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敬读后感6篇

时间:2025-02-18 作者:Youaremine

一篇短小的读后感,能够通过简练的语言传递深刻的思想,篇幅并不重要,通过读后感的交流,我们增进了彼此的理解,下面是淘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孝敬读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孝敬读后感6篇

孝敬读后感篇1

我今天读了中外美德故事《孝敬父母的子路》。子路有许多优点,其中孝敬父母的优点让我很难忘!

子路是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也是孔子的学生。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经常连米都买不起,全家只能靠挖野菜度日。一年的春节,村子里家家都飘出了一阵阵诱人的香味,可是子路一家却连下锅的米都没有,更不要说肉香了。为了能让家人吃上米饭,他决定到一百多里的亲戚家去借米。一百多里,多么惊人的数字!开车都要一个小时,更何况当时没有交通工具,子路只能步行去借米。父母叫他不要去,可是为了不让父母挨饿,子路坚持要去。一路上他又饿又累,连走里几天,才到亲戚家。他向亲戚借了一袋米,亲戚很爽快的答应了,并叫他休息一天再走。子路对亲戚说“我多在外一天,家人就多一份担忧,再说他们还等米下锅呢”子路说完就踏上回家的路,由于走的又快又急,他的脚都磨出了血泡,他想停下来休息一下,可是一想到父母还在家等自己,子路又浑身充满了力量。

多么感人的故事!子路之所以能忍住疼痛把米背回家,我想他前进的动力一定是来自于对父母的孝顺与感恩。与子路比起来,我就差远了。现在的我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妈妈叫我做一点事情,我都会和她讲价钱,认为她为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从来没有为父母洗过一会脚,没有为父母盛过一碗饭。想一想还真是无地自容。今后,我也要向子路学习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学生。

孝敬读后感篇2

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文章看似平淡的语言,细细读来却是句句有味。读完,心被一个“爱”字满满地包裹着……除了感动还是感动。文中的儿子和母亲都不愿意让对方知道自己已经不在人世的消息,这种相互牵连。

互相为对方着想的心思无声地感动着我。满仓因公牺牲了,他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是,“不要让俺娘晓得,不然她会受不了的。”朴素言语中透出对母亲浓浓的爱,他不愿意在自己离开后,让母亲一个人活在无尽的悲痛中。而满仓娘最后的遗言又再一次让我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我见不到满儿了,我死了,千万不要让满儿知道,他会伤心的,会影响他干大事业……”隐满自己的死讯或许是一个母亲最后能为儿子做唯一一件事情了。满仓对母亲的爱感动了他的战友。因此在满仓走之后,这些可爱的兵们一致向满仓娘隐瞒着这个不幸的消息,练习起“满”字,想出了一切办法来让这个已经失去儿子的母亲过得幸福,无形中,战友们已经把满仓娘老人家当成了自己的亲娘。母子之爱就这样在陌生人的之间传递着。他们在无形中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做了最好的解释。这是一篇洗涤心灵的文章,启迪着我们,震撼着我们。

在物欲横流,在人情逐渐冷淡的社会,频频出现的是孤独老人独居,前几天看《社会传真》的朝晖帮你忙中,一个年过九旬的老人被她的儿媳妇赶出了家门,一个人孤独的居住在楼道里。楼道里没有电,没有生活设施,老人只能随意搭了张床铺,睡在哪里,深秋的夜晚是多么的寒冷,老人是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曾经那样含辛茹苦的把孩子带大,到头来,却换得这样一个下场——流落街头……当朝晖和记者去采访的时候,老人老泪纵横!记者帮老人联系她的儿子,儿子闭门不开,说自己也是离婚不久,无暇顾及老母……“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一个连自己的父母的不孝顺了,你能说他们——老人的儿孙们会是怎么样的.呢?然而值得庆幸的是:社会上还是爱心人多,就在前天,在爱心人士的帮助下,老人入住了敬老院。

孝敬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不但要尊重,孝敬自己的长辈,而且学会用一颗充满的心去关爱所有的老年人,让他们幸福地度过晚年。《母亲儿子》它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爱的一些思索。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它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孝敬父母,我们应尽的本分,我们一定要做好它!

孝敬读后感篇3

寒假中,利用空闲时间我读了很多书,但让我感触最深,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孝敬父母》这本书,它使我受益匪浅。让我明白了:孝是所有人所极力宣扬的行为美德,如果一个人对父母都不孝,他的道德就恶劣到了极点。对父母不孝的人,对他人不可能讲仁;对朋友不可能讲义,更不能忠于国家和民族。《孝经》中说:“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其中《孝敬父母》中有一篇是卧冰求鱼,让我深受感动,介绍的是穷人家的孩子王祥,他即是严格按照《孝经》上的五个规定去对待老母的。

