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材料的撰写可以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想让别人了解你,可以通过写事迹展现真实的自己,下面是淘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王有德的事迹通用6篇,感谢您的参阅。
王有德的事迹篇1
xxx,精神科二病区医师。擅长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重性精神疾病的诊疗。从业近十年来,他始终用自己的真心去关怀、了解、呵护患者,获得了患者和家属的尊重与爱戴。
临床工作中,“五大三粗”的.他总是对患者轻声细语,耐心解答每位患者的“啰嗦”和家属的咨询,细心观察患者的每一个症状,用心制定每一个治疗方案,力争做到全病程治疗,经常获得家属及患者高度赞扬,多次收到患者感谢信及锦旗。
20xx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他主动请缨走到临床最危险的一线——“隔离病区”,肩负起一名一线青年临床医生的责任。在隔离病区工作的数月,工作量大、危险性高、不被理解,但他认真细致,任劳任怨,始终将患者的健康放在第一位。
一直以来,他深刻认识到“健康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战役”。自2014年起,他定期深入周边县区、乡镇(村),走进患者家中,接诊不便来院的患者,为家庭经济困难的精神疾病患者免费送药,宣传国家扶贫政策和居家护理知识,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精神疾病患者需要社会的关爱,他常说:“对患者诚心、耐心,患者才会与你交心”。正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秉持着“医者父母心”的工作信念,才使他在从业过程中取得成绩、获得患者和家属爱戴。他将继续怀揣着这份信念,为更多的精神疾病患者送去健康。
王有德的事迹篇2
他一生似乎都与月光有一种无形的牵绊。
夜间,月光倾泻而下,在地上散下一片温柔的银光,“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这是李白在看到月亮时随口诵出的诗句,是何等潇洒,但在字里行间却又流露出连绵的伤感与怀念,他那时在想什么?是想起了古时的哪位令他敬佩的前人吗,又或者是,他已故去的亲友。这样的情感,表达的含蓄且真切,让我们这些后人为这诗句动容。
又是夜间,他坐在窗边,影伴身旁,却久久不能入睡,远在他乡的李白,在对亲人浓的化不开的思念中,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虽没有他那样的文采和那样浓厚的情感,可住校时晚上也略有那样的思亲之情。
还有在那放逐了自己的月夜,独自一人,和着皎洁的月光,和自己的影子一起浪漫吟诗,笙歌曼舞,于是有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千古名句,这本是十分孤独的事,却在李白潇洒的态度下有了不可言说的韵味,于我,于大家何尝不是这样呢?独自学习,看似是一件孤独的事,但真正会学的人却能从中学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快乐,就像月光,孤独却皎洁,凄清却美丽。
在灯火阑珊中,家家户户其乐融融,妻子在河边用木棒捣着衣服,子女在一旁嬉戏,诗人在一片热闹中写下了“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诗句,这句子虽没有前两首那么有名,却在热闹中衬托出了那位妇女的忧虑,没有自己的丈夫,家中只有自己,诗人是想借这女子来写自己的孤独,没有亲人,没有朋友,在这偌大的长安城中,无依无靠。而我,独自在学校中求学,父母都不在身边,有什么委屈也只能自己化解,但这有什么呢,成功路上总是孤独的。
