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一种表达自己内心情感和思想的方式,作文不仅仅是一种考试形式,更是我们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淘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关于屈原作文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关于屈原作文篇1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端午节。在这个古老的节日里,人们包粽子、赛龙舟,处处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氛。在我们家的端午节可都是充实又温馨的哦!
记得那次端午节,我们家处处洋溢着端午节的气氛,可是一般人的家里总是呆巴巴的包粽子,有时候出去赛龙舟,那多没意思!我可不想这样过每一年的端午节,就在我左思右想的时候,脑子里的一根筋“嗖——”的一下抽起来了,何不来个自己创作粽子的比赛呢。说干就干,我抓紧时间,把表姐表弟和小伙伴全都都召唤来了,开始了,我们手忙脚乱,乱包,有的嘛,包个饭团,有的嘛,包个寿司,还有的嘛,东破一个西破一个。我想:这也叫有创意?我可不想像这样的创意,我嘛,想来想去,终于想到了一个好点子,我简单做了一个爱心,别人看了看我,都很惊讶,“这就是好点子……”我不管他们说,自己忙着做。
粽子蒸好了。妈妈来看看我们包的粽子,我连忙冲上去:“妈妈,在今天的端午节上,我想送你个礼物!”我从身后拿出了这个粽子“妈妈,这是给你的,感谢你对我的养育之恩,谢谢你给予了我生命!”妈妈看了脸上流出了晶莹的泪水。爸爸走过来,对着大家说:今天的粽子大赛,馨予获胜了,我们要感谢自己的妈妈哟!在这次端午节中我既是自己包了粽子,也感恩了妈妈!端午节,一个传统古老的节日,一个温馨充实的节日。多么美好的端午节啊!
关于屈原作文篇2
今天,我们家早饭吃的粽子,因为过端午节了,然而,我心里却高兴不起来。
吃完早饭,妈妈带我去外婆家学包粽子。在包粽子时,我不断的在回顾毛泽东主席的一首诗:“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这首诗赞美了屈原为坚持真理而献身的惊世之举。寥寥28个字,却深刻形象地刻画了屈原的爱国情怀、浪漫气质。更揭示了其文学作品似匕首锐利的深刻。倡导其为国捐躯,以死醒世的战斗精神时代传扬!
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唤醒了当时民众的敬仰之情,以后每年的 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划龙舟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自古以来顾炎武就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传世名言,从古到今有无数志士仁人立国为民,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了正义事业,为了广大民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是现实生活中,仍有人为了个人利益而置国家与人民的利益而不顾,利欲熏心,铤而走险。拿跨国贩毒集团来说吧,他们明明知道的危害,媒体屡屡曝光类似案件,但是这些人却无动于衷,真是令人气愤!
妈妈看着我发呆的样子,手中拿着的粽子迟迟包不起来,喊我一声,我才从沉思中解脱出来。
同样是人,同样是华夏民族的子孙,屈原的爱国精神令人敬佩,而那些祸国殃民的家伙当千刀万剐!
关于屈原作文篇3
又是一年端午到。包粽子、赛龙舟、饮黄酒……中国各地都在以大致相同的方式纪念这个传统节日。但直到现在,对于端午节的起源民间有着不同说法:楚人纪念屈原,越人纪念勾践,吴人纪念伍子胥和曹娥……最被普遍接受的一种说法是纪念屈原说。唐代诗人文秀有一首诗这样写到“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据说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流放汨罗江畔的爱国诗人屈原闻讯楚都被攻陷后,悲愤交加,自沉汨罗江。沿岸百姓纷纷引舟抢救,并抛洒食物防止鱼虾伤了屈原的遗体。此后每年的这一天,当地群众都要举行这样的活动,表达对他的怀念之情。从此,划龙舟、包粽子成为端午习俗的主要内容,这一习俗也逐渐被人称为端午节的由来。屈原是一位跨越时空、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典范。他满怀爱国主义精神和追求真理的理想主义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他的信念!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伟大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屈原在执著追求人生的永恒、价值、理想的时候,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兴衰。然而,屈原的下场却是个悲剧。
