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的阅读心得体会5篇

时间:2023-07-24 作者:Trick

要想写出更出色的心得体会,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好的心得体会也是能够反映出我们内心的想法和感受的,淘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陪孩子的阅读心得体会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陪孩子的阅读心得体会5篇

陪孩子的阅读心得体会篇1

?教育应该不一样》是严长寿所写的,在这本书中他分析了台湾目前的教育环境,一针见血地道出台湾目前的价值观和迂腐的考试制度,而我们所有的人,都已经在这个体制下经营太久,早就忘了教育的最初目的。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台湾快被摧毁的职教体系、急功近利的家长心态、媒体的可议之处、老师的教育心态及学历通膨时代。他认为教改人士为了满足家长期待而走错方向;政策为了讨好选民,做了错误的转向。他建议年轻人如何从寻找自我到建立自我,建立必要的五大能力,走出自己的路。

看完这本书,虽然非常认同作者所说的话,却也因更加了解实施教育改革的难度而感到无奈。就像书中提到的“是谁坐视问题恶化?是谁让这气球不断的膨胀?是教育部?是教改人士?是学校老师?还是学生?还是为数众多的家长?全部都是!” 读了这段话,让我心中起了共鸣,因为他所叙述的就是一个真真实实的教育现象,而身为老师的我,就是处在这个教育体制、这个环境下。在其中一篇《醒醒吧,家长》中,有一篇某成大教授儿子写的绝交信。或许,从中国人伦理的角度来说,这个儿子是不孝的,但是从现在的角度来看似乎不然。从他们的对话,可以看见台湾传统家庭的教育一味追求好成绩好大学!但每个孩子不一定都适合这样的模式,以小孩的角度来说,硬是将孩子塞入这样的框架只会磨灭孩子对追求新知的热忱,当然也扼杀了许多其他方面的天才。而大陆的教育方式和台湾的教育是何其的相似。在中国传统观念“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熏陶下,学校、老师、家长就很重视“成绩”,以分数为目标,在这样的环境下,补习班、培训班蓬勃发展,学生被训练成了为考试而读书的机器。这种“唯分数是问”的想法,不但是老师的错,分数会受到膜拜,是所有人造成的。如果教师和家长只会以考试分数评断学生的高下,有些学生便注定永远是输家。现在虽然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分数仍然是对孩子的主要标准。而自己平时在教学过程中,有时认识、定义学生的方式,往往只通过一张张考卷,忽略学生的个性、特长,往往把自己的时间放在作业和考卷中,忘记观察学生、协助孩子探索自我,发掘他们的天赋。爱尔兰叶芝说:“教育不是装满一壶水,而是点亮每个孩子心中的蜡烛,让他发光、发亮。”而我现在在做的只是在装满一壶水,这需要我经常进行自我反思。

为了考试,往往在讲解作业和习题时用标准答案来规范学生。有了单一的标准,就很难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题。书中写到“教育工作者一味坚持标准答案,本身就是一种偏执,难怪学校会系统性、全面性地扼杀学生的创意。”现在的教育制度成就了少数考试顶尖的精英,陪葬掉其它“不合规格”的孩子。而即便是合规格的好学生,也有创造力贫乏的问题。而创新却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也不是考试考得出来的,重视标准答案的考试,也是扼杀学生创意的帮凶。正如赖声川所说,创意就是一种“问问题的能力”。然而,当所有科目都有标准答案时,学生如何想问题?又如何学会问问题?所以中国人在知识竞赛中能得到数一数二的成绩,但在创新思维比赛中往往被其他国家所超越。

另外,有些家长向老师提出多布置些作业,往往把重点放在孩子语文、数学的成绩,忽略孩子的体育、音乐、美术,觉得学这些对孩子的成长没有帮助。这些话也让很多教学热忱的老师最后以不断的测试来当做最终的方式。有时问孩子“你想要做什么?”孩子往往会说我要好好读书,可再问孩子“读书为了什么?有什么用?”孩子往往就说不出话,大部分的孩子或许无法找出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只知道父母让他们把成绩考好。这样的教育又如何让孩子提供对学习的兴趣。而对于很多孩子来说学习是什么?学习就是学好语文、数学、英语。这让孩子的思维越来越来陈腐,有些成为一个“考试优秀生”,有些成为“考试差生”。