在月光中寻找李白,这时照着我们的月光,是不是那片曾经照着李白的那片呢?独自在月光下,总会有些感触,李白也是这样的吧!学习他那份浪漫,潇洒的情怀,做那个在月光下思考的自己。
王有德的事迹篇3
王景奎淘xxx马葫芦xxx31年了,而且淘得乐在其中,美名远扬。xxx马葫芦xxx在东北方言里表示xxx下水道xxx。
半个世纪前,淘粪工时传祥受到xxx亲切接见,名扬中华;半个世纪后,淘井工王景奎当选全国劳模,——因为两人拥有同一种情怀:宁肯一人脏,换来万户净。
1981年,24岁的王景奎从部队复员,进入吉林油田公用事业公司江北排水站排污班。刚报到,就遇上一件急活——3个家属区发生xxx马葫芦xxx堵塞,污水外溢,四处横流。恰逢7月,xxx马葫芦xxx内臭气熏天,在老班长的带领下,王景奎穿上胶皮裤,跳进蝇蛆翻滚的污水,连续3天3夜的xxx车轮战xxx,让他深切体会到了xxx马葫芦工作xxx的不易。
xxx身脏手脏,心灵不能脏xxx,xxx疏通先疏通思想,清掏先净化灵魂xxx,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王景奎不仅决定扎根xxx马葫芦班xxx,还决心把这份又脏又臭的工作xxx干出个样来xxx。由于班里多数人都xxx坚持不了多久,就想方设法调走xxx,老班长退休后,王景奎成为班里的xxx头儿xxx。
19年4月的一天,一家属区出现溢水,掀开地沟盖板,只见内积污水粪便已达一米多深,为查明故障所在,王景奎穿上胶皮衣裤,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淌行在冰冷的粪水中检查。大约走了来米,终于发现一处悬空的接头,可回到地面后,他突然想到:整个管线还没检查完,如果问题不是一处,怎么办?xxx不行,还得下去!xxx王景奎不顾工友阻挠,又一次钻进地沟,果然在50米处又发现一个故障点。当他满身污水爬上来时,一下子瘫倒在地。
有一次,一小区居民不慎把金项链掉进下水道,接到求助电话,王景奎迅速赶到。xxx疏通机是肯定不能用的,很容易把项链搅碎xxx,王景奎从工具袋里掏出一个自制xxx小法宝xxx——2米多长的金属软钩,一点一点伸进下水管里试探、转动,半个小时后,金项链失而复得,看到用户满意的笑脸,王景奎的职业自豪感油然而生。
xxx为100%的用户服务,让100%的用户满意xxx。为遵守自己的承诺,王景奎身体力行,带领工友xxx迅速反应,文明服务xxx,每到用户家维修,都要自带xxx一双拖鞋,一块抹布,一张笑脸,一份意见卡xxx,并且做到了xxx四不xxx:不抽用户一颗烟,不吃用户一顿饭,不喝用户一杯水,不拿用户一分钱。被小区居民亲切地称为下水道xxx110xxx。
xxx又脏又累不起眼,家家户户离不开xxx。30多年来,为了让油区七万延长米的排污管线畅通无阻,王景奎多少次置身井下,与xxx马葫芦xxxxxx亲密接触xxx。xxx上班之初还常常恶心、呕吐xxx的他,现在xxx坐在没淘完的‘马葫芦’边用工餐,也面不改色,心不跳。xxx
xxx下水疏通了,问题解决了,看到人们开心的笑脸,我就品尝到了‘马葫芦’工的价值所在。xxx王景奎脱下遍身污渍的工装,一边放在暖气上烘烤,一边笑呵呵地对记者说,xxx舍得一身脏,换来万人洁,这就是我的人生坐标。xxx
从24岁青春年少,到56岁满头华发,王景奎忍受着xxx脏、臭、累xxx,用无怨无悔的默默奉献,在群众心中留下一片xxx芳香xxx。
王有德的事迹篇4
十年前,他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自动化专业毕业生,怀揣着理想投身供水事业,十年后的今天,他化蛹成蝶,成为集管网、水质、工程、管理皆精通的多面手。他锲而不舍,对知识与技术有着如饥似渴的求知欲,在一次次历练、一遍遍专研、一回回不耻下问中,磨练成一个跨时代的人才,实现了他人生的价值。
烈日炎炎里,他坚守制水一线,蓝色工装上的片片盐花是他爱岗敬业的见证;清冷月光下,他驻守水厂,沉淀池里的朵朵矾花见证着他以厂为家;十八年的沉淀,他不止超越了自我,更带领江南水厂全体员工实现技术创新,为企业节约生产成本。他吹响了工人先锋的号角,他是员工眼中的好厂长。
