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需要关注教育研究和教育改革的最新动态,以不断改进教案,教案通常包括教学目标,教材选择,教学方法和评估策略等重要要素,下面是淘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8篇,感谢您的参阅。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能够举例说明大小是通过比较才可以体现出来的。
2、能够用比较的方法绘画制作大人国或小人国。
教学准备:
学生:玩具、纸、笔等
教师:电脑图片、动画资料、实物投影、玩具等
教学重、难点:
1、如何理解大与小是通过比较表现出来的。
2、能否用对比的方法来表现画面中的大与小。
教学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活动一:
1、教师讲述:故事《格列佛游记》引导同学们认知大人国和小人国理由去的事物。
2、同学讨论:故事中主人公是如何来到大人国、小人国的?你看过那些这方面的书?或是动画片吗?
3、出示课题:大人国与小人国
活动二:
1、将同一辆玩具车分别放在不同的背景下,为什么有时显得非常大,有时显得非常小?(小组讨论)
2、教师举例:雕塑《汤匙桥》《衣夹》等(电脑展示)
3、请学生用自己身边的事务举例说明物体的大小是通过对比体现出来的。(微缩景观等)
活动三:
请学生思考:
1、你想表现大人国还是小人国?
2、你想用那几样物体的反差来表现主人公时来到大人国还是小人国?
3、画面的主体是什么?
4、用什么背景来衬托它的大或小?
5、教师示范大人国和小人国的画面:大人国的大人和高楼、大树先后比较,小人国里的小人和文具,昆虫相比较,展现他们的大和小。
活动四:
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活动五:
交流作品初稿。提出修改意见。
教学反思:以前学生画人总是画小了,现在有了大和小的对比,构图比以前好多了。
第二课时
活动一:
继续完成上节课的作业。
活动二:
作品交流展示。教师从构图及色彩方面进行总结。
活动三:
游戏:
大人和小人:每个同学将自己画的人剪下来,随意找一位同学的作品进行比较,看看自己的是大人还是小人,再找另一位同学的进行比较,看看又变成大人还是小人了?
课后拓展:
用泥塑的形式配以一些玩具、模型、背景图表现立体的大人国或小人国。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篇2
第3课 课题: 大人国与小人国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够举例说明大小是通过相互比较才可以体现出来的。
2、 能够用比较的方法,绘画(制作)“大人国”或“小人国”
教学评价建议
1、 能否用对比的方法,来突显主人公的“大”或“小”。
2、 用来突显主人公的“大“或”小“的表现方法是否有创意。
3、 构图是否完整。
4、 能否有意识地使用一些自己喜欢的色彩组合。
教学实施建议
一、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教具:一些玩具汽车,房子,人物等迷你型的物品,一些与这些物品大小较匹配的景物图片,有条件的可以准备一些有关的动画片,电影等影像资料。
2、 学生准备学具:学生将自己过家家用过的各种玩具“娃娃,动物,积木,汽车,厨具……)带来。带齐绘画工具。
二、课堂教学
1、 引导阶段
让学生回忆看过的`有关大人国或小人国的故事,简要说明一下故事内容。然后讨论故事是如何表现主人公来到了大人国(小人国)的?
请学生将带来的各种物品放在不同的背景前,说说感觉并讨论:是什么原因使同一样物体看起来有时候显得非常大,有时候又显提非常小,让学生举例说明。
教师也可以用一些图片,告诉学生:大小是通过相互比较才可以显示出来的。
2、 发展阶段
学生思考:你想表现大人国还是小人国?你想有那几样物体的大小反差来表现主人公来到了大人国或小人国?继续启发学生思考:画面的主体是什么?用什么背景来衬托它的大或者小?
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意开始作业。
3、 收拾与整理
4、 学生的创作往往要两课时才能完成,在第一课时结束的时候,教师可将作业收起来。
三、课后拓展
用泥塑的形式,配以一些玩具,模型,背景图表现立体的大人国或小人国。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篇3
教学重点:
1、学会唱《童年的小竹笛》这首歌曲;
2、通过音乐的欣赏、学习,让学生进行艺术构思与创作(绘画、表演、制作等)
教学难点:通过音乐的欣赏、学习,唤起学生对儿时的回忆,进行创作,以反映儿时的稚爱、童真。
教学目标: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出发,通过童谣歌曲的学习,为学生能够和体会歌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趣,提高对语言节奏的感受能力,学生尝试运用多种手段表达自己的和情感,积累合作、交流、反思、创作、分享等方面的体验。
教学准备:
1、歌曲《童年的小竹笛》、的光盘或录音带。
2、不同风格、内容的童谣及录像、录音、光盘等资料。
3、绘画、折纸材料及节奏乐器等。
欣赏引导
在这个单元主题上你感受到了什么?弯弯的月亮是娃娃的小床,天上的星星是娃娃的被子,天边的月儿奏出美妙的乐曲,静静的水面仿佛在听你诉说。妈妈的催眠曲陪伴着娃娃进入了梦乡……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生共同说一说各自耳熟能详的童谣,边说边表演,并说说个人的理解等,引导学生的兴趣。
2、例如,《小老鼠》: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咪咪咪……猫来了,咕噜咕噜滚下来。
3、《笑一笑》: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两只黄狗会抬轿。
4、《不倒翁》:说你呆你真呆,胡子一大把,样子象小孩。说你呆你不呆,把你一推你歪。要你躺下去,你又站起来。
5、《鞋子和茄子》:一个孩子,拿双鞋子,看见茄子,放下鞋子,去拾茄子,忘了鞋子。
6、《手指歌》:伸开手,数指头,大牛不吃草,二牛不吃料,三牛不拉车,四牛不上套,剩下五牛要不要?要!
