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断的尝试中,我们汲取了许多宝贵的心得体会,帮助我们不断进步,一份实用的心得体会是需要花费时间认真思考的,以下是淘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对弟子规心得体会7篇,供大家参考。
对弟子规心得体会篇1
这学期,我们学校掀起了读、背《弟子规》的热潮,我也不例外,也认真读起了《弟子规》。读了《弟子规》这本书,它让我感受很深。
“入则孝”讲的是为人子女的本分就是一个“孝”字。古人说:“百善孝为先”,当一个人知道在家孝敬父母后,在外面才会尊敬老师、长辈及其他人。只有在家把孝道行好了,在社会上才会做好人做好事。父母教导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要用心去听,那都是为了我们好。有时父母说错了,也不要和他们去顶嘴,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出则弟”是说我们队长辈要有恭顺的态度和行为,还要尊敬他人,在外面以礼待人。一个有礼貌的'人,他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赢得众人的喜欢和称赞。
“谨”就是我们做人要谨慎小心,这样才不至于犯错误。我们还要养成忍让、克己、吃苦耐劳和善解人意的品质,培养坚强的意志力。孔老夫子说:“人无信不立”。所以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遵守承诺,没有能力做到的事情不能答应。诚信之人可以在社会上立于“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听到别人赞美自己就感到惶恐不安,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就欢喜接受。经常这样做,那些正直诚实的人就逐渐与你亲近起来。在现实生活中能够这样做的人太少了,而我呢?我的行为不正与这相反吗?记得不久前的期中考试,数学我拿了个99分,我就高兴得不知天高地厚地骄傲起来。
妈妈告诫我说:“碗外有盆,盆外有缸,缸外有湖。”原本满心期待妈妈能夸奖我几句,真扫兴。我愤愤不平地说:“好不容易考得这么好,只差一分就是满分,也不晓得说几句好听的,哼!”唉,现在,我懂了,我们的古人多么谦虚呀,他们竟然是“闻誉恐,闻过欣”,我是不是该为自己曾经的骄傲感到羞愧呀!
“出必吿,反必面。”这句话的意思是出门要告诉父母一声,回来也要通报一声,以免父母挂念。我们班有很多同学做得真好,反之有个别同学在同学家玩到七八点才回家,他父母可着急了,打电话问这个同学,问那个同学的。过了一天,老师在课堂上严厉的批评了他。那时我想到了“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其实我也有这样的毛病,有时下午上一节课玩到五点才回家,我得赶紧改啊!
?弟子规》里像以上这样的生活学习方面的“小”道理还有很多很多,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用心去体会,去理解,才能慢慢运用它,实践它。当我们把一些良好的习惯融入我们的生活中,我想这个世界就多一份和谐和文明。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加油吧!
对比古人,反思自己。
对弟子规心得体会篇2
今天我又一次品读清代文学家李毓的作品《弟子规》,心潮澎湃,深受教育。
?弟子规》共分八个部分,首先《总叙》篇为我们介绍了《弟子规》正文七个部分的题目。《孝》篇告诉我们如何孝敬父母;《悌》篇告诉我们要尊敬长辈,与兄弟和睦相处;《谨》篇向我们端正了日常行为,要有一个好习惯;《信》篇教育我们要诚信待人。《泛爱众》篇让大家知道要爱护所有群众,不分贫富;《亲仁》篇告诉我们必须要仁义,否则人品不好;《学文》告诉我们要好好学习,要有好的学习计划、态度。这就是古代学生的日常守则。
?弟子规》通篇讲述了做人、做事的规则,正所谓无规矩不成圆,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大规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做人、做事讲规则、讲原则,人可树,事可成,但前提是一定要熟知、清楚规则,所以我们应学习《弟子规》,更应谨记、传承这一国学经曲,但是,传承绝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口头或是书本上,而是要体现在行动上。例如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是指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做事情不要慌张,忙乱就容易出错;不要害怕困难,应知难而进,也不要马虎草率,要认真对待。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意思是指看见别人有好的品德,就要向他看齐,哪怕同他相差很远,只要坚持下去,慢慢地总会赶上,看见别人坏的行为,就要自我反省,有的话马上改正,没有的话也要引起警惕。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我对书中提到的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意。这几句话,感触最深,亦是受益非浅的。因为这几点也是我在学习中做得最不足的地方。如有时老师布置做的作业,总是拖拖拉拉,不到最后一刻都不想去做,就算做,也是马马虎虎的。有时遇到不懂的问题,不但没有记录下来,而且也没有虚心向别人请教,含糊了事。这两种错误都是我经常犯的,这样的学习效率不高。
在读过了《弟子规》后,我终于明白了我的缺点所在。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形形色色的大舞台,每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有着不同的角色,而唯一不同的是,无论扮演的是什么角色,都要牢记《弟子规》中的训戒,具备一定的素质,规范自己的言行,牢牢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古人圣训,流传百年,让我们谨记精髓、传承国学吧!
