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人物抒情作文8篇

时间:2025-07-26 作者:Surplus

要想在语文成绩中获得高分,必须充分重视作文,因为作文是语文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学习到不同人物的人生经历和思想,为作文提供有趣的素材和角度,下面是淘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写人物抒情作文8篇,感谢您的参阅。

写人物抒情作文8篇

写人物抒情作文篇1

?修鞋人】

午饭过后,到了上学时间,学生们陆陆续续地来到了校门外的路口,等待着校门打开。她们像一大群鸟聚集在一棵大树上一样,三五成群,叽叽喳喳,说说笑笑。在他们中间,是一个六十开外的爷爷,他永远那样不慌不忙、从从容容地埋头干着手里的活儿。

我不知道该称呼他什么,他补鞋,配钥匙,修自行车,有时还修雨伞,干很多很多事,姑且叫他修鞋人吧。

我不知道他的名字、他的经历,记不清什么时候他就在那个地方呆着,甚至此时连他的相貌也有些模糊。只记得,大多数时候,他都坐在那里,膝盖上铺着一条不知沾了多少鞋油、多少胶水、多少印记的像是围裙一样的厚实的东西,埋头忙他手里的活儿,完全不理会周围的热闹。

很多个早晨,我见到他骑着一辆机动三轮来到路口,那辆三轮车就像多啦a梦的口袋,放着不知多少东西,修鞋人把车子停好后,就从三轮车上一箱一箱一兜一兜地往下搬东西,大到自行车轮胎,小到钥匙、螺丝帽、钉子,最少也得有几千个吧,一会儿工夫,就会堆满他那个一平方多米的“工作室”。

我和他只有非常简单的几次交集,一次是因为自行车的车篓松掉了,歪歪斜斜的,修鞋人帮我上了螺丝,我准备给钱时,他挥挥手:“走吧走吧,算了。”还有一次是修靴子,因为特别喜欢那个靴子,我足不离靴了好长时间,直到把它穿得面目全非。本以为靴子就此报废了,但奶奶那天把它拿回去时,我很惊讶地看到它被修复得妥妥帖帖,脱胶的地方被密密实实地缝好了,开裂的底子也用新的橡胶代替了,简直是起死回生呀。一问才知道,就是学校路口这个修鞋人的手艺。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就在自己的那个小小的天地里忙忙活活,我常以为他是个沉默木讷的人,但是有一天,大约是我离他比较近,我竟然听到了他边干活边哼着小曲儿,是因为家里有什么高兴事儿,还是因为那天收入特别好,我猜不出来,也或者他常常这样,有自己自得其乐的事儿,只是我以前没有注意到。

我说不清他在那个路口干了多长时间,整个小学期间,他似乎一直都陪伴着我们,在我的生活里扮演着一个路人甲的角色。

其实在我的生命里,出现了许多熟悉的陌生人,比如同一个路口文具店里那个体重有二三百斤的胖叔叔,早餐店里那个走路像一阵风的阿姨,学校门口那个驼背的瘦弱的环卫工爷爷........只要留心观察身边,就能感受到这一群熟悉的陌生人编织着我们的生活,就能像妈妈说的那样,更好地了解生活,理解生活。

写人物抒情作文篇2

__年9月6日,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我来到了这个美丽的世界。如今我活在这个世上已经有11多个年头了,莫非是一双眼,一个鼻子,一对耳朵和一张嘴,给我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

听外婆说,小时候的我很聪明,什么东西一学就会,在10多个月就学会了讲话,只不过讲的是那别人根本听不懂的“外国语”,一转眼的功夫,时间老人把我的婴幼儿时期带走了。

幼儿时期缓缓走来。幼儿时代的我,在妈妈的下,开始了我的日记生涯。最初还觉得挺新鲜的,每天都写上十几个字,也许幼小的我只有三分的热度吧!但我始终坚持着,只为了对妈妈的承诺,尽管酷暑严寒。生活的点点滴滴又走过了幼儿时期。

是不是时间老爷爷把钟调快了?六年的小学时光让我忘怀。六年,就是在我们喋喋不休中,在我们嬉戏打闹中,在我们憧憬未来中,一晃而逝。小学六年是我们人生中最难忘的童年时光,也是我们从小孩子变成大孩子最明显的时段。六年并不是一个短暂的时间,仿佛两千多天的喜怒哀乐,都还历历在目,他们是那么值得铭记,三年前,谁都不懂谁。三年后,谁都了解谁。三年,从陌生到熟悉。三年,每个人都在这成长了。三年,每个人都在这蜕变了。三年,把酸甜苦辣都尝遍了。三年,把喜怒哀乐都经历了。三年后偶尔想起,会觉得有点可笑、有点留恋、有点温馨。三年间的一点一滴还未曾忘记。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让我们把回忆记下了,铺成一条回忆的闪光路把!

