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是我们记录自己感受的文字载体,你知道该如何写吗,为了让自己的语言表达更进一步,可以学会通过写心得记录自己的内心所想,下面是淘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美家乡的心得体会8篇,感谢您的参阅。
美家乡的心得体会篇1
虽然回家的次数不多,但是每次回家我都会有不一样的体验。总的来说是,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家乡一点一点的在变化着。记得家乡以前的黄泥路已经渐渐的退去,一条条新建的水泥路已经通到了家门口,路上也添加了照明灯,晚上出门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黑漆漆的一片了。
童年的时候,在家乡玩的最多的是泥巴和各种昆虫了;穿的衣服大多是亲戚邻居给的,衣服上还有些小破洞。现在,连小学生都知道手机上网,聊qq,打手机游戏;穿的也是爸爸妈妈新买的衣服,新颖,漂亮。
在“食”的方面,从最初的“填饱肚子就算富裕人家”。现在,吃的每餐至少都有肉类了。而且也经常有“加菜”的节日可以过。
在以前,家里有辆单车都是很不错的了。然而现在,在路上看见的不仅是自行车了、更加多的是电动车和摩托车。
现在,家乡住瓦房的也少了,住的基本都是楼房。几年前人们很少装修,但现在基本都装修的很漂亮,而且室内装璜考究、设施齐全、美观舒适。家用电器也越来越多了,比如:冰箱、洗衣机、电视机等家用电器已不再是奢侈品,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小助手。
村里的小学已经装修一番,并且规模也比以前大了许多;学校里面新增了篮球场、塑胶跑道、还有学生饭堂。课室的桌椅不再向以前的了,黑板不再是以前的木板了。总的来说,很贴近现代化教育了。
现在家乡卫生条件改善,卫生所增多,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医疗设施也相对齐全。
从泥路,到水泥路;从瓦房,到楼房;从生活困苦,到逐渐改善,再到如今的经济宽裕。看着家乡的改变我感到很高兴,我也确实感受到了我家的幸福生活在蒸蒸日上的发展着,我感到很欣慰。
美家乡的心得体会篇2
喏 这就是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位于鄂西北边陲的一个小山村,距离湖北省襄阳市唯一的全山区县保康县县城15分钟左右的车程,以前叫做方家坪,现在撤了村成为二堂村下辖的一个村民小组,全村共计90多户200多口人。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毕业后也决定回到这里。
2012年,我考取公务员回到家乡,转眼间,已有八年有余……八年的时光浓缩在记忆中,不过是短短的数个瞬间,在光怪陆离的岁月长河中时常浮现。我清楚地记得,回乡那天,我从襄阳市区坐了将近4个小时的大巴才回到县城,晕车时那种头疼炸裂的感觉至今想起来依然心悸。
要说这八年里变化最大的是什么,要数保康的交通了,真可谓实现了质的飞跃。县委、县政府依托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规划建设,先后启动数条重点高速公路建设项目:
2014年12月26日,谷竹高速襄阳段建成通车,保康这个湖北省唯一的全山区县彻底告别了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接着,谷竹、麻竹、保宜、保神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原本交通闭塞的保康一跃成为全省拥有高速公路最多的县。现在坐车去市区仅两个小时的车程,全程高速,安全舒适。郑万高铁在保康设站点,2014年已开工建设,预计2022年通车。
此外,为配套高速、高铁建设,方便人们出行,县里还重新选址兴建了现代化的汽车站。县城内,新修了两条绕城公路,修整了河西十几年坑坑洼洼的路,拓宽加固了一桥、二桥。县城通往周边县市的水泥路也全部铺设成沥青路,马路两边栽种了银杏、香樟和紫薇,每隔一段路,都有一个小公园,设置了凉亭和鹅卵石小径,公路两旁撒了百色花的种子,花开的时候,美丽极了。
走在省际公路上,经常可见骑着山地自行车,远行而来的背包客。各村连接公路的木桥也消失了,变成石拱桥、高架桥,村民再也不用蹚水过河,几乎每户村民家里都有了摩托车、汽车。
几年前县城内取缔了黑三轮,开通了公交、的士,还开设了五道峡景区、汤池峡温泉、万年山道观等旅游专线。前段时间,又开通了县城到过渡湾镇的乡镇公交,途径我娘家的村子,因为价格便宜,车况好,又舒适,很受村里人欢迎。村里的汪大婶几年前得了乳腺癌,做了手术之后仅靠卖菜维持一家人的生计,现在好了,公交通了,她再也不用推着人力板车步行七八公里去县城卖菜了,现在她每天早上赶最早一班车到县城,经常不到中午菜卖完了就回家了。
