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物事迹心得体会通用7篇

时间:2023-06-24 作者:pUssy

用心得体会的方式,我们可以描绘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只有将自己的感悟与生活实际做好结合,才能写出有价值的心得体会,以下是淘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中国人物事迹心得体会通用7篇,供大家参考。

中国人物事迹心得体会通用7篇

中国人物事迹心得体会篇1

提到中国体育”三大球“最佳团队,不得不提的就是中国女排。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就是中国球迷的骄傲,如今中国女排再次入围”感动中国“评选名单。这也许是在整个名单中最没有争议的奖项获得团体。

中国女排在特殊时期撑起了中国的民族自尊心

上世纪80年代,祖国的国力尚不十分强盛,在那个特定的时期,中国女排几乎是唯一一支能够给中国体育迷,给全中国人民带来民族荣耀的集体队伍。”女排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女排姑娘们,也激励着整个民族努力向前。

郎平是中国体育界活着的传奇

在中国女排,乃至世界女排界,郎平指导都是传奇人物。她是中国女排的精神象征,也是活着的传奇。在郎导的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中国女排精神的传承,也能够看到作为一名主帅敢于担当,勇于任事的精神。”铁榔头“是中国女排的领头人,也是中国女排永不放弃,永远争胜的精神源泉所在。

屡陷低谷却最终重返巅峰,中国女排不仅仅因为成绩才感动中国

如果我们为中国女排献上”感动中国“的奖杯仅仅是因为近些年来中国女排再次回到巅峰,仅仅把这座奖杯作为中国女排夺冠之外,锦上添花式的褒奖,那只能说明我们对于女排精神没能领会精髓。没有一支团队能够长盛不衰。中国女排的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明知道不会赢,也要竭尽全力,为最终的目标竭尽全力。有了这样的精神,纵使女排暂时陷入低谷,也定然能够重登巅峰。

中国女排在国庆节用冠军为祖国献礼,但中国女排能够感动中国,绝不仅仅因为她们夺取了冠军!

中国人物事迹心得体会篇2

“参与比取胜更重要”,这是奥林匹克运动广为流传的名言,也是奥林匹克精神的重要体现。一个运动员的成就,不仅仅是能否拿到或拿到多少块奖牌,还在于是否体现奥林匹克精神,是否做到自强不息,战胜自我、超越自我。我崇拜的奥运英雄苏炳添就是这样的选手,也许他与金牌无缘,但创造的历史值得中国乃至整个亚洲铭记。

苏炳添,1989年8月29日出生于广东省中山市,暨南大学20_级经济学院国际贸易专业研究生,中国男子短跑名将。

20_年2月6日,苏炳添以6秒43夺得国际田联世界室内巡回赛男子60米冠军,并刷新亚洲纪录。之后苏炳添多次比赛中都成为百米大赛最有力的竞争对手!而且苏炳添也着实让世界短跑名将博尔特惊讶到了,博尔特可是地球人都知道的飞人,连续三届拿到奥运百米金牌。可是博尔特也被苏炳添惊到了:没有想到站在身边的小伙子居然反应这么的快,起跑的那一瞬间让他不知所措。

博尔特曾在一次采访中说:“枪声一响,我身边的小伙子就飞奔出去,我有点不知所措,结果就失足了。”他对于苏炳添的实力也是非常的认可,也正是因为这样,他后面才会拼命追赶上去。

能进入百米决赛是每个亚洲人都不敢幻想的奢望,只有跑进10秒才有希望。为此,苏炳添20_年底,选择了一个比较大风险的决定:就是把起跑脚换了。为什么要换?是因为想要得到一个最适合自己的新的节奏,这样的话在100米才可能会有一个突破。

而做这个改变和选择太难了,改变之前问了很多的专家:不做出一些改变的话可能很难突破10秒,参考了刘翔的“八改七”,所以苏炳添最后狠下心来做出了这个改变。就像刚开始是用右手吃饭,突然间变左手,你夹都夹不到,怎么不难呢?苏炳添刚开始,连起跑怎么发力都完全不会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半决赛,三组对决过后,中国“飞人”苏炳添以9秒83的成绩创造了新的亚洲纪录,成功入围男子100米决赛,也成为首位闯进奥运会百米决赛的中国人。而在奥运赛场上,9秒83也是一个极具竞争力的成绩。20_年里约奥运会,博尔特夺取金牌的成绩是9秒81,苏炳添只比博尔特仅仅慢了0.02秒。32岁的中国飞人苏炳添通过多年以来的努力,终于站在了100米跑道上面。

