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郊游教案及反思5篇

时间:2025-04-16 作者:dopmitopy

教案能够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我们在编写教案时,可以加入一些创新的教学方法,淘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音乐郊游教案及反思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音乐郊游教案及反思5篇

音乐郊游教案及反思篇1

教学目标:

1、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编的故事。

2、引导幼儿在理解图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排列图片。

3、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及排图讲述能力。

教学准备:

大图片一套,幼儿用的小图片人手一套。

教学过程:

一、引起幼儿的注意

今天老师带来了几张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想一想,排一排图片,好吗?

二、引导幼儿在理解1~5幅图片意思的基础上学习排图

1、出示第一幅图片,请幼儿说说图片说的是什么。

小结:一天,天气非常晴朗,小鸟在叽叽喳喳地唱歌,小动物们高高兴兴地去郊游。

2、引导幼儿理解2~5幅图片的意思。

①它们在郊外是怎么玩的?这儿有几张没按顺序排列的图片,谁能够看懂?

②小猫在干什么?它是怎样跳高的`?(撑竿跳。)

③小狗在干什么?(学习词语:竖蜻蜓。)

3、引导幼儿给图片排序。

①现在请你们把红色边框的五张图片拿出来排一排,然后连起来讲一段故事。

②幼儿动手排图片,教师巡回指导。

③幼儿根据自己排列的图片讲述故事,教师排出相应的大图片。

三、引导幼儿为故事的后部分排图

1、小动物玩得正高兴,突然发生了什么事情?请你们拿出蓝色边框的三张图片想一想、排一排。

2、幼儿排列图片,教师巡回指导。

3、个别幼儿排图片,请其余幼儿说说是否同意这样排列。教师根据幼儿回答及时作出正确引导。

4、这几张图片讲了什么?小刺猬为什么帮小动物们晒衣服?谁会用一段好听的话来说?

5、教师小结。

6、现在图片已经排好了,请你们把图片上的故事讲给小朋友听。

音乐郊游教案及反思篇2

一、活动目标

1.感受a段音乐的欢快b段音乐的优美,体验共同演奏的乐趣,

2.探索歌曲的表演动作,以及演奏时乐器的配置方案。

3.讨论打击乐器的演奏方案,根据乐曲的变化设计配器方案,学习用不同的乐器来表达音乐的不同情绪,能够用铃鼓、碰铃、圆舞板、双响筒等乐器演奏歌曲。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熟悉乐曲旋律,并用相应的动作进行表演。

二、活动准备

1.幼儿已会唱歌曲《郊游》。

2.铃鼓、碰铃、圆舞板、双响筒等乐器。

三、活动过程

1.复习歌曲,进一步感知歌曲结构的情绪。

(1)这首歌有几段?哪几段是一样的?第一、第三段音乐听起来怎么样?

(2)第二段音乐怎么样?

2.创编动作。

(1)在引导幼儿观察操作卡片画面进行讲述后,鼓励幼儿探索用什么动作表示手拉手、很高兴去郊游的情景。

(2)鼓励幼儿探索怎样表演第二段音乐中表现的优美景色。

(3)老师根据幼儿想象的动作组合成歌表演,并进行集体练习。

3.讨论配器方案,为歌曲伴奏。

(1)请幼儿思考用什么乐器演奏音乐优美部分?

b段的比较抒情,可以延长的,适合用什么乐器?

(2)请幼儿思考用什么乐器演奏音乐大家欢快地去郊游的部分?

提示幼儿a段脚步的适合用双响筒

(3)请幼儿看老师指挥做现用乐器的模仿动作,用乐器看指挥演奏。

(4)请幼儿和小伙伴交换乐器看指挥演奏。

教学反思:

在音乐欣赏方面我有一个特别深刻的体会就是无论聆听什么类型的音乐都要给幼儿留有一个想象和发展的空间。音乐有内容,但没有固定的内容。因此,音乐实践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不可避免的带有实践者的个性特征。所以我们在教学的时候一定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而是要利用自己现有的知识去引导幼儿去主动的聆听和欣赏。对于某一音乐作品如何理解,对于一首歌如何表现,我们都应鼓励孩子有不同的感受结果,有更多的表现方法,只有这样才能通过音乐教育使孩子的个性得到张扬和发展。

