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心得体会就好像写事务文书一样,心得体会的格式规定不高,我们在写体会的过程中,也是在提升个人思想,淘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观《觉醒年代》心得体会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观《觉醒年代》心得体会篇1
逆历史潮流者,必被时代的洪流所淹没。
——题记
看完老师布置的12集《觉醒年代》后,再次拾起笔来,想在此写写自己对这部影视剧的评价。觉醒年代是由于和伟,张桐,张晚意等一批没有流量的老戏骨主演的,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电视剧展播,没有营销,没有热搜,没有词条,就是这么低调的,过了十多天,没有说教,没有无聊,没有为了献礼而拍摄的臭毛病,有的只是慢慢陈述那段历史,那段峥嵘岁月,讲述她从何而来,又为何而来?
查找《觉醒年代》相关背景资料时,网页上各种声音众说纷纭,有说其演的不好,有说不符合历史的,这些都仅是表层的。我想说的是如果你仅看一眼就这般评议它未免也太过跟风了吧,经典就是经典,毋庸置疑,在我看来这反而是一部值得我们全国上上下下的人都细细揣摩的影片。
?觉醒年代》剧如其名,讲述的是从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到中国红船革命之间近十年的历史,短短十年,唤起了中国这沉睡了数百年的巨龙。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胡适,蔡公,鲁迅等人成为这期间中国人思想之启蒙,他们共同经营着新青年杂志社,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他们是光,照耀着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
黑漆漆的“吃人”社会终于觉醒了。
看剧的过程中,我被一些影片细节所打动,李大钊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的讲话,“逆历史潮流者必被时代的洪流所淹没"。一群日本留学生中斩钉截铁的他似乎象征着中国的意志。还有一幕尤为感人,陈独秀的长子陈延年立志要靠自己谋取一片新天地,烈日炎炎下,衣衫褴褛的他和弟弟却要看人眼色,饱受折磨,腿脚不方便的老年人背上背着两三大袋粮食没站稳,倒了下来,就要被主子用皮鞭狠狠的抽打,一道道鲜红的血印折射出当时社会之腐败,处处充满酸臭味的吃人社会,平民老百姓过得连牲畜也不如,延年和乔年啃着发了霉的干窝窝头,身为哥哥的延年尽管生在黑暗中,却一心向阳,碗中的一只小蚂蚁也要将它放归自然,这要是放现在,蚂蚁早被人们碾死了。
剧中无声胜有声的细节片段太多了,数都数不过来,但从这些英雄的革命先驱身上,我们都不难发现,它们爱才爱国,不畏惧牺牲,心系革命,他们是革命的先驱,是中国14亿人共同的偶像。
这部剧中涉及众多,革命社会底层的婚姻,友情等众多领域来自那个封建时期的韵味,只有细细揣摩才能悟出来,那时似乎每个人不论底层人士还是学术人士,都会有一场无奈的婚姻。
伴随着共产党的成立,影片即将落幕,我想说的是,影片会落幕,而那段深入人心的历史永远都不会落幕。
中国之觉醒并非一朝一夕,而是牺牲,是信念的坚守。
谨以此片献给那些革命先驱者们,历史永存,国家腾飞,都源于你们的坚守。
观《觉醒年代》心得体会篇2
我愿把美好的青春献给你
向下扎根,向上青春,“此心安处是吾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年轻干部因为参加工作的时间短,历练不足、定性不够,下基层后难免出现心浮气躁、好高骛远的情况,这对党的基层工作和年轻干部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苏轼和寓娘的豁达自如、随遇而安对年轻干部来说可谓是一副“清心剂”,让年轻干部的“初心”在纷扰的外界环境中找到一处归宿。年轻干部只有通过不断净化内心,强化修为,正心明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政绩观、名利观,才能让自己做到“既来之,则安之”,成为一名真正的“吾乡人”。
致敬基层,奉献青春,“梅花香自苦寒来”。如今不少年轻的党员干部时常埋怨基层条件艰苦、工作压力大、待遇不高……的确,当前基层工作繁杂,但越是条件艰苦,国家和人民就越需要我们青年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发挥干事创业激情,发挥创造力和聪明才智,需要我们带领老百姓“撸起袖子加油干”,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艰苦奋斗永不过时,作为年轻的党员干部,我们要敢于扎根基层,沉下身心,向基层致敬,让青春之花在基层绽放。
正如《我爱你,中国》歌词中“我愿把美好的青春献给你”那样,青年一代的青春只有在基层才能更美的绽放,“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田野。”可见基层最能锻炼人,也最易体察到民间疾苦。作为新时代的年轻干部,我们应该勇于担当,甘于奉献,深入基层,扎根基层,甘做基层的“吾乡人”。希望我们基层的年轻干部在面对“试问基层应不好”的问题时,也都能从容、由衷地答道“我愿把美好的青春献给你”。
观《觉醒年代》心得体会篇3