王祥的父亲早逝,他和母亲相依为命,王祥家中的生活非常拮据,一点儿微薄的收入仅能勉强生活,根本没有多余的钱去买别的东西。有一年冬天,王祥的老母亲因过度操劳而导致卧床不起,虽然家里贫寒,但母亲十分疼爱王祥,好吃好喝的.都先想到他。王祥也非常孝敬母亲,一直以来,两人相依为命,母亲生病后也不叫苦,更没向王祥要求什么,依旧每天拖着身体干一些杂活儿。看着老母老态龙钟、两鬓斑白的样子,心里十分感激,他发誓一定要好好孝敬老母,于是每天更加辛勤的劳作,尽其所能改善家中的生活。

一天,王祥的母亲不经意间提到自己很久没有吃鱼了,若是有机会一定好好大吃一顿,王祥把母亲的这个愿望记在心头,决定满足母亲的愿望。当时,三九严寒,天寒地冻,王祥每天都到市场上转悠,但每次都扫兴而去。突然,王祥想到了一个好办法——自己去捕鱼,这样即新鲜又省钱。但河水全都被冰封了,要去哪里捕鱼呢?他看着厚厚的冰层,心中充满里焦虑。终于,王祥想到了办法,他毅然脱下子的衣服,趴在冰面上,试图用自己身体的热量来化解冰层,可冰层实在太厚了,很久很久以后,才渐渐融化,王祥已经冻得嘴唇发紫、手脚发麻,这时出现了奇迹:一条条活蹦乱跳的大鲤鱼跳出水面来,投进了王祥的怀抱。

回到家中,母亲吃到了活鱼,高兴的乐不拢嘴,王祥也备感欣慰。其实,孝敬父母,并不需要做出多伟大的事业。每天早晨,让我们用一句关爱的话语,一个亲热的动作,或让父母感受到我们任何一个微小的进步,就可以深深的表达我们对父母的爱与孝心。请善待我们的父母。

孝敬读后感篇4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今中外,孝敬父母的感人事迹数不胜数。今天,我就又再次阅读了《孝敬父母》这篇文章。

文章主要讲了少年时的陈毅很孝敬父母,常帮妈妈做事,从不惹父母生气。长大后,他由于工作繁忙,长期在外,很少回家探望母亲,总感到自己未尽到儿子的责任。一次,陈毅从国外访问归来,途经家乡,顺道看望瘫痪在床的母亲。他母亲得知儿子要回来时,忙叫人把自己那条尿湿的裤子塞到床下。陈毅发现了,执意要洗裤子,并且说:“儿子孝敬母亲是天经地义的事,这些事就该由儿子来做。”母亲听了,感动得流下了热泪。

从小我就是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他们为我所做的一切,我一直认为是我应该得到的`,还常为一些生活中的小事对他们发火。看到别人有好东西吃我也吵着要吃,看到好玩的我也吵着要买,自己房间乱七八糟的,从不知道主动整理,更别提主动帮助爸爸妈妈做事了。生活中还有许多像我一样不知道主动为父母着想的人,身在福中不知福。我只是其中的一个,对比陈毅,我感觉非常惭愧,人生短暂,是不会有多余的时间,等失去了才知道后悔。我希望看过这本书的人都能向陈毅学习,我更希望大家多为父母做一些事,少让父母操一份心,请赶快行动起来吧!

读了这篇文章,我决定以后要孝敬父母,不忘他们的养育之恩!

孝敬读后感篇5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孝敬父母不在明日,就在今天。

?孝心无价》这篇文章出自著名作家毕淑敏之手,作者在文章开始举得两个关于“孝”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比比皆是。一种求学的苦孩子,一种离家的游子,作者并不认可他们的“孝”,由此引发出行孝这一平常而又深刻的话题。作者相信天下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但作者更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时间的流逝,将会带走行孝的机会。因为人生是短暂的,父母可能在我们想行孝之时已离开人世。

的确,子女对待父母的“孝”,无论什么方式,无论这种方式是丰厚还是微薄,只要是向父母献上一份孝心,这种感情都是无比珍贵和美好的。不养儿不知父母恩,自己做了妈妈后对“父母”有了更深的认识,父母为儿女全心全意,尽管深知儿女对父母的爱会大打折扣,但没有哪一个父母会因此控制自己的“爱心”。有了做父母的体会,和妈妈之间的交流也多了这方面的内容。村里谁家的儿女孝顺了,谁家的孩子对老人不好了,家长里短成了妈妈的世界的主要内容之一。大致听上去,孝各有各的“孝”法,而不孝之子大概有以下几种:

一、儿子妻管严,想孝不敢孝。我一直片面的认为这种情况责任还是在儿子身上,归根到底,是儿子不孝顺。

二、啃老族,父母不断给予,在儿女看来是理所应当,除了伸手要,其他的就没什么事了。在父母需要儿女的时候,儿女则很默然。

三、上梁不正下梁歪,用妈的话来说是——像“根”;

四、天生不孝之子,对待父母的.行径令人发指……

反思一下现实中这些活生生的例子,我感觉许多“不孝”的行为是由于缺乏家教,父母溺爱、纵容造成的。这样的孩子不懂得爱,体会不到爱,更不懂得感恩,在他们眼里,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他们应该做的,而儿女的义务呢,则早已抛到九霄云外去了。不过,从妈妈的唠叨中,我也听出来了,与过去的穷日子相比,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有了经济条件的支撑,不孝的人或事都少了许多。但“孝”的界定仅仅与“金钱”有关吗?由此,又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什么是“孝”?

