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8加几教案优秀6篇

时间:2023-10-31 作者:Trick

我们要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教案可以起到辅助作用,教案可以作为教师的指南,帮助他们更好地组织课程,以下是淘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小学数学8加几教案优秀6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数学8加几教案优秀6篇

小学数学8加几教案篇1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初步形成质量的概念,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2、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使学生了解用秤称物品的方法。

??能力训练点

1、发展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自主选择合适的秤称物品。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品质量的意识。

??情感教育点

1、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数学。

2、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教具准备: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盘秤、有奖竞猜的物品、一个1角硬币

(学生用)六人一组:10个1角硬币、10克、20克、30克、50克、100克的物品,2包500克的盐、苹果、饼干、石头、米、花生米、果冻等......

重点: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难点:培养学生估测意识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

师:今天森林里发生了一件大事,我们也去凑凑热闹好吗?

生:好!

师:我们去看一看。

1、观看课件演示:(熊猫森林超市开张情景)

咦,什么声音,这么热闹?

噢,原来今天是熊猫森林超市开张的日子。

2、课件显示(超市内部场景)

师:好,我们进去看一看,你看到了什么?

(生自由说出看到的商品名称、质量、有数字、有克和千克...)

3、(出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克和千克。(板书课题)

4、请打开课本p86页。

二、认识称。

师:要知道物品的轻重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用秤来称。

师:那么你知道哪些称呢?

生:(多媒体课件出示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

师:你在哪见过这些秤?

生1:我在超市卖食品的地方见过电子秤。

生2:卖水果的地方有盘秤。

生3:我见过夏天卖西瓜的用磅秤。......

师:大家真留意身边的事物。

三、感觉体验,形成质量观念。

1、认识1克。

师: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1角硬币)你猜一猜有多重呢?

生:1克......

师:我们用天平来称一称。请看屏幕。(播放录像)

师:你们真棒,一枚1角的硬币约重1克。请大家拿一枚1角硬币放在手中掂一掂,好啦,感觉怎么样?

生:很轻。

师:大家知道1克的重量了,现在找一找生活中有那些物品的重量大约是1克。

生:乒乓球、小发夹、药片、小螺丝、纽扣、图钉......

师:你们真利害能找到这么多大约1克的物品,那你还能找出10克、50克、100克的物品吗?

生:......

师:大家真聪明,找到这么多以克为单位不同重量的物品。

师:请大家从篮子里找出100克的物品。看哪一组找得最快。准备开始。

师:大家都来感觉一下。

2、认识千克

师:刚才第二小组找100克的物品又快又好,现在我们再来找出1包500克的物品,准备开始!

师:找得好快啊!这是一包500克的盐。(500克)

师:一袋盐500克,那么两袋呢?(生答师板书:1000克)

师:我们在验证之前一齐来认识盘称。我们一齐来观察一下。(观察盘称认识盘称)

生:(汇报)

师:现在我们把两袋盐放在一起,用盘秤称一称。那么大家知道有多重啊?(学生操作称量)

生:1千克

师:1000克里面有几个1克呢?(1000个)

师:那么1000克和1千克哪一个重呢?(相等)我们一齐来读一读。

师:老师想到超市买几样东西你能帮帮老师吗?(能)

[要求:请各组合作帮忙称出1千克的物品]

学生汇报:我们组称了6个苹果是1千克......

师:通过称量,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这六袋物品重量相同,都是1千克。

生:我发现1千克的石头少,1千克的饼干多。

生:我发现虽然1千克的石头少,1千克的饼干多,但是他们的重量是一样的。

师:你们的发现可真多!谢谢大家的帮忙。

师:现在我们每人轮流掂一掂,试一试这1千克的感觉,各小组也可以交换物品试一试。

师:感觉怎么样。

生:我觉得1千克很重。

生:我觉得1千克比1克重多了。

生:我觉得1克比1千克轻很多。

师:真的吗?好了,我们拿出1克和1千克的物品比一比。

师:感觉怎么样。

生:1克很轻,1千克很重。

生:1克比1千克轻很多。......

师:一般情况下,我们称较重的物品用千克做单位,称较轻的物品用克做单位。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p86,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四、联系生活,巩固练习

同学们学了这么多知识,熊猫老板很想请大家去他的.超市帮忙,你愿意吗?听听熊猫老板的要求吧?(想成为我的职员可不容易,要经过三关的考验。勇敢的小朋友请来吧!)你们有信心吗?