二、学唱歌曲:《童年的小竹笛》。
1、引导学生反复听、轻声哼唱、拍手唱、配合律动唱。
2、充分体验歌曲的情绪和旋律等,待音律、歌词、节奏
3、准确后可加进行打击乐集体演唱,并录音来反思。
三、进行绘画、制作
1、听赏歌曲《小牧童》、《童年的小摇车》和电子琴曲《童谣》,欣赏国画《牧童》,观看美术片《牧童》,引导学生听赏,观察歌与画中的情景寓意及表达的情绪等。
2、启发学生给唐诗《咏鹅》或童谣《九九歌》配画,如引导学生描述情景,分析鹅和黄牛的线条、形状、神态等进行绘画和简单描述。
3、补充:让学生欣赏一幅跳皮筋的活动场面的绘画,请学生看图编童谣或给童谣配画。使学生体会运用不同艺术形式创作、游戏及生活的快乐。
四、学生练习、创作,教师巡回辅导
1、让学生选择一首童谣进行配画(古诗亦可)。
2、对儿时场面的回忆、重塑,进行绘画创作。
3、用手工制作表现形式让学生进行创作。
4、用舞蹈、歌曲、童谣表现儿时的快乐、纯真。
五、教学:
1、在歌唱、绘画、表演、创作活动的过程中相互交流。
2、将自己喜欢的童谣、创作的童谣,绘画作品等存入挡案夹。
六、教学思路拓展:
1、欣赏表现童谣的舞蹈、结合律动展开教学。
2、通过自制乐器,更加了解乐器的性能和用法。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流畅的线条勾画出物体轮廓特征。
2、能抓住物体外轮廓线与内部结构线的大致关系,具体细致地描画物体。
3、乐于观察周围的事物,能以线条绘画的形式记录对事物的真实感受。
教学重点:
抓住事物的特点加以表现,用线条概括勾画出事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学会用线条的变化来加工图形,并对画面进行适当的装饰和美化。
设计理念:
本课凭借象形文字的图形趣味性及线条在文字与图形之间的关联性,让学生用简洁的线条表达和概括事物特征,提升学生艺术感受力与创造性,发挥和体验造型语言魅力。
课前准备:
范品、铅笔、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情景创设
小区两户人家分别掉了东西,奇怪的是掉的东西都留有这样的影像,相同的轮廓,它们究竟是什么?
2、学生观看课件图片,参与讨论,回答。
3、老师解密,呈现两幅图:
一幅图是饭碗上摆放一双筷子;一幅图为一团毛线上插着毛线针。
4、揭示课题:线描外形。
二、游戏活动 认识轮廓
1、老师提问:这两样物品虽然不同,可是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
总结什么是外轮廓:又叫外部线条,指群体或景物的外边缘线,每个物体的外形轮廓都不同。
图片欣赏:物体的外轮廓。
游戏《连连看》
① 知道物体的外轮廓并找到该物品。
② 看着实物找出物品的外轮廓。
2、拓展:其中一张是物体的各个面的外形。
只要你仔细看,不断转动实物就会发现,即使是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看,也会出现不同的外轮廓。(图片展示)
三、尝试作业 讨论交流
1、我们成功地认识了物体的外轮廓,怎样运用线条庙会下来呢?
2、利用课件以及老师示范轮廓用线条描绘外形的过程,强调仔细观察物体,眼睛盯着物体看,不用担心画得好不好。
1、小训练:请你双眼盯着被咬了的苹果看,跟着感觉走,把你看到的外轮廓画下来。
2、分析学生作业。
说说你画时的感觉,发现了什么?遇到什么难题?该怎么解决?