?觉醒时代》这部剧以1915年起始,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机关读物,展现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继而到中国共产党成立等历史事件。以陈独秀、李大钊等爱国救国人士为第一视角,更加真切的突出了一百年前,被政府压迫的人民的艰苦和当时受辱的旧中国,内有政府的不作为,外有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入侵,这时就体现出了陈独秀等爱国人士,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的大义,也体现出了中国共产党是在危难中凝聚而成的,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在危急的时刻一批批的爱国人士将生死置之度外前赴后继的希望救人民于水火之中,经过了一系列的探索,在十月革命过后,给了中国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那就是马克思主义道路,于是乎中国共产党高举以马克思主义道路发展的旗帜,用以气势磅礴的力量,唤醒了沉睡已久的东方巨龙,经过党的一百年来的探索与实践,事实上也证明了马克思主义道路是也是最适合中国发展的一条道路,也是一项需要时间发展的长期任务,需要我们一代接一代的人民永不言弃的努力奋斗,在当今新中国成立七十余年,建党100年的时候,我们国家从刚开始的一青二白到如今的蓬勃发展,都是在一代代像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带领与努力下,一步步完成的,在政治方面,我们的港澳回归,发展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各国互赢,成为常任理事国等等,在科技方面,我们从靠外国进口到自主研发,中国天眼,是世界的望远镜,北斗卫星,再到登月,这都是一代代先驱者的努力才让我们可以生活的如此平静祥和,就拿这次的疫情来讲,我们国家严阵以待,我们的党也积极采取应对措施,颁布一系列的利民政策,以人民为中心,与他国形成强烈对比,我们努力控制,严加防范,响应党的号召积极采取防范,医护人员也日以继夜的研制疫苗,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优秀的领导和国家的强大。
我们作为青年一代要将爱国铭记于心,国就像是肥沃的土壤,我们就像花朵一样,若是离开了国,就像是失去了土地的花,失去了最重要的东西。我们更要智存高远,努力奋斗,因为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会成为国家的中流砥柱,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所以只有现在努力奋斗,才会在以后国家需要的时候奉献出自己的能量,而不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有一声叹息。祖国的强大,就依靠我们青年一代。前辈吃过的苦我们可能没体会过,那是什么样艰难险阻的滋味,但我们能竭尽全力去为国家人民乃至自己的事一定不可以懈怠。
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永远存于我们心中,那是我们应当学习的榜样,也是前进的动力与方向。
观《觉醒年代》心得体会篇4
自古英雄出少年,青年强则国家强。五四风雷激荡百年,青春中国风华正茂!先驱长逝,历史已远,然天下居庙堂者与处江湖者,当以史为鉴,牢记民生之重、国运之重、使命之重。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的期待、民族的重托、不辜负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
观《觉醒年代》心得体会篇5
1915年,在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进步留学生李大钊、高一涵等与主张复辟帝制的学生张丰载、刘一品等开展激烈辩论。李大钊慷慨陈词唤起民众觉悟、推翻封建思想、振作民族精神,引起了流亡日本的革命者陈独秀的关注。遭到学生误解围攻的陈独秀,在李大钊帮助下脱困,二人相见恨晚,就中国的救国之道展开讨论。
其实,早在这次相遇之前,陈独秀与李大钊就曾在章士钊主办的《甲寅》杂志上,有过一段关于爱国主义的对话。
袁世凯窃取国家权力后,以国家、民国的天然代表自居,称那些反对他复辟活动的革命党人,是以破坏国家为主义者也,称但使一息尚存,亦不许谋覆国家之凶徒以自恣。他打着国家与爱国的旗号,对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加以镇压。对此,全国人民极为愤怒,纷纷采取不同形式予以反抗。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作为一个国家,究竟还值不值得爱?怎样爱国才是正确的?这些问题在先进知识分子中引起很大关注。
1914年11月,陈独秀基于对现实的悲愤,在《甲寅》杂志第1卷第4号上发表了《爱国心与自觉心》一文,对国家与爱国进行思考与探讨。文中指出,中国并未形成近代国家观,国人也没有爱国的自觉心。陈独秀认为,爱国要有立场,不能把爱国与效忠袁世凯混同起来,打着爱国旗号来掩饰窃国行为。他写道,若国家为民者则可爱,若国家为害民者则不可爱,不知国家之目的而爱之则罔,不知国家之情势而爱之则殆,盲目地去爱国,就会上当受骗。
当时的中国,陈独秀的所思可谓是对旧有观念的打破,让人耳目一新。但即便是这样,李大钊还是从此文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于是撰文予以回应,标题即为《厌世心与自觉心》。
李大钊抓住的是陈独秀文章中表现出来的厌世态度,即他对旧社会破多立少。只说缺点容易让人产生误会,特别是李大钊从自己同学那里得到的反馈,是从陈独秀的文章中已经看不到中国的希望了。李大钊认为,这个问题必须说清楚,需要进一步阐发。
