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九上数学教案模板5篇

时间:2025-04-16 作者:betray

优秀的教案不仅是教学的辅助,更是教师反思的镜子,优秀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下面是淘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北师大版九上数学教案模板5篇,感谢您的参阅。

北师大版九上数学教案模板5篇

北师大版九上数学教案篇1

单元教学内容:

面的旋转 圆柱的表面积 圆柱的体积 圆锥的体积

单元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

2、 从多种角度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3、 探索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发展空间观念。

4、 经历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类比的思想。

5、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用活所学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单元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初步了解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平面图形的性质,学习了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学生还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进一步学习圆柱和圆锥的知识。本单元主要通过五个活动,引导学生学习面的旋转(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等内容,并参与实践活动。本单元教材编写力图体现以下主要特点:

1.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经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教材的第一个活动体现的内容是由平面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几何体,这不仅是对几何体形成过程的学习,同时体会面和体的关系也是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这也是教材将此课题目定为面的旋转的原因。教材呈现了几个生活中的具体情境,鼓励学生进行观察,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经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在结合具体情境感受的基础上,教材又设计了一个操作活动,通过快速旋转小旗,引导学生结合空间想象体会立体图形的形成过程,发展空间观念。教材还提供了若干由面旋转成体的练习。

2.重视操作与思考、想象相结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操作与思考、想象相结合是学生认识图形、探索图形特征、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在本单元中,教材重视学生操作活动的安排,在每个主题活动中都安排了操作活动,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发展空间观念。如圆柱的表面积的教学中,教材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来说明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怎样的图形,并呈现了两种操作的方法:一种是把圆柱形纸盒剪开,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另一种是用一张长方形纸卷成圆柱形。再如本单元的最后专门安排了一个用长方形纸卷圆柱形的实践活动,先让学生用两张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纸,一张横着卷成一个圆柱形,另一张竖着卷成一个圆柱形,研究两个圆柱体积的大小;然后组织学生将两张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纸裁开,把变化形状后的纸再卷成圆柱形,研究圆柱体积的变化,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深化对圆柱表面积、体积的认识,并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

3.引导学生经历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类比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合情推理时常用的方法。教材重视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圆柱的'体积教学时,教材引导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由于圆柱和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直柱体,而且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高,由此可以产生猜想: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也可能是底面积×高。在形成猜想后,教材再引导学生验证说明自己的猜想。在圆锥的体积教学时,教材继续渗透类比的思想,再次引导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另外,教材还注意转化、化曲为直等思想方法的渗透,如在验证说明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时,引导学生把圆柱切割拼成近似的长方体进行研究,体现了化曲为直的思想方法。

4.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所学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圆柱和圆锥的知识在生活中有着较为广泛。

北师大版九上数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多样化。

2.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材分析:

这是在学生上学期已经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基础上,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教材利用三捆小树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探索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

与过去教材相比,新教材更加体现了数学化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的课程标准理念;更加关注了学生的知识背景及个性差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不同的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力求使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植树造林对人类的好处吗?每年我们学校都要植树,那么今天我们来看一看,植树的活动中有哪些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所熟悉的`植树这一生活情境,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请你认真观察图后和同桌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一共有几捆小树?每捆有几棵?)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小树一共有多少棵?。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设计这样的环节,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已经到了三年级了,已能从图中收集信息,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策略。)

二、解决问题,探索口算方法

1.独立解答。

学生列出算式203,然后尝试计算。

2.小组交流。

让学生结合小树一共有多少棵这个情境,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列出的算式的含义,再说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以及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北师大版九上数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能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学重难点:能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能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生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游戏法。

教学用具:挂图、投影仪、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指名说一说地图上怎样确认东、南、西、北?

2、教室的东、南、西、北各在你的哪一面?让学生指一指。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老师这有一张我们灵武的某个街道的平面图,有一位老爷爷送孙子从学校出来,迷失了方向,同学们愿不愿意帮助这位老爷爷辨别方向。

板书:辨别方向。

生:愿意。

师:同学们各个都是助人为乐的好学生,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帮助这位老爷爷辩清方向。

三、自主尝试,探究兴趣。

1、从已知引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观察这幅图,看看有哪些建筑物?说一说学校的正东、正西、正南、正北各有哪些建筑物?

(2)完成填一填。

体育馆在学校的面,商店在学校的面,医院在学校的面,邮局在学校的面。

2、探究新知,辨别其余四个方向。

师:你认为图书馆在学校的什么方向?

生:北西方向。

生:西北方向。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说给大家听一听。

生:图书馆在学校的北面,又偏向西面,所以是西北、北西也对,但习惯上叫西北。

师:你说的很对,也很善于从生活中发现问题。

3、合作交流:

小组商量:其它的三个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

4、巩固新知。

全班交流拐角四个建筑物的方向。

四、引出方向板。

师:同学们以后如果迷了路,有什么办法能很快辩明方向呢?

生:看太阳、北极星、指南针

师:我还有一个方法,能很快辨别八个方向,同学们想不想学习呢?

生:想。

(1)教师出示方向板,介绍方向板的用途,然后给每人发一个方向板(给定一个方向),根据刚才的'辨认结果,在方向板上试着填写出其它的七个方向。

(2)同桌互相纠正方向板,填写正确的互相给一个喜欢的奖励。

五、运用方向板。

1、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方向板,指一指教室里的八个方向。

2、找朋友: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利用方向板指一指各自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有哪些朋友?