3、师生共同总结。
仔细观察即兴作业,尽管现在画得不好,只要你大胆描绘,熟能生巧。
四、添加完整
1、看着这些有趣的外形,好似你只给它留上了一个背影,现在我们就利用线条来添加结构
板书:描绘外形——添加结构线。
2、欣赏学生范画,总结画法。
五、自主表现
1、提出作业要求:选择一组物品,你的眼睛一直盯住物体,仔细观察,手握铅笔,尝试画出这组物体的大致轮廓。
2、学生大胆表现,教师注意随时调整、指导、
六、评价交流与拓展
1、展示学生作业。
2、请你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篇5
第4课 课题: 前前后后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能够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
2、 能够运用“近大远小”的规律,绘画或拼贴一幅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的作品。
教学评价建议
1、 能否例举“近大远小”的现象。
2、 能否用“近大远小”这一规律来表现前后关系。
3、 画面是否表现出了物体的前后关系。
4、 三年级的学生怎样学习透视知识。
教学实施建议
一、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教具:一些有明显透视效果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2、 教师根据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在课前让学生观察道路两旁的树,电线杆等有明显透视现象的景物,如有条件,可让学生用照相,速写等方式记录观察结果。
3、 学生准备学具:剪刀,浆糊,彩色纸,绘画工具。
二、课堂教学
1、 引导阶段
交流课前观察的结果,教师同时出示相应的图片,影像资料等。说说这些景物都有些什么规律?举例说明。
2、 发展阶段
讨论:在以往的绘画中,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前后关系的?
知道了“近大远小”的规律后,说说你准备如何用它来表现景物前后关系?教师可以为学生的作业指定一个主题,也可以让学生讨论后自主命题,并选择一种作业形式(绘画,拼贴,或两者结合)。
绘画之前可以与学生探讨一下绘画顺序:先画什么比较合理?
3、 收拾与整理
要让学生养成将剪下的废纸屑随手放进纸篓的习惯,这样课后的收拾与整理就比较方便。
三、课后拓展
寻找,收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世界名画,并用简单的语言加以书面评论。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运用不同的材料和多种方法制作不同形式的小龙,
2、在欣赏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设计意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材料的特征,用不同方式制作不同形式的小龙。
教学难点:合理利用材料进行创新。
教学用具:铅笔、记号笔、图片等。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观察法、启发法、示范法
教学流程:
一、唱歌导入
同学们,你们会唱《龙的传人》吗?
我们来唱一唱好吗!“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
你还知道哪些龙的歌曲?学生唱有关龙的歌曲。
二、新课
龙是我们中国人独创的形象。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又是幸运与成功的标志。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华民族被视为龙的传人。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见到龙,你能说一说龙是什么样子的吗?
1、欣赏(多媒体)从古至今各种形式龙的作品。
镂空龙凤纹玉佩(战国时期)
竹龙(山东泰安)
糖龙(四川成都)
走龙(云南大理)
九龙壁(北京)
龙头风筝龙柱(山东)学生欣赏、说一说龙的特征。
2、小组探究龙的特征
通过欣赏了解龙的形象特征。如
马头、鹿角、鹰爪、蛇身、鱼尾等。
3、展示龙的作品。
老师这有一些废旧材料做的龙的作品。
提问:这些龙是怎么做的?请同学说一说。
4、小组探究:
1)、准备长条形纸做龙身,用剪刀剪出龙纹。
2)、用快餐盒做头,添加上眼睛等。
5、启发构思你能想出和书上不一样的方法做龙吗?
学生想,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6、实践创作:利用不同的废旧材料的特点和彩纸,采取剪、贴等方式做一只有趣的小龙。学生做一做,教师巡视指导。共10页,当前第8页12345678910
7、作品展示评价 、学生自评互评。评选出“最佳创意作品”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并评选最佳创意作品。
三、小结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篇7
三年级上册美术《登山游戏》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事物和发生的事情进行仔细观察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设计制作登山游戏棋。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将绘画和游戏创意结合,设计登山游戏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游戏棋的设计,制作和共同游戏,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团体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设计并制作出好玩又有趣的登山游戏棋。
教学难点:
登山路线的设计、游戏活动的设置。
教学策略:
棋类游戏是儿童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儿童所接触的有各种各样的棋类,它们的游戏规则、画面、游戏线路及角色棋、骰子的设计各不相同。本课以登山作为题材,开展登山游戏棋的设计和制作。本课通过引导学生对身边登山这一运动的观察、分析,引导学生对这些山的景点、线路、设施等进行观察分析,绘制出相应的登山线路图,并从中渗透热爱家乡的思想教育。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感悟发现—观察分析—尝试探究—欣赏提升—联想创造”的教学策略。从趣味的游戏入手激起学生的兴趣,通过对游戏棋的交流感受游戏的趣味;通过游戏棋盘等的欣赏,引导学生对几种游戏棋的棋盘设计、游戏规则进行研究,启发学生制定游戏规则,了解设计的内容;尝试登山路线的设计,在探究与实践中,发现设计中的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进一步学习设计制作登山棋的方法;通过对其他学生作品的欣赏启迪创意、拓展思路,并明确设计制作的步骤,最后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合理分工设计制作登山棋,寓教于乐,把游戏的过程转化为学生合作学习、共同创造的过程。
教学过程:
2.看来同学们玩的花样可真不少,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款游戏,希望能够丰富大家的课余生活。(出示游戏棋)
你认识这种棋吗?
