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文可以培养我们的文字修养和审美意识,让我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优秀的文学作品,作文是我们展示个性和独特思维的方式,让我们更加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以下是淘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20浙江语文高考作文7篇,供大家参考。
20浙江语文高考作文篇1
站在历史洪流的浪头,我们不禁感叹世界变化发展之迅捷。时代的潮流不可抗拒地推进,人类大脑也随之不断更新思维。高速发展的现实,就必然导致了意识、幻想的进步。网络、虚拟现实,这些看似虚幻的存在因现实与幻想的矛盾而诞生,也因之走向了时代潮流的最前沿。
我们出生于信息时代,早也对这些科技幻想耳濡目染。感受现实世界的客观真实,体味虚拟世界的异想天开。面对这般虚实交错,我想作为即将成年的高中生,应当理性地在这两者之间保持合适的距离。
何谓虚拟?《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便是一种虚无,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参透道教虚无哲学的老庄之流,逍遥于天地,淡泊于生死,似乎是在虚实之间穿梭自如,有如云中翔龙、水中潜蛟。圣贤智慧之中的虚实不分,恰恰是看穿了虚实之间的本质,辨别其中的奥妙。可见认知虚实的本质需要智慧,需要我们在休养学习之中达到更高的境界。然而,此虚无非彼虚无,当今世界之中以科技为核心诞生的虚拟世界充斥着商业、利益和物欲,我们生于俗世之中亦非圣贤之士,仅是一念偏失,便可能沉沦其中。观世道,有太多人已经在其中断送一生。疯狂的电商竞争,造就的只有一个马云,以及在他的阴影之中无力挣扎的败者;急剧膨胀的游戏营销,带来的只是胜负一瞬的愉悦,却用青春年华来奠基、以荒废学业为基石。虚拟世界犹如漩涡,面对这般诱惑和残忍,我们虽无老庄之通透,但也要懂得自我克制,思知足以自戒,思谦冲而自牧,主动与虚拟保持一定的距离。
何谓现实?日月星辰,天地万物,大则昊天瀚海,小则微尘蝼蚁,我们生于现实,死于现实。人类在现实之中思考问题,理性思维得到张扬,才使我们从过去被宗教、封建所禁锢的生活之中得到解放,成就今天的多彩。然而,冰冷的心显得过于坚硬,人间亦需要幻想的浮华和浪漫的渲染。有时,人的内心在现实中的郁结可以通过虚拟得到释放。歌德几乎是以自己的情感生活为原型刻画了一位多愁善感的少年维特,十二点的钟声,痛苦的内心呐喊出最终的告别,维特用陨落的生命书写一段悲情之歌,然而这虚幻的生死,却又让歌德自己走出了他的悲怆,脱离自杀的烦恼,否则,人类文学史上将再无浮士德的传奇。现实纵然为生存之本,但是虚拟可以让我们看清自我、超越自我,感受“自己”这个标签下的意义,虚实之间,互不可缺。
人生在世,变化无穷,命运捉摸不定,而虚实之间的我们,不可仅仅追求冰冷的现实,也不能沉溺于无际的虚拟。我们需要取其中庸,交融虚实,通达人生智慧,穿梭虚实之间。这,才是人生之最啊。
20浙江语文高考作文篇2
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有理。
中美博弈,美国的精英们就认为:成功了,美国可以继续领导世界一百年,失败了,美国梦就碎了一地;马云的阿里前几年谋划着在美国上市,局中人就认为成功者,阿里帝国基业永固三百年,失败了,则泯灭于江湖;同样,我们高中生端坐考场,有的同学就在想我高中榜首,进了名校,就已经与未来签好了期货协议,反之,高考失败,则前途黯淡,万念俱灰。如此种种,貌似在理,实则做的是一锤子买卖,更是一叶障目,视宏大的人生盛宴为眼前的一盘菜。
把得与失看成起点,似乎也有理。但细细思量,其实终点论与起点论似乎是同一回事。
起点者,也可以理解为出发点,出发点者,也可以理解为做人做事的基本动机,即当下人们耳熟能详的初心。终点者,即目的地,是我们做人做事希望达成的目标。如果说两者一定有所区别,那无非是终点论者看重的是做人做事的前半场,起点论者强调的是做人做事的后半程。但无论哪一种,它们都极为重视得失,得之则喜,失之则悲,人生哀乐全系于得失。