书中提到老师的关键是具备启发式教学的理念和应用能力。因为从过去到现在,许多老师的教学态度,倾向权威、武断,学生一旦试着说出各种突发奇想,往往就容易被视为捣蛋,或挑战老师的地位。久了之后,学生不再想要问问题,因为他连问问题的能力,都早被连根拔除。而如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除了对学生的理解和沟通,还要求老师在教学上运用不同的教学技巧。书中提到严长寿在去高中演讲时,第一次演讲到后半,有学生开始在台下聊天,还要老师维持秩序,演讲的效果不是很好。而第二次演讲时,他开始检讨自己,思考如何激起学生的兴趣。于是,在演讲时首先从自己的着装出发,然后提到学生关注的明星,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此次演讲完美收官。这件事让他明白学生们不是不愿意学习,只是老师没找到激起学生学习欲望的方法。这我思考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只关注课本和与孩子没有兴趣的课外事物,应该多寻找孩子的关注点和感兴趣的事,一步步引导他们,让他们在有兴趣的状态下学到知识。

在阅读这本书时,往往想到过去所受的教育,如果在不同的阶段学习不同的事,我或许有更多的发展和更多的可能。既然自己已经尝到现有教育体制的无奈,何必让现在的孩子再受这种折磨呢?改变教育方式或许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许多困难要让时间去冲刷。但是随着今年启发式教育的提倡,我认为只要大家愿意站出来改变,必定能达成!

陪孩子的阅读心得体会篇2

女儿上小学了,热爱读书是一件受益终生的事情,这一点我和所有的家长一样的十分明白。与女儿一起参加读书,一直以来都是我想做的事情,只是身为职场妈妈,白天工作晚上要做家务,实在抽不出太多时间来陪孩子一起读书。这让我十分惭愧!

女儿上小学了,在三里小学一年级三班。学校里,老师一直提醒孩子们回家多读书,平时经常布置课外读书的作业。孩子进入一年级下学期,学校里举办了第八届读书节活动,也号召孩子们多读书,读好书。这次读书活动的举办提醒了我,必须要下决心陪孩子读书了。陪孩子一起读书,真是一件开心的事情。

女儿喜欢看书,更喜欢让爸爸、妈妈陪着一起阅读的感觉。她曾经说:“我觉得和爸爸妈妈一起读书,这样感觉更有意思。”呵呵!你瞧瞧孩子,她其实从内心是非常期待家长一起读书的哦。

这次读书节的活动中,我们一起阅读了《安徒生童话选》、《百科丛书注音版》等,这些读本都是特别适合孩子们的思维与年龄需要,很多小故事都非常有深意和喻意,从中还得出了不少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对培养孩子思想、道德品质、交际技巧都大有益处,当然,孩子也从中受益多多,很多好习惯的养成就来源于对书中主人公的认识和肯定呢。

每次等看完一本后,我们会在一起讨论和回味书中的故事情节。女儿会告诉我在书中他认为感兴趣的故事,而我和他爸则帮他分析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同时我们还启发孩子对书中的人物进行比较,寻找书中每个人物身上优秀及具有‘闪光点’的地方。

孩子的阅读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和核心,全面提升阅读力对于一个孩子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是非常关键的。

通过活动和孩子一起读书的时光,从中体会到了幸福和满足。希望我以后每天都能抽出一点时间和孩子一起读书。更好的引导她探索知识世界的奥妙!学校每年开展读书节活动的做法真是太好了,希望这样的活动能够越办越好。

