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需要结合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教案的准备应当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以下是淘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神奇的光大班教案参考8篇,供大家参考。
神奇的光大班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体验科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2、在观察、操作的过程中,知道淀粉遇碘会变蓝。
3、幼儿能独自完成操作实验,并用完整的语言讲述实验后的结果。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在观察、操作的过程中,知道淀粉遇碘会变蓝。
活动难点:幼儿能独自完成操作实验,并用完整的语言讲述实验后的结果。
活动准备
碘酒、面粉、马铃薯、黄瓜、胡萝卜、西红柿、藕、水、熊博士头饰、黑猫警长背景图、音乐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教师播放《黑猫警长》的音乐,引起幼儿兴趣。
小朋友,我们刚听了一首歌曲叫什么名字?这个动画片里谁最厉
害?它是干什么的?
2、出示黑猫警长的头饰,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小朋友,你们好,我是黑猫警长,坏老鼠一只耳带领一群坏蛋,
森林里搞破坏,坏老鼠一只耳偷了小猴子家里的东西,我们一起帮助小猴子抓住这个坏蛋,你们愿意吗?
二、进行部分:
1、教师接听黑猫警长打来的电话,刚才黑猫警长给我打了个电话,
它派它的手下警员给我送来了一瓶神奇的魔水,用这个魔水来破案。我们一起看看是什么吧!
2、教师做实验,引导幼儿观察,看看会发生什么变化?
提问:
①老师用这个魔水找到了坏老鼠一只耳,你们发现了什么?有什么变化?
②引导幼儿观察魔水的颜色,魔水是黄颜色的,为什么又变成了蓝色呢?
2、教师出示操作材料,引导幼儿观察。
出示两张白纸,幼儿做实验,将魔水滴到白纸上,观察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一张纸滴上魔水还是黄色的,为什么另外一张纸滴上魔水会变成蓝色呢?
3、做一做:自己做淀粉。
请幼儿将盘子里的面粉放在清水中,一直等盆中淀粉水沉淀一会后,看到清水变成白色,还有白色的东西沉在盆的底部。
4、试一试:碘酒滴入淀粉水中会变颜色吗?
教师:(出示碘酒)这里有一瓶消毒用的药水叫碘酒,我们打针时用它来消毒,现在把碘酒滴人揉过面粉的水中,看看有什么变化。
幼儿:碘酒滴人淀粉水中,淀粉水变成蓝色了。
幼儿讨论:生活中还有哪里有淀粉?
5、试一试:幼儿将碘酒滴在各种蔬菜(黄瓜、胡萝卜、马铃薯、西红柿、藕片)上,观察颜色的变化。
6、说一说:我的发现。引导幼儿将自己做实验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
(1)马铃薯片、藕片、面粉水遇到碘酒,变成蓝色。
(2)黄瓜、西红柿、胡萝卜滴上碘酒后没有变色。
三、结束部分:
1、熊博士来我们做客了,它知道黑猫警长是怎么抓住坏老鼠一只耳的,你们想知道吗?
教师介绍实验原理:碘酒遇到淀粉会变成蓝色,一只耳偷走了小猴子家里的面粉,一只耳的脚上有面粉,面粉里有淀粉,黑猫警长的魔术就是碘酒,点就遇到淀粉会变色,它就是根据这个原理抓住坏老鼠一只耳的。
2、我们刚才做了小实验,谁来告诉老师哪些操作材料里有淀粉。
四、延伸活动:
请小朋友回到家尝试用米汤或面汤做一幅画,用碘酒涂色看看会发生什么?
