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的演讲稿通用8篇

时间:2024-02-20 作者:Animai

通过写演讲稿,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演讲的节奏和起伏,使演讲更加引人入胜,演讲稿写的情感表达,我们能够与听众建立更深层次的连接和沟通,淘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记者日的演讲稿通用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记者日的演讲稿通用8篇

记者日的演讲稿篇1

从事记者的5年来,始终记得这样一句话“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毁誉忠奸、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人命关天”。在我的笔下,曾报道过数十年如一日无偿修剪树木、打扫卫生,用生命种植绿色的老人;报道过西关小学执着奉献于聋哑盲童特教事业的青年女教师。作为遂平县电视台的一名普通新闻记者,一个可以与50多万遂平人民脉搏一起跳动的记者,我有幸见证了遂平近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也有幸成为桥梁、成为纽带,为这方热土的群众鼓与呼……

一位记者,他的脚下有多少泥土,他的笔下就有多少真情;他的笔下有多少真情,他的报道就有多少力量!今天站在这样的演讲台上,我来说说我们记者自己的故事。

盛夏酷暑,正是烟叶生产的旺季,我的同事小马接受了全程报道烟叶生产的任务。哪位姑娘不爱美?可是这白白净净的小姑娘,硬是扛着脸接受大太阳烘烤;哪位姑娘无洁癖?可是这位文弱的小姑娘,却硬着头皮往烤烟房里钻。任务完成后,她悄悄告诉我,3天啊!天天脸像个“花老墨儿”,也不知道是汗水还是泪水,流到嘴里涩苦涩苦的,但是一想到我们的劳动成果能够让广大观众和领导肯定,心里又有一丝甜甜的感觉。为了一个“真”字,她,付出的是亮丽青春。

一个画面、一篇稿件、一次活动,我们都力求新意。感动中原人物李xx的事情发生后,为弘扬正气、树立典型,我县组织了宣讲团,同事小李接受了宣讲李xx事迹的任务。为了将李xx的事迹讲述得声情并茂,她投入了真情,忍痛把正在哺乳期的孩子断了奶。她在母爱与事业之间毅然选择以大局为重。一边是孩子哇哇的哭声、一边是停乳后的剌痛和不适,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拿着几千字的宣讲稿,在孩子的哽咽声中寻找宣讲的感觉,终于圆满完成了宣讲任务。

现在,如果你再问我,怎样才是一个好记者?我想我会这样回答你,当你勇于承担社会的责任,由衷地热爱这个职业渴望帮助更多的人,义无反顾奔向事实真相时,你就是一个好记者。

记者日的演讲稿篇2

我曾敬佩于在枪林弹雨中来回穿梭的战地记者;我曾羡慕于在名人面前镇定采访的资深记者;我曾惊诧于在风霜雨雪中拍出见所未见令人耳目一新的摄影记者;我也曾赞叹于在各方面写出好新闻好调查的文字记者。

如今,我十分高兴,分外自豪,我也是一名中国小记者。

我自豪,我是中国小记者。虽然,在记者两字的前面还带有个“小”字,但这仍难以掩饰我的自豪。我一样能够穿上记者服,挎着照相机,拿着话筒,带着采访纸、采访笔,眼勤、腿勤、嘴勤、手勤、脑勤地采访新闻;一样飞奔于采访地、学校、家里,匆忙写稿件,抢在别人前面发稿;一样可以于一个小社会活动家的身份进行社会调查;一样可以仗义执言、明辨是非、坚持正义,对学校、对社会负责。

我自豪,我是中国小记者。虽然,这也会影响一点休息时间;虽然,这也会遇到风吹浪打日晒雨淋。但正如在秋风萧瑟百花凋谢的秋天里怒放的菊花,不经历秋风的吹打,不经历秋雨的侵洗,不经历秋霜的蹂躏,怎么能傲然怒放;但正如银装素裹的残冬里的腊梅,正是因为有了数九寒天的北风呼啸、天寒地冻、满天飞雪,才争得了春天的第一缕扑鼻清香,正是“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暗自香”啊。

我自豪,我是中国小记者。听听我们小记者歌谣:

……

你一定也会为我感到自豪的。

我自豪,我是中国小记者。请记住:今日小记者,明日大作为

我自豪,我是中国小记者。请记住:今日小记者,明日大作为。

谢谢大家!