陪孩子的阅读心得体会篇3

孩子的培养是多方面的。

周洁老师以“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为力点,讲述了孩子阅读习惯养成对于孩子成长的必要性。孩子通过亲子阅读,在增强亲子间的关系是同时,能够拓展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增强记忆力。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需要家长的坚持不懈,选择适合孩子年龄段,而且感兴趣的书籍,在家中营造一个读书环境,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

孩子阅读习惯养成可以孩子在7个月的时候,当孩子能坐起来的时候,就可以开始进行。让孩子通过书籍,了解丰富多彩世界。也为孩子阅读习惯的养成奠定基础。

好多阅读习惯需要父母的陪伴。习惯的养成是通过不间断的重复一个动作来形成的。孩子的阅读习惯的养成就需要通过的加持不懈的引导。每天抽出一点时间,和孩子共同阅读。通过阅读,可以加强亲子关系,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和思维能力,同时会提高孩子的记忆能力。对孩子今后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也有积极作用。

时代在进步,科技也在进步。越来越多的“低头族”忘记的传统书籍的重要性,放弃了孩子阅读的天性,使更多的孩子不爱阅读,不想阅读,甚至说不能阅读。想改变孩子的阅读习惯,就要正确的认识阅读,选择孩子喜欢的书籍,提高孩子的乐趣。在选择书籍时,要结合孩子的年龄、兴趣,选择孩子喜欢的,愿意读的书籍,例如“大奖书”、“大师书”,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的书籍。同时家长要调整好自己的状态,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正确的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好的习惯将使终身收益。阅读习惯,会为孩子了解世界提供一扇门,让孩子通过阅读,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也能锻炼孩子做事情有始有终,坚持不懈。习惯的养成不在于早晚,只在于做与不做。让孩子养成一个好习惯,从阅读开始。

陪孩子的阅读心得体会篇4

孩子的出现,带给了我很多的惊喜。他就在不觉之中闯入了我的生活,也闯入了我阅读的世界。其实,一开始他似乎不是真的想阅读书籍,而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亲子阅读书香白沙,他告诉我,要和他一起看一个月的书,内容随我定。

一起读什么书好呢?我想到了《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反正小学阶段这些内容是必须掌握的,不如乘此机会让孩子做做功课,我的动机也许太过功利了吧。于是,我把书放在饭桌上,有空就会和孩子一起阅读,我们常常进行交流,有时候我给他解释内容,有时候他会提出好多问题。为了让孩子多掌握知识,我会尽力把内容解释得透彻些,我给孩子讲诗人的寂寞与离愁,诗人的亲情与友情,我自认为这些讲解感动了我自己,也同样感动着我的孩子,可事实却让我哑然。有一次,下雨天,孩子快乐地跑着,张大嘴让雨水落到嘴里,边吃边快乐地喊:“妈妈,我吃到云了,我吃到云了!”原来,前几天孩子刚学过来鹏的诗——《云》,但是当时我给他的解释是对如此夏云的憎厌,因为“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顺便也给他讲了云的形成。无心插柳之举,却让孩子印象深刻,而重点的内容他却早已弃之流水。也许这就是孩子与大人的不同,在他们的脑海里,少了功利,少了目的,而多了快乐,他们是为快乐而阅读的.,他们的阅读也是快乐的。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对自己进行了反思,觉得亲子阅读还是不要有太强的功利性才好。于是,我不像上课一样地教孩子,真正和孩子成为朋友,营造轻松愉快的阅读环境。时间在阅读中飞逝,孩子的快乐却像热带植物一样快速地成长着。记得有一次,我们去杭州的一个公园,孩子老远看到一只白白的大鸟,马上就高兴地背诵:“鹅,鹅,鹅,曲项向天歌……”,一打听,原来是鹤。我们夫妻相视而笑,耐心地给孩子作了解释,可是绝不责备孩子的莽撞,相反,还鼓励孩子诗歌记得牢,因为我们知道孩子的阅读新芽刚刚吐绿,是需要加倍呵护的。