曾经读过《子游问孝》的典故。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游问老师什么是“孝”?孔子说:“一般人所能做到的孝仅仅是能够赡养父母罢了,但是像猫狗这样的宠物尚且被人们饲养喜爱。如果对待父母没有顺从恭敬的心态,那么用什么来区分孝顺与饲养呢?”孔子的话虽然有些逆耳,不过我们不得不称道圣人的教训实在是金玉良言。父母和子女所处的时代不同,思想观念和文化水平不同,看待事情的角度自然也不一样,这一点是做子女应该体谅的。我们不能因此不屑于倾听父母“浅北的谈论,剥夺他们倾听儿女“高深”理论的权利。我们讲求的快乐包括物质和精神的共同享受,现在大多数子女都能够满足父母的物质消费,所以“孝”的要求也就相应提高。如果不顺从父母的意愿做事使他们开心,又怎么满足他们的精神享受呢?喂饱小猫小狗之后,还知道给它们一些线团皮球之类的东西让它们自得其乐,难道“生我够劳”的“哀哀父母”还不如它们吗?其实父母会对子女提出什么非分要求吗?只不过是子女因为各种各样的意愿不愿意去做罢了。只要稍微用一点自制力,我们就可以做到“孝”了。孝心是实实在在的,但它又没有什么固定的标准,一款珠宝是孝心,一双袜子也是孝心。孝心不在于物质的高低,而在于你的心。

孝敬读后感篇6

这本书,是到我家过暑假的虎仔弟弟临走时留给我的。当我双手接过它时,颇不开心,心想你这不是在讥笑我不孝顺吗?可我的目光和他的目光相遇时,他眼中的诚恳瞬间就把我心里的怒气压下去了,而他把书交到我手里的同时还一再的告诫我一定要用心看,一定要耐心的看完,我点头答应了。

他走后的当天晚上我就拿起了这本书,打开了扉页,一字一句的看了下去

随着书翻过的页次越来越厚,我的感触也越来越多,越来越自责。

静下心来,试着用自己行为对比这孝敬父母要做的45件事,我又做到了哪一点呢?母亲节想到过要送给妈妈一束花,问候一句“您辛苦了”了吗?生日时可想到了妈妈生我时的痛苦,谢谢妈妈给我生命了吗?对父母说过“我爱你们”了吗?所有的这些我几乎都没做到!不但如此,我还变本加利的做着让爸爸妈妈伤心的事:学习不专心,不主动,非得爸妈催着才会去做,好象是在为父母学习;很少主动帮妈妈做家务,而被妈妈叫着做家务时,还拖拖拉拉,口里说着怨恨妈妈的话;当爸爸妈妈看到我的不良习惯提醒我改正时,我还无理辩三分的胡绞蛮缠,惹得妈妈大发雷庭。

看着这本书,脑子里忽然浮现了老师给我们讲过一个故事《苹果树和一个小男孩》:一个小男孩在幼年时经常跟家旁的一棵苹果树玩,他在树上摘苹果吃,在树枝上玩耍,随着时间快速飞过,小男孩也长大了,树很久没有见到小男孩了,树很伤心。

有一天树见到了小男孩,树说“:到我的树枝上玩吧!”,小男孩说:“我现在缺钱你能给我一些钱吗?”树说:“我没钱但你可以把我的苹果摘走和把树枝砍去卖钱”,男孩匆匆爬上树把苹果摘了,把树枝砍掉,树很疼痛,但却很开心。

树又很久没有见到男孩了,它又伤心了。这一天树见到了长大的男孩,树又说“:再到我的树干上玩吧!男孩说:“我想漂洋过海,你有船吗?”

树说:“我没船,但你可以把我的树干砍去做成船只”,男孩砍掉了树干做成了船,这时的树已经不能称之为树,只能称之为树墩了,可它仍就心甘情愿,开心无比。

这棵树让我联想到了父母,父母就象这棵树一样,他们会尽一切努力地满足你的要求,哪怕是不合理的要求,而做子女的有几个能替父母着想,儿时只顾向父母索取,长大后只顾着自己的工作、家庭,又有几个能感受到父母的孤独而常陪老人聊天?常回家看看呢?

想到这儿,再看看自己平常的行为,真为自己的不孝感到羞愧,心里对爸爸妈妈生出了无限的愧疚。爸爸妈妈,原谅你们这个糊涂任性的儿子吧!妈妈,我最最应该向你道歉!你给了我生命,而我却不爱惜你给的这个生命,总挑食,在饭桌上,你往我碗里夹菜时,我却把碗躲到一边,常常惹得你一肚子的气.

跟我一样不懂事儿的小朋友们,从现在起就用行动好好的爱你们的父母吧!一句古话说得好: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孝道要趁早!等别父母永远的离开我们后,才追悔莫及,别再让这样的悲剧在自己身上重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