你还见过哪些游戏棋?上面都有些什么?
(学生展示带来的游戏)
大家想不想自己设计制作一副游戏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做一副“登山棋”(板书课题)
1.一幅游戏棋都会由哪几部分组成?
棋盘、棋子、色子,我们要进行游戏这三部分是缺一不可。
2.那么在整副游戏棋里面,你们认为哪一部分是最主要的呢?(棋盘)
棋盘里都有什么?
(名称、路线图、用于设置障碍和奖励方法的图标、装饰美化的图案、游戏方法介绍等)
引导学生对几种游戏棋的棋盘设计、游戏规则进行研究,启发学生制定游戏规则,了解设计的内容。
1.让学生在画纸上随意画一条弯曲线,尽量把纸画满。
2.选取学生草稿中的范例,针对其中的不足和优点进行讲评。
实践总结:
线过于弯曲密集?不利于安排线路。
线条流畅舒展?棋格顺序明显。
方法总结:
(1)在纸上随意画一条弯曲的线。
(2)根据弯弯曲曲的画面,结合日常学习、活动中有意义的事件,想象创作内容,要安排的景物。
(3)安排棋子的行进路线图或序号。
(4)根据画面想象如何进行登山游戏。
说一说你最喜欢哪副棋?为什么?
它的设计有什么独到之处?
哪副棋的棋盘最漂亮?
2.如果现在让你来设计一副棋盘,你会从哪一步入手呢?接下来又该设计什么呢?
(1)设计起点、终点(在合适的位置上设计)
(2)设计路线(路线不要过于复杂、要便于游戏、要为画面留出足够的空间)
(3)设计画面(要有自己的特点,要以一个主题贯穿,画面色彩要丰富、装饰性要强,同时可以设计出不同类型的画面)
(4)设计标题(给游戏棋起名字)
(5)设计游戏提示(要富有创意性)
(6)设计游戏说明
在绘制棋盘的同时,别忘了制作符合自己特点和个性的棋子和色子。
明确设计制作的步骤和要求。
(1) 路线清晰、构图完整、色彩搭配合理、图案设计新颖。
(2) 四人为一组合作完成。
(3) 各组合理安排分工与合作
两人设计路线,一人做色子,一人做棋子。
2.学生设计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3.展示作品
(1)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选一名代表向大家介绍玩法与规则,谈谈小组与众不同的创想。
(2) 表扬路线清晰、构图完整、色彩搭配合理、图案设计新颖的作品。
(3) 玩一玩:学生自愿结成小组,进行登山游戏。
寓教于乐,把游戏的过程转化为学生合作学习、共同创造的过程。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篇8
第2课: 课题: 魔幻的颜色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 认识三原色。
2、 观察两个原色调和之后产生的色彩变化,说出由两原色调出的第三个颜色(间色)
3、 能够调出预想的色彩,并用它们涂抹成一幅绘画作品。
教学评价建议
1、 能否用三原色调出三个间色
2、 能否分别说出三个间色分别是由那两个原色调出来的。
3、 能否调出预想的颜色。
4、 能否记住三原色以及用他们调出的间色(间色这一概念可以不出现)。
教学实施建议:
一、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教具:水彩画工具,色彩卡片,图片,范作。
2、 学生准备学具:水彩画工具。
二、课堂教学
1、 引导阶段
因为三年纪的学生对水彩画接触的不是很多。所以有必要指导一下如何使用水彩颜色,然后,让学生挑选两个最喜欢的颜色,调一调。再说一说变成了什么颜色。接下来可以让学生自由调配颜色,但要有两个要求,只将两种颜色相调,并且要记住它们调出的第三个颜色。(可以做一些笔记)。然后交流。
2、发展阶段
让学生认识三原色。并且真正理解“原色”的含义
将纸弄湿,将调出的色彩涂抹在作业纸上:让学生用两个指定的原色调出教师出 示的那个间色。学生调出颜色胡 色相一定会有差异,让学生比一比。说说原因。教师分别出示两个间色。让学生自己寻找两种颜色调出它。学生继续尝试调出喜欢的颜色并填在画面的空白处。
3、 收拾与整理:可以留出十分钟左右的时间,主学生将水彩画工具清洗整理好,然后再进行作业展评。
三、课后拓展
在课堂练习的基础上,可让学生做以下练习:绘出七色彩虹,绘出春天(或夏天,秋天,冬天)的感觉,表达心情,天气,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