音乐郊游教案及反思篇3

设计背景

孩子们由于受到年龄、生活经验等方面的限制,特别是我们都是县城周边农村孩子多,缺乏各种必要的感性经验,尚处于直觉形象阶段的思维方式的局限,使他们不可能用成人的思维去理解或再加工那些复杂的音乐材料,对歌词记忆也不能很快的理解记忆。以前我总是先教幼儿跟着我按节奏念几遍歌词,再分句教唱,但一节课下来,还是不能很熟悉的唱歌曲。所以我想:象图谱这样的视觉符号就起到了把音乐材料简单化、形象化的作用,图形谱的运用是一种视觉参与。,它不仅可以帮助幼儿理解音乐的内容和旋律风格,同时,又可以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与想象力等等,让孩子主动愉快的学习,让孩子们的音乐活动不再枯燥,也让我上音乐课不再单调。我选歌曲《郊游》,是因为旋律平易亲切,朗朗上口,为小朋友所喜爱,歌曲描写了小朋友结伴去郊游的情景“白云春风”、“青山绿水”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色,“我们大家手拉手一同去郊游”,清新明了,首尾点题。

活动目标

1、在理解歌词,唱会歌曲的基础上,感受aba段不同的情感,唱出a段欢快的音乐,b段优美的音乐。

2、掌握x x xx x这一走步节奏,并且用肢体动作创造性的展现郊游的游戏化情境。

3、在音乐和游戏的情景中,能用欢快、活泼、兴奋地情绪,有感情地、自信地,完整地演唱歌曲,感受到郊游时的轻松愉快。

4、通过演唱《郊游》使幼儿喜爱春天,从而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歌曲的三、四、五乐句。教学重点:有感情地唱歌曲。

活动准备

录音带,录音机,歌词图谱,节奏型卡:x x xx x。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入室律动。组织幼儿做课前手指游戏坐好,

2、复习歌曲《茉莉花》;复习节奏:x x xx x。

二、基本部分:

1、谈话引入:小朋友你们跟家人去郊游过吗?(幼儿自由回答)是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去的?

2、教师出示歌词图谱以讲故事形式与幼儿一起回忆郊游的快乐,并引导幼儿按照图谱说唱歌词。

3、放录音带《郊游》,引导幼儿听出有两段“不同的”音乐。

4、教师边指图谱边范唱一遍,让幼儿能更好的理解歌词,熟记歌词。

5、学唱歌曲。

(1)教师以分句教唱法并结合歌词图谱带幼儿唱歌1-2遍。

(2)教师以整体教唱法用不同的动作带幼儿唱歌,让幼儿感知歌曲的节奏和ab两段不同的“情绪”。

(3)教师弹歌曲旋律,幼儿根据图谱用自然,欢快的声音有感情的

唱歌曲。

(4)分小组接唱。女孩唱a段,男孩唱b段。

(5)放歌曲录音,教师与幼儿一起按歌词合节奏地进行歌表演。

6、音乐游戏:《去郊游》

教师与幼儿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圆圈,听歌曲音乐进行开火车状等不同动作进行游戏,还引导幼儿去邀请其他老师一起游戏。

三、结束部分:

1、小结。

2、出室律动,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

?郊游》这首歌曲的前两句与最后两句要求用轻快、跳跃的声音来唱,而中间则适合用优美、抒情的声音来处理。教师可以通过示范讲解引导幼儿认真倾听,并辨别区分不同的声音。

在活动中我一开始对于两种不同的歌唱方式进行讲解,但很快我发现孩子们并不能很好的理解接受,于是我立刻想到了一种方法:为了让幼儿理解并准确地把握,我设计这样一幅图:用一组小兔子的耳朵形状表示“轻快、跳跃”,用一组柔和的波浪线表示“优美、抒情”,按节奏的形式出现。根据这幅画,幼儿可以很快地分清出哪几句需要唱得活泼欢快,哪几句需要唱得优美抒情。这样的教学方式比起教师单调的讲解记忆要有趣得多,并且印象更深刻。

活动中我借助了比较形象的图,帮助幼儿理解、记忆歌词,让幼儿看着图片演唱,根据图孩子们正确的对两种歌唱的方式进行演唱,从而突破了活动的难点。教师的范唱起到一个示范的作用,最后让幼儿分组接唱,在每一次唱完后教师引导幼儿进行评价,让他们明白如何接唱才算唱得好,从而突破活动重点。

在这个音乐活动中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比如我没有在活动前考虑到活动方式的改变,而是在活动中及时调整,对教材的分析应更加透彻;还有就是在活动中的教师的语言应该更加精炼。我还注意到孩子的情绪变化,在活动中我为了让他们更熟练的唱歌,就请他们再唱一遍,而我的语言组织也不够精练,所以孩子们就感觉不是很有趣,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多想办法,让自己的每个教学环节都进行得更自然更有趣,让孩子不知不觉轻松的游戏中完成,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音乐郊游教案及反思篇4

