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读者与作者的精神对话,让书中的思想在现实中焕发新的生机,让文字的力量穿越时空延续,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将书中的智慧内化,让文字的力量真正融入心灵深处,下面是淘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学生第一的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学生第一的读后感篇1
?幸福人的衬衣》大概讲了国王有个宝贝儿子,视坐掌上明珠,他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但他一点也不快乐,国王请了很多学者、教授请他们看看他的儿子。学者和教授们说:“只要找到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把他们的衬衣交换王子便会快乐的。国王不顾一切,找了牧师、邻国国王,可他们都不是最幸福的人。直到最后……国王找到一个正修建葡萄藤的小伙子,为之所动,认为他一定是幸福的,可是小伙子并没有穿衬衣。
读后,我最大的感想便是:幸福的来源是自己。而不是用衬衣换取得来的,要是幸福是换来的,那么这位小伙子呢?他的幸福也是换来的吗?王子为什么不快乐?因为他是王子,所以不快乐。这个解释看上去很荒唐,其实不然。王子与生俱来拥有一切,他不需要去努力,去追求,只要动动嘴,勾勾手便能得到天下,那么又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值得他追逐呢?这个天下都是他的,快乐和幸福的感受只能由王子自身去体验,外来力量的帮助只满足某种条件的达成,但并不能决定快乐和幸福。王子没有任何的追求,甚至连理想都没有,不用做任何事,无欲无求,正如人们所说的“饭来张口,食来伸手”。而小伙子不一样,没有任何人可以帮助他,他得自力更生,用自己的劳动去换取,他每天劳动着,又何来的烦恼呢?他每天忙绿着,又哪儿来的时间去想呢?
修剪葡萄藤的男孩获取快乐与幸福的密码是什么?把一件看似平凡的事情作为自己的目标,而且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目标,去追求,努力实现!
在现实生活中,你幸福吗?又或者说你有不幸福过吗?我想没有吧!父母始终在我们的身边,照顾我们,当公主似得宠着,一点伤着就得到他们的无微不至的照顾......
完全幸福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呢?不是居于高位的神父,不是拥有一切的国王,却是乡间葡萄园里的一个穷小子。他没有穿衬衣,因为幸福不是别人给的,它只有自己才能感觉到!
学生第一的读后感篇2
今天是9月1日,我们已结束了丰富多彩的小学生活,踏进了小学的校门,在学校的号召下,我们观看了《开学第一天》,使我感触很深。
?开学第一天》的是“幸福”。世界上,每个人都是幸福的,只看在你拿什么标准来衡量,和对“幸福”的理解,而我认为“幸福”是很奇妙的,它无形无色,看不见摸不到;但它却可以活跃气氛,感染别人,让其他人的脸上也可以洋溢快乐的神色;它可分享,却不会减半;它可独享,却不可增加......
对我而言,“幸福”就是一家人每天快快乐乐的在一起,体会家的温暖,虽平凡却不普通,无论贫或富,生活苦或甜,只要每天与家人在一起,有家人的关怀和理解,那么你就是幸福的。
在《开学第一天》中,是我最有感触的'是孟佩杰姐姐的经历,我十分佩服孟佩杰姐姐,8岁的孟佩杰从学校回来后,买菜,烧火,做菜,打扫,等家务都压在了瘦小的肩膀上,8岁的她还没有做饭的灶台高,板凳上的她不知摔过了多少次。她从小父母便不在了,被养母收留,不知多少次被骂为孤儿,好不容易有了个家,养父不幸去世,养母也身患重病,瘦小的她要扛起整个家的生计,还有每天帮助养母做治疗。可她还是坚持学习,因为她知道,只有拥有知识才会出人头地,只有拥有知识,才能让养母过上幸福的生活。经过她的不懈努力,她终须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可还是不忘自己的养母,每天周而复始的给养母按摩,压腿,做着令人厌烦的事情。尽管现在养母已经成了她的负担和累赘,但她依然祈求她的养母长命百岁,感受有妈妈的温暖。她明白没有你哪有我,这种温馨平凡却不普通。
比起孟佩杰姐姐,我们是多么的幸福啊!生活在繁华的市区,在环境优秀设施先进的学校学习,吃各式各样的美味食品,还能依偎在父母怀里撒娇,提一些无理的小要求。和孟佩杰相比我是何等幸运,我要以姐姐为榜样,为理想而努力!