一起学完了诗歌,我正愁于如何选择第二本阅读的书籍,也是机缘巧合。有一次晚饭后,我给孩子讲我小时候,夏天的夜晚在院子里纳凉,听爸爸给我讲聊斋的故事。当时虽然害怕,但还是禁不住诱惑,听完一个还想听一个,那时,总担心在黑暗的某个角落藏着一个很凶的鬼……。我的话引起了孩子的兴趣,他就缠着要听鬼故事,而且再三强调自己的胆子很大。于是,我就买了本青少年版本的《聊斋》,买来了,孩子不敢一个人看,总是拉着我的手,一起看。事也凑巧,有一天晚上我们正看着《聊斋》里的一个故事,当看到“突然,从窗口跳进了一个很小的纸人”的时候,门突然开了,孩子吓得一下子叫了出来,使劲抱住了我,真是巧呀,原来是小舅舅来了。我笑盈盈地问:“还想看吗?”孩子直摇头:“以后晚上不要看了,以后晚上不要看了!”我心里一阵窃喜,有谁的亲子阅读像我们那样,是抱着阅读的,也许在孩子长大成人后,还会记得曾经的一幕——原来,阅读还是需要勇气的,也能锻炼一个男孩子的勇气。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和孩子一起开始了神奇之旅。我们舒展着想像的比翼双翅,在阅读的梦幻之境里翱翔。我似乎忘了我曾经是个寂寞的阅读人,我们不知道为何而飞翔,但我们却分明感受到了飞翔的快乐。

陪孩子的阅读心得体会篇5

一、什么才是真正的教师整本书阅读?

在学习课程的时候,当听到吴教授总结整本书阅读课程实施情况,提到了五类不同的阅读状况时,我还特别庆幸,觉得自己似乎已经到了第五层次”师生共同读完一本书,组织阅读交流会”,可是仔细一想,我将自己读过一两次的书带给学生,上一次导读课,然后上一次读后交流课,我就是一个真正的阅读者吗?是一名合格的阅读者吗?我的学生在我的引导下,是不是变得更爱读书了,更会读书了,我想,我现在所做到的应该只是让学生更爱读书,而在更会读书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一本书,如果做教师的也只是匆匆的读一次,就在班上上整本书的课程,这样的做法未免太过于心急,这样上出来的课也只能是流于形式,止步于尝试,并不能称之为专业。想到这里,我就觉得甚是幸运,因为在我迷茫的时候,遇到了亲近母语这么好的课程。读起来,学起来,我希望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阅读者。

二、如何恰当地选择整本书读后交流的主题?

吴老师在课程的理论部分详细地介绍了一本书确定交流主题的过程,任何一本书,最后我们归纳出的主题有很多种,有的主题是甚至非常宏大,这些主题如何落实到课堂中,如何和儿童链接起来,如何用有效的形式去进行讨论,我觉得整本书阅读中这是最难的一步。

以我本学期在自己班级尝试阅读《夏洛的网》为例,因为这本书我自己看过好几次,非常喜欢,所以把它定为了我们上学期的共读书,在读后交流课上,我选择了三个主题:

1、威尔伯为什么获救?

2、在夏洛眼中,友谊是什么,生命是什么?

3、你认为友谊是什么?生命是什么?

讨论第一个问题的时候,孩子们兴趣浓厚,畅所欲言,甚至讨论出了威尔伯之所以获救,也是因为他自己在拯救自己,然后到了第二、三个问题时,学生明显就积极性不高了,后来课后我自己进行了反思,才发现,确实“友谊”“生命”这些话题都太过于宏大,三年级的孩子其实不太乐于讨论这样抽象的问题。所以,真正的问题还是出在我制定的交流讨论的话题上,没有链接学生的实际生活,没有画抽象为具体。

三、不断尝试,才会柳暗花明

深知整本书的阅读对孩子们的益处,所以即使开始得晚一点,做得暂时不够好,我还是不遗余力的在班级进行着尝试,带着对整本书阅读课程的学习收获,加上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的经验,我相信,班级的阅读课程一定会走上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