活动总结
通过"观察--探究原因--猜想--验证--新的发现--记录--分享与表达",最大限度地发挥孩子们的主动性,让他们充分讨论与实践并在探究中获得快乐与成长。通过这一活动,体验大胆猜想和认真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而且能够想出各种办法记录下实验结果,基本完成了预定的目标。
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我注意贯彻"做中学"的思想,引导孩子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且互相交流,取得的`效果还不错。子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对活动也十分感兴趣,教师在活动中给了孩子充分的探索机会,但孩子们在操作中,对实验结果的记录不是很详细,观察到的现象没有及时的记录到记录纸上。
不过,活动也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有待于在以后的活动中注意改进:没有及时为孩子们创设交流讨论的条件。"做中学"科学活动强调科学教育和语言教育的关系,要求儿童在科学活动中用尽可能多的词语、尽可能准确的语句来表达真实的探究过程。虽然活动持续进行的时间比较长,但交流与讨论活动本应该重视起来并渗透到每一个环节中,因为孩子和老师之间的交流、孩子们之间的交流有利于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但又不可能集中到一个环节完成。
神奇的光大班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认识常见的温度计,了解其用途。
2、帮助幼儿获取温度计指示温度的粗浅知识,初步掌握正确使用温度计及测量、记录的简单技能。
3、激发幼儿测量温度的兴趣,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份水温计,记录卡,笔。
2、每组提供冷水、热水人手一份。
3、温度计模型,气温计、体温计若干。词卡:温度计、热胀冷缩。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兴趣。
1、通过提问,帮助幼儿认识水温计,并知道它是测量水的温度的。
2、请幼儿仔细观察水温计,说出它的特征:玻璃管子、红柱子、数字。
3、出示温度计模型,认读记录温度。
出示温度计模型,问:"温度计里的红柱子和数字有什么用?"告诉幼儿:红柱子指的数字就是温度,我们可以用"0c"来记录,读作摄氏几度。出示卡片oc。)并且移动模型中的红柱子,指导幼儿记录温度,第一次可由老师记录,接下来可由幼儿上来记录。
(二)幼儿操作活动:测量并记录水温。
1、孩子们,你们觉得测量有趣吗?现在桌上有许多的水,请你们去把它的温度测量出来,并记录在小卡片上。
2、在测量前提几个小要求:
(1)温度计是用玻璃制作的,特别容易碎,请小心使用;
(2)碰到困难,请仔细想一想,或与好朋友商量,想出解决的办法。
(3)结束后,请与好朋友说说,你是怎么测量的?
幼儿第一次操作,教师观察,了解孩子碰到的是什么困难?是否想办法解决了困难。
3、幼儿交流。
"你是怎么使用温度计的?怎样观察的?怎样记录的?碰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么解决的`?"
(三)继续指导幼儿测量热水温度并记录。
1、第二次操作。
2、提问:"刚才我们测量了冷水和热水的温度,发现了什么?"(幼儿交流,温度计中的红柱子的长度会发生变化),是怎么变化的呢?从冷水到热水怎么变?从热水到冷水又会怎么变呢?
3、老师小结:热胀冷缩。
(四)游戏:热胀冷缩。
"小朋友,老师有个提议,我们来玩个"热胀冷缩"的游戏,好吗?那这个"热胀"怎样来做出来?这个"冷缩"怎么来做?想出来后,师幼一起做游戏两遍。
(五)认识其他的温度计;了解其用途。
小朋友,老师这儿有三个小问题,请你们动脑筋告诉我答案。
(1)有位小朋友生病了,我们怎么知道他是不是发烧了呢?
(2)我们怎么知道今天的气温有几度呢?
(3)我们怎么知道水的温度呢?
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温度计,并告诉幼儿它们的名字:测量体温的叫体温计;测量天气情况的叫气温计;测量水的温度的叫水温计。
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温度计"(出示卡片"温度计")
1、请幼儿比较三种温度计相同的地方。
2、提问:"温度计还有什么作用?你在哪里见过?"请了解后与好朋友或老师来交流。
【活动反思】
1、利用其他科目知识调动课堂气氛
在课题导入部分,我用地理知识中,“中国处在什么地带”引入,让学生思考“我们生活在温带,能经历春天的温暖,夏天的炎热,秋天的凉爽,冬天的寒冷”中炎热和寒冷是对物体的冷热程度形象的描述,由此引入和温度有关的第四章——《物态变化》,这样就引出了“温度”。全过程耗时少,过渡自然,课堂气氛也活跃。
2、大胆处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学活动
教材安排了“自制温度计”的演示实验来说明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我考虑到我们物理教学要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后,本应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但想到在前年曾经让学生自制温度计,效果不好,可视性极差。自然地想到何不利用我们教室中就有多媒体设备,网上搜索一段自制温度计的视频,岂不是又方便有直观。而且也能促使学生想到该怎样改进自制的温度计等许多深层次问题,这正是科学探究的具体应用。这些问题由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想办法解决,正是我们物理教学所要达到的要求,其效果是不进行教材特殊处理时所无法达到的,我自认为这是本堂课的亮点之一。
