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让我们认识到电影是一种强大的文化传播工具,能够深刻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观后感是我们对作品感悟和理解的展示和总结,下面是淘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闪光的少女观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闪光的少女观后感篇1
一个天真无知的女生喜欢上高冷男神,不断追求失败,有失望有彷徨,最终在越挫越勇中找到朋友,找到自己最爱的事物,找到了一直陪在身边的真爱,顺理成章的长大成人。
不知道诸位有没有感觉到浓浓的俗套气息。反正我印象中大多数青春片都是这样的'越挫越勇,逆风成长的套路。
如果《闪光少女》完全就只有这个模式,那恐怕这部影片别说想闪光了,怕是被人黑的乌黑发亮。事实上,虽然影片套了这么一个常规的模板,但是在鲍鲸鲸的笔下,二次元和音乐作为两大重要元素贯穿了整部影片,加上饮水机火锅,广场舞,地方方言,漫画式表达等具有话题性的噱头,故事确实变得有趣三分。
虽然故事在各式各样的花式表达下显得光鲜华丽,可相比民乐包容西洋,音乐最终大同的和谐表达,影片对二次元的表达则具备了相当的争议性。在影片中,喜欢二次元的宅男被表现成又肥又丑的宅男,二次元被说为颜即正义的美貌崇拜,而对二次元表达最为重要的二次元宿舍,也单纯的成为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让女主找到伙伴,不断成长的符号。
总的来说,影片中的二次元宿舍,换成爱猫者联盟,王者荣耀团队加入进故事,配套搭配一些吸猫或打游戏的镜头。重新融入充满逆袭的少女乐团,其实是完全可以的。
在这样极简的设置下,影片固然讲述了有趣的故事,依然显得套路满满。
闪光的少女观后感篇2
或许在别人眼里,我就是另类,我就是不正常,对吧?
这是我看完闪光少女最直观的一个感受。
我对闪光少女的关注并不算早,甚至可以说是很晚。因为当时我听说这部电影讲民乐,讲二次元,我想也没想-----不看。民乐,二次元都不是我了解和感兴趣的领域,自然这部电影对我也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可是我当无意间看过这部电影以后,不得不说,让我很意外,也很惊喜。在这里我不谈这部影片的拍摄技巧好不好,演员演技好不好,我只想说说这部电影给我带来的一些思考。
在电影里,民乐和西洋乐是作为两大敌对的势力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可能在大多数人眼中,民乐总让人觉得有一种浓浓的乡土气息,就好像一听见唢呐声,我的脑海里第一个浮现出的画面就是黄土高原上皮肤黝黑的放羊少年。而西洋乐,优雅,大气,是音乐里的贵族。金碧辉煌的音乐厅里,宏伟的交响乐总是让人振奋不已。当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音乐风格相遇,必定会碰撞出火花。除了音乐,电影还加入了二次元元素。随后,整部电影就围绕音乐,二次元,青春,爱情展开了。其实,故事很简单,发展情节也很简单。这种逆袭类的电影,无非就是以一种先抑后扬的手法,来突出主角的光环,使观众热血沸腾。可是,即使是这种正常的剧情路线,也让我的心情起起伏伏。电影有笑点,自然大方,就是我们青春时代的记忆。电影也有泪点,尤其是当我感觉到那种年少的无奈,失落和挫败,我也感觉到心疼。其实,电影里的民乐和二次元就代表了生活中最不被关注,最卑微的一类。在高傲的西洋乐面前,显得那么渺小,不被看好,不被理解,不被尊重。在我看来,这部电影传达了两种思想。
第一种,人与人。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闪闪发光的对象。他可以是崇拜的对象,可以是暗恋的对象,总之,在我们眼中,他们是那么的耀眼,可望不可即。属于卑微群体的人们,家庭普通,长相普通,经历普通。他们很羡慕那些出身高贵,神采奕奕的人。他们精彩的人生有时候就像是开了挂,普通人所无法触及的。在他们面前,卑微的我们会自卑的抬不起头。
第二种,物与物。传统和西洋,用中国式思维思考,更多的是推崇西方文化。这句话可能说得不太恰当,可是眼观我们的社会,崇洋的心理和行为数不胜数。这种现象的根源,就是我们对自己的民族文化不自信。
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我可以大概了解,电影想要传达的,不仅是热血和奋进,还有对传统的呼唤和尊重,对人们眼中“另类”事物的鼓励和尊重。不仅仅是民乐和二次元,还有很多很多大众不接受或者有看法的事物,都应该去尝试着理解。有时候我们总是自以为是的认为这是好的,那是坏的,但是,那都只是“我们认为”。如果不了解,就没有资格去评论。
我看完电影,也对自己有所反思。我是法语专业,也算是接触西方文化的一派。可是,我学着西方的语言,却对古老的东方语言-----中文甚不了解。我自以为我掌握着这门语言,但是古今历史,文言文化,我又是否了解?未来,就算我能说一口流利的法语,可对自己的母语一窍不通,是该自豪,还是羞耻?