今年,二堂村被选为“美丽新乡村建设”工程试点,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村委积极协调各农户,集中整治乱搭乱建、非法占地、生活垃圾及污水处理乱排乱放等影响村容村貌的问题,按照“三清一绿”标准和要求,在村主要出入口、小公园小广场等重点部位“植绿扩绿”,在街道旁种植花卉,公园和广场里都安装了健身器材。
镇上给每户村民发放垃圾箱、保洁知识小册子,宣传垃圾分类处理的重要意义和分类方法,推动村民提高保洁意识,结合扶贫治贫,以财政出资购买服务的方式,选择家庭困难的村民担任村小组卫生员,汪大婶就被选为二堂村3小组的保洁员,每个月多了1500元的收入。集中拆除私搭乱建的建筑物、构筑物,网格化分区修建公共卫生间、储物室,村委班子组成卫生巡查专班,定时抽查卫生情况,推动村庄清洁行动持续化、制度化,取得很好的效果。
前段时间,我带着孩子回娘家,我三岁半的儿子开心地说到:“妈妈,到外婆家的路变宽了哟,以前那些小棚子不见了,也不臭臭啦!”儿子说的小棚子,就是之前环绕在各个农户屋边的鸡舍、猪圈、杂物间,还有不知建了多少年早已弃置的牛棚,这下子总算清理好了,路变宽了,景变美了,村民们农闲之余多了些好去处,赏花儿、唠嗑、跳广场舞,日子过得风生水起。
周末,我带着母亲和儿子搭乘县城至万年山道观的旅游专线,来到县城最高处的万年山顶,我看到清溪河上银波泛泛,晚霞蒙蒙,宛若镶嵌在大山深处的明珠;清溪河畔杨柳依依,芳草连天,高大雄伟的楼宇屹然挺立;远处,清翠的笔架山下校舍整齐排列,书声琅琅;沿河公园里设施齐全,游人如织,脑海里不禁浮现出“一弯碧水穿城过,两山排闼送青来,山绕城来城傍山,水映城来城如画”的自然画卷,这美丽的地方,正是我的家乡——保康。
想当年“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国家级贫困县,山高路远,贫困羸弱,现如今,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并在去年脱贫摘帽,这样一个“山水田园绕城郭,人居美景入画来”的宜居城市,是我们每个保康人的功劳,更是我们的幸福与荣光!
美家乡的心得体会篇3
在我的家乡昌邑,最被人们重视的就是春节了。从腊月初八开始,春节就拉开了大幕。
腊月初八。正是腊八节。家家户户开始熬制带有大红枣、大米、小米等食材的腊八粥。在这天,一些人家还会泡制腊八蒜,那腊八蒜令人垂涎三尺,醋也有了些辣味,让人吃的时候一把鼻涕一把泪。我家还在腊八前后灌制肉香肠。
腊月二十三,春节前的高潮到了。我已经从昌邑城区回到了老家北孟镇。这一天,天刚擦黑,家家户户就争先恐后的燃放鞭炮,还要吃饺子,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围坐在一起,无比的开心。
腊月二十三以后,人们开始购置年货,“春运”的高潮,也就此开始了。
转眼间,大年三十到了。早上,我们要在六点起床,喝有豆腐、粉条、小米、红枣的粥,俗称“劳晨饭”我们要抢放开门鞭,以求“开门红”的喜庆之意。我听说在四点就有人开始放鞭了,不得不说,这户人家太勤快了,来年的庄稼一定有好收成。中午,我们要吃牛肉包子。那香喷喷的包子一出炉,我就按耐不住了,抢下包子立刻就咬了下去,我一边吸着凉气一边含糊不清叫道:“好ci(吃),好ci,太好ci了!”吃完后,我们便开始贴春联,放眼望去,大街上成为了红色的海洋。下午四点,我们要去把老祖宗们“请”回家去,让他们也品尝到美味的佳肴。与此同时,留在家里的人们开始包饺子,放贡品,摆烛台。六点多,第一顿饭开始了,我们吃白菜饺子。吃完后,我们与一些辈分离得进的人们去拜年。
随着央视春晚的开始,晚上八点整,我们的第二顿饭开始了,大家开怀畅饮。在这个时候,我们还要拍照片,这个习俗是我们自定的,一年一次,绝不能少。吃饭后,我们动身再次出去拜年。十点整,喜庆的鞭炮点燃了人们的激情,春节这天的高潮到了。我们吃第三顿饭——素馅饺子。在吃饭时,不时有拜年短信为我们送去祝福,短信的铃声似乎在为我们伴奏。十一点三十分,我们开始挨家挨户为人们送上新春祝福。零点的钟声已经敲响,鼠年到了,我们为不少人送去了祝福。八岁以上的小朋友会守岁,还要向长辈磕头,长辈会发红包给晚辈。凌晨两点,我们纷纷进入梦乡,大家在为明天拜年而养精蓄锐。
正月初一,早上,我们要吃带有钱、枣、花生的饺子。小孩子要穿上新衣服,以图“辞旧迎新”之意。我们要组成拜年队伍,到别人家拜年。
从正月初二开始,人们开始走亲访友,主人会用一桌子丰盛的菜肴为客人接风洗尘。
正月十五,我回到了市区。早晨六点多,我就被喜庆的鞭炮声叫醒了。今天是元宵节,各大超市纷纷举行猜灯谜活动。中午,我们吃水果馅的元宵,晚上,我们吃饺子。我还用电脑为同学们送去了祝福。
正月十五过后,年也就过完了,人们又回归了正常的生活,开始了新的一年……