再就是在学生用实验室用温度计测量完水的温度后,自然地引导到我们的晨检,因为甲流,体温计脱销,价格上涨很厉害,能不能用实验用温度计测体温呢?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如何改进?由此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很自然地进入了体温计的学习。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又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3、控制实验器材,集中学生注意力
这堂课上,桌上实验器材比较多,学生注意力易分散,课堂纪律很难保证。我课前先把实验室温度计、体温计交由小组长保管,让其他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有效的预防了学生走神。
4、合作探究,讨论交流,以学生为主体
在教学中我把学生分为4人的合作小组进行学习。提问回答以指定每组内固定位置的学生回答加分形式进行。以保证学生在合作交流时能互帮互助,它以小组内组员之间的合作研究为主要学习手段。通过同学们在小组有序地开展实验活动,更加明确了实验的目的,使实验效果十分明显。做到了人人动手参与实验,并在互相和谐合作的前提下达到了实验效果的最优化。从一开始的温度的引出,学生们在疑问、在思考、在讨论、在实践、在验证、在总结……学生们的在积极参与主动探究,我只是整个活动的引领者、组织者,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了学生。
5、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
整堂课教学效率高,思路清晰明了,重点突出。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目标达成。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
6、摄氏温标教学草率
对于摄氏温标定标这一内容处理草率,直接通过视频“灌”给了学生,学生没有动手操作。
7、时间分配有些不好,以致“达标检测?”这个环节显得有点草率。
学无止境,教无定法,在同组教师的帮助下,我将更好的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神奇的光大班教案篇3
教学理论依据及实施策略
中草药是我国医学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健康的守护神,也是幼儿从小感受中华医药博大精深的好教材。幼儿在生活中接触过中草药,如喝过枸杞熬的粥、菊花茶海等;生病时吃过中药,幼儿有一定的感性经验。《纲要》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现象、特点,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要求我们培养幼儿对身边事物感兴趣。本节活动我根据幼儿直觉形象思维的学习特点,运用视频、选取生活中常见的中草药,引导幼儿感知观察、探索体验,从幼儿感兴趣的中草药入手,让幼儿了解中草药的神奇、萌发对中草药的兴趣。
主要运用以下教学策略:
1.巧用多媒体,丰富幼儿对中草药的认知。
视频课件以其丰富多样、形象直观的表现形式,满足了幼儿兴趣广泛、思维具体形象的特点。演示了视频《鹿茸救母》的故事、《神奇的中草药》以及课件《老中医答疑》等引导幼儿感受中草药的奇特,同时知道中草药包括植物药、动物药及矿物药等。
2.实践体验,培养幼儿对中草药的观察和主动探究能力。
皮亚杰认为:“知识的产生有赖于儿童对材料的探索、操作和摆弄。”为此,活动中为充分让幼儿主动探索,我为幼儿提供了菊花、枸杞、胖大海等几种生活中常见的中草药,让幼儿运用多种感官看、摸、捏、闻、尝,在探索中了解中草药的名称、特征和作用。幼儿园教学中强调孩子的体验式学习,通过让幼儿看药方、配药、泡药、尝药等形式,引导幼儿观察中草药在水中变化的神奇,培养幼儿主动探究的能力。
3.联系生活,感受中草药与人们健康生活的关系。
我们在选取药材上,贴近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枸杞、菊花、胖大海等;在讲解治病的作用时,与幼儿已有生活经验相结合,感受中草药在生活中的作用;通过视频《走进大药房》拉近现实,了解存药、抓药、配药、包药、熬药等情节,萌发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
4.整合课程,融健康、社会、语言、科学于活动中。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发展。”由此,我们在引导幼儿对中草药的探究过程中,运用故事向幼儿渗透了爱的教育;在与老中医互动、幼儿自主配药活动中,渗透了健康教育经验;在整个活动中重视了幼儿探究过程中的自主表达。
活动目标
1.知道菊花、枸杞、胖大海等几种生活中常见中草药的名称和特征,了解它们简单的`保健、治病作用。(活动重点)
2.观察并说出中草药的神奇,尝试根据药方简单配药、泡药、尝药。(活动难点)
3.感受中草药的神奇,以及与人们健康生活的关系,萌发幼儿对中草药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提前请家长与幼儿交流,了解有关常见中草药的知识。
2.物质准备:视频《鹿茸救母》《神奇的中草药》《走进大药房》;课件《常见的中草药》《老中医互动》等;幼儿操作材料:杯子、勺子每人一份;常见的中草药菊花、枸杞、胖大海、炒山楂、莲子心、陈皮若干。
活动过程
1.观看《鹿茸救母》的视频,感受鹿茸的神奇,产生对中药的兴趣。
(1)教师引出故事视频,幼儿观看并感受鹿茸的神奇作用。
(2)引导幼儿回忆《鹿茸救母》的故事,教师提问:故事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是什么治好了母亲的病?
教师小结:七彩鹿的鹿茸熬制的中药把奄奄一息的母亲治好了,鹿茸真神奇。
2.运用多种感官探究操作,认识菊花、枸杞、胖大海等几种生活中常见中草药的名称、特征及来源。
(1)请幼儿运用看、捏、闻、尝等方法观察中草药,引导幼儿说出中草药的名称,外形、味道等特征。
(2)结合课件《常见的中草药》相互交流自己的发现,讲述菊花、枸杞、胖大海等中草药的简单特征。教师提问:你发现了哪些中草药?它是什么样子的?什么味道?
