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材料,下面是淘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一年级数学8加几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一年级数学8加几教案篇1
单元教材分析:
数学不仅是人们生活和劳动必不可少的工具,通过学习数学还可以提高人的推理能力和抽象能力。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传统的教材中没有单独编排这部分内容,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是本册教材新增的内容之一,教材试图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一些努力和探索,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并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单元内容结构如下:简单的排列——最简单的推理——简单的推理
单元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3、 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 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3、 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2课时左右
教学内容:
课本p9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找出最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准备:
数字卡片、1角、2角、5角的人民币。实物、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来上一节数学活动课,你们喜欢吗?
出示课题:数学活动
2、我们先来做一个拼图游戏:小朋友每人的桌子上有三张图,请你任选两张拼一拼看看是什么?先和同桌说一说。
3、交流反馈。用不同的图可以拼出不一样的效果,如果老师给你数字卡片,你能拼出什么数呢?
二、动手操作,探索规律
1、 用1和2两张卡片摆数。
(1)自己动手摆一摆,看一看谁最爱动脑筋,谁的小手最巧。
(2)独立动手摆,然后在班内说一说自己用这两张卡片摆了那些数。展示大家看。
2、用、1、2、3三张卡片摆数。
教师激励学生动脑摆一摆:从数字卡片中任选两张卡片,你能组成什么数?可以与小组同学讨论,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学生拿出卡片,自己动手摆一摆。
引导学动脑,找规律去摆,我们比一比谁摆的数朵而不重复。
3、学生摆完后,小组交流,组长把成员摆的数记下来,并总结摆数的方法。
4、小组汇报。师生总结,指明学生说一说。
三、小组合作,巩固发展
(1)三人做握手的游戏。每两人握一次手,一共握几次。
(2)小组汇报,三人到台上有规律的握手,得出结论。(3次)
2、师:我这由三本练习本卖5角钱可以怎样付钱。请同学们拿出你的人民币,动手试一试。谁想来卖?
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到台上来卖。
板书学生的方法。
3、衣服搭配
出示两件不同的上衣和两条不同的裤子图:请看这里有几种搭配方式?试一试。
交流反馈。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玩的有趣吗?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激趣导入,让学生在游戏中产生兴趣,在活动中找到启示。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在操作活动中成功,在交流中找到方法,在学习中应用。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应用意识,同时使学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不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一年级数学8加几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知道连加、连减算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
2.能比较熟练地口算连加、连减式题。
3.初步感知连加、连减算式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2页。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设计
复习旧知
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4+1 5+2 5-2 8-2
5+3 7+1 3-1 6-2
要求:先口算,再想一想,每组题中的第一题与第二题有什么关系?
学生口算后交流。
导入新课:大家不但会算,还能找出它们的关系。今天我们就要用这些知识来学习新本领。
学习连加
1.课件演示,引出算式。
a.出现5只在地上觅食的小鸡。
问:院子里有几只小鸡在吃东西?(屏幕出现5)
b.出现跑来的2只小鸡和又跑来的1只小鸡。
指导观察:现在地上的小鸡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屏幕出现2、1)
问:要算出一共有几只小鸡,应该怎样列式?(屏幕出现5+2+1)
要求学生结合屏幕上的算式说说算式的含义。
2.学习计算顺序。
问:这个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a.小组讨论后汇报,并说出计算顺序。
b.根据学生叙述过程,演示课件,在算式5+2+1中标明计算顺序并依次闪动,最后成:
问:第二步是由哪两个数相加?
