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写读后感,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进行分析,优秀的读后感能够激发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提升我们的阅读价值,下面是淘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红楼梦22读后感模板7篇,感谢您的参阅。
红楼梦22读后感篇1
假期,我读了《红楼梦》一书。翻开书,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一副对联映入眼帘时,我不由得被深深吸引住了,看完这本书后,我深有感触。
?红楼梦》里的人物在曹雪芹的笔下,写得感情丰富、纯洁无瑕,超过了一般人的感情描写,长长的人物描写让我一点也不感到厌倦,好像被一种魔力所吸引,不能自拔。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薛宝钗”,她天资聪慧、博学浏览,跟林黛玉比起来,虽然林黛玉也很聪明,但她没有薛宝钗宽厚、大度。林黛玉一生气就会使“小性子”,还经常讥笑、戒备薛宝钗,但薛宝钗一点也不在乎,在林黛玉生病的时候,还带药给她,表现的很有教养。薛宝钗的优秀品质,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习。
?红楼梦》这本书里有许许多多的好诗,每一首诗都非常动听,非常有吸引力:
无天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干年。此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做奇传?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
?红楼梦》讲诉了一个动人的故事:林黛玉本是天上的仙草,而贾宝玉是天上浇灌她的使者,为了报答贾宝玉的`灌溉之恩,于是林黛玉跟随贾宝玉也投胎人间。贾宝玉一出生,口中就含着一颗晶莹剔透的“宝玉”,但从小就喜欢女孩的东西,说话也非常奇怪,这时林黛玉来了,他们一见面,就觉得非常面熟,玩得非常开心。林黛玉聪明伶俐、非常乖巧,可就是心眼太小,总是因为一点小事就和贾宝玉闹矛盾、使性子,让大家都很不开心。
有一次,薛宝钗过生日,因为她非常有才华又宽宏大量,贾母非常喜欢她。于是,薛宝钗的生日会就比林黛玉的要热闹、要好,林黛玉就很不高兴,薛宝钗呢,一点也不在乎,选戏的时候照样体贴地选了贾母喜欢的戏,这让贾母更加喜欢她。
因为林黛玉和贾宝玉经常在一起,又看了《西厢记》,他们非常希望能像书中人物那样,可以天天在一起看书、写诗。随着他们渐渐长大,贾宝玉该结婚了,由于贾母非常喜欢薛宝钗,就想让贾宝玉和她结婚,可又怕贾宝玉不同意,左右为难。王熙凤就想出了一个主意,让薛宝钗假扮林黛玉做新娘,嫁给贾宝玉,正欢天喜地的贾宝玉一看,不是林妹妹,于是就大哭起来。林黛玉听说贾宝玉结婚了,可新娘不是自己,伤心欲绝,吐血身亡了。贾母也从那天起,一病不起,最后也死去了。不久,家也被抄了,整个家就此灭亡了。
看完这本书,我从中知道了一个道理:小性子的人不可能干成大事,如果林黛玉可以像薛宝钗那样宽宏大量,不那么老使性子,说不定她和贾宝玉就可以过上美满幸福的生活了!
红楼梦22读后感篇2
这几天,我读了一本《红楼梦》,让我欲罢不能。每每读到佳句,欢喜的紧,读到伤心处,泪眼连连。
?红楼梦》以贾府衰亡为主要线索,全书以贾府为中心,描写上至朝廷,官场,下到市井、乡里的人情世故和风尚习惯,可谓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最吸引我的就是上至宝玉,金陵十二钗,下至丫头都是那么的具有才华,个个都出口成章,让我刮目相看,更让我崇拜得五体投地。印象最深的就要数黛玉和宝钗了。
黛玉或许是从小体弱多病,又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因此养成了她多愁善感的个性,她的眼泪总是又多、又细、又长。空有了一颗玲珑心和无人可及的诗情才艺,真是让我倍感遗憾啊!