对弟子规心得体会篇3
最近读了一本叫做弟子规的书,使我渐渐感悟了《弟子规》的意思。我这才发现,原来做人也有许多规则,因此,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有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我就说一说我读后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还有就是,不管他们爱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因为,毕竟是他们生下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我们总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吧?更何况弟子规里面也有写到"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弟子规》共分八个部分,首先《总叙》篇为我们介绍了《弟子规》正文七个部分的题目。《孝》篇告诉我们如何孝敬父母;《悌》篇告诉我们要尊敬长辈,与兄弟和睦相处;《谨》篇向我们端正了日常行为,要有一个好习惯;《信》篇教育我们要诚信待人。《泛爱众》篇让大家知道要爱护所有群众,不分贫富;《亲仁》篇告诉我们必须要仁义,否则人品不好;《学文》告诉我们要好好学习,要有好的学习计划、态度。这就是古代学生的"日常守则"。
在这本书里讲了许多故事,其中让我感受最深刻的是:"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不管是喝饮料吃东西,还是和长辈一起时,一定要先让长辈先吃先坐先走,作为小辈的要时刻尊重长辈。
在日常生活中,不要认为孩子小,都可以让着他们,等孩子大了就会做人的,把好吃的好穿的都只让孩子先享用,这样会让孩子有一种错觉,认为他们生下来就是享福的,大人们就是他们的佣人,一旦得不到满足,就会发脾气、撒娇,让大人很头痛,其实都是大人溺爱所致的!
在第四课"信",我知道了能实践诺言,便是守信;不能实践诺言,无论是出自不得已,还是故意食言,都违反了做人的基本要求和处世的基本原则。
?弟子规》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它能让你明白许多人生道理,它能教你如何做一个品行端正的人,它会使你迸发出无限的感想。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
对弟子规心得体会篇4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而学文。
?弟子规》只有一千多字,却在现在这样受欢迎,值得这么多人去刻苦学会;《弟子规》只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它的作者李毓秀生于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是一个小人物,只是一个小秀才,他主要的活动就是教书,但他终生研究《大学》、《中庸》,他创办了一个学校,叫“敦复斋”,当时非常受欢迎,被人们尊称为“李夫子”。因为他经常和孩子接触,所以写成了一部书,叫《训蒙文》,后来又经过贾有仁的修订,才流传至今。
一部并不古老,作者和修订者又不是鼎鼎大名的书,却引起这么大的`影响,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它的主题也是中国的道理,中国的规范,主要就是说明:仁、孝、悌、爱。它三字一句,既押韵,又精湛。
众所周知,一个社会的人民群众,如果行为规范好,这个社会就会非常和谐,而要保持社会的和谐,就要学好行为规范,每个人都要从小教育,而《弟子规》中最有概括力的就是这几句话了: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现在的独生儿女的教育问题是家长们最关心的,而有一些娇生惯养的孩子在学会了《弟子规》之后,就懂得的感恩父母,这是因为《弟子规》能告诉我们孩子们应该做的事情、懂得事情,告诉我们应该在:言行、习惯等方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这种习惯就是我们现在所需要的,我们现在就应该背《弟子规》、学会《弟子规》,每天背四到八句并不是什么难事,到周末在把前几天背的复习一遍,这也就是古人说的:温故而知新。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学会《弟子规》吧!我们应该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我们一起:学弟子规,做文明人!
对弟子规心得体会篇5
今天我坐在这里静静地想《弟子规》这本书,大年初五我爷爷去世了,昨天他老人家已经与天地融为了一体,我的心情是十分复杂的,爷爷的离开让我想起了我的外婆,外婆是在我高三那年走的,就这一年多的时间我失去了两个亲人,他们都是我人生中不可磨灭的亲人,我与他们都有过那么那么多的回忆。小时侯与他们在一起的情形历历在目,我从来都没有对他们说过一句话爷爷我爱你,外婆我爱你。我,对着自己特别亲的人,从来都说不出来,我爱他们,但是我愿意将我的爱放在心理。但是现在的我有那么一丝后悔,后悔我从来都没有向他们表达过我对他们的爱意,小时侯经常粘着他们,叫他们说这说那,听他们年轻时那些过去的人,过去的事,我以为我会一直这样下去。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不再粘着他们,不再跟他们说这说那,好像我的世界已经远离了他们,他们不再懂我,他们不会再理解我的想法,这样我们越来越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才好,有时候,在一起只有时间的流逝,并没有欢声笑语的存在。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重,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在古人眼里,孝道是我们人生第一件必须做的事情,也是最重要的事情。现在也依然如此,只不过,在当今这个物质集聚膨胀的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利益的存在,而情的意识也慢慢的薄弱下去,刺裸裸的金钱关系也逐渐的进入人们的情中,在我爷爷去世的这几天,家里已经吵了好几回了,我们家里有四兄弟,这么多年了,我们家的关系并不是像表面上看的那么和睦,或许表面上都不是,我们家里应该算是在这几兄弟之间最不好过的一家,我大学才刚刚开始,还需要很多很多的钱。我爸妈又没有什么工作,全靠卖苦力挣钱,而其他的几家人,他们的儿女已经出来了,有着稳定的工作收入,有的已经结了婚,有了孩子,家里的`经济情况没有了那么困难,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好,我爸妈为人老实,正直,有时候也不会说话,也会被他们欺负,而且吃了亏,还说不出来。大爸他们家跟本就看不起我们家,也许其他亲戚也是这样的,因为我们家没钱。有时候,我真的不理解,为什么会是这样,从我记事以来,有时候我觉的亲戚这个词并不是什么好词,她也许还不如陌生人来得好,至少陌生人会给以起码的尊重。他们那些大人话说的是相当的漂亮,但是真正为你想的人又有几人呢?我不知道为什么现在的社会会有这样的一面。有时候我无法说,也无法解释。
