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运动的教案精选5篇

时间:2025-05-03 作者:Kris

教案的创新性设计能够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教案,教师能够清晰传达知识的重点,确保学生的理解,淘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爱运动的教案精选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爱运动的教案精选5篇

爱运动的教案篇1

一、预习目标

了解落体运动研究的史实,了解逻辑推理的特色,理解任何猜想和假说都须要有实验验证的重要性。

二、预习内容

对于落体运动,自古以来许多人都研究过。本节课介绍落体运动的研究历史,主要是介绍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过程和他的科学思维方法。要通过自主学习,独立的思考、归纳和总结,提出自己的看法与体会。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 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通过重现重大发现的历史过程,亲临其境探究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研究的实验,学习其科学思维方法和巧妙的实验构思。

二、学习过程

(一)、绵延两千年的错误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物体越重,下落越快.

交流与讨论:为什么会有错误的认识呢?

(二)、逻辑的力量

伽利略是怎样论证亚里士多德观点是错误的?

(三)、猜想与假说

(四)、实验验证

阅读:伽利略斜面实验的情况

讨论与交流:感受伽利略的探究过程,体会其科学方法

设计实验:研究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时间的关系,并设计表格记录实验数据.

(五)、伽利略的科学方法

三、反思总结

伽利略的科学方法。

①问题的提出。

②提出假设,逻辑推理。

③利用数学和逻辑进行推理,然后实验验证。

④对假说进行修正和推广。

四.当堂检测

1.某物体从某一较高处自由下落,第1s内的位移是_______m,第2s末的速度是______m/s,前3s 内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m/s(g取10m/s2)。5,20,15

2.小球做自由落体运动,它在前ns内通过的位移与前(n+1)s内通过的位移之比是_____________。(n+1)2

3.一物体从高处a点自由下落,经b点到达c点,已知b点的速度是c点速度的3/4,bc间距离是7m,则ac间距离是__________m(g取10m/s2)。16

4.一物体从高h处自由下落,当其下落x时,物体的速度恰好是着地时速度的一半,由它下落的位移x=__________h/4

5.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g,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a.重的物体的g值大

b.同一地点,轻重物体的g值一样大

c.g值在地球上任何地方都一样大

d.g值在赤道处大于在北极处

6.一个铁钉与一个小棉花团同时从同一高处下落,总是铁钉先落地,这是因为( c )

a.铁钉比棉花团重

b.铁钉比棉花团密度大

c.棉花团的加速度比重力加速度小得多

d.铁钉的重力加速度比棉花团的大

7.甲物体的重力是乙物体重力的3倍,它们从同一高度处同时自由下落,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甲比乙先着地

b.甲比乙的加速度大

c.甲、乙同时着地

d.无法确定谁先着地

8.自由下落的物体,自起点开始依次下落相等高度所用的时间之比是(d)

a.1/2 b.1/3 c.1/4 d.( +1):1

9.自由落体运动的v-t图象应是图2-4-4中的( b )

10.一个物体从20m高的地方下落,到达地面时的速度是多大?落到地面用了多长时间? (取g=10m/s2)20m/s,2s

课后练习与提高

1.气球以4m/s的速度匀速竖直上升,它上升到217m高处时,一重物由气球里掉落,则重物要经过多长时间才能落到地面?到达地面时的速度是多少? (不计空气阻力, g=10m/s2)。7.0s,66m/s

2.如图2-4-5所示,把一直杆ab自然下垂地悬挂在天花板上,放开后直杆做自由落体运动,已知直杆通过a点下方3.2m处一点c历时0.5s,求直杆的长度是多少? (不计空气阻力, g=10m/s2). 2.75m

爱运动的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锻炼幼儿的手腿脚动作的准确性、协调性及肌肉的力量与关节的柔韧性。

