,同学们学了诗歌应该尊重

劳动人民的劳动。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教学要求:

1、理解《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诗意及诗歌表现的意境。

2、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古诗,导入新课。

1、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鹿柴》、《江上渔者》谁能把它背诵出来?

2、请几个学生背诵古诗。

3、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唐代著名诗人刘长卿的诗歌。(板书课题。)

二、学习诗歌。

1、范读全诗。

2、自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理解题目的意思。

3、学习生字的写法。

4、再读全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讨论交流。

5、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句意思,讨论交流。

6、精读诗歌,体会意境。

⑴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⑵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请同学们想象自己就是诗人,说一说。

⑶读诗歌,说说你最喜欢读哪一句?为什么喜欢?

7、指导朗读诗歌,注意停顿和节奏。

8、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作业设计:(自选)

一、看拼音写词语。

1、根据诗歌意思填空。

?鹿柴》这首诗描写了 这个地方 时候

的景色。前两句诗以 反衬 ,后两句诗以 反衬 。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诗中描写的景物有 、 、 、 、、 。

2、比一比,再组词。

幕( ) 苍( ) 犬( ) 逢( ) 蓉( )

暮( ) 仓( ) 大( ) 缝( ) 容( )

3、默写古诗三首。

4、读读背背。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古诗《苔》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直接揭题:泊船瓜洲

2、理解诗题,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自由说说。

(1)“瓜洲”,教师随机画画简图。

(2)“泊”,教师提示注意字音与字意的联系。

3、了解诗人。

学生交流有关王安石的资料,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背背积累的王安石的诗,

并适时提示学生注意王安石与江苏的关系,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

(王安石的'父亲在江苏南京当过官,他的童年是在南京度过的,因此他把南京当作第二故乡。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诗,就是王安石接到圣旨,赴京任宰相途中写下的。)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初读,读准字音。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一水间(jiàn)数(shù)重(chóng)山照我还(huán)

2、再读,理解诗意。

想一想,为什么这么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解决。

(1)解决前三个读音——理解第一句。

借助简笔画理解。

(2)解决第四个读音——理解第二句。

引导学生联系创作背景进行理解。(明月下,遥望家乡,自然想回家:“huán”)

(3)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

3、品读,深化理解。

(1)读读诗句,想想意思,是否有新的疑问产生?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a、、瓜洲隔着宽阔的长江,中山距离京口相当遥远,但在诗人笔下那家乡似乎离得很近,这是为什么?

b、为什么寄希望于明月将自己照着返回家乡?

(2)引导学生释疑,在此过程中体会诗人之思乡心切。

三、想意境,悟诗情。

1、师描述情境:皓月当空,微风拂面,远眺家乡,诗人的心儿早已飞回故乡。故乡的美景仿佛宛在眼前。他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

引导学生运用积累的描写江南春景的诗句进行描述。

2、引导学生将想象与现实作对比,体会诗人思乡且无奈的内心。

3、有感情朗读。配乐朗读。熟读成诵。

四、品用词,练语感。

(一)品评“绿”字

1、王安石写诗每个字都要经过仔细推敲,你知道诗中哪个字是王安石反复推敲才决定用它的吗?

2、猜猜他曾用过哪些字?(到、过、入、满……)

把这些字填进去读读,与“绿”字比一比,“绿”字好在什么地方?

小结:是啊!一个“绿”字,引发了我们学生多少联想

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句。

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话。

(二)尝试推敲。

现在,老师让你们也来当一回小诗人,推敲推敲,琢磨琢磨,该用哪个字合适?并说说为什么。

1、红杏枝头春意()。(旺、闹、浓)

2、风乍起,吹()一池春水。(动、皱、翻、起)

五、自主小结,自主作业。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总结)

2、你认为这堂课应做什么作业。(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特长进行巩固或延伸,如配乐诗朗诵,画画情境图,改写散文或现代小诗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