多少个无眠的夜,他身先士卒、任劳任怨,奔波于工程建设第一线,他憨实的笑容与那标志性的“光头”在月光下显得无比耀眼;多少个春夏秋冬,他创新思路、修改方案,驻守在管网改造现场,汗湿的衣裳映衬着他为降低市区管网漏损所付出的辛勤与努力。他是全市管网的“360安全卫士”。
从一线安装工、抄表工到营业组长,二十五年来他对工作的热情从未改变;多少次在污水坑里安装、在烈日下奔赴现场、在凌晨进行流量测试,他始终无怨无悔;他是同事们眼中的“活地图”,上望一带每个街头巷尾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是营业新人口中的“好师傅”,总能循循善诱的传帮带好每一位新人;他用实际行动演绎了忠诚奉献的劳动者之歌。
多年的生产管理工作,让他成为技术上的中流砥柱,岗位上的行家里手。他不畏艰辛,毅然接受集镇水厂设备陈旧、人才缺乏、管理苦难的挑战,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水厂需要他,总会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他推陈出新、对症下药,提升集镇生产管理水平;他凭着丰富的经验、娴熟的技能,为集镇安全供水体系迎来了春天。
领导眼中的他,热忱又沉稳;同事眼中的你,从容又朴实;用户眼中的他,即真诚又周到。正因有了他,平淡的工作融入了些许色彩与生机;正因有了他,纠结的投诉梳理的顺畅与通达。他的勤奋和主动,自信和创新,都体现了敬业精神,他用对供水事业火一样的热情和默默奉献的精神赢得了大家的掌声。
18岁时,青涩的他进入湖岭水厂,在点滴学习中积累经验。6年来,他凭着干一行爱一行的信念,用青春与热情演绎着不怕苦不怕脏的水务精神。面对台风苏拉,他毅然潜入1.5米深的污水中打开排水泵;面对盐酸泄漏,他决然冲入弥漫刺鼻气味的车间通风冲洗。他用行动诠释了年轻最美的华章。
他不能站在施工一线直接创造价值,但却站在了后方排忧解难;他不能手把手的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指导,但却手把手地做好了每一位员工的“叠师”。在制度面前,他铁面无私,没有一丝让步;在创新管理方面,他常抓不懈,不留一丝隐患。二十几年的工程施工管理经验,让他在工作中游刃有余,用自己的知识与技术建造出一条条供水管网,践行着“忠诚、奉献、创新、和谐”水务核心价值。
一年365天,默默坚守抢修一线,数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勇挑重担,“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是他的真实写照。他不怕脏不怕累不怕苦,何时何地有抢修,他便化身“110”随叫随到。是他,用那勤劳的双手、黝黑的皮肤、疲倦的身躯换来的瑞城地下城市的畅通无阻。
他的身影事事定格在图纸、工地之间,他的双脚时时踏满了泥泞与污水。岗位虽平凡,但却无法阻挡他的才华,工作虽艰辛,但却无法阻挡他追求理想的热诚。无闻、奉献是他的代名词,勤苦、攻坚是他爱岗敬业的真实诠释,努力、奋进是他永远向上的风向标。同事眼中的他:有价值,很真实。
王有德的事迹篇5
镇巴县消防救援大队有11名工作人员,其中女同志7名,这支“娘子军”作为消防救援队伍改革转制后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们常年扎根山区,辅助消防监督执法,开展社会消防宣传教育,行政审批窗口服务,在消防战线上发挥着她们的光和热。她们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做到“两个维护”。为维护辖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镇巴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着她们的智慧和力量。