3.揭示课题。
a.问:今天学的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板书课题:连加)
b.引导学生总结连加计算的运算顺序。
同桌讨论。
交流汇报:计算连加式题时,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把得数记在脑子里,然后再加第三个数。
学习连减
1.课件演示(边演示边提醒学生注意观察)。
a.草地上出现8只小鸡。问:现在有几只小鸡?在算式中填数。
b.走了2只;又走了2只。
2.让学生自己把算式列完整并算出得数。
○ □ ○ □ ○ □
3.交流。
a.说说8-2-2的含义。
b.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4.小结并补充课题。
巩固练习
1.第72页做一做。
要求:先用一种学具摆一摆,再填数计算。
2.练习十一的第1、2、5题。
要求:仔细观察,弄清图意,填空并计算。
3.练习十一的第3、6题。
a.说一说各题应把哪个数记在脑子里。
b.直接说出各题得数。
课堂总结
1.引导学生小结本课所学的内容和连加、连减计算的运算顺序。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小结,并提出注意的问题。
教学设计说明
备课时,考虑到观摩课的需要,感到只教连加,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偏少,所以就把连加、连减两个内容安排在一起教。设计教案时不免有些担心,生怕学生接受不了。可是实践下来,发现学生学得比较顺利。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利用课件使新授部分的例题,变抽象为具体,非常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小鸡只数的变化过程和相应的计算过程,帮助学生借助直观感知接受运算顺序的规定。
第二,加强观察指导。在进行课件演示的时候,我着重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让学生记下演示过程中每个环节的数量变化情况,进一步和算式联系起来,促进学生在大脑里将生动的情节转化为数的运算,为掌握计算顺序打好基础。
连加、连减是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重要基础,也是本单元的难点之一。它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并且学生往往忘掉第一步的得数。为了帮助学生顺利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克服计算障碍,就着重训练学生把先算的数记在脑子里,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本课凭借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演示,把数量的变化过程和相应的计算过程同步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获得了理解连加、连减含义的直观形象支柱,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那么,如果没有多媒体课件,改用传统的教具演示,连加、连减的含义是不是会成为教学的难点呢?经验告诉我们,不会。因为学生具有添上、再添上与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所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并不困难。而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又完全相同,因此,把连加、连减两个内容安排在一节课内教,学生不仅能够接受,而且有利于促进学习的迁移。
我们看到,在本课的新授过程中,教学连加,以教师引导为主;教学连减,则放手让学生自己类推,体现了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改革要求。这也是本课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的一个亮点。
相对算式含义的理解而言,连加、连减的口算常有一些学生感到有点困难。分析原因,除了学生初次接触两步计算不习惯之外,主要还是因为看不见第一步计算的得数,凭短时间记忆进行第二步口算时发生障碍。为此,本课的巩固练习,在先操作再计算和看图计算之后,安排了说一说各题应把哪个数记在脑子里的专项练习,着重训练学生记忆第一步计算的得数,这是很有针对性的。
一年级数学8加几教案篇3
教学内容:课本72~7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学会“9+?”的进位加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教师尊重学生独特的思考,并促进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让学生有自己学数学的兴趣。
3、理解凑十法的含义,在游戏中培养与人合作的观念,并且有互相谦让的合作能力。
教具准备:挂图
学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凑十“对口令”游戏。
师:我和大家一起做游戏,我说一个数,你们也说一个数,这两个数合起来是10。(老师用凑十的方法和学生做游戏。)
2、揭题。
师:小芳今天帮妈妈送牛奶,现在这有两箱牛奶,可一共有多少瓶呢,聪明的你们能够告诉她“有几瓶牛奶”吗?(板书课题)
生:我通过数数,知道共有14瓶牛奶。
师:让我们列个加法算式。
生1:9+5。
生2:也可以是5+9。
师:对,可以列两个算式。9+5=?你会算吗?
二、合作探讨计算规律
1、动手操作。
师:你能用什么办法很快知道这一共有几瓶牛奶?