反之,宝钗从小就在大户薛家出生,又有母亲和哥哥的疼爱,她的性格就大家闺秀所具备的大气了,因此也更得长辈们的喜爱了。更是“是非面前绕道走”,连丫头们都喜欢她。而我又觉得她虽然表面上是风光了,但做每件事都要思前想后,肯定是件特累的事。
?红楼梦》里对每个人都是刻画得入木三分,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心思,读了以后真是受益匪浅,更感到世态炎凉,真真假假,到头来都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红楼梦》引人入胜的地方数不胜数,真不愧为是文学史上的瑰宝啊!
红楼梦22读后感篇3
当我拿到这本厚达900多页的“百科全书”时,我的心为之惊叹,甚至产生了退步的念头。但我不得不放弃我的时间和精力去阅读,否则我怎么能理解这个谜呢?所以我决定在这个寒假里纠缠这个“顽固的东西”,我必须完成它。
?红楼梦》的第一次阅读带来了困难。一张薄薄的纸上写满了让我眼花缭乱的词语,包括奇怪的词语和文言文。许多诗歌甚至让我困惑。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让我感到困惑。如果我在雾中,就很难找到真相。有时看书,但很困,躺在书上睡觉。
但这并没有阻止我坚持到底。我开始做笔记,自己画出《红楼梦》中人物的关系图,意识到封建家庭的复杂性。我学会了利用国外的资料,不管是厚重的字典还是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来帮助我完成这个过程。
最吸引我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纠葛。一次我读一个场景:贾宝玉和林黛玉表达了他们彼此的心灵和思想,使用“弱水三千,我只取一勺喝”和许多典故我不知道,然后我在网上问,最后得知这是贾宝玉林黛玉透露他的诚意。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理解了书中的内容。这样的理解,在人生中不仅是一种罕见的、不可言说的昙花,而且是一种难忘的理解。这样,阅读的兴趣和快乐就会如期到来。
经过20多天的纠结,我终于“啃”了这本书。但我不能满足,因为书中有很多东西我仍然不明白,更多的意义和奥秘还没有被探索。这样,我的感觉和收获可能是有限的。所以我选择了在网上看别人的读书笔记和书评,以及一些著名的红色学者,如周汝昌的作品。在与他们的思想交流之后,我恍然大悟,透过云层看到了太阳。《红楼梦》中的玄机逐渐浮出水面。
随着对《红楼梦》的进一步深入了解,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红楼梦》的深度和深度,也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和兴趣。也许阅读就是这样。只有你愿意努力学习,你才能真正理解这个奥秘。通过不同的方式,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和兴趣。最后,这本书肯定会对我们的思想产生巨大的影响,这将使我们受益匪浅。
红楼梦22读后感篇4