我想如果忧国忧民的屈原身在今天,看到今天的中国是如此强大,看到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抵御各种灾难,屈原还会去投江吗?今天的我们是何其幸运,身为中国人,我们继承了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追求真理的光荣传统,我们相信明天的中国将会更加强大、更加繁荣富强!“粽叶飘香,端午吃粽,缅怀屈原,永生不忘!”期盼下一年的端午。
关于屈原作文篇4
长发宽袍,玉佩香草。这是我对你的印象。
我记得你被上官大夫夺稿时的愤怒。那时,楚怀王信任你,你直言进谏,他悉数采纳。他也曾梦想承先人大业,完统一愿望,他希望你可以起草一份宪令。你完成了草稿,但这种改革政治体制的构想触及了旧贵族的利益,其代表人物上官大夫 只有夺稿,夺稿不成,只有向楚怀王进谗言诋毁你。
你以为楚怀王对你的信任抵得住奸佞小人的多次诋毁,但三人成虎,楚怀王性格中的弱点还是占了上风。他疏远了你,不肯再让你插手他未完成的大业。
你叹:“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你曾觉得国有圣君,君有贤臣就能使一国强大,你渴望“美政”,也有勃勃雄心,改革的热情,却因“众女”之疾而痛失国君 的信任。
我为你扼腕叹息,但也同时怀疑:如果 ,楚怀王接受屈原你的劝谏,没有听信小人,楚国能逃灭亡的噩运吗?你冲动、孤傲、敏感、浪漫,哪一项都可能成为政治家 的 致命缺点。我想你须得承认,作为政治家,你更需要慎言和耐心,你须得放得下自己的主张,因势利导。不,这并不意味着这是在“偭规矩而改错”,这是你在面对楚怀王的性格弱点时的素质和情商要求。而你太过直白,像是棱角尖锐分明的方枘,融入不了圆滑灵活如圆凿的官场。
你也知道这一点。“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你这样描述退出官场的自己。但其实,你的脚步时快时慢,这也是你对自己的怀疑吧?但楚怀王无法对得起你的怀疑,他背叛齐国,又一次选择了错误的额路,结果客死他乡。
我知道你 面对楚怀王尸体时的抑郁不平。顷襄王继任后,你再次被陷害,遭流放前你要为楚国做的最后一件事,竟然是为楚怀王招魂。你大声呼唤:“魂兮归来!”历数东西南北上下各方的`凶险,最后一次对曾经如此信任你的他直言劝谏。如果他的魂魄当真归来,当他看到还是你,不背他信任而遭流放的你在为他做最后的这件事是,不知会做何感想。
我也明白你投江时,对这个时代的失望。你悲愤地指责:“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你激烈地批判这个时代的荒谬,你想要和这个世界谈谈。
但这个世界被大多数善于投机取巧的人掌控着,你什么都改变不了。
于是你以死亡对抗这种荒谬。之前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汨罗江有多深?汨罗江的深度就是中国文化的厚度。
你创作了那么多的诗篇,被后人传诵千年。尽管现代汉语 的发音早已与你那时相差甚多,但那些一咏三叹的诗句却仍旧有力地在每个人心中敲出声响,历史的长笛幽咽,这声响是其中清脆、鲜明的音符。
而今你的名字历经千年岁月,与农历五月初五和三天假期一起被人传诵,被我们记住。
关于屈原作文篇5
屈原是一个伟大的人物,他的爱国之心是无人能比的。
我们怎能忘了屈原,在怀王客死于秦之时来到江边,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举世皆醉,而我独醒。渔夫劝他说: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哺其糟而啜起醴?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长叹一声说:世人又有谁能理解我呢?楚国日削月割,怀王客死于秦,只剩下无能的襄王与子兰。楚命不久矣,我又有何颜面苟活于世?唯有一死,乃了我心头之恨!乃作《怀沙》之赋,然后怀石投汨罗江一死。后人对此不平,以为楚王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尽忠和报效,我认为这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政治家与政客不同,前者是别无选择的献身,后者却是投机。身为楚臣,他不能承受楚国亡国的事实。
仅作为一个诗人,即使国破山河在,亦不必去死,诗人可以以诗爱国和救国。他可以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做出奉献,但作为三闾大夫必须沉江。屈原的这种相始终的精神,是他作为一个政治家面对失败的唯一选择,他把作为政治家的责任放到诗人之上,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
屈原是不会等到敌国军队侵入受辱而死的。羞辱他就是羞辱楚国。他要选择死,一种自由的、高尚的、独立的死。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他悲吟着,高歌着,在汨罗江饱览他所挚爱的山河大地,从容如归地赴死。
屈原的死是伟大的,他为了祖国,为了社稷,殚思极虑,至死不渝,流芳百世,名垂青史。
祖宗给了我们一个清明节。清明时的中国,生人走到死的边界,冥冥之中的灵魂也来与生人相逢。中国人,不只是活在自己的生命里,还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活在历史里,活在未来中。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这使得中国人精神上的人生比肉体上的人生更为漫长浩渺。
清明节的相关作文:
1.