教师小结:中草药中有红有绿;有的捏上去软软的,有的是硬硬的;味道有甜的也有酸的,有的闻起来还有清香味呢。
(3)出示课件《这些药材哪里来》,感受普通的植物经过加工能变成中草药的神奇性。教师提问:你发现它们是用什么做的?
教师小结:生活中一些普普通通植物的花、果实等,经过加工居然可以做成中药,真神奇。
3.和“老中医”互动,知道中草药的保健、治病作用,并根据药方尝试配药、泡药、尝药,感受与人们健康生活的关系。
(1)请幼儿咨询“老中医”,结合课件介绍枸杞、胖大海等常见中草药的作用。
(2)幼儿回忆自己生病、治病的经历,观看《药材搭配图》,知道药材相互搭配能治病的作用。
教师小结:身体不舒服的时候,配几付中药,就可以治好病,中草药真神奇。
(3)出示“老中医的药方”,引导幼儿看懂药方,尝试配药、泡药。
要求:根据药方准确配药;泡药时,把握好水的位置;泡好后,仔细观察中草药在水里的变化。
(4)幼儿观察、品尝、相互交流中草药在水中的变化,了解中草药的保健作用。
教师小结:中草药中有的可以泡的,是保健药。但有些中草药是不能随便泡,更不能乱吃。
4.观看视频《神奇的中草药》,了解几种奇特的中草药,感受中草药的神奇,萌发对中草药的兴趣。
(1)观看视频《神奇的中草药》,了解几种中草药的奇特之处。
(2)引导幼儿说出人参、蜈蚣、蝉衣等几种中草药在外形、毒性、蜕皮等方面的奇特。
教师小结:中草药不仅有植物药、动物药,还有一些石头矿物也是珍贵的中草药,因为植物药最多,所以中药也叫中草药。
5.视频演示《走进大药房》,进一步萌发对中草药的兴趣。
(1)观看视频《走进大药房》,了解存药、抓药、配药、包药、熬药等情节,萌发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
(2)简单了解中医药文化的悠久历史,进一步感受神奇的中草药与人们健康生活的关系。
神奇的光大班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欣赏波洛克作品,大胆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2、尝试用滴流的方法绘画,体验活动的乐趣。
3、培养幼儿良好的作画习惯。
4、学习客观的评价自己或别人的作品,从而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
活动重难点
大胆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尝试用滴流的方法作画。
启发幼儿发挥想象,感受波洛克的画。
活动准备
波洛克的画、纸张、颜料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孩子们你们都喜欢画画吧?你们有没有尝试过一边跳舞一边画画?有一位叔叔就能边跳舞边画画,想知道他是谁吗?对了,他是波洛克,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作品。
二、欣赏波洛克作品。
1、欣赏第一幅作品《畅想》
提问:看着这幅画你有什么感觉?觉得他的画像什么?你想到了什么?谁能来猜一猜画家在画这幅画的时候心情怎么样?为什么?
小结:这些流畅的线条和亮丽的色彩,好像把我们带到了……让我们的心情快乐又愉悦。
2、欣赏第二幅作品《第五号,1948》
(1)提问:这幅画你看到了什么?有些什么线条?有哪些色彩?这些暗暗的颜色和乱乱的线条给你什么感觉?
(2)小结:就像小朋友说的那样,画家在画这幅画的时候心情很压抑很难过,这些暗暗的色彩,乱乱密密的线条,让我们的心情很难过,好像走进了……。
3、欣赏波洛克其他作品,将波洛克作品放大,让幼儿自由欣赏。
4、你最喜欢哪副画,为什么?(追问,抓住颜色和线条)
5、波洛克叔叔的这些画神奇而美丽,他的画和我们平时的画是不一样的,在他的画里,只有颜色和线条。但他不是用笔直接画出来的,你想知道他是怎样画画的,想不想知道波洛克叔叔的故事?
三、介绍波洛克。
1、出示1912
师:1912是什么意思呢?幼儿猜测。
教师播放录音。
波洛克1912年出生在美国,因为在他的画面上只有一些线条和色彩。所以别人把他的画叫做“抽象画”。波洛克是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画家之一。
师:原来1912就是波洛克叔叔出生的时间。
2、出示:滴流
波洛克喜欢用很大很大的纸或者画布画画,因为画布实在太大了,所以索性把它铺在地上,用笔沾颜料滴到画布上,有时沿着画布的四周作画,有时就干脆提着戳了洞的颜料桶在画布上来回走动,人们把这种画画方法称为“滴流”。因为波洛克喜欢听着音乐边跳舞边画画,所以,人们又把他的画叫做“行为绘画”。
(3)讨论:浏览了这些知识的宝藏,小朋友你知道了些什么?
