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以通过写读后感来记录自己内心的感悟,读后感需要是深处的东西不要是泛泛而谈,下面是淘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读朱自清散文读后感推荐6篇,感谢您的参阅。
读朱自清散文读后感篇1
已记不清是多少次再读《背影》。中学时的我并不能体味其中深意。如今,我已日渐成长,书中父亲提着橘蹒跚的背影,已定格在我的脑海里,像一根敏感的琴弦,一经拨动,便会引发我无限的感慨。
在中国几千年的浩瀚文海中,歌颂父母的文章不计其数,而《背影》却是最让我感动的一篇。也许就在于作者用普通人的眼睛去发现普通的父亲一个最普通不过的动作。而这恰恰触碰到了我心里某个最敏感的部分,让我想起我的父母,细腻的情感绵绵不绝,汇集成一条温柔的小溪,在我心中缓缓流过。
我敬佩和羡慕那些作家或擅于写作的人,可以把对父母的情感通过笔尖,自然而然地流泻于纸上,读来总能带动读者的心灵随之跃动,让心灵深处的情感也随之点燃,继而蔓延,情到深处,禁不住泪眼模糊,就像《背影》带给我们的感动。
于是我情不自禁地想到我的父母。想着虽然生活艰辛,但他们却乐观幸福的笑容;想起我放假回家,母亲见我时孩童般的喜悦;想到他们冬日里依然在凛冽的寒风中,守着收入微薄的小摊,任冷风吹痛了脸颊的身影;想起他们日渐加深的皱纹、愈加清晰的白发……真的,想到此处,我便忍不住泪眼蒙蒙。
平凡的父母给了我不平凡的。我有一个很简单的愿望:早日让父母卸下沉重的担,安享晚年的幸福。我只有尽我的努力让他们过得更好,因为我知道,父母都是无私而伟大的。
读朱自清散文读后感篇2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岁月流转,沧海桑田,人生无常,而世事多变,天地之间,变化是大自然永恒的旋律,而对于我们人来说,唯有奋斗才是永恒不变的主题。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近日读了《朱自清散文集》后,朱自清先生那奋斗不止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也使我对奋斗的意义有了更深一层的感悟。
朱自清虽是乱世中的一介文人,但他没有沉沦,依然坚强奋斗着。他没有钢枪子弹,但他有笔。笔是他的枪,文字是他的子弹。他在纸上写下一句句脍炙人口的话语,那幽隽温雅而满蕴诗意的文章中,深藏着他奋斗不息的影子。
在《背影》中,他是一个孝顺的儿子;在《白种人—上帝的娇子》中,他是一个爱国的墨客;在《给亡妇》中,他是一个爱妻子、爱国家的好丈夫,在《一封信》中,他是一个瓢泊在外思乡的赤子。无论是作为儿子、丈夫,还是作为文人,他用一生深刻地演绎了奋斗的价值和意义。
整本书,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匆匆》和《春》这两篇文章了。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时间却一去不复返了。日子从肩上掠过,从指尖流过,从脚上越过。不知不觉地,在茫然中日子已过了一大半。我眼睁睁地看着它就在眼前不停地消逝着,想伸手抓住它,却又抓不住;我坐下掩面叹息,感慨它的无情,而新来的日子又捎着叹息声一起走了。人生路漫漫,而平平无奇的我们,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匆匆》亦如“匆匆”,来是匆匆,去也匆匆。虽全文都在感叹时间流逝之快,但最后作者还是问道:“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呢啊?”是啊,我们匆匆忙忙来到这个世界,怎么能白白走这一遭呢?每个人都应该有奋斗的目标,有梦想,即使奋斗再难,也还有成功的希望。奋斗了,这一生便没有白走!
人生路上难免有挫折,而心怀希望地奋斗,会使你越挫越勇。
春天在人们的盼望中到来,一切事物都欣欣然张开了眼,嫩草轻风,玩耍的孩子,花满枝的桃树、杏树、梨树,还有星星点点散布在草丛中那些不知名的小花。如母亲的手一般迎面吹来的春风,混杂着泥土、青草,还有花的香,与响起的悠扬的笛声,在春的世界中掠过。春雨如酥,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雨里的人、房屋等一切,都悄悄地静默着。
?春》的整篇文章都洋溢着温暖,字里行间充满着希望,而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是是在一九三三年,这时卢沟桥事件已发生,全国全面抗日战争正式打响,而我们战况不佳。但作者在这种情况下用满怀的希望,写下了《春》。身为华夏儿女的他并没有放弃奋斗。“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是啊,我们现在也处于人生的春季,只要心怀希望,肯下功夫,就有可能筑就美好未来。春天,她领着我们向前去!
