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授课2023心得体会6篇

时间:2023-04-13 作者:Gourmand

写心得体会是我们记录生活感受的一种方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总会有很多让我们写心得体会的机会,以下是淘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太空授课2023心得体会6篇,供大家参考。

太空授课2023心得体会6篇

太空授课2023心得体会篇1

?天宫课堂》终于和我们见面了,今天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这个振奋人心的节目,这次是把课堂搬到了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由天和核心舱中的三位宇航员为我们带来一堂特别的“太空授课”。

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按照预定时间精准点火发射,约582秒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航天员们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8年前,“太空教师”王亚平的太空授课就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今她又一次踏上了太空之旅,将成为中国首位进驻空间站的女航天员,以及中国首位出舱的女航天员。王亚平身处太空,面对地球,面向地球人授课,是中国太空老师的第一人,彰显了一个航天大国的风度和气派。

本次太空授课活动采取了天地互动方式进行,在中国科技馆设置地面主课堂,在广西南宁、四川汶川、香港、澳门设置地面分课堂。由三名航天员在空间站中介绍展示中国空间站工作生活环境,演示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不停的跳动;微重力环境在地球上难以取得,在地面上不能完成的搬到了太空之中,使实验现象更加直接和直观。液体表面张力试验,使水在太空中变成一张水膜;继续注水后,形成水球;将气泡注入水球后,形成一正一反两个像;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还有宇航员在无重力状态下活动等现象,并实时与地面课堂进行交流,传播载人航天知识,激发了我们对科学的兴趣。

王亚平说:“面对浩瀚的宇宙,我们也是学生,我很期待着能够与广大青少年朋友一起去感知、去探索神奇而美妙的太空,获取知识和快乐。”宇宙是浩瀚的、宇宙是神奇的、宇宙是复杂多变的,宇宙中有许多奥秘值得探究。

昔日“上九天揽月”之宏图,不再是梦,中国航天人要把满天的神话变成现实。的确,浩瀚太空里越来越多的中国航天身影,正在将中华民族对浩渺星辰的浪漫情怀,谱写成探索太空的现实诗篇。据悉,神舟十三号的航天员们将在太空中驻留6个月,中国航天员们将第一次在太空中度过春节。期待除夕守岁时,我们能够第一时间听到航天员们来自太空的祝福。

相信在未来,我们必将创造更多的航天奇迹,实现更新、更大的“航天梦”,我们终将在星空中写下精彩的一笔,并在浩瀚宇宙中留下更为精彩的中国印记。

太空授课2023心得体会篇2

?天宫课堂》太空授课正式开始了,应该说,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伟大壮举,它不仅标志着中国已经熟练的运用载人航天技术,也意味着我国的航天科技已经迈向了新的台阶。

在观看直播的同时,其中王亚平老师的实验让我十分难忘。在查阅了网络上的一些内容我把实验的原理弄明白了。水膜张力—液体表面张力在翟志刚老师,叶光富老师的辅助下,航天员王亚平把一个金属圈插入饮用水袋中,慢慢抽出金属圈,形成了水膜。接着,她往水膜表面贴上一片和女一起完成的花朵折纸。在水膜实验中,这朵花在太空中“绽放“。

在微重力环境下,表面张力很大的水也能够延展成水膜而不像地面上不要加入表面活性剂,贴在水膜上的花朵也因为表面张力而展开。

还有一个实验,我也十分感兴趣,那就是泡腾片实验—浮力消失在授课当中啊,太空教师王亚平就做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只见泡腾片在水球里不断冒泡,但在失重环境下,气泡虽然不断产生,但并没有离开水球。而随着气泡不断增多,水球渐变成了一个充满欢乐的“气泡球”,而且产生了阵阵香气。

对此,是因为地球上有浮力,所以水中泡腾片的气泡会向上跑。在太空中,水里的泡腾片产生的气泡因为没有浮力而停留在水球中,让水球变得色彩斑斓。科技强,则国强。自信之路成功,为中国航天点赞。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又一次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的强大。

太空授课2023心得体会篇3

有的人,被拘束在尘世之中,一生碌碌无为;有的人,他们愿意抛开尘世间的一切,去为人类看一眼从来没有看到的东西,为人类开创新领域。被拘束在尘世中的人呢,他们只在这尘世间奔忙。但是总有那么一群人,从事着人类最前沿,最尖端的事业,他们就是宇航员。