苏炳添一战打破了三个纪录:

首先,新中国从1984年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到现在37年的历史上,首次有中国男性运动员打进到100米决赛的赛场,绝无仅有,这个意义不亚于当年刘翔闯进奥运会决赛并且夺冠。

第二,在1932年的奥运会上,曾经有一位日本运动员打进到奥运会男子100米的决赛圈,但他不是第一名,而且那个时候是用手计时的时代,跟电子技术时代差的还比较多。

第三,亚洲国家第一次参加奥运会是在1900年的巴黎奥运会,也就是第2届奥运会上,到现在121年的历史上,从来没有任何一位亚洲运动员以100米半决赛第1名的身份进入到世界最顶级的百米飞人大战的决赛。

这是史无前例的伟大荣耀,属于伟大的中国,也属于亚洲。年过30的苏炳添,靠着顽强的自律,靠着超强的意志品质,成功的打进到了100米的决赛当中,为全亚洲人长脸。就连中国田径名将刘翔在微博上也发文祝贺苏炳添:“封神!9秒83!”

此前展望半决赛时,苏炳添强调,半决赛就是自己的决赛:“对我来说,能够进入决赛就算完成任务。如果能够突破10秒大关,进决赛应该没问题。”

看了比赛,真是激动得哭了!太不容易了!简直是一战封神!正像刘翔所赞扬的那样,这是中国奇迹和中国速度,这也是亚洲奇迹和亚洲速度!简直让人不敢想象。

每一次踏上赛场,苏炳添的脑海里都只有一件事:竭尽全力跑出“中国速度”,为祖国添彩!能打破亚洲纪录,打破黄种人的极限,站在东京奥运百米决赛的跑道上,所有的梦想都在这一瞬间变成了现实!

把半决赛当成决赛。是啊,人生路上关键的每一步都需要这种精神,我要向苏炳添学习,他是我最崇拜的奥运英雄。

中国人物事迹心得体会篇3

我们的城市,每天都在发生着细微的变化。而这些变化的背后总有一些默默努力着的人,朱丽华就是其中一个。

1993年,朱丽华当选市政协委员。从此,微微前倾、侧着耳朵全神贯注倾听的朱丽华,成了市两会会场上一道特殊的风景。

当一名政协委员,意味着多了一份责任与担当。朱丽华对残疾人方面的问题最有发言权,每年都要深入了解和反映他们的愿望和要求。

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颁布,朱丽华发现其中有一条:盲人可以免费乘坐市内公共汽车、电车、地铁、渡船。

当选市政协委员之后,朱丽华多次递交提案,让盲人可以免费乘坐公交车。双目失明让她查阅资料和实地了解情况都比一般人更困难,但是她从没有想过放弃。

她首先将想法用盲文记下来,不断梳理成文,再找人写下来。她将盲文念出来,还要跟书写的人解释。写成后,她还要一遍遍地听人念,一遍遍修改,就怕出错。

在她一次次的坚持下,提案被政府部门和社会大众重视。在她的穿针引线下,残疾人的相关民生问题被更加重视。

20xx年7月,市区首批公交爱心卡发放。拿到爱心卡的朱丽华,长舒了一口气,心中的大石落下了,多年来的呼吁与努力,没有白费。

实际上,担任市政协委员以来,她的很多提案都得到了重视。

我的诊所就是我的消息来源。她时常和来治疗的患者聊天,着手收集材料。

一次,有一位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在诊所向她反映,学校教师退休后就没有了特殊教育津贴。按规定,退休教师也应该享受特殊教育津贴。朱丽华将这件事记在了心里,她撰写提案,最终让这一问题得到了解决。

为了履行好委员职责,她在家人的搀扶下,现场用双脚检测城市的盲道,撰写了关于建立残疾人无障碍环境建设长效管理机制的提案。为了提交电子版提案,她还特地买了电脑,自学电脑。

自己有多少能力,就要尽多少义务。朱丽华连续五届担任市政协委员,每次参加两会,她的家人就搀扶着她,从会场到宾馆,一刻不分离。

参加两会,别人能够看材料,记笔记,朱丽华不行。不管是政府工作报告还是分组讨论等,她总全神贯注聆听,一次就能记住大部分内容。

20多年来,一直如此,我眼睛看不见,就用心去听。

去年,她卸任市政协委员,成了市政协列席委员。身份在变,但初心不变,我要做爱心传递的使者,让更多需要关怀的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中国人物事迹心得体会篇4