第一关:1、书p88页2。

2、书p89页4。

3、书p89页5。

第二关:判断提。(学生用动作判断)

(1)一个1角硬币重1克,10个1角硬币重1千克。()

(2)5千克比5000克要轻一些。()

(3)小明重25千克。()

(4)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第三关:亮亮去春游写了一篇日记请小组合作找出不对的地方并改正。(课件出示)

亮亮今天春游啦!他为自己准备了可口的食物:有50千克重的两个,150克重的一个...他们班游玩的地点是动物园,在那里亮亮看到了许多动物,他最喜欢重达3000克的、和脖子长达3克的。

五、有奖竞猜活动

师:这节课同学们学得这么好,老师想送些礼物给大家。请看,想要吗?

师:呵呵,都想要,不过,得先猜猜它有多重?哪个小组猜对了奖品就是你们组的!

(每组一分物品学生通过掂一掂,估一估说出重量。)

六、小结。

小学数学8加几教案篇2

设计说明

教材的意图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探索知识的方法和策略,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索和研究数学知识,这样做的意义就在于将学生的独立思考、展开想象、自主探索、交流讨论、分析判断等探索活动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不断获得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1、突出动手操作的学习方式。

通过把正方体盒子剪开得到展开图的活动,引导学生直观认识正方体的展开图。通过学生沿着不同的棱来剪,得到不同的展开图,让学生充分感知正方体不同的展开图,体会到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探究问题,会有不同的结果。

2、渗透转化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引导学生先通过想象折叠的过程和折叠后的图形来帮助学生建立表象,再通过动手“折一折”的活动来验证猜想。让学生在反复展开和折叠的过程中体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相互转化的过程,建立展开图中的面与长方体和正方体中的面的对应关系,渗透转化和对应的数学思想,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多角度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

学生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盒子

教学过程

激趣引入,明确目标

师交待学习目标:

1、通过动手剪一剪、折一折,体验正方体展开与折叠之间的对应关系,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2、会根据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或动手操作等方法判断某一图形折叠后能否围成长方体或正方体。

设计意图:师交代学习目标的作用,让学生明确这节课要做什么,学会什么。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活动一展??

提出活动要求:把一个正方体盒子沿着棱剪开,得到一个展开图。

1、教师做示范并指导学生操作。

第一:必须沿着棱剪;第二:正方体的每个面至少有一条棱与其他面相连。

2、学生动手剪,教师指导有困难的学生,并把剪得好的正方体展开图展示在黑板上。

3、小组交流剪出的不同形状的展开图。

4、全班交流:观察黑板上的这些不同形状的展开图,你发现了什么?

5、教师小结:同一个正方体,剪法不同得到的展开图也不同,共有11种不同的展开图。(课件出示正方体的`11种展开图)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展开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也让学生感悟到同一个正方体展开的结果是多样的。

活动二折叠

提出活动要求:同桌合作,把同桌的展开图重新折叠成正方体。

1、同桌各自交换展开图,动手折一折。

2、找规律。(课件出示正方体的11种展开图)

师:观察这11种展开图,找一找有什么规律。

预设

生1:有6种中间是4个正方形的,两侧分别有1个正方形,形状不同。

生2:有3种中间是3个正方形的,两侧分别有2个和1个正方形。

生3:有1种中间是2个正方形的,两侧分别有2个正方形。

生4:有1种两行各有3个正方形的。

小学数学8加几教案篇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正、反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及解题关键。

2、初步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正、反归一应用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归一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教学难点

1、线段图的画法

2、检验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或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1、学习例3

(1)出示图片(画有5个书架,下面有一个问号),教师说:“学校想买5个书架,你知道需要花多少钱吗?想一想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产生疑问或说出需要先知道每个书架多少钱。)

(2)教师及时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图片(画有3 个书架,标出一共75元),教师说:“我告诉你买3个书架一共用了75元钱。现在你能解决了吗?”