中国至于今日,诚已濒于绝境,但一息尚存,断不许吾人以绝望自灰。李大钊文的题目虽然有厌世二字,但是他要表达的却是反对这种消极的态度,呼吁人民不要放弃爱国主义信念,要提振信心。文中有一段话这样写道:自觉之义,即在改进立国之精神,求一可爱之国家而爱之,不宜因其国家之不足爱,遂致断念于国家而不爱。更不宜以吾民从未享有可爱之国家,遂乃自暴自弃,以侪于无国之民,自居为无建可爱之国之能力者也。
这里李大钊想说的是,爱国,就去建设一个可爱的国家;不能反过来从自己的角度考量,这个国家是否值得爱,才去做点什么。真正的爱国者,也可能会爱之深责之切,但绝不会停止行动。
观《觉醒年代》心得体会篇6
我们所处的新时代,赋予我们新的机遇和考验。我们有要求索的新征程,有要完成的新使命。今天,激越的时代鼓点令人感奋,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舒展于眼前,更壮阔恢弘的征程铺展在脚下。青年人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我们更应有朝气、有激情,敢尝试、敢创新,勇担当、勇作为,做奔涌的“后浪”。通过该剧,我感受到无穷的力量。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我要强化使命担当,尽心竭力地服务于乘客和职工。扎实地学习知识、锻造本领,勇扛责任、践行使命,争做伟大的“实干家”,争当实现伟大梦想的“筑梦人”。
坚定爱国信念,砥砺前行。自去年新冠肺炎疫情以来,有许许多多的青年身影奋斗在这个无声的“战场”上。“90”后成长为抗疫的中坚力量,广大青年动身抗疫前线、下沉基层一线,投身报国事业。基层社区的日夜坚守、口罩压痕的坚毅面容令人动容,无不彰显了青年一代矢志报国的坚定信念与坚强决心,无不展现了青年一代专业专注的职业素养与精神面貌。在疫情期间,作为一线的一名管理人员,我也以身作则,规范口罩佩戴,严守各项防疫措施。同时作为运营专业管理人员,及时调整行车计划,确保车辆满载率不超标准,实时监控线路运营秩序,为乘客提供一个安全、便捷、高效的乘车环境不断努力。今后我也会不断强化思想认同感,铭记“国之大者”,让心中的报国之志、爱国之情渗入骨髓、铸入灵魂。让爱国主义情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激发一腔热血、一股冲劲、一种韧性,在需要的地方积极贡献我的青春力量。
观《觉醒年代》心得体会篇7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这段百年前青年的超燃励志创业史,感召着现在的青年观众,在热血沸腾的历史体验中审视自己。鲁迅先生曾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这振聋发聩的声音曾经激励了当时青年,也在鼓舞如今的青年。我们从这些人物身上看到的不仅是过去的历史,更是人生路上奋斗的坐标和向导,看着他们,我们也收获了历经坎坷却又一往无前的担当和勇气。他们在暗夜中发出的毫末微光,不仅能照亮百年前青年的道路,也能启迪激励当下年轻一代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观《觉醒年代》心得体会篇8
最近,我观看了电视剧《觉醒年代》,让我感慨万千。
新生的中华民国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不甘沉沦,一心想着救国,他们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并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才能使中国人民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才能推动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彻底消灭旧中国,建设新中国。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是中国共产党史上一段广为传颂的佳话。那么“南陈”与“北李”是如何认识,并走到一起的呢?他们的第一次交手,谈论的是什么问题?剧中一开篇,就展现了陈独秀与李大钊相识的过程。
开头几集,于和伟扮演的陈独秀就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有激情却不用力过猛,有气场却不虚张声势。既展现了先进知识分子的深邃思想和澎湃的`激情,又有普通人的无可奈何。人物的塑造有温度有情感,看起来极具感染力。
看《觉醒年代》就像在看历史,年代感、画面感极强。剧情清晰勾勒出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精神风貌。剧中的人物刻画非常生动和形象,往往一出场,便令人肃然起敬,根本分不清谁才是主角。有故事,有思想,有现实,有理想,有情怀,有教育。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人之风骨,为天下苍生的担当。他们不畏艰难险阻,勇敢地追求真理,以自己的一腔热血和理想抱负,积极投身于革新运动中,着实令人敬佩不已。
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是无数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应该珍惜当下,奋发有为,积极探索,刻苦学习,争做国家栋梁,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