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习俗的作文优秀7篇

时间:2023-04-01 作者:tddiction

作文是能够向读者展示我们内心世界的文字,写作文是提升提高大家想象力的好方法,淘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写习俗的作文优秀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写习俗的作文优秀7篇

写习俗的作文篇1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不仅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扫墓: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由于各地方经济条件的差别,祭扫的方式也会有所区别。

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也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荡秋千: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可以培养人的勇敢精神,儿童也特别喜爱。

放风筝: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写习俗的作文篇2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临近清明,学校组织全体师生去烈士陵园扫墓,下午,我们手拿小白花,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老师的带领下,走向烈士陵园。

大约步行了二十分钟,便到达了目的地。我们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在烈士陵园里宽阔的道路上。来到一个巨大的碑下,我们停止了脚步,举目望去,碑上写着“永垂不朽”四个刚劲有力的大字,碑下,一个洁白的花圈静静地“躺”在上面,那两根漫天飞舞的布条像眼泪似的在为英雄们感到悲伤,旁边郁郁葱葱的几棵大树发出“沙沙”的响声,似乎也在为烈士们哭泣。正当我们满怀悲伤情绪为烈士们叹息时,少先队员代表朗读了为烈士们精心准备的悼辞的声音传到了我们耳边,他们声情并茂的朗诵使我们原本沉重的心情又抹了一层悲痛。

“请全体同学为烈士们默哀一分钟!”随着大队长的这句话,我们都低下了头,一分钟过后我们又抬起了头。“请各班同学为革命烈士献花!”一曲铿锵有力的《歌唱祖国》突然响起。我的心不由一震:没有烈士们,怎能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没有烈士们,五星红旗怎能那么鲜艳?我们一定要好好感激烈士们!于是,我郑重地将手中的小白花献给了烈士们。此时此刻的小白花不仅代表了我们对革命烈士的敬意和感激,而且还表示出我们会好好学习,继承革命先烈乐于奉献的光荣传统!

祭奠仪式结束了,我们又在公园里玩了一会儿,我躺在一块大石头上想: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而我们却不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整天做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而且还时不时地惹长辈生气,我们实在太不应该了……“排队了!”一声叫喊打破了我的思绪,我立刻爬起来,跟着队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烈士陵园。

长眠于地下的英雄们,请你们放心!我们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一定会接下你们手中的“火炬”,好好学习,回报社会。共同保卫我们的祖国!

写习俗的作文篇3

4月4日,一个举国悲痛的日子——清明节。到了那一天,心就会特别悲愁垂涕。这一天是给逝世的亲朋好友、革命先烈送去自己对他最诚挚的祝愿。

看望逝者时,忌嬉皮笑脸,这是对逝者的最大敬意。装束一定不要太过艳丽,颜色最好为黑色,因为这样最为尊重逝者,也可以更加体会出人们因为失去亲朋好友背痛的心情。

清明节,是中华儿女认祖归宗不忘故土的重要节日。清明节祭祖和扫墓一般都会给祖坟铲除杂草,添加新主,称为培坟;用彩纸剪成纸串,挂在坟前,插上香烛,焚烧纸钱,跪拜叩首。简单的祭祀仪式俗称“插青”或“上坟”,以此表达对祖先的追思和怀念。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全国各地的风俗不同,祭扫的日期也不同,农历清明节的时间一般在公历每年的4月4分至6日之间。

在我的家乡,放鞭炮也是清明节时不可缺少的。这并不是过年时的喜庆声音,而是一种思念,对亲朋好友、革命先烈的思念。清明节那几天,天空总会下起毛毛雨或者是淋漓大雨,可这也无法挡住人们纪念逝世人的脚步。他们沉着脸,踏着沉重的步伐向墓地走去,小雨淅沥,这情景,正应了杜牧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一个落雨纷纷的季节,亦是心情压抑沉痛的季节。

写习俗的作文篇4

春节是我们中国农历的新年,所以过年对我们中国人非常重要的!因此,春节前的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

过年了!过年了!家家户户忙着贴春联,做年夜饭……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规矩”太多了!有些习俗还很怪,无奈之下,我就去问正在贴春联的爸爸。