2、发展幼儿单脚站立、单脚踢球、保持身体平衡的能力。

3、培养幼儿团队合作的能力。

4、提高幼儿身体的协调能力,体验玩游戏的乐趣。

5、通过活动锻炼幼儿的跳跃能力,让他们的身体得到锻炼。

【活动准备】

一个足球、两个球门。

【活动过程】

一、引导部分

(1)热身活动:教师组织幼儿进行热身运动,让幼儿充分活动开自己的身体。

(2)教师介绍足球比赛的相关踢法和规则。

二、主体部分

(1)踢球入门:幼儿分成几组,分别开展踢球入门(弓形门)游戏。看谁踢进门的次数最多。左右脚都可练习。

(2)足球比赛:

a、教师把幼儿分成四队(红、黄、蓝、绿队)

b、教师宣布比赛规则,使幼儿清楚比赛规则,如:过程中不能推、拉、踢其他小朋友等等。

c、比赛开始,教师组织幼儿有序的进行比赛,及时的。提供帮助。

d、比赛结束,教师鼓励和表扬比赛胜出的幼儿。

三、结束部分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放松活动,如:小鸟飞、手婉转动等。

【安全提示】

1、活动前教师要带领幼儿做充分的热身运动。

2、注意竞赛活动中的安全,避免发生碰撞。

爱运动的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发展幼儿的平衡性和协调性

2、提高幼儿的模仿能力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活动准备:

1、器材

梅花桩16个、软性棍25-30个平均每人1个、软性环50-60个平均每人2个、秒表;以及竹扁担及塑料瓶(如下图)

2、练习场地布置

①设置两条跑道;

②将梅花桩分别布置在两个跑道上,间距为25cm,均匀排列;

3、比赛场地布置

在跑道起点画一条约1米长的起点线,在起点线正前方50厘米处设置梅花桩;

运动形式及动作要领:

1、桩上行走:幼儿身体直立,保持平衡从梅花桩上通过;

2、挑水行走:幼儿需要将“水”挑着,通过梅花桩;

运动过程:

第一部分准备活动

徒手热身操

第二部分分项练习

1、平地挑“水”前进,每名幼儿1~2次;

2、身体直立、两臂展开保持平衡通过梅花桩,每名幼儿1~2次;

3、挑“水‘通过梅花桩,每名儿童1~2次;

第三部分运动竞赛

幼儿按总人数分成两组,站在各自跑道的两边,每个跑道有8个梅花桩。游戏开始后,每队的第一名挑好水要踩过8个梅花桩到达对面把水交给第二名孩子。在游戏过程中如果软性环掉了或者幼儿从梅花桩上掉下来都算违规,在原地把环挑好迅速踩上梅花桩继续进行游戏。

活动建议:

1、幼儿在挑水过河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对能力比较差的幼儿进行保护和引导。

2、游戏从简到难,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性和克服困难的意识。

3、幼儿在自由练习挑水过程中注意不要相互推挤。

爱运动的教案篇4

教学目的

1.理解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它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理解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知道它的方向,知道在地球上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

3.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重点: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新课教学:

让学生先自学后提出问题

1.人们通常是怎样看待自由落体运动的?

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由它们的重量的大小决定,重的物体下落快,轻的物体下落慢,(可以通过演示纸片和粉笔头来加以说明)。

这种看法正确么?错在什么地方?(轻的物体受到的阻力大,重的物体受到的阻力小上述说法不正确)。

2.在没有空气阻力的空间物体下落的快慢如何呢?

演示:⑴.粉笔头和小纸团下落

⑵.牛顿管(也叫钱毛管)

实验说明了什么?(不同物体下落快慢相同)

结论: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

强调:⑴.这种运动发生在真空中。

⑵.若空气阻力很小,可忽略时,也可看作自由落体运动。

3.自由落体运动是一个什么性质的运动呢?

回顾前面所学知识,怎样判断一个运动是否是匀变速运动呢?(△s=常数)

下面分析课本上的闪光照片

⑴.测出小球的位置坐标x

⑵.计算出相邻两个小球间的距离s

⑶.计算出相邻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s

比较各个△s可见都接近于2,若忽略误差,可见△s相等,等于常数.即自由落体运动是一个匀变速运动.