年少时曾读过《红楼梦》全本,但除了语文课本选入的章节之外,其余部分都是囫囵吞枣,仅把重点关注在宝黛爱情的主线上,此外并未关注过多。由于原书甚厚,之后数年也未能鼓起勇气再重读一遍。
当然,只是凭我个人疏浅的认知,即使重读红楼梦,也未必能有太多收获。刚好遇见了这本《白先勇细说红楼梦》,便饶有兴致的读下去。白先勇从小说的角度,仔细的解读了这部伟大的作品。
整体感受篇:
过去停留在我头脑中的认知是:红楼梦后四十回乃是高鹗续写。连张爱玲也说过,很不喜欢后四十回的.续作。此外还有众多人指出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的风格差异。
白先勇则从小说的角度,指出由于前半部分为贾府的兴盛,后半部分为衰,自然风格调子不可能相同。并且从书中前前后后各种细节线索的连贯性,人物形象,说话口气的一致性,推测出作者应该是同一个人的结论。
同时,白先勇仔细对比了“庚辰本”与“程乙本”的差别,掂量一字一句的千斤之重与微妙意蕴。这些都是自己阅读红楼梦不可能注意到的,也就无法明白“程乙本”用词用句美在哪里,“庚辰本”某些地方为什么可能是抄书之人的修改或者评论。
小说主要情节篇:
红楼梦是小说,小说必然就在讲述故事。本书有两条主要的故事线,一为宝黛的爱情线,一为贾府兴衰线。而我少年阅读此书时,只把注意力放在了宝黛爱情线上,并未关注作者如何一步步道来贾府兴衰。
即使是自己特别关注的宝黛爱情线,通过阅读白先勇的解读,也加深了认知。比如过去只关心了宝玉、黛玉二人,未曾意识到作者描写一个人物并不是单一的,比如黛玉好像一个星座里的主星,她旁边有好多卫星人物,如轻吻、龄官、柳五儿,这些人在某方面是一个类型。这么多分身,合起来是一个型。
因此,在黛玉死时宝玉失了玉没有为她做悼词,很多人觉得不解。毕竟晴雯作为一个丫鬟,宝玉还为他写过《芙蓉女儿诔》。白先勇就告诉我们,芙蓉女儿诔明面上是写给晴雯,实则写给黛玉。因为宝玉生日那一回里,黛玉的签是芙蓉签,她才是芙蓉仙子。而《姽婳词》有主仆之分,才是悼念晴雯的。读书笔记在贾府兴衰线上,贾府抄家之前,书中也是埋下了千丝万缕的线索。因此抄家并不是作者想写就写了,是小说故事发展推动的必然结果。
比如书中没出现过几次的那个老仆人焦大。他一出场就在批评贾府里的年轻一辈,说他们如何不检点,就是一种暗示。
其中也数次提到过贾府家业这么大,元妃省亲那么大场面,祭祀,过生日等等都要有排场,还要打点宫中太监,生活奢侈,花钱如流水。这些都是为之后的衰做铺陈和准备。包括前面写兴盛写到了极致,后面才能有所对比。
深刻理解了这两条线,才能顺着这条线拎起来书中的种种细节,并且去思考作者的妙处,而不是仅仅读个故事梗概。
结语:
当然,这本书和原著的厚度也不相上下了,细致的解读了每一回每一处。而我这篇读后感也只是从整体概括的角度,大略谈谈罢了。
对于书中具体的章节,其实还可以拿出来再作一读后感,或者比对《红楼梦》原书,或者找出同一主题的其他书籍做对比。比如王熙凤治理贾府的那一章,如何管理众人,就有人从项目管理的角度给出了评论。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值得思考和学习的地方。
而这些就又是个大工程了,先有个整体的印象,待后续择机慢慢来。或者后面读其他书时,想到了本书的某些内容,再拿出来说上两句,也未尝不可。真是读书越多,越觉得自己认知的浅薄,越觉得需要多花时间在学习和实践上。
一起努力,共勉!