孩子们说得真好,老师很高兴,我也想用波洛克叔叔作画的方式,把我的心情画下来,教师示范。
四、尝试滴画。
1、教师示范。
2、师:孩子们,你们是不是也想用滴画的方式把自己的心情表达出来,你们现在是什么心情?你想用什么线条和颜色滴画?
3、师:波洛克叔叔说过颜料都是有生命的,现在就让我们随着音乐起舞,用这些美丽的色彩和线条把自己的心情都大胆的表达出来吧。
4、幼儿作画,教师指导幼儿自由选择颜料,滴画时笔放低一点,小心不要滴到身上和同伴身上。
五、展示讲评。
1、老师当记者采访:这位小画家,你好,你今天玩得高兴吗?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们的画吗?画了些什么?
2、幼儿介绍。
我的反思
1、怎样欣赏抽象画
我知道艺术作品主要是表诉一种感觉,至于像什么是其次。欣赏抽象画应该从整体上去感受,让幼儿用语言去表述。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何引导是关键。孩子对画面的局部的欣赏比较关注,如果教师不踩刹车,孩子们说上一节课也说不完。而对作品的整体感受只能用漂亮两个字来形容,很难用语言来表述。
2、怎样引导幼儿进行更深层次的欣赏
欣赏一幅画,并不仅停留在像什么,要更深层次的挖掘,老师的提问设计很重要。如何层层深入的引导幼儿进行欣赏是关键。
3、如何引导幼儿课后延伸,使欣赏更深入
欣赏波洛克作品及尝试他的作画方法,还有很大的挖掘潜力,可以有很多的延伸活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他的作品(比如从欣赏者的心情,画家作画时的心情,颜色也代表着心情、一种颜色代表着一种心情等多角度的去欣赏),也可以尝试波洛克的其他作画方法,用木棒、笔沾颜料滴到画纸上或用树枝、泥沙等工具作画,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效果,不一样的感受。
神奇的光大班教案篇5
[设计意图]
随着社会生活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现代生活给幼儿带来的潜在危险日益突出,像火灾、溺水、拐骗、突发事件等一系列危险时刻威胁着年幼的儿童,而中班幼儿还处在未成年期,缺乏生活经验和自我保护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发生意外伤害。为了让幼儿适应社会,学会更好地保护自己,知道一些急用的电话号码,在自己遇到紧急问题时会正确使用这些电话号码,特设计些活动。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会处理一些突发事件,知道几个常用的报急电话,并学会拨打报急电话。
2、教育幼儿不玩火,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活动重点]学会保护自己,知道几个常用的报急电话。
[活动难点]会正确拨打报急电话。
[活动准备]幻灯机、幻灯片;电话一部;图画3幅。
[活动过程]
一、让幼儿观看第一张幻灯,引起幼儿的兴趣。
1、一天,小明独自在家,忽然有人来敲门,透过窗子,他看到一个陌生人,小明没开门,这时,陌生人开始撬小明家的门。教师提问:“这个时候,小明该怎么办呢?”
2、幼儿讨论后请个别幼儿回答。
3、教师说:“下面我们来看小明是怎么做的。”(拨打110)
二、教幼儿学习打“110”。
1、出示电话机,请个别幼儿上来拨打。
2、教师示范讲解拨打报警电话:先拿起听筒,拨号码110,听到嘟嘟的几声长音,表示电话通了,对方接了电话以后,向对方讲清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情。警察叔叔接到电话后就会马上赶来把坏人抓住。
三、幼儿观看第二张幻灯,引导幼儿学习拨打急救电话。
1、小玲和奶奶在家正看着电视,奶奶突然昏倒在地上,小玲急得哭了起来。教师提问:“这个时候,小玲该怎么办?”(请小朋友动脑筋帮小玲想办法。)
2、幼儿讨论后请个别幼儿回答。
3、教师说:“我们来看小玲是怎么做的。”(打电话给爸爸)
4、让小朋友想一想最快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引导幼儿说出打急救电话。
5、教幼儿学打“120”。
四、观看第三张幻灯,引导幼儿学习拨打火警电话。
1、小强一个人在家时,玩起了火,不小心火烧到了床单上。教师提问:这个时候小强该怎么办?