也许你会说:“做一个科学家也很好呀?如果没有科学家,电视、手机、电脑什么的将会是天方夜谭,电灯也只是人类美好的幻想。”

的确,没有科学家的努力,没有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人类可能就没有现代文明。空间科学也是一样,如果没有那些对蓝天之外好奇的航天科学家,没有那些敢于勇闯太空的宇航员,人类将很有可能连飞机都没有,还有可能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乌龟塔,是天圆地方呢……

我有一次去野营的时候,失眠了,于是我出到帐篷外去打发时间。不经意抬头看到了满天繁星,那灿烂的星空,在我的心中播撒下了航天的种子!我当时凝望着天空,好像每颗星星我都能望眼欲穿似的……那一夜,是我终身难忘的一夜。

我也知道做一个宇航员危险,只要有一个数,或者一个部件错误,可能就回不来了。可这不能阻止我对航天的向往,反而更能激发我对它的喜爱。

我想,如果有一天我们到达了太阳系之外,找到了其他文明,也许他们可以帮助我们早早地脱离三维空间,到达更遥远的星系。

当然,要成为一名宇航员是非常不容易的,为了实现这个美妙的理想,打通人类对宇宙的了解之路,我特意让爸爸买了一组太空望远镜,还订阅了有关于宇宙航天的杂志。但这远远不够,它不仅需要我去努力地学习,掌握丰富的知识,还需要有信心和恒心,古人说的好:“常立志不如立长志!”只有努力拼搏,全力地向着目标勇往直前,才有可能成功。

理想总是美好的!但要真正实现理想,是需要我们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它迈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飞向广袤无垠的太空,实现我的航天梦!

太空授课2023心得体会篇4

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我国首次在神舟飞船上进行太空授课。这在我国前所未有,在全球来说也是第二次。我置身其中,又一次作为“学生”,上了一堂叹为观止的太空课。

“我是王亚平,本次授课由我来主讲。”随着这一句来自天宫的问候,中国首位太空老师王亚平轻轻一跃,向天宫一号舱内的摄像机镜头缓缓飘来。弯弯的柳叶眉、清澈的双眸、甜美的笑容。我似乎神游太空,亲眼看到了嫦娥、看到了仙女,她飘然而至。如梦如幻。

有史以来内容最神奇、教室最高远、观众最庞大的一课,开始了。

“神仙”聂海胜“悬空打坐”,轻盈地在半空中盘腿如佛,“嫦娥”王亚平使出“大力神功”,用手指轻轻一推,“神仙”摇摇晃晃地飘出很远,形象地展示了太空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的奇妙特性。

“在太空中,我们个个都是武林高手。”王亚平的话引发了地面课堂同学们的欢笑和掌声。“如果诗仙李白在天宫里生活,大概就写不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名句了,因为,失重环境下水不可能飞流直下。”“同学们,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妙语连珠后,王亚平从饮水包里挤出一个水珠,水珠悬浮在空中,然后被她一口吃掉,“刚好润润嗓子。”

轻松拉开大幕之后,王亚平变起了一出出戏法,圆周运动的单摆、不变轴向的陀螺、晶莹剔透的水膜、红扑扑的水球,中国第一堂太空授课在趣味与惊奇中完美展现。

她用生动趣味的语言和娴熟的操作手法,让中国的太空第一课笑声不断,惊喜连连。

据了解,2007年8月14日,美国人芭芭拉摩根在国际空间站进行了人类首次太空授课,她通过视频向学生展示了在太空运动、喝水等情景。

和芭芭拉摩根进行的太空授课相比,中国航天员的这堂太空授课不仅科技含量更高,难度也更高,“摩根太空授课的内容是介绍和演示太空生活,而王亚平授课的内容是介绍和演示物理概念,所以后者科技含量较高,难度也较大。”

在王亚平和“神舟十号”环绕地球近半圈后,教室里的学生就像和她一起感受了船舱环境——润喉时漂浮的水珠,手里制作的水晶球,还有吸附在薄膜上的中国结——这节距离地表350多公里,时长40分钟的课程注定将被载入历史。

它已经创下多个第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史上第一次发自太空的授课,以及中国学生和我们观众第一次通过直播画面,观看来自太空的多个失重实验。

中国自古就有“日行千里”“天上一天地上一年”的传说,那么在宇航员那里可以得到注解,他们每天可以看到16次日出,因为他们每90分钟绕地球转一圈。

强大的综合国力、扎实的航天技术为我们能够顺利的观看太空授课提供了坚实的保证。这次太空授课为我们开启了神奇的太空之旅,王亚平那优美动听的授课声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动着我们身边每一个人。而我们也期待神舟十号的此次太空历险记将我们带到更遥远的地方。我相信,能够让神十飞向太空的国家,也最终能带领我们向更美好的“中国梦、太空梦”等梦想的实现而前进!