2.
3.
4.
5.
关于屈原作文篇6
粽叶飘香,又到端午。关于端午的种.种传说,又再现脑海。望向湖畔,忆起楚国一代伟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关于屈原,连他是哪朝人自己都不大清楚,唯一能够明白的,就是屈原不忍看自己的国家灭亡,投至泊罗江。上历史课,说屈原大无畏,拥有大胆质疑的理性精神,屡次劝说楚王莫信秦。可提议不被认可,反遭迫害,流放人间,直至江中,以示清白。
相传屈原投江前遇一渔夫,渔夫惊讶:“子非三闾大夫也?”可想当时屈原苦笑,浅浅摇头。遇问之为何落得如此田地时,无奈道:“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夫反问:“何不与世推移?”屈原不从,大叹:“安能以皓皓之白,而以蒙世俗之尘埃乎?”至此稍觉屈原似乎太过自负,而且暗想屈原也傻,为何不看大局之势而行,非得自寻死路?留得青山不怕没柴,日后再细想怎样挽局不好吗?
关于疑问,自看前人评价屈大夫,至王逸叹:“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如石砥,颜如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方才明那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苦心。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五月初五,泊罗江畔一声水响,既而化为宁静。已明白屈原的志向,投江乃示忠心,明清白,便想明为何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但一直不见尸体,于是后人为寄哀思,于此日荡舟之上,投掷米团,免遭鱼虾攻其身。
细想屈原投江时,又是怎样一种情怀?是心中大释?还是含悔而死?想到渔夫走时的莞尔笑歌环绕江前,便明屈原带上清白而去,留下淡然而离。他笑叹今朝,笑看释怀。不与多言,只以《离骚》献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可惜未将真理求出,自先奔赴湘江,留下离骚,让世人明孰是孰非。
屈原的故事,在历史长河中不过红尘一瞬,两千多年的岁月也是眼即逝。尽管大江东去,暮往朝来,那众人皆醉我独醒,不允世俗尘埃染皓皓之白的屈原,终将留予世人心中,一代又一代地看其释怀一切,淡然一切。
粽叶飘香,又到端午。端午之际,屈原仍在。沧浪之水,或清或浊,难以明确。只能遂去,不再复言。
关于屈原作文篇7
曾在一个寂静的深夜,想像那一个孤寂的灵魂在汨罗江畔,伴着自己高远的理想孤独漫游,该是怎样一个情景……
夕阳下,一位面色枯槁,长发披肩,轻风拂衣的男子迈着沉重的脚步来到汨罗江畔,如血般的残阳残阳拉长了他的身影。只听见他说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浊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混浊我独清。”随后便纵身一跃。殊不知……
“怀王啊,你岂能如此轻信张仪?何苦对我,避之唯恐不及,你何时才懂得我这可赤子之心?楚怀王啊!”他呢喃着,一滴泪自眼角滑下。不多久,他从梦中醒来,睁开双眼。只看到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那饱经风霜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留下的痕迹,两只深陷的眼睛,深邃而明亮。他吃惊地问道:“这是哪,我怎么会在这?”他对周围的景物浑然不知,仿佛来到了另一个世界。老奶奶端着一碗汤药走过来说:“先喝了吧,这是汨罗江,我们这村子与世隔绝,交通不便,很少有人来。看你穿着倒有些像古代人,真搞不懂你们现在年轻人的心思,我拿了套衣服给你,也不知道你穿不穿得下。”“老人家谢谢你救了我,我该怎样报答您呢?”老婆婆笑了笑说:“你先把自己照顾好吧,安心在这修养,等病好了再走!”