由于初速度为零,所以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4.自由落体加速度大小、方向。

不同物体在同一地点,从同一高度同时自由下落,同时到达地面。由s=

可知,加速度大小相同,这个加速度叫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用g表示。

重力加速度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大小:不同地方数值不同。如课本表格所示,由表中可见,重力加速度g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大。

通常计算时:g=9.8m/s 2

粗略计算时:g=10m/s 2

5.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因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其规律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就是把a变成g,其公式如下:

Vt=gt

S=

Vt 2 =2gs

爱运动的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什么是参考系,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质点是用来代替实际物体的有质量的点,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知道是否能把研究对象看作质点要根据研究的问题决定。

3、知道时间和时刻的区别与联系。

4、理解位移的概念,知道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是矢量,能够区别位移和路程。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训练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学会使用打点计时器,并会通过分析纸带上的数据得出相应的结论。

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有以下一些概念:机械运动,参考系,质点,时刻和时间间隔,位移和路程,重点是质点和位移的概念,难点是位移概念。教材在本章开始处列举了大量的实例,给出机械运动的概念,在本节一开始,也是通过生动的实例,给出参考系的概念,接着从研究对象的角度,学习质点的概念,渗透理想化思维方法;再进一步学习时刻与时间,位移和路程等概念。每一小节重点突出,又相互关联,实例鲜明,配图恰当,便于学生的接受,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教法建议

本节教材的特点是概念较多,很多知识初中时学过,并且这些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建议让同学自学讨论的方法进行,可让同学提前预习或课上给出时间看书,教师提出一些问题,或让同学看书后提出问题,展开讨论,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并结合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和巩固。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质点和位移的概念

教学难点:位移概念的引入与理解

主要

一、参考系:

(一)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和讨论。

1、什么叫机械运动?请举一些实例说明。

2、描述物体是否运动,先要选定什么?看什么量是否在改变?什么叫参考系?为什么说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3、同一运动,如果选取的参考系不同,运动情况一般不同,请举例说明。

4、选择参考系的原则是什么?(虽然参考系可以任意选取,但实际上总是本着观测方便和使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简单的原则选取)

(二)展示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穿插在讨论问题之间进行)

1、太阳系资料:行星绕太阳运转情况。

2、银河系资料:星系旋转情况。

3、电子绕原子核运转情况。

4、飞机空投物资情况。

二、质点:

(一)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和讨论:

1、投掷手榴弹时怎样测量投掷距离?把教室的椅子从第五排移到第一排怎样测量椅子移动的距高?汽车绕操场一周怎样测量它经过的距离?以上几种情况用不用考虑这些物体的形状和大小?

2、什么叫质点?

3、小物体一定能看成质点吗?大物体一定不能看成质点吗?请举例说明?

4、什么叫轨迹?什么叫直线运动?什么叫曲线运动?

(二)展示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

1、火车(200米长)穿山洞(100米长)情况。

2、地球公转及自转情况。

(三)总结提高:

1、对于什么样的物体才可以看成质点的问题,关键在于对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在我们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各部分运动的差异等,如果对我们研究的问题影响不大,就可以把该物体看成一个质点。

2、学习质点概念时,要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一种科学抽象的方法,我们抓住问题中物体的主要特征,简化对物体的`研究,把物体看成一个点,这是实际物体的一种理想化模型,是实际物体的一种近似。

三、时刻和时间间隔

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和讨论。

1、“上午8时开始上课”,到“8时45分下课”,这里“8时”和“8时45分”的含义各是什么?“每一节课45分”的含义又是什么?

2、“现在是北京时间8点整”中“8点”的含义是什么?

3、校百米纪录是、第2s末、第2s内的含义各是什么?

四、位移和路程

(一)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和讨论:

1、说“物体由a点移动500米到达b点”,清楚吗?

2、如何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

3、什么叫位移?为什么说位移是矢量?

4、位移和路程有什么区别?它们之间有关系吗?

(二)展示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

1、从天津到上海,海、陆、空三种路线抵达情况。

2、在400米跑道上进行200米跑和400米跑情况。

探究活动

1、请你手托一石子水平匀速前进,突然释放石子,观察石子的 **/ 运动情况?再请站在路边的人观察石子的运动情况。二者观察到的运动轨迹一样吗?请解释原因。

2、找一份《旅客列车时刻表》分析一下趟列车全程运行的总时间?各站点的停留时间?相邻两站间的运行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