但洞悉世事人生者,则不然,他们会把得与失看成一个过程。
做人做事往往是由无数个节点组成,每个节点都会标示出做人做事成败得失的刻度,如果只凝视着这些刻度,那每一次都是历高山,跨深壑,纵然成功多次,只要一次失去,就会堕入深渊。反之,提高站位,放眼整体,就会知晓一个节点的得失常常不影响全局。天无绝人之路,水随山转,危中有机,柳暗花明其实也是世间的常态。
把得与失看成一个过程者,不会计较一时的得失,但他不会允许自己一败再败,活成自己讨厌的模样。他会像水一样,遇到阻挡,力有不逮,就静静地积聚能量,或者绕行而过,不怨天,不尤人,总会流出自己的河床和前程。苏轼如此,汪曾祺也是如此,毛泽如此,邓小平也是如此,他们能容忍失败,及时转换思路,旁逸斜出,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把得与失看成一个过程者,绝不是逆来顺受,无欲无求,彻底躺平。他们只是看清了所谓的得失很多情况下只是在争一时的脸面虚荣,他们更在乎的是生命的本真。他们清醒地活在天地间,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活成了庄子所言的“举世而誉之不加劝,举世而毁之不加沮”。如此,得与失怎会成了他们的终点或所谓的起点呢?
得到一棵树往往要放弃一片森林,两手空空,就意味着无限的可能得到,太在乎得失,岁月的尽头往往两手空空。世间事只要努力了即可,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在我们的人生终点到来之前,所有的得失都只是一个过程,终点之后,世事又与我们何干?
我们的心境决定了得失的份量,得失的深处隐现着的是我们的心境。
20浙江语文高考作文篇3
有人说得与失是起点,可是尚未做事,何来得失?有人说得与失是终点,可是我们当面对得失,又明明是可以再度有所行动的。我更愿意将得与失认作生命过程的本身,带着从容与淡定去面对得与失。
得与失的根源在于事物的两面性,是两面性的一种表现。由于两面性的普遍存在,得与失的表现也就随之无处不在。考试发挥失常,却得到了充足的动力;城市经济发展,却失去了小镇的宁静;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却让晚清的人们骄傲自满、闭关锁国。正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从个体到国家,从社会发展到文化历史,得与失的存在是那样广泛,当然不只局限于起始或是结束的一个点,而是伴随着过程中的每一刻。
得与失随着过程的发展而不断变化。马克思唯物辩证法提出,万事万物都按自身规律永恒发展。在这种动态中,事物本身的进化与外界环境的改变都不断推动着得与失的变动。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曾说过:“任何一种政治制度都不是一个静态的东西,它在制定之后一定因现实需要而产生变动。”科举制创立之初,在唐宋曾选拔出大量人才,得远大于失;而到了明清却因八股取士沦落为钳制思想的工具,失远大于得。得与失的变化随着制度本身的发展过程而变化。推而广之,不只是政治制度,得失的变化也伴随着世上的一切发展过程。
既然如此,我们就应当做好过程的每一步。用舍得的艺术去从容面对得与失,去主动地选择得与失。让我们舍弃局部的缺憾,得到整体的圆满;舍弃过去的悲观,得到未来的光明;舍弃短暂的享乐,得到长久的满足。我们更应该有化失为得、自强不息得勇气与能力,学会用自己的手把事情“做对”。当我们对得失有了达观的认识,有了合理的应对,才能够收放自如,达到“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从容。
得与失正是一种过程。愿我们以舍得的艺术,以化失为得的从容,游刃于得与失的生命过程。
20浙江语文高考作文篇4
自古有:文如其人。文如其人是对人与契机相合的一种评价。这种评价就是能看出一个人的品性。品性和善之人,那一定是优美的,让人心生欢喜的。
这种让人欢喜的,总是有一种力量,牵引着别人。而能牵引着人心的,一定是好。好都是出自真诚的心。真诚的心羽化着人世间美好的事。为此,真性情就是好。
这时,谁能说,文如其人有错?