就这样,他待了两天,发现这个村子并不富裕,人们过得很辛苦,就像楚国人民一样。但这里民风淳朴,他们并不会因为生活的辛苦而唉声叹气。而是付出行动利用自己微小的力量慢慢去改变这种生活。屈原想起了自己的国民,他也希望楚国的人民能跟他们一样,用自己微小的力量,把楚国变得繁荣富强,但这已不可能了。国已灭,百姓颠沛流离。这几天屈原白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帮老婆婆做事,下午空闲时间就探索这个与楚国不一样的国度。他来到一间破旧的房子里,一张张用泥土堆出来的桌子,大小不一的破板凳整齐的排列着。许多小孩坐在这认真的听着一个人在讲课。这使他想起给怀王的公子们讲课的情景,不禁潸然泪下。
回到老婆婆家,她的孙女刚好也放学回到家中,完成老师给她布置的作业后。她打开一本破旧的书,大声的读着。屈原看着她那双晶亮的眸子,那里面看不到任何对艰辛生活的悲伤和自艾,或许是因为已经习惯,或也许她幼小心灵并不知道什么是苦,她眼里没有什么不满,而满满的.都是对未知的好奇,对知识的渴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小姑娘清脆的声音一下子敲进了他的心,屈原听了若有所思的凝视远方。
第二日天还未亮,他便向老婆婆辞别。他来到了他之前跳江的地方。“原来,之前从这跳下去是多么的愚蠢,楚国的灭亡已经是不可改变的事实,但是楚国的人还在,国亡了,但只要人民心中还有这份对楚国的热爱,楚国就是历史的永恒,永远不会灭。我不应该总是空想,要用实际行动做事,楚国仍需要我,楚国的人仍需要我。不能因为事情的好坏而影响心情,不要因为挫折而放弃自己的生命,更不要忘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
夕阳下,他行走在汨罗江畔,影子被拉的很长……
关于屈原作文篇8
也许是上天注定你会积聚整个世界的韶光,成为那个时代里最高大的人。
也许是命运使然将你投入一波三折的生涯,让你在最低糜的岁月里奏响最华美的乐章。
回首早年间,张明法度,改革政治,连齐抗秦,你也曾深得楚怀王的信任,风光一时。然而高处不胜寒。奸佞之人容不得你,欲争霸天下的秦国容不得你,甚至连被你视为灵修、美人的怀王也要驱逐你。是你认错了主公,那昏庸无能的怀王竟听信了张仪的花言巧语,郑袖、靳尚的诽谤谗言,唯独视你的逆耳忠言于不顾。黄棘之盟确立,而你流落江北,于是楚国失去了与齐国的联盟,失去了将士与城池。然而糊涂的楚怀王仍旧没有吸取教训,不管你如何阻止他奔赴秦国的鸿门宴,他还是在子兰的怂恿下自投罗网。楚王自食恶果,一去不返。你上疏倾襄王,却再次为子兰、靳尚所陷。
这一次,从郢都到夏首,从洞庭到长江,从夏浦到陵阳。
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那才是你的生命真正开始的地方。
在那里,你从未停止你的追求。流离的日子里,你依旧担当着一个人臣的责任,探索着富兵强国的道路。江边传来一声豪迈的吟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身遭贬谪,你的心中却时时负载着家国,“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为楚国指引前路,一直是你心中最美好的夙愿,“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人生的道路波澜不定,而你胸怀天下,从未抱怨命途多舛,“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香草美人,步履翩翩,漫步在你向往的宫殿。你追求“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你渴望“集芙蓉以为裳,又树蕙之百亩”,“美政”盈满你的胸膛。
然而这一切,又怎奈何得了君王的疏远,“沅有芷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行吟泽畔,却无人能解你内心的声音,“何灵魂之信直兮,人之心不与吾心同”。对你而言,“举世皆浊我独清”只能徒生愁苦,毕竟“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
天阴雨湿,浸透了你的全部理想。原本一日如三秋的流浪旅程,随着一句“郢都已破”化为泡影。
秋风袅袅,木叶萧萧。江水沧浪,宁赴湘流。你皎月一般的灵魂,安能沾染这俗世中污浊的尘埃?
湖南清绝地,万古一长嗟。
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子兰的衣襟已化作尘土,郑袖的舞袖在何处飘舞。两千年的车轮踏过了几世滚滚红尘,抛弃了多少达官显贵,碾碎了多少腐朽与辉煌。可她独独用积淀了几千年日月精华的笔墨,将你——正则与灵均的化身,镌刻在爱国与文学的第一章。你绝望地埋葬了你的香草美人,后世却将她永远的延续下去。这是历史的铭记,这是文学的铭记,这是民族的铭记!
那汩汩的流水,寒凉依旧。我看见,两千年来,楚泽边畔,一直有一个身着白衣的身影,朝朝暮暮,且行且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