引人深思,也值得改变。
闪光的少女观后感篇3
跑来看《闪光少女》的点映完全是一场意外,我本来是打算看《大护法》或者是《悟空传》的,但是正好家附近的影院都没有合适的场次,刷到了《闪光少女》有一场点映时间合适就去了。不过在此以前也在微博上看到了最终的宣传片,感觉很不错里头也带了很多自己熟悉的元素,所以就想来看看这一次大屏幕又是怎么演绎我所熟悉的那个文化。
影片是从一所音乐学校的西洋乐和民族乐的矛盾为出发点的,在这所音乐学校里学两种乐器的学生经常发生矛盾。学西洋乐的学生看不起学民族乐的学生,觉得他们很土;学民族乐的学生则看不惯学西洋乐的,认为他们很装。甚至是两边的校服都有很明显的差异,学西洋乐的学生们是很漂亮的西式校服,而学民乐的学生则是接地气的中国式校服。这便是影片一开始给我最直观的感受。
然而即便是两者之间存在这样的表面“阶级”,学习扬琴的女主角陈惊还是喜欢上了学习钢琴的学长王文。表白失败后的陈惊因为学长的一句“扬琴是什么?”决定证明自己,于是就有了后面组建了“二·五次元乐队”的故事。
四处拉拢队友无果的陈惊,在伙伴油渣的建议下,去找了住在502宿舍四个喜欢二次元文化的学习民乐的女孩子。在协商完条件后,几个人聚在了一起,每天在西洋乐队练习结束后进行排练磨合。期间也因为一系列的事情,陈惊对加入的四个队友也越来越了解,知道她们的情况知道二次元的文化知道古风乐曲。甚至在之后,身为网络知名up主千指大人的小蛮受邀去漫展表演的时候,他们一个乐队一起去演奏了《权御天下》。
当时那个场景里,台下只有零星几人坐着举着千指大人的应援牌。但是当《权御天下》的曲子一起来,扬琴、古筝、琵琶、中阮、堂鼓汇成的旋律一响起来的时候,眼泪就怎么也停不下来。那是熟悉的乐曲、熟悉的环境还有熟悉的感情。那段的曲子是我觉得整部影片中最大的亮点了,甚至远远超过后面在国家大剧院演出带给我的震撼,就是这一瞬间仿佛所有沉睡着的情感都被呼唤苏醒了。
在后面的剧情里,原本是为了向师兄证明扬琴的陈惊再次告白失败以后,整个故事的重心开始向爱好向音乐转移。陈惊因为达成了目的,预备解散乐队的时候,四人组却反对了,真正喜欢着民乐喜欢着古风曲子的她们,希望还能够以这样组队的形式继续演绎自己的音乐,然而陈惊却没有这种坚持。
可以说这是一个象征着如今很多年轻人状态的角色。在现在这个社会里,太多人没有找到自己真正喜爱的事物,没有找到自己追逐的目标,随着社会浪潮的起伏沉浮飘动着。学习乐器学习艺术,更多的人都是奔着考试升学去的,多少人是因为真正喜欢所以一而再再而三的坚持?不过是寻一条路,熬过去了就解放了。
但是就像电影中,陈惊的妈妈告诉她的那样:
“它陪了你这么多年了,你要不学,和它商量。”
人生在世,拥有的时间那么漫长,总有对于自己而言很特别很重很喜欢的东西,如果找到了这个东西并与它一起不断努力,我相信那个人一定是闪闪发光的。就像在不断努力的音乐学院的学生们,就像很多很多现在为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大放光彩而不断努力的人们。因为拥有重要的东西,所以人生也会与众不同。
剧情从两边学生的比拼开始基调就变得非常的燃,深深的让人感觉到为了自己重要的东西努力着,这才是青春应该有的模样!学习民乐的大家纷纷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向学西洋乐的同学们下了战书。在领导来视察的那天,一决高下——不得不说eson这个领导演得挺好的,我刚开始完全没有认出来——中西方音乐的合奏,互相间用音乐厮杀,到最后西洋乐略逊一筹,这一段真的非常酣畅淋漓。正应了赛前学小提琴的郑有恩引用的肖邦的话一样,这就是他们的战歌,懂音乐的人哪怕不同乐器不同种类,也一样能够互通拼搏的`一场战役。