2、幼儿讨论后请个别幼儿回答。
3、教师:我们来看看小强是怎么做的?(小强拿小杯子装了水去灭火)教师提问:你们觉得他这样做对不对?他应该怎么做?(拨打119)
4、教师小结:在拨打电话之前,首先要记住你所要拨打的电话号码,电话接通后,就可以和对方通话了,别忘了告诉消防队的叔叔什么地方着火了。
五、游戏:“该打什么电话”
1、出示第一幅图画,一个小朋友在玩火,一不小心,火把窗帘烧着了。
师:这个时候,该拨打哪个电话号码?(请说对的小朋友来拨打电话进行模拟练习,学会如何向消防队叔叔报警)
2、出示第二幅图画,有一个人骑车摔倒在地,这时他已经昏迷不醒了。
师:该打什么电话呢?(请说对的小朋友来拨打电话进行模拟练习,学会如何向急救中心报警)
3、出示第三幅图画,有一位小朋友在街上迷路了。
师:该拨打哪个电话号码?(请个别小朋友来拨打电话进行模拟练习,学会如何向警察叔叔报警)
六、教师引导幼儿小结
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发生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当我们遇到意外情况时,要动脑筋想办法来解决问题,避开危险,保护自已和家人。
[活动延伸]
在教室放置“神奇的电话”,让幼儿在游戏中练习拨打电话,巩固对“110、120、119”等特殊号码的认识。
神奇的光大班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了解指纹能够识别别人的身份。
2、在活动中启发幼儿提问,激发幼儿探索自身的兴趣。
活动准备:
动画片、指纹图片、警服一套、探索材料(放大镜、印泥、纸、透明胶、橡皮泥)
活动过程:
一、观看动画片。
在“蓝帽和淘气”的动画片里,有一天,蓝猫被外星人抓走了,外星人变成了假蓝猫来骗淘气。你们猜,淘气是用什么分清真假蓝猫的呢?请看动画片(幼儿观看)。是什么办法呢?(用指纹分辨)
二、探索指纹。
1、那么,指纹在哪里呢?(指肚上)
2、我们的指纹是什么样子的呢?
3、你们有没有好办法来看清指纹?(放大镜、指纹盖印等)
4、来,我们一起来观察指纹,在观察的时候,如果你们有什么问题,可以先告诉我。
(幼儿探索,教师记录。)
5、刚才有些小朋友发现了一些问题,老师已经把它记录了下来,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好吗?
三、“警察”出现,请幼儿“破案”
警察:“小朋友们,昨天,小明家的东西被偷了,经过我们的侦察,在现场发现了小偷的指纹,我们还从公安局的档案里掉出了一些可疑人员的指纹,现在,我要请小朋友帮我从这些指纹里找出和在现场一模一样的指纹。这样,我们就能找出小偷了。”
(幼儿找出指纹,并用笔圈出)。
小朋友找的是几号指纹呢?我们把找出来的结果交给警察叔叔,让他们去做进一步调查吧。
教师问:警察叔叔,小偷留下的指纹,你是怎么看见的呢。
“警察”:这些指纹,就这样是看不见的,但我们有精密的仪器可以看见并取下来。小朋友用手摸到的桌子、椅子、钢琴,都会留下指纹。
教师:指纹真神奇,关于指纹的秘密还有很多呢,小朋友回去还可以问问爸爸妈妈,还可以上网,找找资料,去发现更多的秘密。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设计意图是:孩子们渐渐长大,他们越来越渴望探索他们身体的奥秘,在平时的活动中许多孩子无意发现他们手指上的线条,他们惊喜地告诉我:“老师你看我手指上有一条条的线。”但对于这个问题却只停留在发现的阶段,如何将孩子的兴趣点提升出来,引导他们更进一步的探索?这对孩子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我设计了次活动。
本次活动通过幼儿观察、比较发现每个人的指纹是各不相同的;通过课件更直观的'了解指纹的常见类型;最后幼儿通过想象创作指纹画等一系列过程充分调动多种学习方式,满足了幼儿探究的愿望,从而提高幼儿主动的、科学的学习态度与能力。
首选,通过形象直观的动画片吸引孩子主动地参与活动,把比较抽象的指纹概念转变为幼儿容易接受的有益经验。然后通过幼儿自己观察指纹和观察同伴的指纹,以说说自己的指纹是什么样的?像什么?等问题,从而让幼儿发现每个人的指纹是不同的。这一环节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幼儿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说出指纹像龙卷风、山、彩虹、头晕、小河、棒棒糖等。接着简单介绍了指纹的用途,这环节为什么没有作详细的介绍?我是这样考虑的,因为对于大班上期的孩子来说太难,容量太多,所以只是作个提升让幼儿简单了解一下,激发幼儿课后再去探索的欲望;最后让幼儿在欣赏完指纹画后进行大胆想象创作,从而又一次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孩子们通过灵巧的小手创意出一副副美工作品,成功感得到了大大的满足。可能有的老师会说最后为什么没有讲评呢?对于大班上期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注意力只有15—20分钟,一节课下来已经持续了30分。如果再让幼儿安静下来,规规矩矩的坐在位置上一幅画一幅画的讲评,有些难为孩子,而且是徒劳无功的。所以我把讲评作为延伸活动,利用欣赏活动课时间再进行集中讲评。这些就是我对这节活动课的反思,现请老师们多提宝贵的意见。
神奇的光大班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对几何图案的变化产生探索兴趣
2.理解纸片从平面到立体的变化。
3.学会纸的折、剪、贴
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不同
难点:学会把平面展开图粘贴成立体图案
活动准备
1.前期经验:学会用不同方法让纸片站起来,体会到了“纸的神奇”
2.物质准备:剪刀、胶水、手工纸、立体图案平面展开图、纸房子城堡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小朋友们,上次活动我们已经认识了“纸”的神奇,并且成功让纸宝宝站起来了,这次老师带你们去一个特别的地方玩吧!先闭上小眼睛
(游戏--开火车:小火车嘟嘟开,开到哪里去,开到xx去......)