写人物抒情作文篇3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涌现出一个个人们所熟知的历史人物,他们都曾为我们的民族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众多的历史人物中,我最喜欢的是汉代的太史公司马迁。

司马迁,字字长。生活在西汉景帝、武帝时期。他从小就聪慧过人,加之出生在世代为官的家庭里,自小就受到文学的熏陶,为以后写出鸿篇巨著奠定了基础。

青年时期的司马迁,曾经离开家乡到各地游历。他的足迹几乎踏遍了大半个中国,一路上的见闻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里。游历回来的他原本很高兴,可不幸的是他的父亲生病了,生命危在旦夕,父亲临终前的遗愿成了司马迁毕生的努力和追求。

为了能尽快完成父亲的遗愿,他天天埋头写作,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就在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史记》的写作时,飞来的横祸改变了他的命运。“李陵事件”的几句耿直之言尽成了他最痛苦的记忆,并受尽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摧残。在多少个日日夜夜,绝望充斥着他的生活,伤心欲绝的他甚至有过一死了之的念头,可一想到父亲的遗愿,他潸然泪下,怎能带着遗憾去见九泉之下的父亲呢?就这样他凭借着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炼狱般艰难地写出了令世人惊叹的千古绝唱《史记》。人生的苦难成就了他辉煌的人生。此生已无怨无悔。

虽然司马迁生活的时代已离我们极其久远,但他人生的印记却还是那样地清晰可见,尤其是他那在绝境中顽强奋斗的精神早已穿越了时光的隧道,成为人们在逆境中的指路明灯。永远为后人所传颂。

斯人已逝,但他永远活在我的心中,不曾离开过。相信他的精神将会伴随我直到永远。

写人物抒情作文篇4

大家看过《中华上下五千年》吗?其中我最喜欢诸葛亮这位历史人物。诸葛亮年仅二十就已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一位天下奇才,“七擒孟获”大家想必听说过吧?孟获因为叛乱,使南中地区众多民族失去了安定的生活,而且也严重影响了蜀国的统治。诸葛亮率领浩浩荡荡的大军,兵分三路,向南中进发。诸葛亮知道孟获有勇无谋,于是他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

诸葛亮让大将王平带队突袭孟获的领地,孟获慌忙迎战。开战不久,王平又假装败走。不知是计的孟获穷追不舍。他就在不知不觉中被王平领到了诸葛亮的埋伏圈,孟获中了埋伏,调转马头想逃走,但无奈寡不敌众,被赶到的蜀兵捆绑起来。孟获心中懊恼无比,以为被汉人俘虏,必死无疑。但诸葛亮竟然把他放了“孟将军,您没事吧?要不咱俩去我的军队走走?”孟获发现诸葛亮的军营里都是一些老弱病残兵,刀枪破旧,旗帜破烂。这时诸葛亮问孟获自己的军队如何。孟获冷笑说:“以前我不了解你们,所以吃了败仗,现在看了你的军队,一定可以打败你。”诸葛亮一直观察他的表情说:“孟将军这次我就先放了你,你回去先整装人马,我们在打上一仗。”当天晚上孟获就来攻击诸葛亮的军队,他一窝蜂冲进营房,但没想到营房里空无一人。而营房四周早已被诸葛亮的军队包围。孟获又说:“这次是你用计,有种我们再来真枪实战的打一仗。”诸葛亮笑了,又把孟获放了。