生1:我是1个1个数的。
生2:我注意到一个箱子里有10格,一行有5格,2行有10格,再加上4格,就是14格。
生3:我有更简单的方法,左边格子只差1个就是10格,可以从右边拿过来1个,那右边就剩下4个,一共加起来就是14个。
师:现在根据你们所想的方法,用小棒试着摆一摆。
(学生各自操作,教师应引导学生边操作边口述操作过程。)
指定一个学生演示,并口述操作过程:我是这样摆的:右边已经有9个,从左边的5个格子里拿出1个放进去,盒子里就正好是10个,左边还有4个,这时可以很快地看出一共有14个。
师:为什么你先拿1个放在格子里?
生:因为9和1 好朋友正好凑成10。
师:箱子里原来有9个,再添上1个正好是10个,这种方法也叫“凑十法”,要把9凑成10,就要想9加几得10。9和1得10,就从左边的5个中放进1个,和9个凑成10个。
板书:9 + 5 =
1 4
师:除了9加1可以凑成10,还有别的方法能凑十吗?
生:5的好朋友是5,5 + 5 = 10,从9里拿走5,凑成十,9里面就剩下4了,结果还是等于14。
板书: 9 + 5 =
4 5
师:要算9 + 5 等于几,可以把5分成1和4,9加1等于10,10再加4等于14。也可以把9分成4和5,5和5等于10,10再加4等于14。
2、试一试。
9 + 3 = 7 + 9 =
(首先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理解凑十法的意义。)
三、巩固练习
1、圈一圈,算一算
师;9 + 4 = ?请你们在图上用小棒圈一圈。(教师应先做示范,引导学生明白此题是用凑十法,鼓励有不同的方法,如拆大数或拆小数等。)
师:4可以分成1和3,3和1,还有2和2,为什么你们在算4 + 9的时候要把4分成3和1,而不分成2和2呢?
(小组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领悟“凑十法”的思考方法。)
2、比比谁算得快。
9 + 5 = 9 + 6 = 9 + 9 = 9 + 8 =
(学生独立完成,对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让其通过实物操作帮助计算,然后集体反馈计算方法。)
3、“小猫数鱼”
师:有只小猫今天可高兴了,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生:因为它看到了鱼缸里的鱼。
师:对了,小猫看见鱼高兴极了,你们猜小猫心里在想什么呢?
生:小猫在想:“这里一共有几条鱼?”
师:小朋友你们都来帮忙吧,写个算式来告诉它。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反馈)
生1:可以列为:9 + 8 = 17
生2:也可以这样列式:8 + 9 = 17
师:你能告诉小猫你是怎样计算的吗?
生1:我是这样算的:9和1凑成10,从8里拿走1,就剩下7,10加7等于17。
生2:我们可以教小猫一只一只地数。
生3:也可以这样想:8加2等于10,从9里拿走2,剩下7,10加7等于17。
四、数学游戏“找朋友”。
1、首先让学生弄懂题意,明白中间的9要与1到10这些数交朋友。
2、以小组形式组织学生合作写出算式,应鼓励学生要按顺序书写。
3、具体反馈。
五、
今天,我们学习的加法是9加几,得数都超过10,在计算时我们都是用什么方法?(凑十法)
一年级数学8加几教案篇4
教学内容:
教材第51页的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摆小圆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观察、猜想等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
3.培养学生间合作能力、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在活动中感悟位值思想。
教学难点:
在活动中感悟有序思考的价值。
教具准备:
两位数的数位表,4个小圆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用珠子和数位表上一节数学课。
2.复习。
[教师:在数位表中,右边起第一位叫什么位?(个位)第二位叫什么位?(十位)
教师拿出一个数字卡片1放在个位表示多少?(一个一)
若数字卡片1放在十位上表示多少?(一个十)
教师强调:1放在不同的数位就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可以表示一个一,一个十,一个百]
二、在操作中感受位值思想
1.出示两个小圆片,(学生拿出相应学具)现在大家四人一小组进行分工协作,三个人摆不同的.数,一个人负责记录,然后每组派代表汇报。]
2.为什么两个圆片放人不同的地方,表示的数不同?