记者日的演讲稿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我是05级2班的祝凯,非常高兴得能够参加本届记者团负责人的竞选,也非常感谢大家给我这样一个机会站在这里。

我是20xx年10月加入记者团的。在记者团的半年里,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更重要的是我热爱记者团这个家园,我真诚的希望她能够发展壮大、展现活力,成为体院一颗璀璨的生命力,所以我今天站在这里竞选负责人!自从加入到记者团中来,截至到五一之前,本学年的工作完成总量如下:通讯稿件15篇,策划书及通知15篇,杂记7篇,实用体文章总量达到39篇。单校园网站全院学生记者的投稿发表率高达到28.6%。系活动摄影图片总共3200余张照片,极大宝贵的留下了各种图片资料。

要做好学生记者团的负责人并不容易,通过王清波团长为记者团所付出的艰辛,我明白要干好团长,就要比其他成员付出更多的辛劳,承担更多的责任,可谓如履薄冰。但是我不会畏惧,因为我始终相信责任成就伟大,付出定会有回报。

下面我具体谈谈担任团长以后的计划,也是我所谓的施政纲领:

首先对记者团现状的分析。现在我院从事新闻记者相关的学生很多,院记者团刚刚成立,所以我们体育系记者团还存在一定的竞争压力,虽然不是太激烈,但加上由于工作经验的原因,我们自身的灵活程度还不是很够,也给我们的发展带来一些掣肘。我把记者团的定位这样描述:校园新闻的原创工作坊,新闻记者成长的欢乐谷,简单来讲就是八个字:"新闻立团,情理治团"鉴于这个定位,在我的任期内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提高投稿数量和稿件质量。记者团是一个新闻团体,能否写出好新闻,新闻时效性能否保证,新闻信息量是否够大,这是决定我们成败的关键。所以,记者团想要继续发展,再创辉煌,"内功"一定要练好。具体就是请老师、学理论、内交流、外学习。这样的话我们的稿件就会多起来,大家的兴趣了也会高涨起来,记者团的影响力也会进一步提升!

第二、加强记者团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一个团队组织要能够长久的发展下去,需要一个科学合理的制度作支撑。因为记者团就是铁打的营盘,而我们是流水的兵,记者团走过的足迹,所积累的优秀传统需要这些制度去传承。还有档案制度、考核制度、组织纪律制度的建立,还有团风、团口号也是不可缺少的。我希望在我负责期间加强制度化建设。编辑记者、摄影记者工作将严格规定,考核评估全体成员工作表现和稿件数量质量。

第三,进一步壮大记者团的影响力。记者团的本质任务就是写好稿件,辅助体育系办好宣传。另外,我们系记者团与其她记者团将建立和保持密切的联系,我们把这个大旗扛起来,我们应该把这个传统继承下去,这样我们记者团在全院更有影响,当然前提是立足稿件!毕竟记者的天职还是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向公众提供可以信赖的新闻产品。

这些举措的本质是在创新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如有不足之处还望大家批评指正。我说的就是这样一些,斗胆抛砖,旨在引玉,若有不当之处还望指正。总之,我能够胜任,愿意为学生会和记者团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谢谢大家!

记者日的演讲稿篇4

今天是中国的第十九个记者节。

必须承认第十九个记者节和第一个肯定不一样:那时候活着的媒体,今天未必还活着;那时候普遍的成就感,今天未必还洋溢在脸上;那时候奔涌的激情,今天未必奔涌。

太阳照常升起,江河生生不息,高山无声生长,历史不紧不慢地远去,记者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当记录,忘记小我!

新华社已经捧出了ai视频主持人,纸媒大部分在网上续命,媒体融合方兴未艾而大浪淘沙。

新华社自己发出ai主持人的帖子后,网友留言:小编你是流着眼泪编稿子的吧。

再想到那个小编的泪水恰好流在立冬这一天,传统媒体的寒流似乎望不到尽头,像一个来自西伯利亚的冰冷谶纬。

果真是“落日大旗红”?果真是“病树前头万木春”?果真是“不堪秋气入金疮”?