活动目标

1、尝试自制稻草制品的多种玩法,在此过程中掌握双脚跳、跨跳的技能并能在宽20厘米的平衡线中间走。

2、通过玩“打老鼠”等系列游戏,加快奔跑的速度,提高动作的灵敏度性和协调性,发展平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验自制游戏材料与同伴参与体育活动的快乐,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商讨游戏规则,体验合作游戏的快乐。

5、在活动中增长幼儿对大自然的爱。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

幼儿已有包纸球的经验,对稻草及其制品较为熟悉。

材料准备:

1、稻草若干把,各种花式的草墩若干个,用草编织的小路若干条,草球若干个,大小稻谷若干袋,颜料、丝带、彩带若干。

2、麻雀头饰2个、老鼠头饰2个、望远镜2个、田野场景图片、录音机、录音带。

3、场地设置:见活动过程中的图示。

活动过程

1、师幼讨论,进一步认识和熟悉活动材料。

(1)师(出示稻草)巩固对稻草的认识:“小朋友看这是什么?(稻草。)你知道它是从哪里来吗?(田里来的。)它是什么形状的?(长长的、圆圆的、中间是空的。)它有什么用处呢?”(幼儿自由表述。)

(2)巩固对稻草制品的认识,引发对利用自制材料进行游戏的兴趣。

师(展示各种样式的草墩和草绳):“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如果用这些稻草、草墩、草绳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让幼儿自由商量讨论,在老师的协调、启发下,幼儿自由分组开展操作活动。

2、幼儿分组自制游戏材料,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力。

(1)幼儿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分组操作,教师指导。

第1组:包草球。

①指导语:“我们怎样才能把稻草包成一个球状呢?可以借鉴我们以往学过的包纸球的办法。”

②幼儿尝试将稻草包成草球状。

第2组:涂染和装饰。

①指导语:“选择你自己喜欢的颜色把它们涂得漂漂亮亮,同时也可以用各种彩带、丝带帮它们装扮,活动时请小朋友注意保持环境卫生,不要让这些稻草制品掉眼泪呀。”

②幼儿对草墩、草垫等制品进行涂染和装饰。

第3组:变造型。

①指导语:“我们可以把稻草制品变成各种形状,请你们来变一变。”

②幼儿利用材料的特殊性对稻草制品进行重新变形。共同分享变废为宝成果的快乐。

3、利用自制游戏材料进行多层次游戏,发展跑、跳、平衡等多种运动技能。

(1)花样玩稻草制品。

①鼓励幼儿观察、设想并讨论:“请小朋友想一想,用刚才自己做的草球、草墩和草绳可以玩什么体育游戏?有多少种玩法?”

②幼儿尝试以多种花样玩稻草制品,同时进一步熟悉活动材料。

③请玩得好的幼儿示范表演花样玩稻草制品。

幼儿想到尝试用单、双脚跳过草墩;跨跳、侧跳过草绳;把两条长草绳摆成小路快速走;把草球直接扔到筐里或朝某个方向扔等。

(2)系列游戏:“我们去郊游”。

①请幼儿设想并表述自己玩游戏的方法。

指导语:“如果我们用这些稻草制品来玩一个‘郊游’的体育游戏,你们想怎样玩才最有趣呢?”

②老师根据幼儿提出的玩游戏的方法,结合预设方案,组织系列游戏“郊游”。

游戏1“我们去田野”,训练跨跳与平衡能力。

A. 规则:要求幼儿听音乐一个跟一个地做跨跳和走路的动作,从一个草墩跨跳到另一个草墩上,走小路(草绳制)时不能走出草绳范围,若跨跳不成功的要重新跳过,走出草绳的则要重新走过。(场景示意图见图1。)

B. 在幼儿游戏2~3遍后,配班老师适时出示田野场景图片,表示游戏结束。

图1

游戏2“我们在田野游玩”。

A. 增加游戏难度:改变草绳的投放方法与摆放密度,调整及加宽草墩距离,提高幼儿跳的兴趣。

B. 规则:幼儿听音乐一个跟一个双脚跳过小沟(草绳制),跳到草墩上。要求幼儿双脚跳时不能踩到草绳,再双脚跳到草墩上,不能掉下来。(场景示意图见图2。)

图2

C. 鼓励幼儿原路返回,看谁跳得又快又准,结束游戏。

D. 引导幼儿谈谈此次郊游的感受,交流总结跳与平衡走的经验。

游戏3:“帮农民伯伯打麻雀和老鼠”。

A. 营造氛围,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

播放背景音乐(麻雀和老鼠的声音),引导幼儿倾听。请幼儿用望远镜观望并向老师和同伴报告。(幼:“不好了,是麻雀和老鼠在偷吃粮食。”)指导语:“那怎么办好呢?”请幼儿自由说出办法来对付麻雀和老鼠。(音乐响起前,请一些幼儿戴上麻雀、老鼠头饰先扮偷吃粮食状,然后音乐变化时分别藏到禾把后面让其余幼儿寻找。)

