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材料的出现能够让我们更好的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要想写出优秀的事迹并不是简单的事情,我们要认真思考,淘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榜样典型事迹材料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榜样典型事迹材料篇1
张林芳:大学生创中药奶药开橘井奶茶店
奶茶遇到中药,会发生什么变化。昨日,在山西省中医学院,一位22岁的女大学生张林芳,学以致用,让二者相遇,呈现了一杯杯味道可口、而又健康养生的中药奶茶。并带领着同学们创业,在校园开了一家橘井奶茶店。
自创中药奶茶
昨日,张林芳的橘井奶茶店开业了,正在上大三、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的张林芳穿着工作服,在操作间制作着奶茶。来这打工的十多位学生忙碌其间,为客人准备着甜点等。
清馨奶茶,有清热泻火,清心润肺功效;畅动奶茶。促进肠胃蠕动,有溶肠功效。瑰蜜如闺蜜,用玫瑰花和蜂蜜调制,适合爱美女士品尝,可以美容养颜。
据张林芳介绍,奶茶吸收了药方和中医药诊断专业知识,按照方剂比例调制而成,尽可能达到口感和食物调理共存。清馨奶茶运用荷叶薄荷等四味有清热解毒泻火的中草药。并且得到了医学界专家的认可,一次学校来了天津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等,学校把她的中药奶茶进行产品展示,获得了参观专家的认可。这让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中医融入生活
团队从最早的 3个人,后来进行校园招贤纳士,不少大学生们也报名加入进来,现在已经发展到30名。学生们在不影响上课的情况下,利用课余时间,锻炼自己。王—丹就是其中一位,去年,刚步入大学,大一学生王—丹,除了做奶茶的同时,由于曾在pizza店打工,现在她做pizza。同学们互相学习对方所长,现在10多名学生跟着她学会了做pizza。王—丹说:“以前没课的时候,不知道做什么。现在挺开心,丰富大学生活的同时,也让自己重新认识到,古老中医可以和生活完美融合。”
张林芳的中药奶茶获得首届晋商杯优秀奖,获得了一万元奖金,并获得家人亲戚的支持,让她的梦想可以照进现实。在老校区卖普通奶茶,搬到新校区后,她想着将奶茶和专业结合起来。并在传统药方和中药诊断中汲取灵感。最终,有了她的中药奶茶。现在学校也给她莫大的帮助。店铺免费,让张林芳压力减轻了许多。
橘井奶茶,正如店名。“橘井泉香”一词与“杏林春暖”“悬壶济世”一样,在中医药学界脍炙人口,她希望用此名传递中医药学子情怀,同时,在品尝可口的奶茶时,达到食物调理的目的。未来她打算考研,现在她感觉只是用了中医药的皮毛,打算考研进一步深入研究。
榜样典型事迹材料篇2
英雄,是民族的脊梁,是家国的精魂。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不管是漫长的革命岁月,还是新中国建设时期;不管是新时代的征程中,还是全民奔小康的路上,都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
王红旭同志,男,汉族,××86年年12月出生,大学本科学历,20××年8月参加工作,生前系大渡口区育才小学体育教师,入党积极分子,一级教师。20××年年6月1日下午,在长江大渡口万发码头段,两名儿童溺水被冲入江水中。正在江边游玩的王红旭同志,放下自己三岁的孩子,与其他市民义无反顾跳进江中奋力施救。第一个跳入水中的王红旭同志先救起一名女孩,传递给江边的接应市民,再次转身游向已被江水冲远的另一名男孩,救起男孩回游中,耗尽全力将小孩推向接应人员。最终,两名小孩在其他市民帮助下成功上岸,王红旭同志因体力严重透支,被卷入江中漩涡,他将生的希望留给了孩子,自己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年仅35岁。连日来,王红旭同志的英雄义举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个人,他舍己救人的事迹被广大干部群众广为传颂,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告别悼念活动中,数千名群众自发前往送别、悼念.6月3日,重庆市文明委追授王红旭同志为“重庆好人”,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追授王红旭同志为“重庆市优秀教师”,号召全社会向他学习。