一、政治立场坚定,事事做标杆。她们虽然都是消防文员,但她们从不“看轻”自己。被称为“娘子军”的她们,是镇巴县消防救援工作和队伍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在这个特殊的队伍中,她们政治信仰坚定,严守纪律规矩,作风过硬,业务娴熟,工作务实进取,充分发挥了女性认真、细致的优点,用工作业绩,敬业精神、恪尽职守、勤奋好学的职业操守铸就了2021年镇巴县消防救援大队“全省基层建设先进大队”、 “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市先进基层单位”、“汉中市巾帼文明岗”的荣誉,并获得汉中市消防救援支队集体嘉奖,充分展现了新时代消防救援战线上的巾帼风采。
二、创新科学管理,处处争先进。“谁说女子不如男”是这支“娘子军”工作的座右铭。她们发扬创新精神,始终与时俱进,不断深化消防”放管服“改革任务落地见效,切实服务企业安全发展。
2021年,大队成立镇巴县消防救援大队妇女联合会,妇女联合会成立以来,她们充分发挥妇女组织独特的作用,不怕艰苦、顽强拼搏,积极参加县妇联、科协、志愿者服务队各项社会公益活动。
工作中,她们不断总结经验,完善管理制度,以制度为依据,不断规范办事流程、自觉执行岗标准化作业。同时创建了“学习型班组”、建立了“消防文员素质档案”,举行了“优秀工作者”、“先进个人” 评选等一系列活动,实行每月考评制度,进一步激发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展现出你追我赶争第一的良好干事氛围,为大队完成各项任务奠定了坚定基础。
2021年,2人获得汉中市消防救援支队嘉奖,5人受到市消防救援支队表彰,3人受到省消防救援总队表彰,2人荣获汉中市“最美家庭”和“绿色家庭”称号。
三、乐于牺牲奉献,人人是模范。心系群众,服务群众是她们的政治品格。这支“娘子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始终以学生的常态、学子的状态、渴望的心态,躬下身来学习消防业务知识。
在消防业务方面,她们不断通过向书本学、向身边同事学,虚心求教、反复琢磨推敲,在实践中磨练,熟练掌握消防执法业务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所办理的执法案件,行政审批,执法档案装订零误差,零投诉,群众反响良好,受到领导和同志们高度肯定和赞扬。
她们中有的已为人母,有的小孩刚出生,她们舍小家,顾大家,和家人聚少离多,始终把工作放在第一位,严于律己、勤恳敬业、任劳任怨,互帮互助。特别是2021年建党百年、“十四运”安保期间,她们严守大队战时纪律,和大队监督干部并肩作战,一道夜间检查,深入鳏寡孤独及留守妇女儿童家中开展上门消防安全宣传教育。为做好消防安保工作,她们主动放弃休息时间,常态加班加点赶进度追任务,无论夜查工作多晚,她们都坚持当天检查当天录入,晚上12点离开单位成为家常便饭,中午无法休息是“正常现象”,在全体文员的共同努力下,大队所有执法案卷和网上录入一直稳居全市前三名。
2021年岁尾,在新冠肺炎的冲击下,消防安全形势变得更为严峻,她们克服新冠肺炎畏惧心理,毅然到岗,到隔离酒店、定点医院、观察点同步开展实地检查和视频检查,线上组织消防安全提示培训,在另一战场与病毒战斗着,为维护辖区消防安全形势平稳作出了应有贡献。
四、敢于担当负责,时时树形象。这支“娘子军”最闪光的地方就是担当负责。在行政审批服务窗口,她们作为窗口服务的一员,始终把热情和笑脸留给每一位来办事的群众,坚持把“热情服务”贯穿在每日的工作中,并给自己定下了一个服务标准,即一切着眼于人民,一切服务人民。
凡来办理消防业务的群众,坚决做到一次告知,决不让群众多跑一次。在群众举报投诉火灾隐患接洽工作中,她们及时受理群众诉求,第一时间将办理结果告知群众,切实为人民办实事、做好事,提供优质服务,牢固树立人民公仆的良好形象,踏踏实实地为人民服务,使到镇巴县消防救援大队办事的单位和群众切身感受到公正、文明、便捷、高效的服务,既当好消防救援大队的外在形象宣传员,也做好人民群众的勤务员,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她们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坚持体能达标训练,以适应高强度的工作需要,她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工作中提高,把每项工作都当做自己的素质和能力的检验和挑战,进一步增强消防执法改革的现实需求,业务能力水平不断档,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学习中增强了迎接挑战问题的本领。