在这个悲喜交集的日子,我带着温热的手掌,一如既往地相信:

没有什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别,只有好表达和坏表达的区别,陈腐和新鲜的边界——记者!

一个媒体往往不是被对手的精良打败的,而是被自己的粗放打败的,粗精之间的筛子——记者!

一个媒体往往不是在巅峰开始逆转,而是根本就没到极致就已经堕落,上行或者失速的切换——记者!

一个媒体往往不是被缺钱搞垮的,而是因缺乏正确的价值观而垮掉,价值观的导体——记者!

一个媒体往往不是因为辛苦劳累而解体,而是因为愚蠢劳作和无谓付出而解体,低效和恶法的牺牲品——记者!

一个媒体往往不是因为公众素养低而失去市场,恰恰是低估了公众素养而萎缩,判断的眼光——记者!

一个媒体往往不是因为政策变化而遭遇寒流,而是根本就没有前瞻到政策的拐点,眺望的望远镜——记者!

记者永不失败!失败的是某种人,这种人在哪一行都会失败。

记者永不退场!退场的是记者的某种工作方式。公众永远需要信息的处理器,而迄今为止最先进的数字处理设备,都无法替代有血有肉有心跳的处理器。

记者永不腐朽!腐朽的是丢弃了记者追求和节操,因此丧失了好奇、探索、革新和冒险精神,甘于平庸,忙于求田问舍的那一类。

记者永不冷漠!冷漠的是被名利困住手脚、蒙住眼睛、捂住良心的业内既得利益者。

记者永不丧失学习的冲动,丧失这种冲动的人主动下场或终将被淘汰。

记者是一个番号,方阵内包含了一切传媒工作者,旗幡上有着不同于其他行业的图腾。

在记者节,我向坚持新闻理想、新闻节操和新闻水准的同行致敬!

不要后悔选择做记者。

这一行给从业者的精神燃料,足以支撑他们跑完一生的道路,带着内心的远光灯;

这一行给从业者的能力训练,足以让他们胜任他们试图涉足的一切领域,带着耐力、冲劲和求新求变的本能;

这一行给从业者的观察习惯、思辨习惯、质疑习惯,足以让他们对一切反常的东西保持警惕,并在可能的情况下采取行动。

此刻我眼前闪过无数可钦可敬的新闻领袖、调查记者、博学编辑、卓越主播、杰出摄像、优秀制片、神奇校对以及无数对得起自己薪水和岗位的新闻普通一兵。

中国的发展进步,人类的文明攀登,离不开记者的辛劳,记者永远是人类的良知,桅杆顶上的眺望者。

套用麦克阿瑟的演讲,我最后想说:

老兵永远不死,他们只是转战到了别的战场,或者只是带着伤痛和荣誉,在深沉的鼓角声中悄然隐退。

记者日的演讲稿篇5

今年8月底,我从太平洋一艘名叫“海洋六号”的科考船出海归来。这艘船上的中国地质人,常年在国际公海进行资源调查,为国家探寻海底矿藏。

起航没几天,大海就变得喜怒无常。七八级风,浪高4米,我感觉头晕目眩。船长蓝明华摇摇晃晃在四处排查隐患,他叮嘱我最好回屋躺着。层层巨浪疯狂地拍打着窗户,凌晨1点多,船要翻了似的发出坍塌般轰鸣,瞬间就把我从床上狠狠地甩了下来。蓝明华冲进驾驶台发出一连串指令:“艄向过左30度!船速降3节……”他跟我说,“海洋六号”摇到30度就可能翻船,一个横浪过来,船摇到了20多度,好险!就这样,“海洋六号”带着深海找矿的国家使命,与一个个台风擦肩而过。

海况一好转,大家就得忙着把上百件高精尖设备送到海底去采样。科考队员王俊珠拿给我一件救生衣穿,他说,甲板湿滑,设备多绳索。如果不小心套住脚或被摇晃的仪器撞到,都会容易落水。果然,就在送设备下水时,他一转身不小心碰伤了腿,但只是咧了咧嘴,就跳上1米多高的取样箱去挂钩了。还有一次,一台操作机器突然失灵,千米长的钢缆紧贴船尾,一旦卡住螺旋桨,整条船的人员和物资都有危险。抢修小组一头扎进40多度的机舱连续5小时排险,电机员说,这已经是今年第20次了,时间最长的一次是连续9小时抢险。就在这种压力下,科考队员们24小时不间断地测深海、采样品、做实验。