?弟子规》这本书是古人从小就读的书,而我们现在却很少有人知道(包括我自己,如果不是蔡老师叫我们背这些东西,我也不知道它是何物)怎么说呢,《弟子规》这本书讲的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礼仪孝都在里面,思想宗旨都是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它是教我们如何做人,学会怎样做人。我们都是上帝的杰作,人生来就是一样的,那为什么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人名垂千古,有人遗臭万年,出生的时候我们是一样的,但是在后来却有着天差地别的不同情况。为什么呢?那就是后天的教育了。人字非常好写,非常简单一撇,一捺就是一个人,但是做一个人真的不容易,做一个有作为的人就又是难上加难。记得我们的高中语文老师说过,生活是什么?痛苦与折磨。人生下来就是为了吃苦的,人这一辈子不知道要经历多少的坎坷与磨难,人就是在不断的挣扎中成长。而弟子规就是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告诉我们该坚持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
我们活着总要做些什么,为父母,为自己,为儿女做些什么,进而为我们的祖国做些什么。我们这一辈子都在拼搏奋斗,都在为着美好的未来生活,我们渴望着人世间这美好的一切,我们都应该坚持着自己的信念,而《弟子规》就是这样的一本书,它是我们的精神食粮,我们应该将它所说的东西认真品味,或许我们会得到让你终生受益的东西。
对弟子规心得体会篇6
?弟子规》是中国古时的蒙学课本,讲述着古代文明人和平民百姓的故事。它可以让现代人感受到古人对老人的尊重、对父母的孝敬。
在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待婢仆,身贵端,慈而宽。”这就话讲述着一个感人的故事:“东汉时期的一位丞相叫刘宽,他总能体谅犯错的部下,不生气,不发火。有一次,刘宽的夫人想试探一下他,就让侍女给他端鸡汤,在他接鸡汤时,故意失手,鸡汤刚好洒在刘宽刚穿好的朝服上。想不到刘宽竟然没有发火,而是关心是女烫伤没有。
在现代,和刘宽的君子风度恰恰相反,一些单位的上级领导,从不宽待下面的职工,当职工犯了点错误,就会在大会上严厉批评,而不像刘宽那样宽以待人。
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人要做到仁慈宽厚,才是完美的。也让我懂得了宽容他人是一种美德。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这段话的意思是:纵然是小事,也不能任性,擅自做主,而不向父母亲禀告。如果任性而为,容易出错,就有损为子女的本分,因此让父母亲担心,是不孝的行为。公物虽小,也不可以私自收藏,占为己有。如果私藏,品德就有缺失,父母亲知道了一定会很伤心。
而我平时就很任性,经常擅自做主。有时候妈妈让我做事,我喜欢了才做,不高兴就不做,让我去买东西,我有时还不经妈妈同意就买些自己想要的东西。有时候爷爷奶奶给我的钱,我就藏起来,不告诉妈妈,自己拿去买一些小玩具或者是小食品之类的。我知道这么做是不对的,妈妈其实也不是不让我拿零花钱,妈妈只是让我自己学会怎样正确花钱,不买不合格的玩具或者小食品。
现在我渐渐长大了,我知道我有做的不对的,我以后要学会管理自己,这样就不会让父母担心了。
对弟子规心得体会篇7
如今有许多新型企业开始引进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科学的管理不可否认有提高工作效率、优化人员配置等作用。但是如果只靠严谨的管理条例来约束员工,那么它离创新型企业还远。
现代企业管理中缺少“德”,何谓“德”,“德”就是“仁、义、礼、信”。对,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现代企业最缺少的“德”。现代企业过于注重“利”字,凡对企业有利的才做。企业之所以能生存在这个社会上,是因为它不仅仅只为“利”,更有它的责任和使命。
?弟子规》提倡“德”,导人向善,正是现代企业所须的。正因为注意到了这一点,也有部分企业开始注重企业“德”育,讲《弟子规》引入到企业文化中,融入到企业的日常管理中。也有企业开始研发《弟子规》与企业管理的课程。这是一种进步表现。但是它离创新型企业还尚有一些距离。
看一个国家发达与否的就可以看她的国民的民主与科学的素养如何,而这恰是我国公民短缺的。这同样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所缺失的。
把《弟子规》融入企业管理中,并不是就让管理按《弟子规》所说的去做,而是去学习它的精髓,取其精华。如果盲目照搬,那么跟“墨守成规”又有何区别。
企业管理中的民主是什么,是让企业员工自己做主人,做企业的主人。当代有不少成名的企业家,可是他们有这样的管理理念吗?没有。只讲义务不讲权力的管理理念在如今的私企中到处可见。
企业管理的科学又是什么?管理上的科学不仅仅只体现在制度上,更需要体现其人性化。我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特点特点,重伦理轻科技。古代重科技的首推墨子,后人曾称之为“科圣”。但因他与正统的儒学稍有不同,后来就被贬为邪说——许多儒家口说仁爱宽厚,可是在排斥异己时毫不手软。古代众多文化人读经典、注经典,劳心不劳力,是看不起科技工作的,更少有学者进行科学实验。这就是传统文化中对“智”的片面阐释,当然这是不人性化的。这就好比你只告诉人们这样做是对的,而不讲怎么样会错,错了有啥不好。
要做创新型企业,就要明白什么是创新型企业。美国可以有“苹果”和微软,为什么中国就没有。我国传统文化强调道德教育,强调立德树人,树立为国为民的责任意识,这是应该大力弘扬的;可是,如果只讲责任意识,忽视了对责任能力和责任制度的研究,这种管理理念对执行力有可能流于空谈。如果我们依然对此不重视,依然崇尚空谈,那将如何实企业的创新型转变。
传统文化的全部内容都应进行研究,特别是引入到管理中就必须有所选择,择善而从,而且要合理安排比重。明确应该抓什么,可能抓什么。因为人是活的,每个人都有鲜明的性格。管理只有做到人性化,把“德”与科学,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让企业走的更远,往更高的层次发展。
非常感谢郑金昌老师的介绍,末学受之有愧。今天非常高兴能够跟大家一起在此地来学习,非常感谢大家!