因为放在不同数位表示的数不同,个位上的两个小圆片表示2十一,十位上的两个小圆片表示2个十。如果一个小圆片放在个位、一个放在十位表示1个十和1个一组成的数是11。
看来小圆片在数位表中所在的位置太重要了,我们把圆片挪来挪去就表示大小不同的三个数,分别是2、11和20。
3.出示三个小圆片,(学生拿出相应的学具)分小组学生动手操作,摆出的数各表示什么?
[学生小组合作后汇报:用3个圆片可以摆出5个数。分别是3、12、21和30。你知道怎样摆能表示最小的数吗?怎样摆能表示最大的数?]
4.若4个小圆片呢?(学生继续动手摆)摆出的数各表示什么。
5.在操作中学生体会有序思考
教师提问,学生摆后回答
(1)两个小圆片可摆出几个数?(3个数)
(2)三个小圆片可摆出几个数?(4个数)
(3)四个小圆片可摆出几个数?(5个数)
一年级数学8加几教案篇5
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99~100页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9加几的口算方法,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重、难点:掌握9加几的各种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回顾再现
1、谈话导入
(1)学生操作
学生用自己喜爱的学具摆一摆“9加几”并与同桌说一说。
师:谁来说说“9加几”的加法怎样算。
2、创设情境
小羊图(书上99页第1题)
师:天气晴朗了,小羊羔也出来玩了,你能算出一共有多少只小羊羔吗?
(学生列式计算,指名说说)
教师板书:9+7=16
师:谁来说说是怎样算的?
蚂蚁图(书上99页第3题)
师:同学们知道蚂蚁是怎样运食物的吗?(指名说)
学生看书上的蚂蚁图并指名说说是什么意思?
师: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指名板书,其他同学写在书上。
学生独立完成书上的糖果图,再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看图互相说一说学生互相说时,教师巡视,注意发现不同的方法)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蜜蜂图(书上100页第5题)
师:瞧这群小蜜蜂在干吗?(指名说)
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指名板书,其他同学写在书上。指名说说是怎样算的?
三、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用数学(书上100页第4题)
师:洋娃娃可爱吗?谁来说说这幅图的意思?
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怎样算?
指名板书,其他同学写在书上。
师:(边演示边问)如果改变问号的位置你会算吗?
学生试做,然后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独立观察,寻找各数,小组交流集体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针对学生练习情况进行小结。
练习十七第2、6、7题
一年级数学8加几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练习数的组成,会正确读写100以内的数,体会数位的意义,
比较数的大小。
2、能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和差不多的含义。
3、结合问题情景对学生进行爱护书本的教育。
重点难点数位意义的理解
目标2
教学方法练习法
教学用具计数器、数字卡片
1、第一题。填一填。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辅导,再交流评议。
2、第二题。
森林里有2棵大树生病了,看,森林医生啄木鸟正在给大树捉虫,第一只啄木鸟说:“我吃了80只。
“第二只啄木鸟说:“我吃了64只。”第三只啄木鸟说:“我吃了48只。”谁吃得最多,谁吃得最少?谁还会用“多一些、少一些”来说。
3、第三题。
(1)
猴子摘桃比赛。小猴子说:“我摘了38个。”大猴子说:“我摘的要比你多一些。”大猴子可能摘了多少个桃子?在你认为合适的答案下画√
(2)让学生读懂要求,独立完成,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选择85、87都可以。)
4、第四题。
(1)教师示范:老师拨一个数,学生写数。
(2)学生互相拨数、写数。
5、第五题。拨一拨,比一比。
(1)抽两位学生拨数,并写下来,再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2)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多次训练。
6、第六题。
(1)出示2、5、8三张卡片,让学生自己写出不同的两位数。
(2)找出最大的数是多少?最小的数是多少?