3、做游戏:(教师给学生发一些卡片,根据卡片上的内容,找相应的位置并进行评价)

4、同桌交流:说一说教室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各有哪些物体?

六、巩固提高,深化新知。

1、指名说:

a、说一说我们的首都在哪里?我们的家乡在哪里?

b、用投影仪出示中国行政图。说一说:我们的家乡在北京的什么方向?北京在我们家乡的什么方向?

2、小组交流。

a、大致在北京的西北方向。

b、大致在北京的东北方向。

c、大致在北京的东南方向。

d、大致在北京的西南方向。

七、教师小结:

1、本节课同学们学得都很认真,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对老师有哪些建议?

2、同桌互相评价本节课的表现。

八、布置实践活动:请同学们到操场上看一看,记一记校园内各方向分别有些什么?(可以用文字写也可以画出来)下一节课我们比一比谁观察的仔细,谁辨别的准确。

教学反思:

1、整个教学能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他们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活动余地;教师始终没有指明新知,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新知。

2、教学能抓住学生爱表现的特点,利用老爷爷迷路这一情境,让学生帮助老爷爷辨别方向,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助人为乐的好品质。

3、本节课的设计具有层次性,先让学生找出正东、正北有哪些建筑物,然后引出四个拐角的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再由辨认一个方向、一个物体或人到辨认一个方向有几个地方或人,层层深入,使学生学习的新知不断深化。

4、教学注重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让学生找朋友、说家乡在北京的什么方向、操场的各个方向有哪些物体等,让学生学会辨别方向,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注重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让学生不但学会在教室内、地图上辨别方向,而且还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辨别方向,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6、能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评价,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北师大版九上数学教案篇4

设计说明

本节课主要探究的是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这是在学生知道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点,理解了周长的实际意义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突出了以下两点:

1.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探究的能力。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探究,引导学生动手量一量,动笔画一画、算一算,通过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既发展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学生利用对周长含义的理解,充分发挥自主性,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它们的周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让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恰到好处地进行引导,从而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题卡学情检测卡

学生准备直尺彩笔题卡

教学过程

⊙激趣引入

1.复习旧知。

师: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过哪些知识吗?谁能说一说周长指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老师的提问)

2.引入新课,揭示课题。(课件出示)

师:刚才我们看到美羊羊和喜羊羊分别沿着长方形和正方形走了一圈,谁走得远?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要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才能知道)

师:同学们说得真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情境引入新课,使学生既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又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带着问题去探究,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实践探究

1.引导学生探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课件出示教材48页上面例题。

师:这是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怎样才能求出它的周长呢?

学生动手操作,先量一量,再计算。

(2)组织学生集体交流结果和方法。

师:你测量了哪几条边的长度?你是怎样算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的?

(请学生充分表达,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预设

方法一:先量出4条边的长度,再加起来。

5+3+5+3=16(厘米)

方法二:先分别量出长和宽的长度,再把2个长和2个宽加起来。

5×2+3×2=16(厘米)

方法三:先把1个长和1个宽加起来,再乘2。

(5+3)×2=16(厘米)

(3)理解计算方法。

针对只测量长方形的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同学提问:你是怎样想的?

在交流中明确:长方形的特征是对边相等。

(4)对比评价。

师: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引导学生对比和评价不同的计算方法。

北师大版九上数学教案篇5

小数天地

[复习内容] : 课本第102、103页的有关内容。

[复习目标] :

1、复习小数四则运算,以及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2、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整理和反思,培养自我评价能力。

[复习重难点] :

1、 进一步理解小数意义。

2、 提高运算能力。

[复习准备] : 课件

[复习方法] : 练习法、小组讨论法。

[复习过程] :

一、 整理导入。

本学期我们又学了一些小数知识,回忆一下你学到哪些知识?

二、整理知识。

让学生翻阅课本中的第一、三、五单元内容。看看学了哪些知识。

1、 学生独立翻阅课本。

2、 让学生与同桌的伙伴交流,说说学到了哪些知识。

3、 利用表格或网络图的方法进行归纳整理。(脚可以提供一些思路或表格)

4、 展示学生的作品。

三、课堂练习。1、小数读写。课件呈现:

五点八七四

二百三十点九 12.03

1.023

0.082

十二点零三 零点零八二 230.9

一点零二三 5.87

要求:

(1)降落伞逐一出现,从上而下,降落平台一次性出现;

(2)学生看“读数”找“写数”,看“写数””找“读数,判断降落点;

(3)完成课本第102页的第1题。

2、小数计算。完成课本第102页第2、3题。

教师以口算卡片出示,学生口答,部分题目让学生说说怎么想的,怎么算的,计算法则以及注意点。

3、解决问题。

(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遇到的小数。

(2)结合生活情景,提出数学问题。

如:教室的长是7.8米,宽6.4米。

○1教室的'周长是多少米?

面积是多少米?

长是宽的几倍?

○2课件呈现:

节日特别供应

精致汉堡 每块9.80元

薯条 每包5.50元

可乐 每杯3.85元

根据情景图,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问题。

四、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第102、103页的第4~10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