尊敬的李校长、郭校长,尊敬的诸位校长、老师,诸位大德朋友们,大家早上好!今天末学心情非常的激动,非常喜悦,在马来西亚能够看到这么多的仁人志士在一起推动和弘扬中华圣贤文化,如果是孔老夫子在世,我想他一定是不亦悦乎、不亦乐乎。大家在此地这样来弘扬中华的传统文化,对於全世界和谐太平都会带来深远的影响。所以末学在此地既是感恩大家,也是祝福大家,能在这一条圣贤之道一直走下去,愈走愈幸福,愈走愈快乐。谢谢!
今天大会给末学的这个题目是个老题目,「百善孝为先」。虽然是个老题目,可是我想什么时候讲都有它的新意,因为这个伦理道德确实是历久弥新的。我们现在全世界的人民都是希望世界和谐,都希望能够有幸福美满的生活,刚才主持人已经提到了,这个根本还是在於孝道。今天我给大家汇报主要从两方面来讲,一个是如何称百善之先,就是为什么孝道叫百善之先,明白了以后我们才会认真力行孝道。那如何去行孝?这是第二个部分。好,我们来看看为什么说孝道是百善之先?我记得曾经有人在新闻媒体上登过这样的几句话,就讲和谐世界它的内涵,包括人心和善、家庭和乐、人际和顺、社会和睦、世界和平。这里都有个「和」字,和就会善、就会乐、就会顺、就能睦、就能平,和是属於作用,这个根本还是讲的孝。
其实关於和谐世界的理念,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孔老夫子跟他的学生已经有讨论。你看看这《孝经》一开头就说,「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仲尼就是孔子,孔子有一天在家闲居,学生就来求教,学生对老师就如同儿子对父亲一样,在旁边侍奉著老师。孔子这时候对曾子(曾参)就说了,先王有至德要道,至德就是至高的品德,要道是最重要的方法,能做什么?能和谐世界。你看,「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这不就是和谐世界吗?「汝知之乎?」你知道吗?孔子为什么对曾子问这个话,不对别人问话?《孝经》我们知道曾子是当机众,是他来当机的,也就是孔子对他来讲。为什么对他讲?我们也了解曾子他本身是个孝子,你看「二十四孝」里就有他,说他对母亲至孝,有一天他上山砍柴,家里来了客人,他母亲心急,不知道如何去招待,就想到自己儿子跟她平时心连著心,於是就咬著手指。过去没有手机,有手机通电话就方便了。曾母她居然懂得咬手指,然后用心电感应,她一咬手指,十指连心,心痛,谁的心痛?曾子在山上感觉到心痛,这一下,哎呀,不好了,是不是家里出了什么事?就赶紧往家里跑。回到家一看,原来家里来了客人,这时他母亲告诉他,说因为自己心慌意乱,也不知道怎么呼唤你,所以咬手指。你看看,曾子如果不是达到至孝,怎么可能跟他母亲有这种感应?孝心达到了纯真的时候,所有的障碍都化解掉了,都没有了,这时空都能超越。所以现代人我们听到曾子觉得是不是很不可思议?因为现在父母打手机都打爆机了,还没有把儿女叫唤回来,惭愧!所以孔子为什么对曾子讲这个话,不是没有道理。所以只要真正有孝心,才可以做为《孝经》的当机众,才有资格学《孝经》。今天大家有缘在一起来学习孝道,也是恭喜各位,大家都是孝子、孝女。
曾子听到孔子问这个话,觉得这个问题可不小,先王的至德要道,这古圣先王他凭什么来和谐世界?曾子听了之后,怎么办?「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曾子这时候,他本来是坐著,侍坐在孔子身旁,现在他避席,就是从他的席位上站起来,不敢再坐,对於这么重要的问题,马上就恭敬起来,对孔子说: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参是曾子自称。称自己的名字是最谦虚的称法,像我自己,我说茂森今天有缘跟大家见面,称茂森这是谦卑。曾子他叫著自己的名字,古时候只有父母和老师才能称呼我们的名,其他的人,连皇上,只能称我们的字,不能称名。所以老师跟父母是同等地位的。曾参这里说,我并不聪明,何足以知道古圣先王的至德要道?这个话我们听起来觉得曾参是非常的谦虚。确实,学生对老师的态度必须是谦虚、恭敬。你看避席,这就是恭敬,他称自己「不敏」,叫著自己的名称不敏,这是谦虚。谦虚、恭敬才是好学的态度,才能够接受老师的教诲,这叫师道。我过去在美国大学教书,常常有感叹,美国的大学很难教出像曾子这样的人,为什么?缺乏曾子的谦虚好学。老师上台讲课都是站著讲的,学生在底下是坐著听的,甚至带著一瓶可乐一个汉堡,甚至还有甚者,把两只脚放在前面的椅背上靠著这么听课(一秘☆.1mi.net)的也有之。你想想这样的一个态度,他能学到什么?什么都学不到。所以尊师才是重道,重道你才能学得了道。