哇,我们开到纸城堡来啦,小朋友开心吗?
(二)、探索操作
1、初次探索:
师:纸城堡也是纸宝宝,他们和之前我们认识的纸宝宝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师:有小朋友说纸城堡是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拼出来的。你们同意吗?现在在小朋友面前的桌子上有好多图案,你们能从里面找出三角形图案吗?都找出来了你们真棒!现在我要请一位小朋友拿着你手中的三角形来找出纸城堡中你们认为的“三角形”,并告诉大家这两个形状是不是一样的?哪里不一样?
师:小朋友说城堡的三角形是圆圆的,下面平平的,像个帽子一样,而另一个三角形是扁扁的。老师告诉你们,其实这些都不是三角形,这个像个帽子一样的,下面是圆圆的,上面是尖尖的,像个小锥子一样的叫圆锥体,像圆锥体这样的形状我们就叫他立体图形,我们的纸城堡就是立体的,跟老师说说看“立体图形”。
2.二次探索
师:接下来我们认识一下这些立体图形吧,我请两个小朋友上来,并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
师:小朋友说这个四四方方的立体图形不管从什么地方看都是一样的,这个长长的立体图形有4个一样大的图形,2个一样小的图形。(教师总结:像第一个这样六个面都是正方形的叫做“立方体”,像第二个这样长长的两个相对的面一模一样,有长方形的叫做长方体)
3.动手操作
师:为什么纸城堡和我们之前认识的纸宝宝站起来的方法不一样呢,你们想知道吗?看,老师手里有好多纸片,老师给你们变个魔术(教师示范给小朋友圆锥体的形成,用到剪,贴,折),是不是很神奇呀,那小朋友也动手尝试一下,看看自己手中的平面展开图可以变成什么立体图形吧,小朋友们用剪刀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哦!
4.教师巡回指导:
师:小朋友们都完成的`很好,来给大家展示一下吧!
(三)拓展延伸
纸城堡是不是很好看?让我们把我们的城堡放到我们的活动区,小朋友们回家以后跟爸爸妈妈用立体的图形,一起动手做一个漂亮的纸城堡吧!
活动总结
本次活动是一次“做中学”的活动。在设计时,考虑到孩子们的科学探究是从现实世界中常见的物品或身边发生的事情开始,因而设计了本次“纸片变变变”的活动。活动开始的音乐导入很好,幼儿被带动起来,激起了对纸片变化的探究兴趣。在活动开始,注意活动重要部分开展时间要充足。在活动中,注意幼儿的主动性,给予孩子自己动手的机会,带有一定的探究性,让孩子带有特定任务进行学习,而不是盲目操作,并且事后并让孩子表达自己的发现。同时,教学活动中重难点表现准确,活动主题明确。
神奇的光大班教案篇8
[教材简解]
纸和桌子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与孩子的学习生活更是密不可分的,画画,做手工,写字都需要用到纸。活动《神奇的纸桌》的设计灵感来自区域活动,一天,手工区的乐乐将纸折成一张桌子,然后在纸桌上放雪花积木,他一边放一边数。乐乐看见我高兴的说:“老师我的纸桌很结实能放20个雪花片。”在观察中,我还发现我班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已由直觉行动思维过度到了具体形象思维,他们喜欢做做玩玩,喜欢自己动手操作,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折叠、粘贴等操作能力,他们能够运用想象,进行一些简单的设计制作活动。用纸来做桌子,对于孩子来说十分新奇,在熟悉与新奇的碰撞下,很好地激发了他们制作与探索的欲望。所以我根据本班幼儿发展水平,选择设计了本次活动。为幼儿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好奇心与探索的欲望。
[设计理念]
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孩子熟悉的东西,让孩子从身边经常接触的事物纸和桌开始,引导孩子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奥秘,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好奇心。就像杜威先生所说:“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索是儿童本能的冲动,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儿童与生惧来的特点。”活动中把幼儿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事物引入探究的对象,通过多次操作与交流、分享彼此的经验,来解决不同的问题,达到不同的目的。
[目标预设]
1.乐于探索,并能在活动中积极参与,大胆创新。
2.通过操作活动,探索使纸桌站起来及站得稳的方法;
3.能主动参与讨论,表达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体验探索成功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每人两张大小、形状相同的纸,固体胶、记录纸、记号笔没人一份。
2.相同大小的雪花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1.师:小朋友这是什么?
