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的写作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观察力和鉴赏力,观后感是我们分享影片中积极思想的有效方式,影响更多人的思维,以下是淘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微电影《守护》观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微电影《守护》观后感篇1
生,是为了让爱的人心安;死,是为了让爱的人解放。可是,当生与死夹道相逢时,该如何挑选?如果挚爱的人得了不治之症,你是会选择让她顺其自然的离开,还是选择对她进行无休止的手术只为让她多活一天?”姐姐的`守护者正是一部触动灵魂深处的自私与无私,讲述着一个关于生命尊严和品质的故事的电影。看这样的电影,对灵魂是一场洗礼。
姐姐的守护者改编自畅销小说姐姐的守护者,影片围绕着一位患有不治之症的女孩展开,她母亲为了挽救她的生命再诞女孩——她的妹妹安娜。从安娜降生的那一天起,身体就不再属于她自己,收取骨髓、血液等身体重要部分都是为了挽救那个危在旦夕的姐姐。然而,年当11岁的她沉默多年后竟然将母亲控告上法院,拒绝再以自己的身体任何部分换取她姐姐的生命。妈妈不能理解安娜的做法,从而一场充满悬念的较量开始了。为了成全姐姐在所有压力和痛苦下解脱,周旋在母女之间。小阿比吉尔熟稔把握小主人公成熟与童稚并存的心态,完美演绎了比母亲力挽狂澜的母爱更壮阔的姐妹情深。当对峙双方站在法庭上,真相公诸于众的时候正是影片最高潮的部分。阿吉比尔与卡梅隆·迪亚兹交汇的眼神让我看到了这个小女孩未来的荣耀。也让我看到了影片中那个为了满足姐姐公然挑战母亲的小姑娘身上的勇气,和对姐姐毫无保留的爱。
看完这部影片后,我首先是感动然后是震撼,也只有爱,透彻无比的爱才能奏出这华丽的篇章。当母亲生下小安娜,并“用”小安娜给姐姐治病的时候,这不仅是伦理方面的事情了,更多的是爱。如果挚爱之人得了不治之症,你会选择让他顺其自然离开,还是拼了命都要让他多活一天?这里到处充满了爱,父母的爱,手足的爱,恋人炽热的爱。但是同时也涉及到了人权与自由的问题。结尾安娜的胜利其实对她本人而言,并不具有关键意义,无论官司打赢与否,她对姐姐的态度、姐妹之间的关系是一样的,但她的胜诉为日后其他面临同样困境的未成年人具有重大意义,因为美国司法建立在“案例归纳”基础上,这一胜诉案例可以为其它追求“医疗自主”的未成年人提供有力的支持。
?母亲的爱:我爱你,你一定要活下去】
一开始就知道这是一场没有胜算的拔河,即使坚强的母亲从不放弃任何希望,整部电影依旧弥漫着浓浓的感伤:阳光下,晶莹剔透的泡泡映照著全家开心跳跃的身影,灿烂无比的笑容彷佛不曾烙下暗影。然而,转瞬即逝的泡泡,似乎又意谓著幸福时光只在一瞬之间,一切终将成为幻影,一如生命来去,从来没有任何道理。
然而,人的生命力也源自于此,期望能延续挚爱之人的生命,期待能用更厚实的回忆对抗死亡的威胁,因而不顾一切拚命向前跑。电影中的母亲就是抱著一定要让女儿活下去的信念活著,她把悲伤化为力量:生下小女儿救大女儿,再痛苦的治疗她也陪著女儿,当凯特因化疗掉光头发产生情绪反应时,她二话不说马上剃光自己的头发,那一幕带给我极大的震撼,彷佛在告诉凯特:『妈妈和你在一起,你不要怕。』展现了一个母亲为爱的超强意志力,那种就算牺牲我的全世界也要陪你一起走的信念,悄悄刺穿了凯特内心的恐惧。
爱是一种力量,但有时太强的爱反倒成为负担,过度坚持不小心就变成了一意孤行的偏执。为了让凯特活下去,母亲顾不得其他人的感受:她忽略了儿子成长过程中的阅读障碍,也忽视了小女儿捐赠器官给姊姊的恐惧,“感觉自己没那么重要”成为其他儿女心上的阴影。她甚至忽略了凯特的意愿,习惯了一路向前奔跑,再加上一定要赢的律师性格,让她不容许半途而废,不让死神有缝隙可钻。然而,一心想赢的背後,承载的是一旦输了将无路可走的恐惧。那场父亲和她不惜离婚也要带凯特去海边的戏,说明了再怎么紧握也得适时松开,放爱自由。人虽难以胜天,但至少爱与期待能缓和生命的痛楚,不再紧迫盯人,才能共享一段难能可贵的美丽时光。