1月19日,临危受命的邱海波急赴武汉,第一时间赶往集中收治重症患者的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出发那天,他和夫人赵健简单告别,就像平常上班一样。

出差是邱海波的常态,赵健早已习惯。“只是没想到这次时间这么长,过年也没回来”。除夕当天,赵健和从上海赶来的邱海波母亲和大哥三人吃了一顿“团圆饭”。除夕夜,一线忙碌的邱海波跟家人视频报平安,“一切都好”。

邱海波从来都报喜不报忧,极少跟家人提及危险的情况。虽然夫人赵健跟他是同行,但也总是在报道中才看到他的近况。“在报道里,我看到他给病人插管,会担心,提醒他做好防护。有一次,我在电视里看到他挺疲惫的,去问他,他否认,‘没有的事,那是没拍好’”。

这些天,他几乎一直泡在武汉各大收治重症患者医院的“红区”。

“红区”是前线中的前线,是人类与疫魔交锋最为激烈的战区。在这里,感染的风险更大,防护的要求也更为严格。最长的一次,邱海波在“红区”不吃不喝泡了五个小时。进出“红区”,是邱海波的日常。

赵健几乎能想象邱海波在一线的状态。“他年轻的时候就是这样的‘工作狂’。即使在吃饭、睡觉,病房一声电话,马上他就走了”。尽管已经55岁,在icu这个岗位上干了30年,邱海波依旧保持着年轻时的热情。“他超级热爱这份职业,甚至热爱都不足以表达,这是他的命”,邱海波弟子、共事20多年的同事、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杨毅如是形容。

在抗“疫”一线,已经是专家组成员的他,几乎每天都要去病房查房、观察。“临床医生就是要身临病床。你不到床边不看到病人,永远不知道疾病的特点,不可能网上搜搜就能看好病”,这是邱海波的坚持。

他不仅去病房,而且进“红区”,给患者“插管”。在新冠肺炎的治疗里,气管插管是在无创呼吸机使用无效后的急救方法。但这最有效的办法却也是最危险的操作。有人曾把插管组比喻成敢死队,这个动作距离患者非常近,在气管切开那一瞬间,胸腔气流会携带病毒喷出,即使有层层防护,也有感染风险。 但是,邱海波从来都毫不犹豫地冲在前面。在接受前方记者采访时,邱海波坦言,“作为专家组成员,你必须冲锋在前,如果你害怕了,别人就更害怕”。

他用行动诠释了“专家”的“气魄”,也用智慧证明了专家的“权威”。专家下沉、全国驰援、方舱医院……在武汉期间,邱海波和专家组成员多次当面向孙春兰副总理汇报工作。一些建议当场拍板,高效落实,成为改善战疫局面的关键举措。

截至目前,全国已经派出3万多名医护人员驰援武汉,其中重症专业医护人员超一万名。全国调动的医疗力量已经远远超过汶川地震。邱海波和他的“重症天团”也成为守护前方的中坚力量。

和邱海波并肩作战多年的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院长滕皋军告诉记者,“目前中大医院已经派出六批医护团队前往湖北。不仅重症医学的专科医生成为各大定点收治医院的中坚力量,重症医学的专科护士也成为各医疗小组的组长”。

邱海波弟子、相处20多年的同事杨毅接受荔枝新闻采访时触动落泪

杨毅在谈及团队出征时颇为触动,“大年三十,我在科室里做动员,‘疫情面前没有旁观者,重症医学责无旁贷’,当我发出这样的号召时,科室里80后、90后的小朋友几乎齐刷刷地响应,这让我非常感动。我们从来不觉得出征就是英雄,只是作为一个重症医学医生的责任所在。这份责任感,是邱海波传承给整个团队的灵魂。我们常常开玩笑,‘邱教授是鸡血王,他带着一群鸡血在战斗’”。

中国人物事迹心得体会篇5

女排精神是什么?女排精神,归根结底是一种爱国精神,是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更是一种高尚的人文精神,它向我们很好的诠释了对待生活、对待工作的态度。随着中国女排重登世界之峰,相信女排精神也一定会给处于不同社会位置之中的中国人带来更多的启示与触动。