就这样捉了又放,放了又捉。一连捉了孟获七次,最后一次孟获问诸葛亮:“我们世世代代住在这,你为何老是侵犯我们呢?”诸葛亮耐心开导他:“你们这里有汉人居住,北边也有南人来往,大家都是自己人,怎么能说是侵犯了?而我这次率军南下,还不是因为你们的叛乱吗?”孟获听了诸葛亮的话感动不已,对各军首领说:“丞相如此厚待我,我再不谢他的恩情就不知廉耻了。”

诸葛亮就这样“战胜”了孟获。

写人物抒情作文篇5

武则天,废唐,改国号为周,大周皇帝,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

第一个贡献是打击了保守的门阀贵族。

武则天被立为皇后以后,把反对她做皇后的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一个一个的都赶出了朝廷,贬逐到边远地区。这对于武则天来说,是杀鸡儆猴,但这些关陇贵族和他们的依附者,在当时已经成为一种既得利益的保守力量。把他们赶出政治舞台标志着关陇贵族从北周以来长达一个多世纪统治的终结,也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第二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虽然,早在贞观年间就提出过“劝农桑”的政策,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很好的施行。因此,武则天在建言十二事中就建议“劝农桑,薄赋役”。在她掌权以后,又编撰了《兆人本业记》颁发到州县,作为州县官劝农的参考。她还注意地方吏治,加强对地主官吏的监察。对于土地兼并和逃亡的农民,也采取比较宽容的政策。因此,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是相当安定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人口也由唐高宗初年的380万户进一步增加到615万户,平均每年增长9.1%。这在中古时代,是一个很高的增长率,也是反映武则天时期唐代经济发展的客观数据。

第三个贡献是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一是武则天重视科举,大开志科。有一次策试制科举人时,她亲临考场,主持考试。二是当时进士科和制科考试主要都是考策问,也就是申论。文章的好坏是录取的主要标准。三是武则天用人不看门第,不问你是否是高级官吏的子孙,而是看你是否有政治才能,因此特别注意从科举出身者中间选拔高级官吏。科举出身做到高级官吏的越来越多,这就大大刺激了诗人参加科举的积极性,更刺激了一般人读书学习的热情。这就是沈既济所说的“浸已成风”。开元、天宝年间“父教其子,兄教其弟”,“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的社会风气,就是从武则天时期开始的。正是文化的普及,推动了文化的全面发展,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崔融、李乔都是这个时期涌现出来的,雕塑、绘画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史称武则天当政时期为“贞观遗风”。

写人物抒情作文篇6

我是唐天舜,唐天舜就是我,于__年在常德某地出生。

幼年的我是十分容易生病的,听妈妈说,我时不时的就高烧40度,还是在夜里,并且一烧就退不下来,弄得医生差点儿就给我判白血病了。但还是让我挺了过来,也许正因为小时候病多,长大后反而没什么病了。

小时候,我也算是十分不用心的人,写作业喜欢拖,每次我写作业时,喜欢边玩边写,结果一次写50个字花了一天,这个“习惯”直到上初中后才改正。

小时候我还干过一件蠢事,那就是偷,一次我的一个朋友和我一起在校小卖部拿了东西没给钱就跑了,没有被抓住,当然也没有受罚。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结果有次被抓了个现场,回家后被狠狠的“”了一顿,当然,如果没有那次“”,我的人生也许会因此截然不同。

上初中后,我的性格有了几乎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我原本喜欢热闹,现在喜欢安静,原本喜欢好动,现在懒得运动,唯一不变的就只有:毅力和脾气。

没有毅力是我最大的缺点,所以我很干净,不是身上干净,而是因为我什么事都可以推得干干净净,虽然我不停在心里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却还是把事都推倒明天,这个缺点我不知怎样克服。

我的脾气,用班上的同学的话来说就是喜怒无常。并且好气好冲动,有一有点就是不记仇,让我发现恨一个人很难。

我妈妈说我像爸,别人说我像外公,我认为我就像我,不像别人。

写人物抒情作文篇7

望古今青史留名者,或当朝权政,或风流倜傥,或飘逸脱俗,或博古通今。有人的成就直至影响到今天。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精通机械制作……张衡,中国史上的璀璨明星。