?兄妹的爱:我爱你,你想走就走吧】
电影中的手足之情亦十分动人!健康的哥哥和妹妹因为凯特的缘故,无法和一般小孩一样无忧无虑成长,还得时时面对凯特发病时的惨况。然而,兄妹俩对凯特的爱并未因此而减少:拙於言词的哥哥,努力画出凯特的样子,彷佛在告诉凯特你永远在我心里;被迫长大的妹妹,从小就为了捐赠器官给姊姊,忍受疼痛,她依然无微不至的照顾姊姊,和她在一起。兄妹俩一心希望能让凯特好过些,只要能为她做的,他们都愿意。最後,兄妹俩和凯特在病床前相拥的画面,一直浮现在我脑海中,他们一左一右撒娇似的依偎在凯特怀里,此时,笑容满面的凯特彷佛变成了照顾者,轻声安慰她的哥哥和妹妹。
爱,有时真的不需要说太多,将千言万语化为一个温暖的拥抱,真实的温度会为他们记住爱的痕迹。
?姊姊的爱:永远守护心爱的人】
泰勒对她说:『因为得了癌症,我才能认识你,所以我很高兴我得了癌症。』凯特笑著掉泪,我也掉泪了。谁能说这样的爱情不圆满?他们努力在稍纵即逝的生命中尽情燃烧,不浪费相爱的每一刻。相对于身体健康的我们,总以为还有挥霍不尽的时间,总以为爱情会等我们,却忘了珍惜相爱的当下。此刻我希望自己能像凯特一样,不知道有没有明天?要极致的爱,要尽情的活,不要再苦苦等待了。当他们不再恐惧分离,回忆将成为最美好的印记,让他们得以放下痛,重新拥抱爱。
生命的来去没有任何理由,忽然就来了,也忽然就没了。而时间依然继续再走,唯一不同的是离开的人留下了深刻记忆,让活著的人永远不忘,曾交会的短暂光亮亦足以照亮漫长的一生,我想,这就是生命的终极意义。这世上只有家人的爱不会消失,即使有过无数争吵,最终仍会过去。这世上也只有家人不需要“永不分离”的誓言,一心牵挂,因而永不遗忘。每年,凯特都与家人同在,他们去凯特最喜欢的地方,凝望凯特最爱的景色,寒风中,握在手中的热咖啡彷若凯特的温度,不管过了几年,永远存在心中最温暖的一角,守护她挚爱的家人,一直到最後。
自由主义的先驱、哲学家霍布斯认为存在着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个人的自然权利,即自由权。“每个人都有使用自己的权利、按照本人的意愿保卫自己本性的自由。”安娜要求获得个人自由支配自己身体的权利,这是自由主义规定的“人权”中最基本的方面。这样的要求在实际的情境下,却要面临道德、伦理、亲情的拷问,这是自由主义没有办法解决的矛盾问题,也是反对者指责自由主义可能导致一个自私自利的社会的原因。假设安娜的上诉果真出于对自身利益的维护,而非姐姐的意愿,最后她的胜诉导致了凯特肾衰而死,这样的情节设定恐怕无法让观众对这个可爱的小女孩表示认同。在处理自由与道德之间的张力时,本片一再强调安娜可以做出符合伦理道德的选择,但这一选择必须是她自己做出的,而非被他人强迫,流露出强烈的个人主义倾向。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道德责任感,促使个人将道德原则内化为自觉的行为,而非外界强制的结果。
以自由与亲情的冲突开始,以温情和宽容结束,眺望那片深远的蓝天,像凯特的笑脸,安娜最终明白了这一切的意义:“我曾经以为我来到世界上是为了拯救我姐姐,而我最终没有做到。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曾经有一个姐姐,她是那么美好。”与亲情的冲突开始,以温情和宽容结束,眺望那片深远的蓝天,像凯特的笑脸,安娜最终明白了这一切的意义:“我曾经以为我来到世界上是为了拯救我姐姐,而我最终没有做到。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曾经有一个姐姐,她是那么美好。”