太空授课2023心得体会篇5

振奋人心的那一刻,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后续将按计划开展相关工作。

我国高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神舟七号发射成功,5g互联网研究与产业化获得重大突破,我国"首条国际一流水平的高速铁路在京津两大城市间开通,"首个中国人基因组序列研究成果发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建设任务圆满完成,"曙光5000a跻身世界超级计算机前十。

蛟龙深潜,嫦娥探月。我国科技实力不断进步。重大科技成果持续涌现,科技创新日趋活跃,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千年梦想,今朝实现。去年7月23日,天问一号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发射升空,成功进入预定轨道。天问一号于2021年2月到达火星,实施火星捕获。2021年5月择机实施降轨,着陆巡视器与环绕器分离,软着陆火星表面,火星车驶离着陆平台,开展巡视探测等工作,对火星的表面形貌、土壤特性、物质成分、水冰、大气、电离层、磁场等科学探测,实现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技术跨越[5]。深空探测将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为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和增进人类福祉作出更大贡献。

截至2021年2月3日,“天问一号”探测器总飞行里程已超过4.5亿公里,距地球约1.7亿公里。

我们正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我们通过奋斗,披荆斩棘,走过了万水千山。我们还要继续奋斗,勇往直前,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

神舟十三号的航天员按计划将在轨驻留6个月,在这6个月时间,主要工作是要进一步验证空间站建造和运营的关键技术。具体来讲,就是要和核心舱、天舟二号、天舟三号一起配合进一步验证。

科技强,则国强。自信之路成功,为中国航天点赞。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又一次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的强大。

太空授课2023心得体会篇6

还记得小时候坐飞机时,总会望着机窗外的蓝天白云,内心充满了自豪,因为我终于飞上天了!长大以后才明白,这根本不算什么,宇宙飞船能带我们飞到浩瀚的宇宙,宇航员还能去月球玩呢!从此我便梦想着有一天能成为一名宇航员。

虽然成为一名宇航员对我来说,还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但是有一天,我却梦到我变成了一名帅气的宇航员,与杨利伟叔叔一同登上了月球。那天我来到了文昌卫星发射中心,领取了小号宇航服后,便在杨利伟叔叔的带领下登上了飞船。飞船上应有尽有,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挂在壁上的睡袋。因为空中没有重力,一躺就会漂起来,宇航员只能钻到睡袋里面挂着睡。很快倒数声响起,“10、9、8、7、6……”,只听“轰”的一声,飞船在火箭的推送下升空了!我瞧着窗外那一闪一闪的星星,心情无比激动。总觉得广袤的太空美得惊心动魄,让人无法形容。经过两天的漫长旅行,我们终于到达了月球。我怀揣着兴奋的心情跑出了飞船。谁知月球的引力很小,我只是轻轻一跳,就已经打破了跳高的世界纪录。可是,还没玩多久,我就感觉到四肢无力。杨利伟叔叔告诉我:“这是受太空中压力影响,很正常的,习惯就好了。”我从来没想过,原来成为一名宇航员还要克服身体的各种不适,要习惯种种压力,还真是不容易啊!就在我大发感慨时,陨石探测仪忽然发出了“嘀——嘀——”的声音。杨利伟叔叔大喊道:“一颗陨石正向我们飞来,赶快进入月登车!”我们一上车,叔叔便以最快的速度发动了月登车。车子子弹似地刚冲出去,便听“轰”的一声,陨石砸落在刚才停车的位置。这时,我终于从梦中惊醒,吓出了一身冷汗。

从梦中醒来,心头沉甸甸的。我忽然明白,作为一名宇航员还要时刻面对各种不可知的危险。于我而言,成为一名宇航员不再仅仅是帅气和好玩,更是意味着伟大和牺牲。此时,我对宇航员的敬意和成为一名宇航员的自豪感更是油然升起,我更加坚定地想成为一名宇航员。今后我一定要更加努力,带着成为一名航天员的梦想,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插到月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