(3)个人试做,小组交流并汇报小组的想法。

思路:要想求5个书架多少钱?先求每个书架多少钱?再求5个一共多少钱?(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点拨,并做主要的板书。)

(4)练习:教科书第107页“做一做”。让学生独立解答,指名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2、学习例4

(1)出示例4:学校买了3个书架,一共用75元。照这样计算,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

(2)小组先讨论研究,再试着把它完成。

(3)小组间交流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板书。

(4)“做一做”中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分析题目,并解答完成。

3、比较例3和例4,你觉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学生各抒已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小结:“遇到应用题,一定要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来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再解答。”

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出示图片(练习二十四的第1、2题),让学生独立解答。

2、老师用ic卡给家里打电话,时间用了4分,正好花了2元8角钱。想一想,如果打电话时间用了6分,又会用去多少钱呢?(学生独立思考)

“老师的ic卡里现在只有3元5角钱了,我必须在几分内把话讲完呢?

板书设计:

两步应用题

(1)先求每个书架多少钱? (2)先求每个书架多少钱?

75÷3=25(元) 75÷3=25(元)

5个书架多少钱? 200元能买几个书架?

25×5=125(元) 200÷25=8(个)

答:买5个要用不着125元。 答:200元可以买8个书架。

归总应用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2页的例5及“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二十五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了解归总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够正确地解答这种应用题。

2、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乘、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和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画线段图,并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

教具准备

投影片或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领悟方法

1、学习例5(为了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理解、计算,将例题进行了改编)。

(1)教师说:“小华读一本书,如果每天读9页,几天可以读完?”(学生各抒已见)。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告诉他们:“知道每天读12页,6天可以读完。现在你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吗?”

(3)小组展开讨论,并独立列式试做。(教师注意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

(4)小组汇报自己的想法,教师点拨,小组间相互质疑问难。

(5)教师根据小组的汇报情况,边小结边进行必要的板书:

先求这本书一共多少页? 12×6=72(页)

再求几天能读完? 72÷9=8(天)

(6)让学生根据分步算式,独立列出综合算式。

2、改编例题,引出题目:(如果小华8天读完,他每天读几页?)

(1)学生独立思考,并试着列式解答出来。

(2)请一名学生汇报。通过学生之间的质疑问难,教师根据出现的情况,及时进行小结:要求每天读几页?首先知道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遇到问题,一定要分析清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

3、比较例题和改编的问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相同点:都是先求这本书的总页数。不同点:例题是求几天读完,改编后的问题是求每天读几页。

4、教科书第112页“做一做‘的第2题和例5,让学生独立完成。

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做练习二十五的第1题。

让学生认真读题,独立完成,并找出两个小题的异同点。

2、教师:小林从家往学校走,每分走100米,需要用8分走到学校。如果每分走80米,你知道需要用几分走到吗?

让学生说一说想法,然后独立列式解答。

3、做练习二十五的第3、4题。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课堂小结

通过师生交流,突出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板书设计:

两步应用题

(1)先求这本书一共多少页?

(2)先求这本书一共多少页?

12×6=72(页) 12×6=72(页)

再求几天能读完? 再求每天读几页?

72÷9=8(天) 72÷8=9(页)

答:8天可以读完。 答:每天读9页。

小学数学8加几教案篇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页的例3、例4,第3页做一做,练习一第10~13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确定积的小数位时,位数不够会用0补足;

使学生初步掌握“当乘数比1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在积中点小数点时,位数不够如何用“0”补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7×0.84.2×0.31.3×0.5

口算并说说怎样想的?

2、指名说说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3、把下面各数缩小1000倍

12.5256103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30.056×0.15

(1)启发提问:①怎样列竖式?要不要小数点对齐?为什么?

②怎样把0.056×0.15转化成整数乘法?

③按整数乘法乘出来的积,比原题的结果扩大了多少倍?

④要得到原来的积,该怎么办?

⑤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怎么办?

(2)强调:计算小数乘法在点小数点时,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就要在小数的前面补零。

注意:先点小数点,再去掉小数末尾的零

(3)验算:交换因数位置后让学生说说0.056×0.15、

0.15×0.056各求的是什么?然后进行检验。

(4)练一练

1.3×0.050.025×1.8

2、教学例4

(1)指名读题

(2)列出算式:这题该用什么方法计算?

(3)说说18.5×2.4表示什么意义?

(4)指出:以前表示两个数的'位数关系的都是整数,现在倍数关系也可以是比1大的小数,就象这里,18.5的2.4倍就是求18.5的2倍和18.5的十分之四合起来是多少?