微电影《守护》观后感篇2
刚望这个片子的时候,只是赐獾木醯糜Ω没岷芎猛,由于卡梅隆迪亚茨。
一个关乎生命和亲情的很感人的影片。起因是妹妹将自己的妈妈起诉了,觉得自己的出生就是为了能使姐姐活下往,不想继承为姐姐捐募自己的肾脏,不然以后就得小心翼翼地活着“谁愿意以后都小心翼翼的活着”。这就是她的理由。
片子采用插叙归忆的方式婉婉道来一个家庭的故事。有曾经的温馨美满,还有现在表面和谐,但是随时可能有爆发危机的可能的隐患。
每一小段故事都让人有新的体会。妈妈为了由于化疗而掉发的女儿,自己也理了头,就为了,和女儿一起出往通风;姐姐凯特和男友泰勒在一起时,就像两个老夫妻,相互搀扶,能够理解各自的忧郁疾病困扰的苦痛,凯特问泰勒拍不怕死,泰勒说不怕,由于要不是自己生病,就不会碰到凯特,两人也不会相爱,凯特感觉到甜美的爱,然后泰勒就悄无声息的从世界上消失了,也没能和凯特作别;最后法庭,才道出,原来一切都是凯特累了,想走了,所以才鸣妹妹把妈妈诉讼到法庭,妈妈很不解,为什么不和自己说,实在,姐姐已经说过好多次了,但是,妈妈近乎偏执地不想放手,真的不想抛却任何治疗孩子的机会。
一个家庭,因为姐姐的病情,弟弟妹妹的感慨感染被妈妈忽略了。弟弟有阅读障碍,妹妹可能从小觉得自己来到世界只是一个治疗的工具,爸妈也失往了爱情的感觉,姐姐,一切都望在眼里,所有的苦痛也都觉得源于自己,于是,她只能鸣妹妹匡助自己,妹妹也真的没有让姐姐失瞅,真的很勇冈冬11岁的奼女,真的找了律师,并且最后赢得了诉讼,绝管最后诉讼的结果望来真的已经无足轻重了,整部剧就那样不温不火,或许在爸爸坚持要带姐姐最后一次往海滩的时候,跟妈妈发生冲突,算是比较暖潮的地方吧。
没有再泛起奇迹,姐姐已经过于妹妹的出生,已经算是奇迹多活了良多年了。姐姐就在和妈妈敞开心扉聊的那晚,留下了关于全家的幸福的归忆,还有自己的甜美的爱情的归忆(一本相册),就在那晚休止了呼吸。
不能说这部片子谁演的好演的不好,由于所有这些演员的紧密亲密合作才能演绎出如斯感人温馨和令人深思的作品。
微电影《守护》观后感篇3
?姐姐的守护者(my sister’s keeper)》是一部震撼心灵的美国电影,讲述了一对特殊的姐妹以及她们全家在与白血病的抗争中所经历的动人故事以及故事所引发的深刻思考。片中的主人公——安娜的出生并非偶然,而是父母为了拯救患白血病的女儿凯特、通过基因技术精心“制造”的结果,所以安娜就是姐姐的“药罐子”,先是奉献出生时的脐带血,之后就经常被抱进手术室,在她撕心裂肺的哭号声中,她的血液、她的骨髓、她的细胞一次又一次地被输进姐姐体内,姐姐也因此能够存活着。
片中的母亲莎拉曾经是一位出色的律师,但为了照顾孩子们,尤其是生病的女儿凯特,她放弃了工作,性格变得更加强硬甚至偏执,有时做决定都不顾孩子和丈夫的意见;丈夫是这个家里的顶梁柱,在强硬妻子的面前,他显得几近懦弱;由于莎拉几乎将所有的心思放在了生病的女儿身上,导致儿子杰西性格抑郁,深受阅读障碍症的困扰;妹妹安娜与姐姐凯特的感情非常好,安娜知道自己的“使命”,所以每次当姐姐出现情况时,她都耐心地照顾,而且勇敢地奉献自己的鲜血、骨髓和细胞,母亲为有这样懂事的女儿而欣慰,直到有一天安娜将自己的亲生母亲告上了法庭——为了争取支配自己身体的权利!此次矛盾激化的“导火索”是因为姐姐在长期的病痛折磨下,出现了肾功能衰竭,需要十三岁的妹妹为她捐出一个肾。
为了应对小女儿的起诉,母亲莎拉重操旧业、为自己辩护。安娜找到的代理律师亚历山大,平时总有一只狗狗陪伴左右,他向人介绍说“这是一只工作犬”,他不顾安娜尚不足法定诉讼年龄、不在乎安娜只有几十块钱,毅然答应帮助安娜起诉自己的母亲。莎拉怀疑并怒斥亚历山大这么做是为了赚“噱头”,直到在法庭上他的狗狗疯狂吠叫、而他在地上抽搐,人们才理解:亚历山大是一位癫痫病患者,他深深懂得支配不了自己身体的苦楚。