王红旭同志在生死关头,舍生忘死,挺身而出,用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英雄赞歌,不愧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代表,是新时代教师工作者的先进典型,是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学习榜样。他用自己的英雄行动传承了中华民族“见义勇为”的优良传统,诠释了人民教师‘大爱无疆”的高尚品格,践行了大渡口人“大义渡口”的博爱情怀,用生命书写了“上善之地、大德之城”的城市精神。为贯彻落实关于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指示精神,努力营造铭记英雄、崇尚英雄、学习英雄的浓厚氛围,进一步发扬王红旭同志不畏艰险、敢于担当的英雄精神,我区在全区广泛开展向王红旭同志学习动。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要认真学习王红旭同志先进事迹,学习他临危不惧、见义勇为的传统美德,学习他正直无私、助人为乐的优良品质,学习他舍已救人、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学习他乐于奉献、敢于献身的高尚情操。今后,在工作中,我要把学习英雄事迹活动与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与当前全党深入开展×学习教育结合起来,进一步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培养良好的社会风尚。
榜样典型事迹材料篇3
“技能报国”是他终生夙愿,“大国工匠”是他至尊荣光。他从一名普通焊工成长为我国高铁焊接专家,是“中国第一代高铁工人”中的杰出代表,是高铁战线的“杰出工匠”,被誉为“工人院士”、“高铁焊接大师”。如何在外国对我国高铁技术封锁面前实现“技术突围”,他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钻劲儿、韧劲儿,积极参与填补国内空白的几十种高速车、铁路客车、城铁车转向架焊接规范及操作方法,先后进行技术攻关100余项,其中21项获国家专利,《氩弧半自动管管焊操作法》填补了我国氩弧焊焊接转向架环口的空白。
如何在外国技术无法解决的难题中勇攀高峰,他一次又一次地试验,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核心试制数据,专家组以这些数据为重要参考编制了《超高速转向架焊接规范》。
如今,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的转向架年产量超过9000个,比庞巴迪、西门子和阿尔斯通等世界三大轨道车辆制造巨头的总和还多。
他研究探索出的“环口焊接七步操作法”成为公司技术标准。如何为中国高铁储备世界级人才“因子”,依托“李万君大师工作室”,先后组织培训近160场,为公司培训焊工1万多人次,创造了400余名新工提前半年全部考取国际焊工资质证书的“培训奇迹”,培养带动出一批技能精湛、职业操守优良的技能人才,为打造“大国工匠”储备了坚实的新生力量。
榜样典型事迹材料篇4
李二伟,男,1978年8月出生,密云区新城子镇中心小学科学教师。
1998年成为科学教师的李二伟发现孩子们很难理解抽象概念,遂萌生自制教具的想法。从第一件教具“风的形成”演示箱成功开始,近20年来他四处“淘”材料,大大小小不同类型的教具制作了四百余件,其中几十件获科技创新奖;他的十几位学生还荣获了“科技制作小能手”荣誉称号。
密云区新城子镇中心小学操场上,四年级(1)班的孩子们正在上室外科学课,师生围成了一圈。“发射”,随着一声令下,火箭模型“嗖”地一声冲向天空,发射成功,孩子们欢呼雀跃。这是乡村教师李二伟利用废旧饮料瓶制作的气压式喷水火箭。利用废弃物品制作教具,丰富课堂教学,李二伟已有18个年头,自制教具近400件。
1998年,李二伟分配到密云区最远的山区校新城子镇中心小学,成为了一名科学教师。地处深山区农村,这里的孩子想象能力弱,科学课上抽象的实验太多,孩子根本理解不了,再加上农村经济基础薄弱,能够按需有套实用的教具,真是件难事。于是,他萌生了利用废旧物品动手制作教具的'想法。
李二伟利用休息时间搜集废旧物品,开始制作配合教学课程的教具。
第一件教具——“风的形成”演示箱,至今让他记忆犹新。课上讲到“风的形成”,他反复强调原理,孩子们还是一脸茫然,课后作业仍是一堆的问题。抽象的知识对于大山里的学生而言,的确是难以理解,在这个节骨眼上,只需要拿上教具在学生面前演示一下,所有问题将迎刃而解。就这样,他下了班,开始画图、设计,到处“淘”合适的材料。一个星期后,所有准备就绪,开始动手制作、实验、找问题、修改。两个月后,他的第一件自制教具——“风的形成”演示箱诞生了。演示箱是用废旧木板钉成的,玻璃管是废弃的灯管,小风车是学生叠的,箱子里还有房屋、树木。虽然谈不上不完美,但学生却对这件“宝贝”赞赏有加,关于风的形成原理,也一下变得柳暗花明了。