西洋乐的同学们输掉了比赛,学民乐的同学们却借用了这一次的筹码,换来了在国家大剧院演出的机会,并在各方的帮助下进行了这一次普及性质的演出。这一段戏码就变得非常和谐团结,也让人非常感动的剧情。大家共同努力着,向观众们展现了民乐的魅力,展现了音乐的神奇。
这样的一个故事,可以说编剧鲍鲸鲸非常懂如今的年轻人了。很多年轻人流行的元素,出现在这一代年轻人中的迷茫和矛盾,都在故事中一一体现了出来。切入点也非常难得,是一个本来比较小众、近年来在爱好者们中间才逐渐有些许起色的民族乐。不得不说如今古风音乐以及我们传统的乐器音乐等,也在慢慢扩大影响。像国内较早一批进行古风音乐创作的爱好者和团队,早已经将古风音乐带上了人民大会堂的舞台。影片中学习民乐的大家的坚持,特别是“二·五次元乐队”用自己的方式演绎着曲目的模样相信很多创作者都会有共鸣。
整个故事很积极向上,充满青春燃点的同时也不忘情感线,从头到尾一气呵成,就故事而言非常的棒。只是有些可惜,在刻画二次元文化方面,再怎么努力贴近,终归和我们亲身经历的实际情况还是有一些差异。
影片中塑造的502宿舍四个喜欢二次元文化的女孩子的情况,实际上是一种非常极端的情况了。也许在很多不了解这个文化圈的人来说,对这个群体就是这样一个印象。但是作为一个影视作品而言,这种形象塑造容易让观众产生错误的理解从而造成印象上的偏差。大部分即便是喜欢二次元文化的女孩子,也很少会选择在日常生活中做那么夸张的打扮,并且基本上日常交流没有什么问题。影片中这样的形象塑造,对于很多不知情或者一知半解的观众而言,是一种较为负面的印象灌输。而且在人物造型设计,还有服装和发饰这些的搭配上,手法看上去也非常生涩。毕竟从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样的一个方式太业余也夸张了,既然是想要表达这个文化圈的一个状态,还是希望会有更好更详细的表达。也希望以后会有相关的作品,运用更恰当的方式来进行诠释。
此外影片中也有一些关于古风音乐的解释,但实际上也存在一些偏差,诚然古风音乐是从传统历史文化中汲取的内涵结合现代的一些新的方式再灌输进去的新产物,但是影片中反复用台词强调历史成绩的重要性,倒让人感觉有些哭笑不得了。
但不管怎么说能加入这些元素也已经非常开心感动了,多多少少也是一种科普一种宣传,最起码能让不了解的人知道那么一点和这些文化有关的事情。我们喜欢的、向往的、执着的那个世界,到底有什么魅力,又到底是什么模样的。或许这就是一把钥匙,可以开启通往那边的门,如若是有心人就会去看去听去了解。
实际上这部片子我比较推荐有自己非常执着非常喜爱的事物的朋友,但是家里人持反对、不理解意见的,可以一起走进影院。至于一些诠释的比较有偏差的部分,就由你们自己去解释,我相信绝大部分还是愿意倾听的,毕竟青春路短谁都会走过。
而人生是如此的漫长,我希望大家都能够自己走、自己看,自己找到对于自己来说最重要的东西,每一天都能和它一起努力奋斗着,每一天都过得闪闪发亮。
因为是以感想居多,所以本来还想聊聊几位演员的就给带过去了。像饰演门卫大爷的是北大荒的崔可法老前辈,他的话剧、电影很多都是很经典的作品,很多时候他的角色并不是很重要却让人不容忽视,是个演技非常棒的老演员。
另外还想说一说关于那首《权御天下》,其实我第一个反应网络知名古筝演奏up主+这首曲子=墨韵……墨韵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古筝演奏up主,虽然她考研后已经很久没有更新了,但是和司鼓君合作的《权御天下》也一直是经典。尽管影片中六种乐器带来的震撼感更强,但我还是第一个想到了墨韵他们的视频。这里也在原文链接中贴一下地址,供大家感受参考一下。
还有一天电影就要上映了,希望大家能吃下安利去影院看一看这部片子,毕竟它带来的共鸣与感动才是最重要的。
闪光的少女观后感篇4