曾子何以能够这样尊师重道?道理很简单,因为他是孝子,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对父母能够尽孝、能够致敬,对老师才能够恭敬。所以事师就如同事父母一样的道理。古人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你就看看古人对於师道的重视。所以,我们在座很多都是学校的老师、校长,大概您与我也有一些同感,觉得现在的孩子不好教。为什么不好教?其实现在学校的教育,全球都是这样的,注重科技的教育、知识的传授,缺少道德的修养。像你们上课有没有拿出一节课专门谈孝道的?你要想孩子他学到东西,必须得尊师,要尊师必须得孝养父母,你不从孝道教起,你让他尊师重道,让他能够好好学习,这个怎么可能?所以你看曾子他这个态度,一开始《孝经》就给我们演出来了。曾子他说「何足以知之」,说我不足以知道古圣先王的至德要道。曾子是孔子的传人,我们后人称孔子是至圣,称曾子是宗圣,他也是圣人,怎么他不知道圣贤的至德要道?我们现代人说出来就是孝道,怎么不知道?他是谦虚,也说的是实话。这里讲到「何足以知之」,这个足是满足、圆满的意思,就是曾子他是知道一些,但是不足以知之,没有知道圆满。古人讲到,学、知这是我们力行的条件,假如我们能够真正知了,一定就能够行。圣贤的学问叫知难行易,你果然知,你必定能行,你要是行不出来,那你知的不够,不足以知之。
所以我们今天讲「百善孝为先」,这个话题我过去曾经在马来西亚也讲过,在各地也都讲了,这个光碟也流通不少。我自己要老讲也是教自己,为什么?自己没做好,没做好就是不足以知之,要是你足以知之了,你必须是你肯定做得最好。所以这个我们得要不断的去薰习。古圣先王的至德要道确实哪里是这么容易知之的!这个孝可以说是你成就圆满的大圣的一个过程。孟子讲「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你要真正把孝道做到了,你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大圣人也都不难。所以我们还是要像曾子那样,以著非常恭敬的心一起来学习。这时候夫子怎么回答曾子?一看到曾子这么谦虚、好学,老师肯定将自己平生之所学和盘托出,不会保留,保留对不起学生。老师心量很大,怎么可能说学生他想学我不教他?现代的老师可能会这样,保留一手,不能教全他,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父。这是一个狭隘的观念,这不可取。像孔子,一看曾子这么好学,恨不得一下子就把他平生学问全部端给他。你看他讲了这句话,「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你看他平生所学归纳成一个字,你说儒家学问归纳成一个字是什么字?孝。孝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育从这里出生。什么教育?圣贤教育。为什么要教育?因为「人之初,性本善」,你本来是善的,所以你一定能教好。为什么现在不善?「性相近,习相远」,因为习气使然。「苟不教,性乃迁」,要是不教育,这个习性就做主了,本性就被掩盖住了,那就成了凡人。现在把习性去除,把本性彰显出来,这就是成为圣人了,所以要教。从哪儿教起?这里孔子告诉我们,从孝道教起。《弟子规》你看一开端也这么说,「圣人训,首孝悌」,圣人的教诲首先注重的是孝悌的教育。说老实话,
圆满也是圆满在孝悌,自始至终无非是孝字而已,尧舜也是孝悌的圆满而已。
我自己从小非常的幸运,有遇到好母亲。这相片是我三岁的时候跟妈妈照的。谢谢!我小时候在广州出生、长大,那时候,从小只会讲广州话,广东话,讲国语不会讲,我妈妈教我。我是先学会念唐诗,才学会讲普通话。我妈妈第一首诗教给我的就是「游子吟」。这「游子吟」给大家朗诵一遍,这是唐朝诗人孟郊他写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诗讲得很简单的一个生活小事,家里母亲要送孩子出门,孩子要远行,可能他是出去工作或者是去留学,这母亲给他去缝制衣服,这手中线,游子的身上衣,临行密密的缝。为什么要密密缝?这我们也能想像出来,做母亲的担心孩子在外面这衣服要是开了口,破了,很不方便,所以密密的缝。心里就想著孩子赶紧把工作做完了,把学业完成了回来,意恐迟迟归。你看就这样一个简单的生活画面,诗人已经把慈母的那一分爱心表现得淋漓尽致,用一句话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来形容。寸草心是我们儿女的心,儿女就像小草,沐浴在阳光之下成长,有一天长大了,忽然想到,我之所以有今天,完全是父母阳光一样的温暖关怀下长大的。於是想要报答这一分的恩情,能报答得尽吗?就像小草能报答得了三春太阳的温暖吗?