美家乡的心得体会篇4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不仅城市在急速变化,家乡的小乡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年春节回到家乡,与爸爸爷爷所说的样子不太一样,与照片上灰色的一片也不一样,把改革前的昨天与辉煌的今天相比,家乡的变化深深烙印在我心里。
家乡在韶关的一个小村子里。
翻开那已经没有封面的相册,里面已经微微发黄,还有点点黑斑的,颜色只有黑白灰三种的照片。相册的几页都不翼而飞了,但细看照片还是被收藏的很好。就是这样一本老旧发黄的相册里,记录的确是着几十年来所发生的变化。
几十年前,全村没有一条平坦、宽阔的水泥路,全是泥泞的泥巴路。每到下雨时,人们总得小心翼翼的过泥泞路,而且泥泞里又小窄,十分不便。现在村里的泥泞路都铺上了干净又舒适的水泥路,不再是坑坑洼洼的。
几十年前,几个村子连一台小小的收音机都没有几台,更别说一台电视机。现在村里每家每户都有一台电视机。村里就是一个大家庭,信息传递的速度也快。再也不会相以前一样,信息根本进不来。
几十年前,全村没有摩托车,大都是自行车。从村里到县城要步行1小时左右。现在村里家家都有摩托车,一半的人家都买了汽车,汽车只要5分钟就能到县城了。
几十年前,村民建的房子材料都是土,房顶是瓦片,窗户只是一层薄薄的塑料,所有的家具材料都是木头,是名副其实的“土房子”。当冬天来临时,屋外寒风呼啸,就算屋里生起柴火,冷的打颤。现在每家每户都建起了水泥房,在墙壁还贴上了各种各样的瓷砖,非常宽敞,装修豪华,就像小别墅一样。
不仅村里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连村民的收入也提高了,村民懂得了如何种植,懂得科学种植,所以收成自然就高了。
家乡的变化可真不小!
我相信,几年后再看看村子,肯定还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
美家乡的心得体会篇5
去年的端午节。在老家,我舅舅参加了我们老家的赛龙舟。他是最后一名。他上龙舟之前,还给我们打了个招呼。赛龙舟开始了:舅舅将桨在水里划的水花四溅,也不顾头上的汗,就拼命的划。两岸的人民震天动地地喊着:“加油!”龙舟在不断的滑行。岸上的人们是人山人海啊!
到了比赛中间,大家喊累了,就静静地看着比赛,似乎无人在喊叫。但只有人在拍手。表弟们拍的手都红的要死。到了比赛中间,舅舅在的那艘龙舟速度减了不少,大概留在最后冲刺。可我估计应该冲刺不了,因为,龙舟只有划才可以游动,不划,就倒了下去。
比赛中间,也是很难划的,只能奋力地划。水花不断地溅到了各位选手的衣服上,只剩下“咚咚咚咚锵”的声音了。我们都停止了拍掌,等着比赛的结尾,突然有两条龙舟划地飞快,我舅舅所在的那艘龙舟马上在后面赶。两岸的人们开始快活地喊叫起来了。又是震天动地,喊的耳朵都“聋”了。比赛马上接近结尾,龙舟更是加快了速度,我舅舅所在的那艘龙舟,保持着第三名的速度。所有龙舟只奔目标,“咚锵”“咚锵”“咚咚锵”的声音敲响了。龙舟们到得了目标,我舅舅那艘龙舟是第三名,共有4艘龙舟,这个成绩还是相当的不错的。
美家乡的心得体会篇6
我的家乡,从以前的其貌不扬到现在的美丽可爱,令我感慨万千,她就是——西航。
就拿西航公司的中厂门来说吧!记得我小的时候,中厂门四处都是大树,地面全是土地。只要刮风,到处都会尘土飞扬。倘若下雨,遍地都是泥泞不堪。
而如今的中厂门呢!真是焕然一新,她以崭新的面貌来迎接你的到来。那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花岗岩蒲城的广场地面,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明亮。中厂门广场有一个大型的音乐喷泉,每到晚上,它看上去五光十色、变化多样。有的像水帘洞;有的像雄鹰展翅;还有的像高山瀑布直泻而下……气势宏伟、壮观,令人陶醉。在喷泉的西北边,有一块巨大的灰色岩石,上面醒目地刻着四个红色的大字:红旗广场。在喷泉的正后面,有一个红黄相间的“大火球”耸立在高空,她象征着西航的未来更加生机盎然、美丽无比。“大火球”的后面是用汉白玉修建的升旗台,具有传统气息。19。58米高的银白色旗杆和蓝色“八一”字形的厂大门组成的1958年8月1日寓意着西航自58年建厂以来的蒸蒸日上、勃勃生机,使人赏心悦目、浮想联翩。在广场的四周,一簇簇、一丛丛的鲜花争奇斗艳、色彩斑斓。花丛中散发出缕缕清香。水杉、银杏、白玉兰等名贵树木比比皆是,再加上千姿百态、品种繁多的灯饰把广场照得如同白昼。啊!现在的中厂门真是美丽极了,仿佛她也在过新年,像小朋友们一样,穿上了漂亮的衣裳。
除了中厂门之外,我们学校也有了变化。现在的自动伸缩大门取代了原来的手推两扇大铁门。一栋栋教学楼拔地而起,红绿相间的塑胶操场,令人耳目一新。在北教学楼后面,添加了不少娱乐设施,还有生态园呢!