片中的女法官因女儿车祸去世后精神受到打击而休假很长时间,假期一结束碰巧就接手了安娜的案件。莎拉只是将心思放在生病的女儿凯特身上,忽视了安娜的感受,也忽视了同样作为母亲的法官丧失爱女后的悲痛心情,莎拉与法官第一次会面就遭遇了“寒流”;而安娜的律师亚历山大从尊重安娜感受的角度出发,得到了法官的同情以及心理上的认同。
当人们顺理成章地认为安娜即将胜利、同时也为姐姐的安危担心时,孤僻的哥哥杰西却道出了一个惊人的真相:是凯特自己要放弃治疗!因为凯特明白如果自己提出这样的要求,母亲一定不会同意,所以才哀求妹妹以起诉母亲的方式,停止这场痛苦的煎熬。
在这部片子里,尽管疾病残酷,人们却能够看到充盈在每一个镜头里的温馨亲情,父母对孩子的倾心呵护,丈夫对妻子的百般忍让,兄妹之间、姐妹之间的无限关爱,点点滴滴都让人为之感动,尤其是安娜与凯特的姐妹深情:在故事的结尾,凯特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家中其他人在凯特最喜欢的湖边度假,悠扬的背景音乐下,妹妹在心里问姐姐:“你会等我吗?我到哪里去找你?”那一刻,我的眼泪不禁盈眶。
这部片子也是一部带有哲学意味的电影,家庭伦理中哪个成员更重要?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人们应该如何面对病痛乃至死亡?绝望的努力值不值得?凯特两岁时被发现得了白血病,可全家人的骨髓都和她配不上,为了留住这个女儿,原本不打算再要孩子的母亲毅然做出决定:再生一个!母亲那种不向命运低头、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即便和全世界对抗都在所不惜的坚强意志值得人由衷敬佩!当凯特每次被病痛折磨时,全家人都象面对战争一样地紧张。长期与病痛抗争的煎熬,尤其凯特那短暂却又热烈的爱情让她增添了毅然面对死亡的勇气和坦然;而对于妹妹来说,对于这个家庭来说,凯特却永远存在,“she is just gone……”。
同时,美国式的尊重个人权利意识也在这部影片中得到体现,安娜说“曾几何时,我以为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为了拯救姐姐;但到最后,我做不到。”案件最终以安娜胜诉结案,也从法律角度说明,尽管每个人到这个世界上都带着自己的使命,或许这使命与别人相关,但任何人都不是因为别人而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
一部作品呈现在公众面前,或许每个人看待它的角度都不同。作为一个母亲,我在这部电影里还看到了父母与孩子关系的反思。一般情况下,父母生下了孩子,会认为理所应当地对孩子有控制权,控制他的身体乃至思想;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却有自己的主观意识,有要求自主的需求。教育心理学分析,孩子成长过程中会遇到三个比较明显的“叛逆期”,分别在三岁左右、七岁左右和青春期,这其实就是孩子自主的需求与父母管束之间的矛盾冲突。在一位我很欣赏的母亲为儿子精心制作的主页上看到纪伯伦散文诗《论孩子》中的一段话:“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这世上没有任何物质是真正属于我们的,包括我们的孩子在内。孩子自在母体内形成的那一刻起,便拥有了属于他自己的生命和灵魂。爱孩子,尊重孩子,就让我们从承认孩子是独立的生命个体开始吧!
电影的结尾,安娜有一段发人深思的独白,抄录在这里,作为这篇观后感的结尾:
“i’ll never understand why kate had to die and we all got to live. there’s no reason for it,i guess. death is just death. nobody understands it.