二、观察与测量
1、钟芬芳
观察物体
金竹镇小钟芬芳
课标内容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实物,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2、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感知、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所年看到的形状
难点发展简单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四人小组分组、每组一只瓷茶杯
设计理念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
富有挑战性的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思维,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内容的呈现采用不同的表达
方式,以满足不同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一、情景导入
1、投影出示小朋友后背照片: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朋友,猜一猜他是谁?
2、切换成侧面:再猜一猜他可能是谁?
3、切换成正面:看一看他是谁?
这张照片拍的是同一位小朋友,但看到的不一样,这是怎么回事呢?(引出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
二、探索发现
1、猜一猜
出示四位小朋友观察茶杯图及四张图片:他们分别画的是几号图?(四人小组讨论一分钟)把你的想法藏在心里。
2、观察体验
a、画一画:把你观察到的茶杯形状画下来。
b、想一想、猜一猜:你左边、右边、对面的小朋友观察到的茶杯是怎样的?
c、安秩序换角度观察体验。
d、评一评:通过换位置,你觉得你们小组小朋友画得怎样?
e、实物投影展示作业,校对。
f、请一位小朋友起立,其他小朋友猜测他画得是几号?为什么?
g、出示3、4号相反图:你要站在哪一个位置才能看到?为什么?
3、判断猜测
三、比眼力
1、小气车开来了,小朋友给它拍了四张照片,猜一猜他是站在哪一个位置拍的
2、看,可爱的熊猫走过来了,淘气和笑笑看到的是哪一幅图呢?
3、大象博士也来凑热闹,看,小猴和小猫分别站在哪里观察?
看到的又是怎样的呢?
四、游戏:摆积木
出示三个正方体,猜一猜,如果老师把他们放在桌上,你能看到几个面?(猜一猜,摆一摆)
五、小结
小朋友,课上到这儿清大家自己评价评价,觉得这堂课你学得怎样?都学到了什么?
教学反思
2、叶丽红(无)
3、黄素娥(无)
4、杨秋林
课题估一估量一量
遂昌县实验小学杨秋林
三、加与减(一)
1、毕文军
课题:《小兔请客》第一课时
高坪小学毕文军
2、郑勇民
新课标一年级(下)数学教材(北师大版)
采松果
设计:郑勇民
教学内容
一年级数学8加几教案篇7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p43。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情境让学生感知100以内数的多少,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等多种能力,培养数感。
3、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数之间的相对大小关系。
4、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语的含义并能运用词语表述。
难点:弄清“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词语间的差别。
四、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老师在纸上写一个数字,由一个学生当小老师点几个学生的学号来回答老师问题,由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回答来引入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 、少得多表示数的大小程度的词语。
(二)讲授新课
1、说一说,对比感悟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写字吗?今天动物王国里面有几个小动物也在写字(分别是小青蛙、小老鼠),看看他们有什么问题要我们解决的。
小青蛙写了14个字,小老鼠写了12个字,谁写的多?谁写的少?你知道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是怎么样的吗?(在这里引出多一些、少一些的知识点)
小青蛇看见他们在写字也加入他们的队伍,它写了72个字,那现在小青蛇和小青蛙、小老鼠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又是怎么样的呢?
(在这里引出多得多、少得多的知识点)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交流,加深了解
动物王国里面的国王看见他们那么爱好学习,于是给他们颁发了奖品(彩笔),奖品设为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让学生根据提示来说出答案,理解词语(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意思。
(三)举一反三,巩固应用
1、出示课本43页做一做
2、课本45页第4题
(四)闯关(运用知识)
咱们班的小朋友真聪明,老师看见你们表现很棒,给你们设了两个个难关,你们相信自己能闯关吗?
第一关 比较时间
第二关 比较价格
(五)做一做课本45页 数学游戏
(六)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新知识?你能用今天的知识说一说身边的事物吗?
五、板书设计
( )比( )多一些 ( )比( )少一些
( )比( )多得多 ( )比( )少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