变废为宝,废旧材料成教具。教学主任说:“学生看到他用这些东西做出的这么多好玩意儿,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学生就像老师一样,回家找身边的材料来做玩具、做教具。通过他的制作活动,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本中的知识,动手实践能力也大大增强。”李二伟从教近20年,他制作的很多作品“太阳能的利用示教板”“昼夜交替演示箱”“自动风向标”“通电螺线管中的磁场”等,大大小小不同类型的教具已有几百件,多数都参加了市县级的展出,几十件作品在市县级评比中还获得科技创新奖。
小教具解决大难题。从自制教具到带领学生参与研制教具,激发了学生创造灵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到培养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科学课教学变得简单而轻松,科学学科成为了学生最喜欢的学科,李二伟也因此成为了学生心目中最具魅力的学科教师。
科技活动助推学生科技梦想。李二伟课前准备丰富的实验材料,把自制教具引入课堂中,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实验活动中来。他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趣味科技活动,带领住宿生开展航模制作活动,组织航模比赛;举行“水火箭”、“气火箭”等的制作和发射活动……,在他的引领中,学生积极参加市县级的科技比赛,十几位学生荣获了“科技制作小能手”荣誉称号。
学生心目中的魅力科学教师——李二伟,扎根深山区18载,利用废旧材料自制教具近400件,带领孩子们在玩中学、做中学,培养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孩子探索科学的奥秘,将一批批孩子送出大山,寻找自己的人生梦想。
榜样典型事迹材料篇5
2002—2022《感动中国》陪你走过了20年,感人的故事历久弥新,感动的力量经久不息,请记住这些平凡却闪亮的名字。
他们是故事的主人公张顺东、李国秀。夫妻二人加起来只有一只手,两条腿,但他们用残缺的身体,书写了世间最美家庭的模样。他们用辛勤的劳作,把儿女养大成人,他们用坚强的意志,甩掉了贫困帽子,创造了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张顺东1974年出生在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乌龙镇坪子村,他6岁放羊时被高压电击伤,失去了右手,双脚重伤。19岁那年,他认识了邻村的姑娘李国秀。
1993年,张顺东、李国秀喜结连理。庄稼人,有耕种才能有饭吃。两个人只有一只手,他们有能力、有决心面对以后的生活吗?
张顺东:生活不是说等出来的,是靠干出来的,夫妻同心,黄土才能变成金。
女儿和儿子相继出生,健康的孩子是安慰,更是这个家庭的希望。李国秀说,别人的孩子用手抱大,而我们的孩子是用双脚抱大的.。
一双儿女渐渐长大,原本仅够填饱肚子的生活,越来越捉襟见肘。
每天天不亮,村里人还在睡梦中,张顺东、李国秀夫妇就开始忙碌了。想让日子好一点,就要付出常人千百倍的努力。李国秀练出了绣花的本领贴补家用,他们养殖的鸡鸭猪仔也越来越多。
张顺东:勤劳奋斗去干活,是一个丈夫应该去做的,更是一个父亲应该去做的。
懂事的女儿没有辜负父母的厚望,考上了师范大学。但同时,张顺东原本受伤的两只脚因为过度劳累而溃烂,不得不先后截肢。命运再次给这个不幸的家庭以沉重打击。
截肢后的张顺东没有倒下,装上假肢继续耕作于田间地头。夫妻二人更加珍爱对方,你就是我的手,我就是你的脚。
坚强,自信,乐观的张顺东、李国秀,没有向命运屈服,在困苦中相互扶持,相亲相爱。
李国秀:我觉得人再苦再难,不能没有希望。
在乌龙镇,张顺东夫妇身残志坚的故事被传为佳话,只要有需要,村民们都会来搭把手,国家又给报销了两万多元医药费。2017年,在国家危房改造资金的扶持下,家里盖上了新房,年收入逐步提高,张顺东家成为村里最早一批脱贫户。
张顺东:汗水不是白流的,总有收获。
如今,他们的女儿大学毕业,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也有了自己的宝宝,四世同堂,尽享天伦。对张顺东、李国秀而言,因为加倍努力了,所以倍感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