红楼梦22读后感篇5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历史上的奇书,不同的人看它都定会有不同的`收获。文学家获取了经典的诗词和巧妙的写作手法;医学家获取了大量的中医药方;历史学家获取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它留给世人太多的东西,以至不论哪个人读后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收获。
?红楼梦》中人物繁多,但我认为当以宝玉、黛玉、宝钗三人为最重要。因为这三人感情的演变是小说的主线。有一种说法是宝钗赢得了婚姻,黛玉赢得了爱情。我对此持肯定态度,而宝玉呢?他赢得了什么?仅是那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一走了之吗?不!他获取的是那段带有苦味的美好回忆。
红楼梦22读后感篇6
那个时代的女子,悲哀在没有话语权,不能做自己的主,都是男子做主,只有男子才能拿主意。未出嫁时靠父亲,兄弟,叔父,你的嫁娶是他们挑选,他们说了算。遇到个好的,自会替你谋划,挑选,像探春,如果不好的呢,只为钱财或为别的,鸳鸯的兄长,迎春的父亲,就连巧姐差点被卖,也是舅舅,贾芸等在撺掇邢夫人,邢夫人也不知底细。
虽然薛蟠胡闹,但起码还是男子,不至于让薛姨妈,宝钗等让人觉得无可依靠,后又有薛蝌料理。就如凤姐如此能干,还只是打理家里边,家外边都是贾琏去走动。湘云如此豪爽的人,也只是只能由叔叔做主自己的嫁娶。湘云把宝玉叫到跟前说:如果老太太忘了,你要记得时常找人来接我。
从这里开始喜欢她,喜欢她的勇敢,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勇气说出这样的话,(有点示弱撒娇的感觉,但又不是)直接就说我需要你时常来接我。而黛玉和宝玉,每每话到嘴边就是说不出来,一个怕多心惹恼,一个怕情理不容。宝玉病了,宝玉的.丫鬟让黛玉去劝劝,黛玉不去,觉得现在不是以前小时候了,该避避了。而黛玉的心思,上无母亲可做主,下的丫鬟也说不上话,就是凤姐薛姨妈开玩笑也不是当真,也不会去揽。
同样无父母,湘云豪爽,在贾母面前大笑大说,会说出:“如果老太太忘了,你要记得时常来接我”就是老太太忘了,她也谅解,也不猜疑,然后让宝玉记得。不知是不是因为唯独黛玉的是爱情,才这样吃醋,敏感,使性子,容不得别人,除了黛玉,也没有写哪一个女子的爱情。尤三姐爱而不得都刚硬自杀了,黛玉两次病重都是因为听说了宝玉娶亲,还都是自己故意寻死,第一次发现是误会的时候,马上就好了。
如果黛玉和宝玉成亲,黛玉是不是就会爱惜自己多一点也不可知?但那就不会是绛珠草还泪,不会是悲剧,不会是薄命司。宝钗会想不到她与宝玉的亲事会要了黛玉的命吗?还是她终究只听哥哥母亲安排,可她平时也是个替母亲哥哥拿主意的人呀。贾母为何会说我也没心肠了。
红楼梦22读后感篇7
快两个月的时间里,我读了一本让人记忆犹深的红楼梦,他是清代著名文学家——曹雪芹的代表作品。
这个本书主要讲的是:在清朝康熙年间有一个贾府,里面有一个贾宝玉、薛宝钗和林黛玉,他们三个人发生的故事。
读了红楼梦后,我对贾宝玉这个人物极其不喜欢,主要原因有两点:其一,他明明是个大男人,骨子里却像女人一样柔弱,遇上一点儿悲痛事,就立刻哭了起来,有时候还哭得厉害,眼泪如破堤的洪水一样"哗哗哗"地往下流;其二,贾宝玉不喜欢读仕途经济的书,说这些事情俗气,那他整天和女人混在一齐,想的、做的、写的.都是女孩的事,难道这就不俗了吗?我认为,男儿志在四方,应当出去打天下,不应当老呆在家里吃吃玩玩,和女孩子在一齐取乐,这有失男性的尊严。
可是话又说回来,根据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的原则,我觉得贾宝玉还是有不少优点的。首先他为人处事十分和善,他作为皇亲国戚又是贾府最得宠的少爷,他没有架子,经常和丫头和下人混在一齐,同情他们,即使他们做错了事情,也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几句,从不会责骂他们,这说明他有人与人之前平等的思想观念。其次,贾定玉是一个性情中人,当紫鹃开玩笑告诉他林黛玉明年要回老家去时,他立刻就发呆生病了,这说明贾宝玉同情很专一。
可是,我还是想说说这个林黛玉,她可爱哭了,跟贾宝玉一样,每次都因为一点小事就哭鼻子,真是爱哭鬼。可是他也有好处,他琴棋书画样样样样都精通。却在贾宝玉成亲的夜晚,凄凉地死去。
红楼梦一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也让我想了很多,或许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