她们积极、主动投身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建设,树立起新时期女性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先进典型,树立起新时期妇女的新形象。
王有德的事迹篇6
贺红莲,人如其名。她就像一朵怒放的莲花,给校园平添了几分秀色。她用博大的爱心和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谱写了一曲当代教师的赞歌。
慈母情怀演绎深厚师生情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贺红莲说,我虽然不是神,但我要把爱学生当做教师生涯的起点,把关心学生作为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必修课。
炎炎夏日,贺红莲拿来自家的电风扇,给在教室里学习的学生带来凉风;她在自己家里熬好绿豆汤,端到教室,给学生们送去清凉。酷寒严冬,她做好午饭,请来家远的学生,让他们吃上热腾腾的饭菜;她打好豆浆送到班里,让孩子们喝上一小碗,暖和暖和受冻的身子。秋冬交替时节,天干物燥,她每天烧好开水,送到学生们手中,为的是让他们去火消热,健康无恙。
老师们记得,近几年来。每逢周二的中午,贺老师家的电脑都会准时打开,连上网线,插上摄像头。一个男孩坐在电脑前,笑逐颜开。他对着屏幕说着什么,并不时发出纯真的笑声。对贺老师来说,这个叫王亚飞的学生能这样谈笑风生,那真是莫大的安慰!要知道,这个学生因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曾经性格孤僻,沉默寡言,对学习兴趣不大。而今,贺老师让他每周与父母通过网络见面的努力终于有了结果:王亚飞爱说了,爱笑了,爱学习了。这怎能不让贺老师倍感欣慰!
一位叫心静的女生记得,她患重度便干症需要悉心照料时,贺老师像慈母一样,不仅让她住在老师家里,每餐调理饮食,而且不嫌脏累,每晚都用克塞露给她灌肠。多少次,看着被自己弄脏的被褥面露尴尬时,贺老师总是摸着她的头,说:“傻孩子,没事的,洗洗就好了。”就这样,直到病好,贺老师才放心让该生回家去住。
学生贺玉成的家长记得,在贺玉成遭遇车祸而昏迷的一个多月里,贺老师先后十几次到医院和距学校七里之遥的家里看望。多少次,贺老师坐在床头轻声呼唤;多少次,贺老师和昏迷的孩子倾心相谈。为解家里的燃眉之急,贺老师还带头捐款,并发动全班学生捐资近千元。当贺玉成在众人的期盼中醒来却严重失忆后,贺老师又买来故事书、音乐光盘等,指导家长通过讲故事、播放音乐,以唤醒孩子的记忆。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不是母亲胜似母亲。贺红莲把无限的爱与关心送给了她的学生。她像一枚红烛,给学生的心灵带来了温暖和光明;她如一朵红莲,把美丽和馨香献给了周围的人;她似一场甘露,滋润着校园里的一颗颗幼苗!
钢铁意志铸就校园不倒神话
对于一个热爱教育、热爱教学、热爱学生的老师来说,让她离开教室、离开学生,无疑是一种痛苦的折磨。
20xx年9月,贺红莲不慎摔倒造成膝关节髌骨骨折,作为八年级(2)班的.班主任,她实在不忍心丢下班里的57个孩子。
躺床治疗的一个多月里,贺老师每天都在关注着班里的学生。她把班干部会议放在家里召开,及时了解学生动态,精心布置班级工作,每周两次,雷打不动。她还把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请到家中,给他们谈心、补课、辅导作业……
那段时间里,贺老师家的窗口成了瞭望台,窗台下的沙发成了她的工作台。课后,不少学生习惯性地跑到贺老师家的窗口,看望的,问候的,请假的,借钱的,借针线包的……不一而足。而这时候,也是贺老师一天最为快乐的时候。对她来说,每天能看到孩子们,乃是她最大的幸福!