我看见妈妈将“福”字倒着贴,我固然知道为什么要倒着贴,将‘福’字倒着贴是一种习俗,‘福’倒贴说明‘福’倒(到)了!但我仍然问道:“过年有什么习俗和规矩啊?”爸爸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给我谈起来。

原来,以前过年还有一种放鞭炮的习俗,来源于“年兽”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只“年兽”,长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跃出海面到处作恶。有一年一个老人用放炮,穿红衣,贴红春联的方法驱赶走“年兽”,这才得以平静,此后这个方法就流传开来。

除夕这一天对我国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天晚上,我们全家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全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人们既是享受满桌不同颜色、口味的菜,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鸡、烧肉等等,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热气腾腾,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喻意“年年有余”。最后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今天我的收获太大了,知道了很多过年习俗的知识,不过我觉得有点迷信,但这又仿佛是一种乐趣,只要快乐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更何况这是传统的习俗,何必呢?

写习俗的作文篇5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那天要去祭奠祖先节日,也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的春季仪式。"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提起清明,人们自然会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诗。但在起初,清明并不具有这种意味,而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

这一天,天气很好,田里到处都是农民身影。春天的时候,天气有时下雨有时晴朗,天气很难预料,刚刚还是晴天,一会儿就下起了雨来。

我们绍兴人过清明节也有与其他地方不同的过法。每到清明,奶奶就会做很多艾饺,里面全是糖水,使人垂涎欲滴,每次吃艾饺我都抢在第一个,也一连那好几个生怕有人来抢。我们有时做的很考究,不仅吃起来让人赞不绝口,连看上去都十分漂亮,绿色的外衣,形状美观。

清明的时候还要上坟,也就是要去看望一下死去的亲人。上坟的时候,我们会带很多水果,和一些食物,还要为祖先烧香。比如说"上坟鹅"。"上坟鹅"因为饲养精,饲养时间短,又是春季,所以它的肉又嫩又肥,实在是上品。不过绍兴农家上坟用鹅,倒不是单单为了它的味道,而是另有寄托。在我们绍兴土话中"鹅"谐音"我",列祖列宗、已故的亲人看到之后不是很高兴吗?

这就是清明节,这就是绍兴人的清明节。

写习俗的作文篇6

1、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2、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3、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节踏青的习惯。

4、植树

清明节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节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5、放风筝

也是清明节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节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写习俗的作文篇7

“清明节”,像我这样只知道吃的孩童到底盼望什么来祭祀我们的小肚肚呢?有两个“盼望”,“一盼望”是,清明粑——顾名思义,清明粑,就是在清明时节做的粑粑。其实,这样的解释也不太准确,只有加了清明菜做成的粑粑,才能名符其实。

那些年,在我们这穷乡僻里的人户都穷得叮当响,人们一年四季只要能吃上一顿干白米饭就算了不起的享受了。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每年的清明节便是大人们忙农活的时候了。顿顿喝那清得可见碗底的稀饭或包谷面糊糊是难抵挡那繁重的体力活的。于是人们不知从何年开始,一到这时节,便纷纷发动自家孩子到野外掐摘清明菜。清明菜掐回去后,主妇们先将它除杂洗净砌碎,然后烧上一小堆稻草灰,再将刚烧出灰装入筲箕过上适当的清水,将过出的灰水和砌细的清明菜拌上适量的盐巴煮上几分钟后,再将其和入预先准备好包谷面里搅拌均匀:白里泛绿,绿中见黄,看到眼里都香。搓揉成粑粑,再沿着锅边贴上几圈儿,粑粑搓完后再盖上锅盖密封好蒸上一阵,这时便有一股香喷喷的气味扑鼻而来,待蒸熟起锅后咬上一口更是满嘴的香,惹得旁人也馋得流口水。那时,只要奶奶将锅盖一揭,早就守在灶边我就会伸手从锅缘上抓起一个清明菜粑粑,顾不得热气烫手迅速地往嘴里塞。总惹得奶奶好气又好笑地骂。等到开吃的时候呢,孩子吃相简直让人忍俊不禁,只见他吃得舌头直打转圈,直到把他那小肚肚吃成圆球形才肯罢手,才肯罢嘴!我自己的吃相呢,只能由别人评判了,估计也好不到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