无论是《匆匆》、《春》亦或他者,都可见作者心中的奋斗之情,那是他用笔为国而奋斗。我也终于明白奋斗的意义。正值鲜衣怒马少年时,奋斗不仅为自己,更多是为国家。“少年强则国强。”不过,这条道路就如小河一般弯弯曲曲,是逃避?是投降?还是视而不见呢?这样都不行,我们需要的是勇敢的奋斗!
人生四季中,我和我的伙伴们现如今正值春季,我们应当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因为祖国需要我们。为国奋斗即为奋斗的意义。在人生的乐章中,有快乐的乐符,也有悲伤的乐符,但奋斗,才是永恒不变的主旋律!
读朱自清散文读后感篇3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大地上的时候,我醒来,睁开朦胧的双眼。今天算是一个不错的日子。在冬季,更多的是寒风飕飕,暖阳当空照是很少见的。如此之好的日子不用来享受那真是莫大的浪费!于是,我翻开爸爸给我买的一本好书——《朱自清散文集》。
在这本书中,我还是比较喜欢其中的两篇著作——《荷塘月色》与《背影》,各有各的特色,一篇是写景的,另一篇是写人的,都写得惟妙惟肖!让我不胜其欢!
?荷塘月色》讲的是作者在月夜当空下看到的荷塘美景。作者在这篇文章的写法上把握得十分细致,几乎每一句都很出色、优美、神奇。使人叹为观止,也令我仿佛身临其境,处在荷花叶子的怀抱之中,闻着荷花幽幽飘来的阵阵芳香。真是无比惬意啊!我不禁将嘴呈现“o”形。我的想法很多,作者真是妙笔生花,自然写作功夫了得,不然岂能写出这样妙中之妙的佳作?
看过《背影》这一文,我感动地哭了,这也是一篇佳作,讲的是作者在二十岁时丧失祖母后与父亲在车站依依惜别时的情景。而这背影是谁的呢?你一定会这样问。起初我也有这样的疑问,但自从我看过这篇文章后,我知道了。
作者家中光景很惨淡,父亲只好变卖典质还了亏空,又借钱为祖母办了丧事。父亲要到南京谋事,作者又要到北京上学,便一起乘车。作者想起了自己与父亲经历过的种种事情,想起父亲的四处奔波,感动极了,便用笔写出了自己当时的思想感情与记下了父亲当时离开的背影。
我感动,也是因为我想起了我的父亲,每天起早贪黑地工作,还不是为了供我和姐姐吃的穿的用的学的呀!中国传统美德孝为先,然而我却常常那么不孝敬!我真的很惭愧!但是,等将来我长大成人了,我不仅会记住他的背影,我还会永远记住他那憨厚的模样以及他对我的种种爱与好!
我相信这本《朱自清散文集》将是我走向人生之路的铺路石!
读朱自清散文读后感篇4
?朱自清散文选》是朱自清先生对生活中所看见的景物或对叶圣陶先生一些作品,用散文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如说景物的《说扬州》,说了扬州都有哪些人物,还具体描述了扬州的食物和饮品,以及扬州的美景,一下子把扬州描写的完完全全和明明白白。比如说人物的《哀韦杰三君》,说韦杰三君是个可爱的人,但他听说韦杰三君去世时,差点没哭出来,说明他对韦杰三君的感情很深。比如作品评价《叶圣陶的短篇小说》,叶圣陶的作品让朱自清有着不同的感受,还会把作品概括一段话,让我一看就明白。
但让我最为感触的是《背影》,里面有一段这样描述: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太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边,慢慢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读到这里,我已热泪盈眶,朱自清的父亲为了他,自己不顾肥胖的身体,艰难地爬上月台,给他买橘子。我体会到朱自清父亲穿过铁路的不易,更体会的父亲的爱子之心。就像我的父亲一样,他为了我,拼了命去干活挣钱,我们不应该好好学习,报答我们的父亲吗?