为了这种幸福,贺老师不知忍受了多少疼痛的折磨,不知暗自留下了多少泪水。有一次,因为电脑椅滑动,贺老师支撑不住摔倒在地板上,她无法站起,无法挪动,只能躺在地板上默默垂泪,直到丈夫回来,才把她抱到沙发上。面对丈夫心疼的埋怨,贺老师只是歉意地笑笑。说实在的,对丈夫,她充满歉疚。自己卧病在床,什么都不能做,丈夫既要到邻村的杨庄小学上课,下班后还要照顾孩子,照顾她,已经够累的了。她也想安静地躺着,静静地休养;她也想少给丈夫“添乱”啊!然而,让她离开窗口,离开“阵地”,无疑是要掏空她的心!一天看不得自己的学生,贺老师的心里都空落落的。她离不开学生啊!
在家休养了一个多月,贺老师实在呆不下住了。她不顾医生“保护不好会落下后遗症”的告诫,不顾自己即使拄着双拐也依然走动艰难的右腿,毅然走上了二楼的教室,站在了班级的讲台上。
为锻炼自己,也为了激励学生,贺老师拒绝了学校领导把她的班级调到一楼的想法,也拒绝了好心同事替她上晚自习的建议,硬是用坚韧的精神和钢铁般的意志,在校园,在讲台,在通向教室和宿舍的一级级台阶上,留下了不倒的雕像。这雕像,深深地刻在全校师生心中,更深深感动了贺老师班里的学生们。
人们常说,身教重于言教。贺老师正是用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教育、影响着学生。学生们说,有这样的老师做榜样,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不奋发上进呢!
恪尽职守奏响一路凯歌
从1994年师范毕业回乡任教至今,贺红莲在李庄乡初级中学已默默耕耘18个春秋。她一直做着学校最基础的工作——教书。无论是刚毕业时教历史,还是后来教语文,担任班主任,贺老师都把自己任教的学科视为最重要的科目,把自己所做的工作当做最重要的事情来做。恪尽职守,殚精竭虑,教书育人,无怨无悔。
贺老师有两个习惯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一是经常自己掏钱买书给学生看,二是常在班里讲新闻时政。她说,阅读受益终生,作为班主任,应该引导学生爱读书,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还应让学生胸怀天下,树立远大的理想。因此,她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给学生读新闻,讲新闻,让学生了解国家、国际形势,,从思想上、从内心深处唤醒爱国意识,产生为祖国振兴而学习的动力。
每天清晨,她坚持五点半起床,早早来到学校。晚上九点半,查完学生宿舍她才回家。每周13节课,组织两次集体备课,还要带领组内老师进行课改试验,进行教育理论研究,撰写教育科研论文等,这就是贺老师日常所做的工作。
在常人看来,这样干太辛苦啦,贺老师却说,像自己一样辛勤付出的老师有许许多多,自己做的还很不够。贺老师认为只要能每天呆在学校,每天能看到自己的学生,看着学生一天天成长、成熟,再大的付出也是值得的。
春耕秋收,润物无声。贺老师辛勤耕耘,收获的自然是一串串硕果:她教的班级年年被评为全校先进班集体,她先后获得全县优秀班主任、优质课教师,师德标兵、文明教师称号,还有全市优秀科技辅导员,全省优质课教师、全省优秀辅导教师等一顶顶桂冠。
贺红莲老师,犹如一支夏日荷塘里亭亭玉立的红莲,以自己的美丽浸染着学生,以自己的汗水浇灌着学生,以自己的付出成就着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