我说,没错。不论以何种面目见人,总是能带着作者的真实信息。
在我的笔下,可以说,很浪漫、很柔情、但也很正气。之所以我的浪漫柔情,是我有一颗柔和的心,敏感的心,能够细致感悟人生种种的正能量的欢喜心。在这颗心的作用下,我所写,不论何种题材,但那一字一句中,真实再现我的思想与精神。我是一个不拘小节的人,是一个正直,和善的人。有时,我和善的所见我的人都认为我的脾气太好了,好到给人的感觉是柔和的一种温暖。
这时,人们总会问我,“你这人有脾气吗?”
我说,我一般是不生气的。若能让我生气的事,一定是人所不能与共的事。人所不能与共的事,我会正义地痛斥之。这种痛斥的所为,让我有种担当的责任心。
我说,天下人人都应该有这种正能量的情怀,遇事敢担当,敢作为,敢为我们的生命负责。
这时,在我的所见就是一派正气,一派阳光,一派正能量。这种正能量不是某个人能装的。如说能装,谁有本事装一个看看?
我们常常说一些负能量的事,如披着羊皮的狼。这种伪君子的行为即使装的很像,但狼的本性还是会暴露狼的真实情况。所以说,真正美好的事物不是谁能装的来的。能装的来的事物是经不住岁月洗礼的。
我常常想,我的心性为什么会那么柔和?
当我面对美好的事物,总会大赞叹,大抒情,那一刻,我就是一个爱美的小姑娘,欢喜的真是不得了,于是,柔情,浪漫,让我不知身在何处。
那一刻,我醉醉地相邀日月共舞,想和最有缘的人倾诉,我会柔情一片,我会忘情,我会生动。生动中的我,我不知人间何为苦,我只知我是幸福的。我的幸福与财富,物质没有任何关系,我是灵魂的快乐。我的快乐是超越自我的。而超越自我的快乐,是灵魂的。灵魂世界是一个一般人不能共舞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美好是最美的代言。而我总是不能离开这个世界,或正义的,或柔情的,我的心完整地相融相合在这种情怀中。
这时,真性情就是好。而文如其人是最经典的一种思想匹对。这种匹对,没有任何人有理由说,文如其人是不正确的。若说不正确,那是你没有明白文如其人的真谛。而我是明白的。明白中,欢喜着生命的怒放。
我说,如此真性情的人生真好。
20浙江语文高考作文篇5
书籍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她对于这个世界是要紧的,对于我也是一样。我说不清对书的感觉,这种感觉非常微妙,好像是朋友,好像又是亲人,又仿佛是师生,难以琢磨。对待她,我与孙犁就有的志同道合了,“惟对于书,不可以忘情。我之于书,爱惜备至:污者净之,折者平之。阅前净手,阅后安置……”之一句话;生活里没书籍,就仿佛没阳光;智慧里没书籍,就仿佛鸟儿没翅膀。
我和书之间有些是一种师生情。每当我困惑、懵懂了,她填补了我的无知,充实了我的心灵,发展了我的见识,给予我生活的智慧。她用《钢铁是如何炼成的》中保尔不幸而有顽强的一生,告诉我,人要坚强;她用十八本《语文》把我引进中华民族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海洋;她用一本泱泱万字的《上下五千年》为我讲述了中国这只雄师不为人知的过去。书,她是我的良师,给我带来智慧与见识。
我和书之间有些是一种友谊。每当我寂寞、无聊时,是书给我带来娱乐、轻松、解脱。每当沉浸在福尔摩斯的悬念侦探世界中,我的空洞一时间被满足,跟随她揭破一个又一个阴谋;每当我漫游在2月河描写的宫廷宦海中,看着康熙斗螯拜、清黄河、撤三藩,好像我也投身在着起伏翻滚的动荡宫廷,见证一个又一个气势辉煌的里程碑……书,她是我的益友,与我推荐那一份刺激与喜悦。
我和书之间有些是一种亲情。每当我难过、失落时,是她拂平我的伤痛。一本《经典笑话三千则》在我脸上画出灿烂、开怀的笑容。一本快意恩仇、行侠仗义的《天龙八部》让我忘却了烦恼,坠入了金庸的武侠世界中。书,她是我的至亲,抚慰我失落的心灵。
这就是我与书之间的情谊,我爱书。由于,她是进步的阶梯,是文明的载体,是历史的沉淀,是精神的粮食。她是最有耐心、最能忍耐和最让人愉快的朋友。她是一把钥匙,一把开启常识与智慧宝库的钥匙。朋友们,你与书是什么感情呢?是师生?是朋友?还是亲人?