once upon a time, i thought i was put on earth to save my sister. and in the end,i couldn’t do it.
i realize now,that was’t the point. the point was ,i had a sister. she was fantastic.
one day,i’m sure i’ll see her again.
but until then,our relationship continues.”
微电影《守护》观后感篇4
影片是围绕着一个患有白血病的女孩儿展开的。为了救这个女孩,于是安娜出生了,她的身体一开始就不属于自己,取骨髓、血液等身体重要的部分都是为了拯救濒临死亡的姐姐。当安娜的姐姐出现并发症肾衰竭的时候,安娜将母亲控告上了法院,要拿回自己的身体支配权,她的妈妈并不理解这样的做法,所以一场爱的救赎就此展开,当真相公开,我终于明白影片名姐姐的守护者真正的含义,那是对姐姐满满的爱。看完这部电影,我的心里很压抑同样也很震撼,那些快乐幸福的背后是怎样的悲伤与痛苦。我想,在这部影片中,每个人无论做出怎样的选择,都没有对和错的区分,因为这根本就不是可以黑白字可以写在纸上,它涵盖的东西有很多,但最终指向爱。
对于安娜来讲,她的出生只有一个使命——救姐姐,家里一切的重心都围绕着姐姐,她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感,如果她的控告完全是出于维护自己的权利,而不是姐姐的意愿,我想我也很理解的,“生命高于一切“是生命伦理学的最高原则。每个人都享有属于自己的权利,安娜这样的做法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这是无可厚非的。只是在做出这样的选择会受到道德、亲情、伦理的拷问,当这些冲突纠结在一起的时候,谁也不知道应该怎样做。安娜在现代科技下是与姐姐完美契合的孩子,她的出生应不应该,如果安娜可以选择,她会选择这样出生而接受这样的生活吗?我们不得而知。人工生殖技术本来就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不作细谈,但作为医者,我们要紧守伦理原则。移植医学,是一门很伟大的科学,它给患者带来了福音。你想,在濒临死亡的时候突然看到了生的希望,这是多么让人激动。当然,这需要供体与受体的配合。然而,我们却忽视了供体的感受,安娜一次一次被医生从身体上取走东西,这样才可以挽救姐姐,脐带血、淋巴细胞、骨髓……。最后到了肾脏,那这之后还会有其他的捐献,她本来是一个健康的孩子,这样一次一次的付出,最后也会威胁到她的生命,那么她的权益应该如何来维护?安娜的姐姐已经在一次一次的急救、手术、化疗中磨灭生的希望,她活得很辛苦很痛苦虽然她很坚强,她知道自己有一天终将死去,可是每天要在忙碌的亲人面前强颜欢笑,她的心理压力也是很大的。那么,她的感受应该如何照顾?是这样痛苦的活下去还是快乐的离去?这其中涉及到临终关怀与死亡伦理。镜头到了海边,我看见这个可怜的女孩儿遥望大海她笑得很开心,看着一家人相拥的画面,很感动。我想,所谓的拯救如果带给病人的是无休止的痛苦,那么这样的拯救又有什么意义呢?那么这样的活着就已经失去挽救的意义。女孩不想再这样痛苦下去,于是她策划了一切,她想通过法律的手段来结束这样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折磨,当看到女孩儿在她妈妈的怀里安然离去的时候,她应该是快乐的。面临道德、伦理、情感的冲突,道德尺规的标准不同,每个人的选择也许会不同。影片的结果似乎是一个观众最可能接受的结局,最终所有的都回到自己的轨迹,这部影片很让人感动,它全片都贯穿了爱,对于安娜来说,上诉的结果是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爱她的姐姐。