学生第一的读后感篇3
在张校长的引领介绍下,我读了北京十一中校长李希贵的《学生第一》这本书。读完这本书我受益匪浅,我真正理解了什么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本书共有六大模块,66个章节,通过多个活生生的案例来集中展现北京十一学校是如何培养以学生为主体的价值理念 ,是怎样落实以学生为本,学生中心地位的。
李希贵有一句经典的名言:就是让孩子自由呼吸,自由成长。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李校长做了很多努力,组织了很多活动,比如:校园机会榜,开学护照,学校里开公司,学校吉尼斯,学生出版社,校园泼水节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们得到了锻炼,获得了成长的经验和经历,在快乐中享受生活和学习。李希贵的做法唤醒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达到了的最高境界。
由此,我联想到了求实高中,为了能让我们的孩子们幸福的快乐的学习,高中部想方设法搞各种特色活动,比如非常有求实特色的晨会,让学生快速成长学会做人的晚总结,还有各科组织的学科活动,英语组英文歌曲大赛,和分角色演绎课本,语文组的九月文学社报刊和诗词朗诵,体育组的跳绳篮球比赛,文综组的人体拼图……这些活动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整个校园充满生机,到处洋溢歌声笑声,也正因为这些活动,师生关系的融洽程度也上升到了一个新台阶。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大纲、教科书规定了应给予学生的`各种知识,但是没有规定应给予学生的最重要的一样东西,这就是:幸福。我们的信念应该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这句话让李希贵至今感到震撼。在实施素质过程中,以着眼未来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尊重学生个性,以学生自我的方式和课堂民——主化的教学方式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他在十一学校推行的素质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相信十一学校的每一位学生每一位教师都体会到了这种“幸福”。
求实中学在张校长的带领下,也正在打造“愿每一天校园生活更幸福,愿每一位师生生命更精彩”的愿景。
学生第一的读后感篇4
在假期里,老师推荐我们看《第一粒扣子》的上、下册,这是一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通俗读本。读了这本书,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围绕着“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二十四个字写了许多引人深思的故事。这二十四个字就像衣服上的第一粒扣子,一旦系错了,下面的扣子都会系错。所以我们必须要践行这二十四个字,才能让我们的人生幸福美满。
看完这本书后,我只要一看到“爱国”两个字,脑海中就情不自禁地浮现了当时被美国海军长认为“不论在哪里都比得上五个师”钱学森为回国而斗争的故事;看到“敬业”两个字,乔布斯参加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说的话就如雷贯耳;每当看到“诚信”二字时,范式守信的故事历历在目;看到“友善”二字时,有关禅师和小偷“送你一轮明月”的故事就令我浮想联翩……
爱国,是中华民族伟大的传统美德,爱国是对国家的一种尊敬。“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屹立于世界,则过屹立于世界”这句话常常使我激情万丈,热血沸腾,我们身为祖国的花朵,一定要为祖国效力。
敬业,是一种平凡的奉献精神。驾驶员的敬业,让我们的'出行安全得到保障;清洁工人的敬业,让我们拥有一座干净整洁的城市;老师的敬业,让我们拥有更多的知识。
友善待人让我们收获纯真的友谊,和谐的亲情。
诚信让我们一诺千金,获得别人的信任。
?第一粒扣子》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一定要扣好,这是必须的。
学生第一的读后感篇5
又是一年寒假,又是一年新春。在这个假期中,学校推荐老师们阅读李希贵老师的著作。对于李希贵老师,我曾经有所听闻,一看他的简历,不由得感叹真了不得——李老师曾经是山东省潍坊市局长,兼任国家督学。这样一个在行政部门呆过,又督导过学校工作的家,会写出怎样的著作呢?带着好奇心我只用了一个晚上就读完了《学生第一》这本书,感触颇深!
在《学生第一》中,北京十一中的学生们那种自信阳光、活泼向上、热情智慧的精神面貌深深刻在了我的脑海中。在丰富的校园活动中,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孩子们更加热爱生活,激发对各种领域的兴趣。校园机会榜,学校的开学护照,学生出版社,学校里面开公司,校园吉尼斯,校园泼水节……不得不感叹这些活动创意十足,每一种都对学生健康成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身为一名教师,我认为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潜能,是对者最高的要求。那么如何做到这点,最基本的`还是从自身出发。多思考方法,而不是一味的灌输知识,有时候好方法可以事半功倍。言传身教从古讲到今,而《学生第一》中着重强调的是通过改变方法,寓教于乐,使学生们愿意学、乐于学。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向书中学习,多想想我应该如何设计有趣的课堂、有趣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不压抑孩子的天性,培养孩子善良的童心与旺盛的好奇心。当学生有了求知欲,就非常利于当堂课的学习,同时对这门学科以后的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培养有自己想法的学生,是《学生第一》里面北京十一中的育人目标。给我深刻印象的是书中关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坚守自我的理念,非常富有批判精神。这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本来世界就不是非黑即白的,而孩子们在中学阶段恰恰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教会他们在读书时有自己独立的思想,符合“授人以渔”的目的。曾经看过一句话这样说:一般的老师,让学生没有问题;优秀的老师,让学生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形成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然后,老师与学生共同探讨、上下求索,让学生在快乐和经历中健全自己的人格,尊重别人的想法,学习新的知识,让学生快乐着并成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