“海洋六号”也有鲜为人知的传奇经历。7月中旬,“蛟龙”号来到附近海域准备下潜,希望“海洋六号”协助测量深海数据,首席科学家刘方兰当即安排并全程跟踪测量。他告诉我,当年“蛟龙”号下潜7000米刷新世界纪录让全国振奋,但很少有人知道是“海洋六号”连续两年提供技术支撑。那时,“海洋六号”连续4个晚上穿越地球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最终测出地球最深点应该是10923米。我问他,为什么不用国外最新数据,还要反复去测4遍?他说:“这就是科学,追求精准,我们要发出中国自己的声音。”

如今“海洋六号”再次协助“蛟龙”下潜,刘方兰把数据传送过去,收到对方的邮件说:“‘海六’为‘蛟龙’保驾护航,默默奉献,深潜英雄没有你们的名字,劳动奖章找不见你们的身影。即便这样,相信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对此,刘方兰说,恰如“海洋六号”常年开展的大洋资源环境科考,其实都是最基础的幕后工作,为的是在国际海底圈定中国自己的矿区,在大洋深处烙下“中国印”。

40多天很快过去了,我每天都认真写随船手记,把他们勇于担当、团结进取、科学务实和无私奉献的故事传播出去,也渴望能更深入地了解这些人、这份事业。于是我申请了一个岗位 ,请求轮换凌晨1点到7点的大夜班。那一夜,海上疾风骤雨,我和队员们拼命拉住止荡绳,把1.2吨重的设备送到海底,把双手插进冰凉的海底淤泥去采样……我头一次知道,原来戴着厚厚的手套,粗糙的绳索在手里翻滚也会钻心地疼,原来热带太平洋的夜晚也会让人感到刺骨的冷!我体会到,即便困乏到极点,鞋子和衣裤灌满了雨水,依然要顶着湿冷的海风坚守岗位的艰辛。

现在,这艘船已经在深海连续奋战了大半年。在实现海洋强国梦的航程中,他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在我心里打下了永恒的烙印,让我的新闻理想在一线扬帆远航!

记者日的演讲稿篇6

尊敬的各位时报领导、各位家长以及各位小记者们:

大家下午好!我是中二班指导教师房晓敏。很高兴能在这样明亮的会场跟各位领导、家长、小记者一起分享高级班小记者毕业典礼这样令人激动而又令人难忘的时刻。在这一刻,老师有很多的叮嘱和祝福迫不及待地要和小记者们分享。高级班的小记者们,你们即将从济南时报小记者站毕业,即将踏上自己人生新的征程。在这里,老师希望你们今后仍能以济南时报小记者的身份为荣,以小记者的准则继续严格要求自己,将科学严谨的学习风气、勤于探索的实践精神和勇于批判怀疑的态度秉承、发扬、传播下去,做一个“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新时代人才。老师更加期待等到你们学有所成,拿起手中的笔,成为一名真正的记者的那天,希望你们牢记新华社一位知名记者说过的话:“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善恶忠好,笔下有人命关天。”,也牢记自己身上的责任;希望你们能以新闻界历史上留下《红星照耀中国》这样跨时空的历史巨著的斯诺和从大城市来到硝烟弥漫的抗日前线,从而记录了一个时代的范长江两位前辈为榜样,坚持自己的风范,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我们的初级班和中级班的小记者们,你们少年童真的活力和多才多艺也深深感染着我,每一次看到你们冒着似火骄阳和凛冽寒风,也和大哥哥大姐姐们一起坚持社会大采访时,我都会为你们的勤奋吃苦感动;在新年联欢会前你们认真排演,为终年为自己操劳的爸爸妈妈奉献真挚精彩的演出时,我为你们的孝心感动;你们刻苦地求知,真诚地交往,快乐地进步,也让我学会用灿烂的.心情来看待这个美好的

世界。希望你们也能以高级班的大哥哥大姐姐为榜样,继续努力,快乐地度过每一天!