求18.5的2倍用乘法,求18.5的十分之四用乘法,因而求

18.5的2.4倍也用乘法。

(5)算出得数(学生自练后填在书上)

集体订正

3、观察例3,例4,比较积和被乘数的大小

(1)小组讨论并填表:当积小于被乘数时,乘数有了什么特点?(与1比较是怎样的关系)

当积大于被乘数时,乘数有了什么特点?

为什么有这种规律?

(2)做一做

先判断一下,积比被乘数大还是小,再计算

指名板演,其余自练

集体订正,说说怎样算的

三、巩固练习

1、P5第10题小组形式,小组长报题,组员抢答

汇报情况,共同纠正易错题,择题说说口算步骤

2、判断下列各题是否正确,为什么?

0.2812.2

×0.5×0.5

──────────??

0.014061.0

3、P5第12题做在书上后集体订正,指名说出每道题对错的理由

4、P5第13题自练后评讲

四、全课

今天学习的小数乘法,在点小数点时碰到了什么问题?怎么解决的?乘数比1小时,积比被乘数大还是小?反过来呢?

五、布置作业

P5第11题

六、板书

一个数乘以小数

例3注意点

计算过程表格

例4

计算过程

小学数学8加几教案篇5

1、教师都能按照要求提前备一周的课,课时量充足。能在资源共享的情况下进行有效的二次备课,逐步完善预设的过程。如王校长《识字6》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请你向外国友人介绍一处景点”的活动,让学生将词串表现的情境用语言描述出来,激发了学生说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夏金侠老师《识字8》教学预设时: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设计了“我做你猜”的游戏和“看图说句话转转盘”的预设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生字的读音、字形和字义;陆璐老师设计《朱德的扁担》一课时通过具体语境和插图理解“山高路陡”,显得扎实有效。

2、多数教师教学目标明确,能运用新理念设计教学过程,重难点突出。在教学环节设计中,能注重关注学生个体,注重情境创设和兴趣培养,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知识的积累与内化,注重实践性与拓展性。如:丁礼秀、石德芬老师在备课中进行了很好的体现。

3、教师们能重视作业设计和板书设计,使板书真正达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如张灵宁老师让学生画一画秋姑娘写的信的样子,符合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王越越老师设计“秋姑娘的信还会写给谁?”鼓励孩子想象写话,捕捉了文本中生成点;毕言琳老师设计让学生编课本剧演一演,注重了语文的实践性。陈晓飞老师的《梅兰芳学艺》板书设计抓住“勤学苦练”突出从“没有神儿”到“有神儿”的变化,理清了文脉。

4、教师们对教学的反思态度,比以前更认真了。很多教师能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总结得失,撰写课后反思,写得实在,具体,体现出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研究以及对教学中出现问题的进一步改进。如杨霞兰老师能从指导朗读方面反思了《我叫神舟号》的成功做法;刘暄老师在《江南》一课反思时不仅反思了自己的教法还反思学生的学法;周寰寅老师反思《识字7》时围绕“图文结合识字”深入展开,针对性强;潘成越、朱小力老师的课后反思详实、丰富,有一定的价值,值得一读。

5、手写备课的教师态度认真,页面整洁、清楚、美观。老师们备课态度认真,工作扎实。母案中圈圈点点,并且对现成的内容进行了针对性地增、删、改、批,留下了老师辛勤耕耘的串串足迹。如王越越老师、陆璐老师的备课笔记看着真是一种享受。

6、方余顺、周寰寅和满斌三位教师的工作态度更是值得学习,他们不仅要备好自己主学科的课程内容,在兼职学科的备课上也毫不马虎,教案备得非常认真。

小学数学8加几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根据9加几的计算方法,探索计算8、7、6加几的方法。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指导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图片

2、学生观察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说图意,你会列式吗?

3、你能够根据学过的方法计算吗?

二、学习新知,学生探索计算方法

1、小组合作交流,怎样计算?

7+58+5

2、学生汇报交流结果

重点指导:凑十法

3、学生说说你在计算中遇到的困难。

4、反馈:

5+6=

三、课堂练习:

1、计算

8+6=7+6=6+6=

101010

2、速算比赛

3、找朋友

学生连线

四、独立作业:

计算109页4、5题

五、课堂小结

说说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本节课学生积极性很高,他们根据9加几的计算方法,自主探索8、7、6加几的计算方法,进一步感悟“凑十法”的计算方法。大多数学生在口算中,速度提高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