幼:纸师:纸有什么用处?
幼:画画、写字、折纸……师:你有什么方法能让这张纸站起来?
幼:折、卷
2.师:前些天我的朋友告诉我,她能用两张纸,一张做桌面,一张做桌腿组合成一张一条腿的桌子,你觉得这张纸桌能站起来吗?
幼:不能站起来、站起来
3.师:那么,你们有什么办法来证实这件事的真假呢?
幼:有
4.师:好,如果给你两张纸,你能做成一张一条腿的桌子还要让它站起来吗?你准备怎么来做这条腿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幼儿讨论)评析:活动一开始,以疑问为线索,“两张纸能做一张一条腿的纸桌吗?”展开探索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二、尝试制作纸桌,探索桌腿的多种制作方法。
1.师:在你们的桌上有每人两张纸,请小朋友开动脑筋,来做一做、试一试,看看谁的桌子最先立起来,做的又稳当又牢固,好吗?
2.幼儿尝试制作,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用不同的方法制作。
3.集中讨论:“我的纸桌站起来了” (用语言结合实物表述)。
师:你是怎样做的桌腿,让它站起来呢?你的桌腿是什么形状的呢?
幼1:用折的方法:将纸对折立起来变小山型
幼2:用折的方法:将纸三折变成门型
幼3:用折的方法:将纸四折变扇型
幼4:用卷的方法:将纸卷成圆型
4.师小结:纸的本领很大,通过折、卷的方法,改变它原来的形状后,可以“站”起来,变成一张一条腿的'桌子。
评析:这一环节主要采用独立探究法,经验法,操作法,交流讨论法。活动中对纸桌的制作没有提出过多的要求,幼儿在操作活动时尽量不介入,只是适时的点拨,肯定,并鼓励幼儿不轻易放弃。为幼儿制作后的讨论“你的纸桌站起来了吗?”留出了很大的空间。最后幼儿介绍自己的制作方法,分享彼此的经验,在说中学,听中学,幼儿才是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三、以游戏“摆积木”,尝试发现各种形状桌腿的纸桌承受力是不同的。
1.师:你的纸桌上能放东西吗?
幼:能(引导幼儿猜测纸桌上能摆放积木的数量)
2.师:在纸桌上轻轻地平放雪花积木,看看哪种形状的桌腿最牢,桌面上放的积木最多?
3.师:出示记录表。你觉得纸桌上能放几个积木,请你把你的猜想数量记录在“?”号的格子中。
4.幼儿将自己的猜测记在格子里。
5.幼儿尝试在将纸桌上放积木。
6.师:你的纸桌上放了几个雪花片?它是什么形状的桌腿?你发现哪种形状的桌腿比较牢?(引导讨论)
7.师小结:圆柱体桌腿的纸桌,放的积木数量最多,承受重量的本领最大。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采用游戏的形式,营造探索学习的气氛。鼓励幼儿在自己制作的纸桌上尽量多放积木,以探索不同桌腿对桌子的承受力的影响,让幼儿在问题情景中去思考,去寻求答案。
四、引发新的探究点,延伸探究。
1.师:刚才,我们通过操作,得出圆柱体的桌腿的桌子承受力的本领更大,还有没有像圆柱体的桌腿一样,有一个支撑面的纸桌,在桌上可以放许多积木呢?
2.师:那相同形状的桌腿,如果我们改变它的高矮,胖瘦,承受力又会有什么变化呢?我们下次再来试试,好吗?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引导幼儿大胆想象,从而促进幼儿扩散性思维的发展,促使幼儿永远种保持学习的热情,并获得主动学习的动力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