20浙江语文高考作文篇6
上帝为你关上了一扇门,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题记
海明威曾经说过,"只要你不计较得失,人生还有什么不能想法子克服?′在漫长的人生征途中,我们不断地得到与失去。只有正确看待得与失,才能迎来光明与希望。
得是彩虹,失是风雨,风雨过后才能见到彩虹。塞翁失去了马,却没有唉声叹气,不久之后,丢失的马不仅回来了,还带回了一匹新马。失去并不是永久性的,那也许是"得到′在和我们捉迷藏。当我们失去了一样东西时,不要焦虑,在前方隐隐闪烁的,正是"得到"的光芒。
得是蜜糖,失是蛀虫,蜜糖吃多了,嚣张的一定是蛀虫。塞翁得到了新马,并没有欣喜若狂,没过多久,塞翁的儿子就因骑那匹马摔断了腿。得到并不是无止境的,那也许是"失去′在积蓄力量。当我们尝到了甜头时,不要忘形,苦涩往往都隐藏在甜蜜之后。
于光远原来是学习物理的,对自然科学很有兴趣。然而内忧外患的不堪时局,破碎动荡的家国悲影却使他放弃了自己的兴趣,走上了革命道路。他急国家所急,忧国家所忧,强烈的爱国心,责任心让他在全新的领域绽放出华彩。对于得与失,我们应该一视同仁。我们不能从片面的角度看待事物,而应该用长远的目光发现事物的本质。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放弃了白天的喧嚣,我们才拥有了夜晚的宁静;放弃了春天的浪漫,我们才拥有了秋天的成熟。有时候,我们情愿为了一棵树而放弃整片森林,更多的时候我们因放弃了一朵花而拥有了整个花园。错过太阳时不要流泪,因为我们可以仰望灿烂的星空。
认清了人生的底色,应对得与失时就有了心理准备,在得到时就不会忘乎所以,在失去时就不会痛不欲生。从现在开始,让我们不再计较得失,用一颗平静的心去面对这个跌宕起伏的人生吧!
20浙江语文高考作文篇7
语文是国学,是一门学习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的学科,打破语文英语两种分值相同、“地位平等”的局面,语文分数的提升,恰恰说明了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寓意学生要学好本国文化并传承好本国文化。
人们谈到长城,谈到丝绸之路,甚至谈到战国编钟,都满怀对自己历史文化的自信。
但是能否将这些文化传播给世界呢?中国文化的优秀成果如天人合一、和谐文化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影响力还远远不够。
显然,语言的贫乏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障碍。
很多学生研究了莎士比亚的著作,却遗忘了巴金,这是母语文化的缺失,也是传统文化的缺失。
传统的文化是我们的民族之魂,是由古至今历代国人总结出的文化晶体,是作为一名中国人的根本。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文化竞争正成为决定一个民族和国家命运最根本和最后的竞争。
我们如果丢掉了根本,就会单薄的同海上漂泊流浪的纸船,根基不牢,方向不定,只能随风漂流,狂风巨浪袭来之时,必定是纸船湮灭之日。
一个国家如果不顾民族自身特点,只一味模仿“别人的文化”,不但不会有好的发展,势必走上灭亡的道路。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至圣先师孔子教给我们的处世哲学。
“王无罪岁”“民贵君轻”这是主张法先王,行仁政的大思想家孟子教给我们的民本思想。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明末清初“三大儒”之一的顾炎武教我们要有责任有担当……传统文化不仅对我们有所启迪,还能够提高我们的素养,陶冶情操,教会我们治国齐家为人处世之道。
不仅如此,培根也曾这样说:“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和态……这种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中国奉献给世界的伟大技术成果,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巨大的影响。
传统文化的意义与价值也由此可见一斑了。
一代国学大师季羡林说过:“我认为,从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向看,中国文化包括中国道德的精华,在21世纪的将来,会在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这是我所期望的。”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我们真的不能“因为走得太远,却忘记为什么而出发”。
我们应把学习认识传统文化作为责任和义务,既“放眼未来”,又要向古代贤士学习文化精髓,只有“把根留住”,才能像一艘战舰坚不可摧地驰骋在世界的大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