我回想我母亲,在我从小到大,每一天每一个时刻都是用爱心来关怀我、照顾我、教育我。从我的小学到了中学,中学上了大学,我是在广州中山大学毕业的,然后又送我出去美国留学,二十二岁去美国的。当时在留学之际,正好遇到我生日,那时候妈妈送我一份贺卡,这是临别的赠言。她说:「茂森儿,我的祝福,将伴随你走遍天涯海角。我的心愿,将附丽於你清净光明的一生。」当时母亲写这个是在一九九五年四月,我二十二岁。我忽然想起了母亲在我小的时候对我的教导,她跟我讲范仲淹先生的故事,宋朝的名相,他在小的时候,他的父亲早逝,母亲带著他改嫁,改嫁了姓朱的人家,后来他长大了,朱家人排挤他,说你是范家的人,不让他在家里。所以最后范仲淹被迫拜别他的母亲,要去求学,要去考取功名,将来希望衣锦还乡来报答母亲,来重振范家。当时他拜别母亲的时候,跪在地上对母亲含泪说:妈妈,请您等我十年,十年之后我一定回来接您去奉养。於是范仲淹就带著几本书、一把古琴、一把佩剑上路了,到了一个破的书院里面攻读,生活非常清苦。当时真的是像《论语》里讲的,「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吃饭每天只煮一锅粥,冻了把它切成几块,一餐吃一块,拿野菜用盐腌成咸菜,切成一条一条,这叫齑,断齑画粥,就是稀粥就咸菜。有一次有一个同学,家里比较富贵,来到书院里面看到范仲淹先生生活这么清苦,不忍心,於是送来一桌很好的酒席,希望范仲淹能够改善改善生活,增加点营养。结果过了好一段时间再去看望他,还看到那个酒席原封不动,於是就有点儿不高兴,就问范仲淹先生,说为什么你不吃我的酒席?范先生说,不是我不想吃你的酒席,是我如果吃了你的酒席,来日就吃不下我的齑粥了。你看看,范先生就是用这样清苦的生活来砥励自己的志向。记载中说,他五年晚上睡觉都不解衣带,和衣而睡,夜夜苦读,读到深夜,第二天早上鸡一叫,他起来就开始继续读书。结果后来果然,像这样的用功的青年他一定是能够考得功名,所以他后来考上进士。进士是古代最高学位,举人,举人像硕士,进士像博士,最高学位。考了进士,真的衣锦还乡,要多长时间?只有八年,原来向自己母亲承诺说十年,现在提早回来了,衣锦还乡,接他母亲奉养。
之后范先生出将入相,为朝廷建功立业,而且他把自己所有的俸禄都拿出来捐献给贫苦的亲友,资助那些贫寒的学子,让他们有机会读书。所以范先生对於北宋文化、儒家复兴起了很大的作用和贡献。可是他老人家还是,虽然是身为宰相的高位,生活还是那样勤俭,家里人只能穿布衣,不允许穿丝绸、缎子。他自己最后走的时候家里已经布施得差不多是一干二净,连自己丧葬费都不够。你看看,身为一国的宰相,我们说总理,这么高的职位,到走的时候却是像这样的清廉,做人做到这样那可谓是圣人了。所以范家,你看看他的子孙,个个贤能。范仲淹的一个儿子叫范纯仁,事父至孝,他父亲年老的时候他在家里照顾他父亲,朝廷因为仰慕他的才能、学问,於是就请他出来做官。像这种机会一般人看到,那还不赶快去,皇上有请,正是准备平步青云往上爬了。可是范纯仁怎么说?他拒绝了,他在家里照顾他的老父亲,他说了一句话,说「岂可重禄食而轻父母?」怎么可以看重这个俸禄,功名利禄,而把父母给疏忽了?用现在的话来讲,要把孝顺放在第一位,把事业放在第二位,你的事业才是真正有根基的事业。果不其然,范纯仁先生后来还是当了宰相,他父亲走后他最后出来做官了,也是跟他父亲一样,成为一代贤相。所以你看命里有时终须有,你该做宰相的你拒绝都拒绝不了,何必要这样斤斤计较,不断营求?自己冤枉做了小人,人家君子乐得做君子。所以一味的提升自己的道德、学问,至於说功名利禄、富贵穷通,能不能够为这个社会做贡献,那都是天命,不是我们自己凭著那种妄想心、攀缘心可以求得来的。要求只是求提升自己道德、学问就行了,你有肯定就有。
所以当时我想到母亲这番教诲,带著母亲的这分祝福,远赴重洋到了美国路易斯安那州读书,开始攻读硕士学位,进而攻读博士学位。当时因为家里经济也并不富裕,带了很少的钱,所以生活非常清俭。我记得从中国带过去的一张毛毯,冬天很冷,这毛毯不够,也不舍得买棉被,於是把衣服什么都压上来,最后把我的书本都压上来。当时买菜,搭著同学的便车每周去超市买一次菜,因为不想麻烦别人,所以买菜时间尽量的缩短,到了超市里头,我是不挑菜,专挑价格,看到哪个价格最便宜就买那样菜。所以通常买胡萝卜一大包,包心菜一大个,每餐吃的就是胡萝卜加包心菜,或者包心菜加胡萝卜。后来听到周泳杉老师的「健康饮食」才知道,原来吃包心菜、胡萝卜是很健康的。当时有同学毕业了,毕业了,他用了好多年的一个高压锅,已经不高压了,因为那个高压阀已经不见了,他把它扔掉,我把它捡回来,说这我还能用,就用这个不高压的高压锅来煮饭、炒菜、煮汤,一用就用了四年。当时我在美国读书,因为学习成绩还算不错,也挺用功的,所以有奖学金。这奖学金每个月八百美金,当时还觉得挺不错了,刚从大陆过去的孩子,八百美金,是吧,一美金相当於八块钱人民币,八八六千四,好像眼睛都亮了。一般的同学用这个奖学金,省点过一、两年能够买一部二手车了。那么我,当时我把这个每个月的俸禄把它分成好几分,除了自己的学杂用费,用生活费以外,每个月我给我母亲寄两百美金。我母亲跟我父亲早年离异,所以我母亲是一个人,我是独生子。所以我母亲送我出门留学的时候,大家可能想像不出来我那种感慨万千的那种思绪。