最后我要感谢时报的领导对我的关怀,感谢马站长对我教学工作上的指导,感谢翟老师、孙老师对我的帮助,感谢支持小记者站工作的每一位家长和社会采访时认真负责的每一位家长志愿者,感谢让我也不断进步不断反思的初级班中级班以及即将毕业的高级班的小记者们,祝每一位济南时报小记者的明天更加美好!谢谢大家!

记者日的演讲稿篇7

我来自中原地区一个普通的城市——驻马店。

今年做“七一”报道采访中,我遇到了三个人,他们让我明白了什么叫作共产党员。

第一个人是驻马店市残疾人联合会理事长张银良。老张曾患小儿麻痹症,他拖着一条不太方便的腿满世界跑,不停张罗,在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竟然盖起了一栋免费为残疾人服务的综合大楼。为盖这栋楼,他曾经连夜顶着漫天大雾上北京办事,也曾经揣着烧饼蹲守在主管部门办公室门外等候办公人员。

平舆县有个聋哑儿,叫凯文,父母都是聋哑人。帮小凯文最好的办法,是为他装人工耳蜗。“人工耳蜗一套28万元,放在我们农村能盖一座楼了,怎么办!”老张四处奔走寻求帮助,终于为小凯文争取到了特批救助金。小凯文装上人工耳蜗那天,我问他:“能听到了吗?”小凯文点点头,眼里闪着惊喜的光芒。如今,5岁多的凯文已经能像正常孩子一样上学读书、唱歌、做游戏。

第二个人是泌阳县畜牧局副局长祁兴磊。老祁平时说话有些口吃,可一说起牛来口若悬河。经过21年攻关,老祁培育出一种“夏南牛”,被审定为中国第一个肉牛品种。

老祁的故事很多,古代有萧何月下追韩信,今天有“老祁中原追种牛”。在羊册镇,他发现一户农家的公牛品相极好,想作为种牛进行繁育,于是天天去看这头牛。突然有一天,他发现牛没了!原来这户农民急用钱,偷偷把牛卖了。老祁一听急了,发疯一样到处寻找打听,走了4天,转了两个县四个乡,终于在西边社旗县境内找到了这头心爱的公牛。后来,这头牛挺争气,杂交繁育了八万多个强壮的后代。

第三个人是从河南省直机关选派到村里当书记的吴树兰。头一次采访她时,她正从牛棚里走出来,鞋沾满泥巴和草屑,比乡下农妇还朴实,无论如何与我想象中的形象对不上号。她是省城副厅级干部,却把自己扎进了乡村泥土之中,忙起工作来几个月不回省城。村里乡亲们都不叫她“书记”,而是叫她“婶子”“姐姐”“闺女”“丫头”,因为他们早已经是一家人了。

如今吴树兰所驻的西王楼村,全村200户贫困户已有190户脱贫。村民李相庭开了一家餐馆,他拿出勾画得密密麻麻的一张纸,告诉我说:“俺能开上这个餐馆多亏了吴书记。她来俺家一趟要走10来里山路,有时鞋都磨烂了。你看,她每来一趟,我就画一个勾儿,去年她来了23趟,今年来了49趟。”

记者日的演讲稿篇8

尊敬的评委老师们:

您们好!

我现在上海市闵行区诸翟学校学习,开学读三年级了!我有一个恐龙时代的名字叫史前,我想爸爸妈妈起这个名字是希望我,在学习和生活中都有勇往直前的精神吧!在学校里我担任班长兼大队部大队长的职务。曾获得校“三好学生”“爱心标兵”等称号。

我的爱好很广泛,有绘画、主持、舞蹈等。在学校,我曾多次主持公开的中队主题班会课。我写的《愉快的夏天》在20xx年4月上海市小学生优秀作文征文活动中获二等奖。20xx年9月获得中国美术学院考级中心颁发的速写专业六级证书。20xx年、20xx年获上海市长宁区美术专修学校儿童绘画一等奖。xx年成为了周洁舞蹈学校的学员。

我之所以竞选小记者,主要是因为通过学习写作,学习采访,接触社会,一定能让我学到很多知识!它能锻炼、提高我的写作水平,提高各方面能力,使自己的童年更加快乐充实。能成为一名“小记者”是我梦寐以求的心愿!我相信凭借我的努力,我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小记者。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