就拿这次里约奥运会而言,女排也是一路坎坷、一路艰辛,咬紧牙关、奋力拼搏,最终力挽狂澜获得冠军。中国女排每一步都走的很艰难,每一个球都打的很用力,每一局都赢的很不易,但是女排赢了,女排哭了,女排笑了,笑到最后才是中国女排,才是女排精神的完美体现。

中国女排逆风而上,郎教练的那句什么也不要想,打好每个球,再次给我们巨大的启发,任凭风浪起、我自不动心,对体育健儿管用,同时对我们企业也一定管用。只要我们干部职工统一思想,拥有一颗如如不动的事业心,不为眼前困难所动,盯住我们企业的每一个求,企业何愁不兴。在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女排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我们每个人都要从女排精神中汲取前行的力量,获得拼搏的动力。创业维艰、守土有责是一种常态,我们都必须具备一股永远强大的内心定力。面临困难,绝不退缩,坚持做最好的自己。

中国人物事迹心得体会篇6

昨晚8点,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了《感动中国2013》。在经历了一年之后,它又和我们相见了。

在这里,有为自己的战友守墓几十年的陈俊贵,有核潜艇专家黄旭华,有已98岁高龄还为病人看病的胡佩兰,还有原本是百万富翁的段爱萍,为了改善自己的家乡,最后没有房子住,流落街头,还有……

这里最让我感动的是刘盛兰和姚厚芝。

刘盛兰,89岁,在他73岁时,他偶然看见一条救助新闻,从那以后,刘盛兰就开始捐钱,他将微薄的工资捐出后,他就开始在集市上捡菜吃,过着贫穷的日子,被他捐助的学生都以为他是位富翁。刘盛兰虽然生活艰难,但仍想着去帮助他人,这种无私的行为真是大爱无边。

还有姚厚芝,她今年39岁,患有乳腺肿瘤,她为了她的两个孩子,绣了6.5米长宽0.8米的《清明上河图》。这幅图共有127万针,姚厚芝每天绣17小时,绣了三年多,才把它绣好,她的手上磨出了老茧,她就是为了供孩子上学,最后她竟然连奖杯也拿不起来,这是怎样的坚持啊,爱就这样被一针一线的绣在了图上,这种爱的行为打动了我,我也被这伟大的母爱所深深震撼。

这些人都非常的平凡,但他们却用爱心、善举使自己变得不平凡,他们感动中国的行为中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们是我最好的榜样。

中国人物事迹心得体会篇7

张桂梅的事迹深深地感动着我,为了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家庭的幸福、社会的和谐.这个活着的榜样,她顽强拼搏、不屈不挠、无私奉献、善良慈爱、她全心全意投入教育事业、慈善事业的精神让我钦佩。

她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用真爱点亮了那些无依无靠的孩子们的希望之光,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爱的奉献之歌。她就是华坪县民族中学教师兼“儿童之家”福利院院长张桂梅。张桂梅同志参加工作30多年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深深扎根于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崇高事业中;她身患多种疾病,却常常超负荷地工作,以惊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终坚守在三尺讲台上;凭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精心研究,积极探索教育规律和民族教育发展的新模式,因材施教,进行素质教育,总结出一套适合民族贫困山区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教学成绩突出;她给没有学费的学生垫交学费,带患病的学生去看病,天冷了给他们添置衣被,把母亲般的慈爱全部献给学生和孤儿;她不仅生活上关心学生,而且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健康的业余爱好,从各个方面无微不至地关爱他们。

张桂梅同志是边疆民族贫困地区教师的优秀代表。她的先进模范事迹,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充分体现了她对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和忠诚。我们学习她,首先是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作为一个党员,张老师放弃了进条件好的学校任教的机会,选择了条件较差的学校,一身病痛的张老师教学上几十年兢兢业业,除了住院没向学校请个一天病事假,教学成绩突出,她说:“为了民族贫困山区的教育,即使倒在讲台上,长眠于华坪的沃土之中,也无怨无悔”。吃苦在前,那里最需要就到那里,无私奉献,张老师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我要学习她爱生如子,精心教育学生,辅导学生;学习她努力实践带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记宗旨、坚定信念、对党忠诚的优秀品质;学习她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崇高境界;学习她热爱生活、艰苦奋斗、乐观向上的优良作风;学习她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作为一名彝良的职高教师,我要牢记使命,教书育人。以张桂梅同志为榜样,立足岗位,开拓进取,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