母亲能够为我做出这样的牺牲,把自己唯一的,身边唯一的孩子送去留学,希望他能够学成,能够将来有所建树,能够为人民做一点服务,这是一种奉献。所以除了我给母亲每个月寄钱以外,另外还有给我父亲寄一百美金。另外,因为母亲在家里一个人,我就每个礼拜给我母亲打一次长途电话。人家有时候就笑我,说:你呀,什么都省,就是打电话不省。因为我每个月的电话费是非常高的,跟父母沟通的时候,因为母亲都惦念自己的孩子,特别是在美国好像无亲无故的,一个人在这里拼搏,母亲难免挂念,所以每个星期给母亲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让母亲能够安心,另外每两个礼拜给父母写一封长信,汇报自己的工作学习。所以虽然是我跟父母远隔重洋,可是我们的心还是心连著心。
当时,给大家分享一份我在去美国留学第一年,一九九六年一月七号写的一封信,这是给我母亲的。我说「冬天的路易斯安那州挺冷,我们这儿晚上一般都在零度以下。有一天早上起床,竟发现天上飘落许多雪花。目前是最冷的时候,我可以挺过来,便可省些钱,无须买棉被了。尽管冷,我仍然保持每周一、二次的冷水浴。在冷水浴时,我可以锻炼自己舍受。」这儿插一句,这个舍受就是舍离寒冷的感受,是这个意思。为什么舍受?因为外面的这个五欲六尘的这种享受,很容易让我们心志堕落,所以我当时常常用冷水浴来砥励自己不要死於安乐。这信继续往下写,「我目前的学习、生活都较单调,每日穿同样的衣服,吃同样的菜饭,走同样的路,读同样的书。我尽量让自己在单调中求单调,使躁动的心息灭。我每日早晚警示自己安住单调的生活,做至少七年的机器人,直至获得博士学位为止。因为我深深懂得,我来美国不是享受的,而是在欠著父母的恩德,花著父母的血汗钱,若不努力读书,天理难容!」这里我为什么说做至少七年的机器人?因为我在出国留学前,也是拜别母亲的时候,说:母亲,请您等我七年。干什么?这七年是一般读硕士要两到三年,读博士要四到五年,我妈妈希望我把博士学位攻下来。所以我说:妈妈,你等我七年,我毕业之后我接你到美国奉养。信继续往下写,「所以我突然很喜欢寒冷的冬夜,因为在冬夜里我才能体会『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才能享受范仲淹断齑画粥的清净。这个星期五晚上下了一场冻雨,格外的冷,然而我的进取心却比任何时候都强了。我要以优秀的成绩供养父母。妈妈,请您放心,您的儿子向您保证,向您发誓,我一定会孝顺您,把孝顺放在第一位,把事业放在第二位!」
当我母亲接到这封来信,大家说我母亲是什么感受?或许有的妈妈看到这封信都流眼泪了,这孩子怎么冬天都没有棉被,赶紧给他寄点钱买棉被;你不要用那个不高压的高压锅了,去买一个好锅。可是我妈妈没有这样,她给我的回信当中是这样写到:「寒冷能使人如此理智和坚强,感谢路易斯安那州的冬天,感谢清苦无欲的生活,它使人恢复性德之光!」诸位朋友,什么叫性德之光?这个性就是「人之初,性本善」的那个性,我们的本性具足了万德,只是我们现在本性被我们的习性给覆盖住了,所以我们性德的光明显露不出来。如何能够打开我们的性德的宝藏,让自性光明显发出来?孝道是最好的钥匙。当时我受著母亲的教诲的鼓励,自己给自己规定过清苦的生活,别人在周末的时候去玩、party,我都不参加,每天都是工作日,天天都是图书馆、教室、宿舍,三点一线。人家觉得我好像有点呆板,怎么什么都不会玩。确实,既没钱玩,也没心思玩。我给自己规定七条戒律,叫「七不」,第一,不看电影、电视,第二,不逛商场,第三,不留长头发,第四,不穿奇装异服,第五,不乱花钱,第六,不经常朋友玩乐,第七不谈恋爱。效法范仲淹先生一样,用清苦的生活砥励自己的志向。所以本来希望七年能完成硕士和博士学位,后来我四年就圆满毕业了。
我的博士毕业以后,最理想的,对我们这个中国留学生来讲,最理想的就是找到大学里教书,做教授,因为在学术界里面比较少歧视,所以我们就很希望能够在大学里教书,况且我母亲也是这样期望我的,她的父亲,就是我的外公,就是大学教授,她觉得当教授挺好。我从小是,虽然挺笨的,但是还算听话。我记得我母亲曾经告诉我,说我的姥姥,就是我的外婆,过去在世的'时候,看见我母亲教导我非常的耐心,循循善诱,她在旁边看得都没有耐心了,说这孩子怎么这么笨,怎么教都教不会。但是我母亲很耐心,她从不打我,然后很耐心的教导我。所以笨,必须得听话就行,如果不听话又笨,那就没救了。等我到了三十岁那一年,我舅父给我写了个生日贺卡,他跟我讲,他说茂森,我看你从小到大,没什么优点,只有一个优点,就是两个字,「听话」。所以妈妈叫我出国留学,我就出国留学,妈妈让我念博士,我就念博士,妈妈让我当教授,我就得当教授。博士毕业前夕要去找工作,找工作最重要的就是导师的推荐函。因为我的导师是在美国比较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但是他要求人很苛刻,譬如说我们拿奖学金要给他工作、服务,一个礼拜按照规定是工作二十个小时,为教授做像搜集数据、做点运算等等,做这些助理的研究工作。可是我们这位教授没人敢跟他工作,原来有几个人,工作不到半年就跑掉了,因为什么?受不了。我当时刚到美国,是初生之犊不怕虎,在他的手下工作。他工作量给你布置下来,一个礼拜二十个小时绝对不够用,至少得四十个小时。当时,因为我是从小到大听话听惯了,也不会跟他辩论,也不会去要求,