规则:幼儿分组听音乐双脚跳过草墩和草绳,拿起草球扔麻雀;拿起草绳抓老鼠,互换角色持续游戏多遍。(场景示意图见图3。)

游戏过程中及时提示幼儿注意快跑和躲闪的安全,见图4。

结束活动

(1)幼儿帮农民伯伯送稻草和稻谷回“家”。

提示语:“小朋友刚才真能干,帮助农民伯伯赶走了麻雀和老鼠。现在我们帮农民伯伯把稻谷和稻草送回家吧。”幼儿可以选择两人抬着稻谷、自己托着稻谷或挑着稻草走过小路、跨过草墩(草墩的高度增加),高高兴兴地回“家”(见图5)。

(2)听音乐做放松动作——按摩操,结束本次活动。

活动延伸

1、幼儿把挑回来的稻草堆成一间草房子,里面放稻谷,可以成为开展其他活动的资源。

2、利用游戏比赛形式培养健康心态游戏比赛在体育教材中占有相当的份量,通过游戏教学能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团结合作、热爱集体和遵纪守法等优良品质。而这些优良品质正是一个人健康心态的集中体现。游戏深受幼儿的喜爱,也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机。

活动反思

1、活动重视幼儿主体性的发挥。

从自制材料环节到游戏玩法讨论等环节无不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的精神。

2、材料提供的丰富性和园本化。

(1)活动中提供给幼儿的草球、草绳、草墩和禾把的花式多样化,教师由此体验到辅助材料多一些更能刺激幼儿创造的欲望,提升活动的效果。

(2)善于利用园本课程资源和教研成果,在引导幼儿进行变废为宝的自制材料过程中丰富了体育活动的教育教学内容。同时也有机地整合了体育、科学、美术等领域内容,有效渗透环保理念。

3、多层次游戏目标清晰,难易有别,利于幼儿积极性的调动和创造力的培养,同时富有乡土特色。

让幼儿在愉快的气氛中与同伴打成一片。这样日积月累,持这以恒,就能帮助学生培养起良好的性格。

音乐郊游教案及反思篇5

活动目标:

1.感受理解歌曲aba结构,理解歌词内容,学会演唱歌曲。

2.能用“欢快跳跃”和“抒情连贯”两种歌唱方式来表现歌曲的不同内容。

3.愿意参与活动,感受郊游活动、同伴之间合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ppt课件、音乐

活动重难点:

重点:理解歌曲aba结构,感知a段音乐的欢快和b段音乐的优美。

难点:学习用跳跃、连贯的歌声演唱歌曲。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初步感受音乐旋律。

“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天气怎么样?在这样的春天里,老师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郊游。”

“今天老师带来的歌曲,唱的就是郊游的`事情,小朋友们来听听歌曲里都唱了些什么?”

二、理解歌曲内容,感知歌曲的结构和性质。

1.(播放歌曲),幼儿听音乐,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

“你们听到了什么,它们是什么样子的?”

幼儿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小朋友们是怎么去郊游的?你们去郊游看到了些什么呢?帮助幼儿理解并记忆歌词。(白云悠悠、阳光柔柔,青山绿水一片锦绣)你们知道什么叫锦绣?(锦绣的意思是很多漂亮的景色在一起)

3.出示节奏图谱,为第二段歌曲做铺垫。

4.教师示范歌曲,幼儿试唱。

“小朋友们,你喜欢歌曲里的哪一句?你能试着唱一唱吗?”

“小朋友们一起来唱一唱。”

5.“老师很喜欢这一句,我也想唱一唱,你们也来唱一唱!”

6.“你们有那一句没有听清楚?哪一句唱起来有困难?

三、大家一起去郊游

1、教师带头以邀请游戏的形式,连续邀请幼儿手拉手地边唱边表演。

2、在演唱歌曲前,先找到一个小朋友拉好手,然后一起唱“走走,走走走,我们小手拉小手。走走,走走走,一同去郊游”。唱完一遍后,赶紧再邀请一名幼儿,手拉手边唱边走。不断反复演唱这段歌词,知道所有幼儿均被邀请到。

四、活动延伸:

教师带幼儿边唱边出场,让幼儿在音乐区继续大胆创编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