为了她姐姐,11岁的女孩儿敢于向母亲提出挑战,她可以接受周围指责的眼光,她愿意把这个秘密永远保守下来,哪怕妈妈一辈子都不会原谅她。如果不是到最后她哥哥说出了这个秘密,也许很多观众都会认为安娜自私自利,其实换个角度来讲,如果安娜上诉是为了自己,她只不过是在维护自己的个人权益,只不过蒙上道德的面纱,我们看待的目光就不同了而已。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得不面临个人权益与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之间的冲突。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在社会中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就需要遵守各种规范,面临不同的冲突,我们应该怎样去做?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以我的观点,我们需要把握自己道德的尺度,依照自己的良心,在有限的空间里最大程度的争取自己的权益。也就是说在追求自己的个人权益的同时不能违背做人的尺度。
微电影《守护》观后感篇5
我深受感触,要向英模看齐,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勇于担当,敢于自我净化、自我革新,要将队伍教育整顿的实质内涵融入到工作中去,切实做到实干担当、甘于奉献、公正司法,当好平安平定的忠实守护者,努力成为党和人民信得过、靠得住、能放心的新时代法院人。
电影《平安中国之守护者》是以真实人物为原型,以具体案例为线索,通过五个真实故事,不同侧面艺术再现了政法队伍忠诚奉献,一心为民的精神风采。作为一名法院干警,要以影片中的先进人物为榜样,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自觉投入到队伍教育整顿工作中,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公正司法、司法为民。
?平安中国之守护者》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一首诗歌,用来赞誉电影中这些最可爱的人最适合不过:祖国把我铸成金盾,是让我来捍卫国家的利益;人民赐予我出鞘的利剑,是让我来维护阳光下的.正义;法律把我凝聚成天平,是要我来称出良心的重量;使命给了我监督的权力,是让我为了公平奔走呼吁。我们的光荣,永远和祖国连在一起。
看到电影中的每名干警都以满满的家国情怀,为了平安中国建设,付出自己的辛劳和汗水,在平凡中彰显非凡的担当。我会以此次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为契机,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和思想认识,向楷模看齐,自我革新,始终保持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政治本色,争做平安中国的忠诚守护者。
?平安中国之守护者》观后让人泪目。不同战线的战友:或以大爱隐没了自己小情;或将勇气化作惩治罪恶的利器;或在证据标准面前不让分毫;或用行动捍卫法律威严;或以柔情感化迷途的少年……一个个活生生的普通人,却因一个共同的名字而有了铠甲:政法干警!
影片通过五个感人的故事,展现政法队伍建设和守护平安中国的使命担当,我将以这些同志为榜样,把“燃灯者”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好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