记得小时候首先接触的是《三字经》,总是喜欢和同学比,看谁背的多,背的熟,弟子规学习心得。
其实那些故事的真正含义都是后来才慢慢明白的。
来到了巨人培训学校,第一次接触到《弟子规》,这伟大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典。
不得不深感惭愧,这么晚才学习《弟子规》。
经过几天的学习下来,令我受益匪浅。
今天就把学习心得和大家分享一下:首先通过学习《弟子规》给我最大的影响就是"孝"。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百善孝为先,这就是最简单的做人原则。
一个对自己父母都不善的人对他身边的亲人朋友也一定不会好。
我很赞同这种教育观念,从小我也是个比较听话乖巧的女孩,对长辈一向是比较尊重,所以在父辈或长者也对我很关心。
这点我深深明白,什么都是相互的,只有自己尊重他人,善待他人才能更好的得到别人的尊重。
?弟子规》中提到最多的就是"父母",换句话说,我们要孝顺父母长辈,也应善待他人!《弟子规》提到"信"说道:"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就是开口说话,诚信为先,答应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诺,没有能力做到的事不能随便答应,至于欺骗或花言巧语,更不能使用!对于"诚信"我想很多人都深有体会。
如果我说过要做的事一次没做到,两次没完成,第三次便不会有人相信你了。
言出必行,言而有信才能更好的得到朋友的信任!"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
说话要恰到好处,该说的就说,不该说的绝对不说,立身处世应该谨言慎行,谈话内容要实事求是,所谓:词,达而已矣!;不要花言巧语,好听却靠不住。
我是个爱说话的人,很外向的性格促使我喜欢在任何场合表现一番。
看到"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我心里深感内疚。
我以前从来没有重视过说话的艺术,从来没有认真的反省自己在说话方面有什么缺点,所以经常会因为自己说话不妥与朋友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今天《弟子规》让我知道了,我要刻骨铭心的记得说话不要多说,要说到点上,说得具体明白。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就是说任何事情在没有看到真相之前,不要轻易发表意见,对事情了解得不够清楚明白时,不可以任意传播,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谣言止于智者,不要被谣言所利用。
)不合义理的事,不要轻易答应,如果轻易允诺,会造成做也不是,不做也不好,使自己进退两难。
讲话时要口齿清晰,咬字应该清楚,慢慢讲,不要太快,更不要模糊不清。
遇到他人来说是非,听听就算了,要有智慧判断,不要受影响,不要介入是非,事不关己不必多管。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这句的意思是当你有能力可以服务众人的时候,不要自私自利,只考虑到自己,舍不得付出。
对于他人的才华,应当学习欣赏赞叹,而不是批评、嫉妒、毁谤。
不要去讨好巴结富有的人,也不要在穷人面前骄傲自大,或者轻视他们。
不要喜新厌旧,对于老朋友要珍惜,不要贪恋新朋友或新事物。
对于正在忙碌的人,不要去打扰他,当别人心情不好,身心欠安的时候,不要闲言闲语干扰他,增加他的烦恼与不安。
最后说说生活习惯,《弟子规》道:"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早上要早点起床,晚上也别很早就睡觉。
因为时光宝贵,转瞬即逝,应当好好珍惜和努力。
学习是不断的,生活更是学习做人最好的平台。
感谢《弟子规》巩固了我做人的道理,教训了我要在生活中不断都告诫自己有很多不足,谦虚的接受别人善意的批评并加以改之。
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我将要继续学习《弟子规》的传统教育,做好工作的同时要学会做人。
我励志珍惜每一次自我提高的机会,乐观积极的面对未来成长道路上的各种挑战。
做感动中国人的教育!
今天认真并且朗读了《弟子规幸福教育手册》,每一次读过之后都感触颇深,书中的每个故事都很经典,更值得我们学习。
孩子自上初中学习《弟子规》以后,改变很多,每次父母出门,孩子都会叮嘱路上慢点,知道了关心父母。从以前的顶嘴到现在的微微一笑,知道了父母都是为了自己好。
花钱方面知道心疼父母挣钱不容易,不买奢侈的东西,也不比吃穿,真的很欣慰。
当然也有许多做的不够好的地方,希望以后通过继续学习《弟子规》慢慢地一点一点改正,做一个品德高尚之人,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