论政绩,他虽无很大作为,但凡是所做官的地方,一定政通人和,我想这就是张衡的特殊魅力,相对于轰轰烈烈的一生,我更偏爱于平淡安逸的生活,相对于高官厚禄的权贵生活,我更喜欢“采菊东篱下”的悠然。所以我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我与张衡的生活是有相似之处的。我不能像林语堂那样说“我了解他”。但是我可以说“我喜欢他”我喜欢张衡,喜欢他骨子里的孤傲,因为这孤傲之气,他没有与当时的宦官们同流合污,保持了自身的清白。人,就是要有这种清离之气的。你也许不能以单薄的力量改变身边的恶俗,但是至少可以以自身的正气来感化,哪怕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但至少努力过了,自己做的很好,就可以了。

再说成就。著名的侯风地动仪可以算作他的代表,据说直到现在也没有人研究出他的结果。用一句比较俗遗点的话说“科学就是力量”如果说他的成绩归功于天赋,那么可就有点委屈张衡了,刻苦是他唯一成功的路,从他身上我了解了成功的必要因素:耐心、兴趣、以及刻苦。

话说回来,平时看一个人,首先看他的言谈举止。我想张衡就是那种很书生气,但是稳健中带了些许机敏,一片著作,写十年之久。人生能有几个十年呢?专心做一件事,就会做出惊天动地的壮举。这是一种坚持,一种力量。

我想,我已经被他感染了。他——张衡,我心中的英雄。

写人物抒情作文篇8

金秋十月,我有幸随父母参观了位于兴化的板桥故居。突然明白,原来是江南水乡特有的小桥流水、粉墙黛瓦,造就了一代宗师——郑燮。

漫步清幽的宅院,暂避喧嚣,渐渐就穿越了时空,与大师郑板桥有了心灵的契合。院子里竹影婆娑,在摇曳的竹影和沙沙的竹声中,板桥大师的身影也隐隐出现在竹林之中。这挺立的劲竹 “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不正是他不屈权贵、清正廉洁的真实写照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掷地有声的词句,不正是他自白的心声吗?因为不屈于权贵,十年寒窗苦,却只博得了一个知县的官职,而这个知县也因做不到对黑暗视而不见,同流合污,只得道声“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回扬州卖画糊口了。辞官的他真正是“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只带走了一条黄狗和一盆兰花。在“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时代,这可真算是天下奇闻了。一个知县竟然要靠卖画来维持生活,这不得不让人肃然起敬。

郑板桥不仅自己做到白璧无瑕,更可贵的是他是一位体恤民情的好官、清官。在那个“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时代,像他这样一心为民的人,一定会被官场同僚视为洪水猛兽。走在幽静的竹林中,不禁想起了小学曾学的课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当年他任潍县知县,恰逢大灾之年,百姓无粮可吃,饿死无数,易子而食。郑板桥辗转反侧,夜不成眠。“一枝一叶总关情”正是他内心煎熬的真实写照。终于,他舍弃了自己的仕途,冒着被砍头的危险私开官仓赈济灾民,有人劝他三思而行,他怒斥:“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郑板桥强令城中富户平价放粮,并为灾民设粥棚。他自己以身作则,首先捐钱抵粮。一时官私粮仓齐开,任由治下百姓凭户口本或者暂住证借粮,更了不起的是待百姓借粮完毕,郑板桥居然当众烧毁所有借据,活人无数。以至于被罢官后,百姓遮道挽留,家家画像以祀。

静听沙沙竹声,缅怀板桥高洁,不禁浮想联翩:如果当年的官员都像板桥一样,那丧权辱国的条约是否不会一一签订?中国是否不会沦为半殖民地国家?那近百年的苦难是否就不会成为历史?我们的祖国是否一直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又想:在当今的中国,是否可以把郑板桥树为官员的表率?熟记于心而后为官。那样的话,电视中是否会少些贪腐的新闻,多一些勤政为民的先锋?我们的祖国是否会崛起得更加迅速?

环顾四周,白墙黛瓦格外的朴实、内敛,诠释了板桥贫寒而很有气节的一生。他一生所画的兰、竹、石,也与其倔强不驯的性格相合。

我喜欢他,因为他平实无华、才情出众;我敬佩他,因为他大气凛然、刚直不阿;我崇拜他,因为他不畏权贵、一心为民。他是我的偶像,是我前进路上的明灯,在今后的人生路上,我一定会踩着他的足迹前行,做一个平凡而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