我的家乡在变化……她真的变了,变得越来越美了。我爱我的家乡——西航。她是那么的高贵、典雅,韵味十足
美家乡的心得体会篇7
经历了将近一周的社会实践,我感慨颇多,我们见到了社会的真实一面,实践生活中每一天遇到的情况还在我脑海里回旋,它给我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社会实践活动给生活在都市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们提供了广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短暂而又充实的实习,我认为对我走向社会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过渡的作用,是人生的一段重要的经历,也是一个重要步骤,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也有着很大帮助。向他人虚心求教,与人文明交往等一些做人处世的基本原则都要在实际生活中认真的贯彻,好的习惯也要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培养。这一段时间所学到的经验和知识是我一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这次实习也让我深刻了解到,和团体保持良好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做事首先要学做人,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如何与人相处是现代社会的做人的一个很基本的问题。对于自己这样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人来说,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他们就是很好的老师,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可以向他们学习很多知识、道理。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运用所学知识实践自我的很好途径。亲身实践,而不是闭门造车。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飞跃。增强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步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还需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用知识武装自己,用书本充实自己,为以后服务社会打下更坚固的基础!
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通过这次的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逐步了解了社会,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清了自己的位置,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对自身价值能够进行客观评价。这在无形中使我们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增强了自身努力学习知识并将之与社会相结合的信心和毅力。对于即将走上社会的大学生们,更应该提早走进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磨练品格、增长才干、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舞台。在这里我们真正的锻炼了自己,为以后踏入社会做了更好的铺垫,以后如果有机会,我会更加积极的参加这样的活动。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本次的社会实践中我们还同诸多群众谈心交流,思想碰撞出了新的火花。从中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汲取了丰富的营养,理解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真正涵义,认识到只有到实践中去、到基层去,把个人的命运同社会、同国家的命运的发展联系起来,才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正确之路。
这次实践活动,丰富了我们的实践经验,提高了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使我们通过这次实践更加了解社会,这次实践活动意义深远,对我们的帮助享用一生。作为一个21世纪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并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
我们要抓住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机会;
提升我们的修身,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与意识。同时,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明确自己的目标,为祖国的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美家乡的心得体会篇8
中秋节晚上,我们在爷爷家享用了一顿丰盛的晚餐后,爸爸开车带我们去普照寺看月亮。那里有茂密的松树,空气很新鲜,环境很幽静。我们顺着山路往上走了一段,月亮显得朦朦胧胧的,黄色的月光照着大地,使我们感到非常温暖。再往前走,我们发现了一片空地,这里十分空旷,仰望天空毫无障碍,是看月亮的好地方。
月光洒满了大地。月光静静地泻在数的叶子上,留下参差斑驳的树影。我呆呆地瞧着月亮,现在月亮变得非常清楚,真像一个大月饼。
我仿佛看见了正在砍桂花树的吴刚,美丽动人的嫦娥,活泼可爱的玉兔。你瞧,嫦娥姐姐正朝我笑呢。
回到家,我们又开了一个妈妈唱了一首苏轼的《水调歌头》,我朗诵了一首李白的《古朗月行》,爸爸读了一首元朝张养浩的《折桂令?中秋》,其中一句“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和我们看到的景色真是一模一样,所以这次表演爸爸得了特等奖。除此之外,爷爷打了一趟拳,奶奶唱了一首歌,叔叔也唱了一首歌,最后,我和弟弟给大家跳了一支自编的舞蹈,名叫《赏月》。
这次中秋节我不仅吃到了香甜的月饼、外出赏月,还学到了不少知识。据说今年这么圆、这么大的月亮只有再过八年才能看到,这真是一个难忘的中秋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