朱自清的散文,是在描写美丽的景物,是在表达对别人作品的感受,更是在像写《背影》一样赞美自己的亲人。
读朱自清散文读后感篇5
?朱自清散文集》中的文章,有的似清茶,有的像咖啡,有的是一杯淳淳的美酒。
而令我感触最深的还是《春》。在文中,朱自清先生把春比喻为一个刚刚睡醒的孩子,欣欣然张开了眼,遍地的野花仿佛是天上的星星眨着眼。风,不再像冬天那样寒冷,像母亲的手,轻轻地抚摸着万物。在温暖的春风中,孩子们高兴得放着风筝。在春天,春雨是寻常的,它滋润着世间的万物。在《春》这篇文章中,我认为最重要的一句话是:“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是呀,春天代表着绿色,寓意着复苏,象征着希望。我们只有在春天播下希望的种子,到秋天才会有累累硕果。他那栩栩如生、独一无二的语句,像小河的流水般灌溉进我的心里,虽然现在是冬天,但我似乎感觉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气息。眼前仿佛呈现出一幅鸟语花香的春景图。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这个美好的季节,是最适合放风筝了。朱自清在春天看到了一个热闹的场面,在“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人们都以欢笑和努力,满心欢喜地迎接着春天,迎接着新的一年、新的开始。一直为现在的美好生活而奋斗……
春天,是希望的种子、是生命的开始、是美丽的象征。我从朱自清写的《春》中,看到了我们祖国美好的未来。人们在努力地工作着、奋斗着,从希望的春天开始,为我们的世界多添一份光彩。
请大家就从现在做起,憧憬着我们的未来,一起来为明天而努力吧!
我热爱春天,歌颂春天,但我更珍惜春天!
读朱自清散文读后感篇6
“纸醉金迷”“六朝金粉”的秦淮河,随着历史长河的流淌而逐渐失去昔日风韵,朱自清“浆声灯影里的秦准河”以浓墨重彩为它猛绘一笔,再次展现了浓装艳丽秦淮河的风采。
朱自清成名作《浆声灯影里的秦河》记叙夏夜之泛舟秦淮河的见闻感受,作者在声光色彩的协奏中,敏锐地捕捉到了秦淮河不同时地、不同情境中的卓越风姿,引发人思故之幽情。富有诗情画意是文章的最大特色,秦淮河在作者笔下如诗如画一般。奇异的“七板子”船,足以让人发幽思之情;温柔飘香的绿水,仿佛六朝金粉所凝;缥缈的歌声,似是微风和河水的密语……平淡中见神奇,意味隽永,有诗的意境,画的意境,正所调是文中有画,画中有文。
作者的笔触是细致的,描绘秦淮河风光时,不求气势豪放,而以精巧展现美,具体细腻地描绘秦淮河的秀丽安逸,充分体现了作者细致的描写手法。船只、绿水、灯光、月光、大中桥、歌声……种种景物,作者抓住其光、形、色、味,细细描绘,却是明丽中不见雕琢,淡雅而不俗气,使秦淮河在水、灯、月交相辉映。历史是秦准河的养料,可说历史成就了秦淮河,没有历史的秦淮河失去了一切意义。作者从现实走进历史回忆,从形态与神态两方面唤醒了秦淮河。“舱前的顶下,一律悬着灯彩;灯的多少、明暗、彩苏的精粗是不一样的。但好歹还你一个灯彩。”这灯彩实在是最能钓人的东西:“在这雾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只愁梦太多了,这些大小船儿如何载得起呀?我们这时模模糊糊的谈着明末秦淮河的艳迹,如《桃花扇》及《板桥杂记》里所载的。我们真神往了。我们仿佛亲见那时华灯映水,画舫凌波光景了。于是我们的船便成了历史的重载。”
作者由灯开始堕入历史,模模糊糊中、恍惚中,实在是许多历史的影像使然了:行走的船只、雾里看花,尽是飘飘然,朦朦胧胧;缥缈的歌声,似幻似真……,作者借助对历史影像缅怀,将秦淮河写的让人陶醉,令人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