这部电影是朋友说要不要去看电影,听说不错。一直以来看电影都只是我平时生活的消遣,没有什么要求,朋友想看什么看什么,所以什么了解都没有就去了。去之前看了下电影名字:闪光少女??呃,感觉有点雷,不像平时他喜欢看的电影类型,一般他都是看外国特效片的。看完过后,了解了,原来这么多二次元的元素,他一直二次元爱好者。
这是一部很特别的青春片,整部电影非常轻松搞笑,总体讲的是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的对抗,奇妙地融入了古风音乐和比较小众的二次元文化,因而人物造型有些另类,但是并不违和,也传达出虽然小众也有同伴的理念,并且使电影增加了很多笑点和一些泪点,而且整部电影非常热血和励志,尤其电影中有三场音乐表演,非常燃,非常震撼,看得人热血沸腾,为民族乐器和古风音乐自豪,看完都想去学一下民族乐器了。
很开心有这样一部没车祸,不死人,不堕胎,非常励志热血的电影。不知道对于一般观众的来说,电影的二次元元素会不会不适应,但对于我这个民族乐器,古风音乐和二次元都喜欢的人来说,真的是大福利啊。当然影片也有不足,有些地方有些强行说道理,喜欢二次元的人也不会那么夸张,学西洋乐器的也并没有瞧不上学民族乐器的,生活中喜欢和学民乐的人还是很多的,当然这是艺术的加工,可以理解。
演员方面演的还可以,男主表演的时候还挺帅挺有魅力的。故事也说完整了,最精彩和震撼的还是音乐,非常出色。
闪光的少女观后感篇5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增强,许多家庭对外来文化愈加包容,更倾向接受新鲜、看起来高雅、神秘的西洋乐器。而几千年传承下的民族乐器开始珠玉蒙尘,历史悠久的编钟被新时代遗弃、同宗的扬琴被风靡欧洲的钢琴取而代之、曾经“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它也不声不响退出历史舞台,曾经代表中国之声出战欧美的“女子十二乐坊”也销声匿迹。
本该属于民族传家宝的传统乐器,在外来乐器的冲击下溃不成军。不否认西洋乐器对音乐史的伟大贡献,其独特的音色让它有嚣张的底气。可是,是谁把西洋乐器送上这片土地的王座?是谁将民乐弃之如敝履?又是谁在背后推波助澜?不仅是民族乐器,还有民族节日、传统习俗、古风歌曲、汉服文化,又是谁在狠狠地甩开它们?它们或许不能代表新时代的声音,但它们伴随着华夏民族的世代子孙从蛮荒、战乱一直走到至今,从远古而来的声音,你们怎么舍得弃如敝履?它们值得每个人的尊重。
虽然,经济发展的利弊影响、教育的责任也不可推卸。但,更重要的人心,是谁在操纵那沉默的螺旋?
新世纪的人们欢乐地拥抱异国文化,圣诞节、情人节过得不亦乐乎。试问,中国以外的土地上,又有几个外国人在过着春节?七夕?或者换个问法,有几个外国人知道这些节日的存在?偏安岛国的邻居尚且能将改良的唐服发扬光大,被水果姐等多个外国巨星设计入mv,而中国的汉服,又在哪个国际舞台上有过半点水花?
同样是被历史遗忘的声音,和服为何引人争相模仿,汉服却被“另类相待”?
是时候醒醒了。等你的子女对粽子节不屑一顾的时候,你又如何告诉她全家一起包粽子的其乐融融?又如何让他了解粽子的那般美味?到时候,他还愿意品尝一个廉价的粽子吗?
可惜宣传不够、没话题、没热度,浪费了一个好声音。应该全网运营让节奏带起来的,有些信息,是时候重新构建了!
见过一个老爷爷来学校演出中国古典音乐,当时他说了一番话对我印象特别深,中国古典音乐如果再没有人传承下去恐怕是要断了,很多外国人来学习中国古典音乐而中国的新一代都热衷于一些欧美的摇滚嘻哈和重金属音乐,他当时说的时候眼眶里包含热泪,所以支持传统古典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