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心得是需要结合我们内心的真实感受的,心得体会是可以把学习或者生活中获得的启发用文字记录下来的书面表达,以下是淘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励志奖心得体会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
励志奖心得体会篇1
有幸成为公司组织的第一批参加团队拓展训练人员之一,经过两天一夜的训练,除了身体上的疲惫外,在精神上也颇有收获,但更重要的是对自己、对团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那就是一个人要发展,自信心是必不可少的,而一个公司要发展,一支富有激情的团队也是必不可少的。
一、团队建设所谓团队,就是由某些人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而组成的一个队伍,团队中的人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临时的,可能是认识的,也可能是不认识的,他们来自四面八方,男女老少,而我们就是这样的团队,大家来自不同的所、队,差不多每个岗位都有,各方面的能力也参差不齐。
很快在教官的指引下,我们推选了队长,挑选了队名,唱出了我们的队歌,一个团队建设由此开始,歌还是一样的歌,而歌声从到开始之初到后来的豪情满怀,是不是标志着我们的团队拓展已经迈出了小小的一步。
二、凝聚力没有人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直至教官宣布下一个任务,下达的任务往往带有规则,为的是在条件限制下如何让我们完成任务,规则有好几个,由易到难,也代表着多变的环境。每次任务开始之前,教官总会三番五次地让我们确定完成任务的时间或是完成任务的方式方法,此时就需要很好的凝聚力,能够把大多数人的各方面的特性凝聚起来,而我们也真正做到了,我看到的是我们在积极讨论,献计献策,尽管也有争论,有分歧,但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百折不挠的完成任务,我们做到了,我们都高举双手,发出胜利的喝彩。
三、尝试与执行力 摸着石头过河是一种尝试,这一尝试带给了我们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踩着梅花桩过河也是一种尝试,这一尝试让我们每个人都体会到了团队的力量,集体的力量,当一个办法不行时,马上有另一个办法付诸行动,当所有的办法都用了以后,我们找到了一个最可行的办法,这是尝试与执行力最佳结合的最好体现,我们看到的是每一个人都按照既定的方案不折不扣的执行,在执行的同时,每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每一个善意的提醒都被及时的传达下去,直到任务的完成,大家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在努力着,努力着……
励志奖心得体会篇2
虽未深究,然终有所得,随写一文,以记此。
?大学》开篇名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直接指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完善自身美好的品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是对"明德"的一个阐述,要完善自身的美好品德就要不断使自己的精神境界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最终达到一个"至善"的境界。"物有本末,事有终始"。首先要明确学习的目的,明白了事物什么事"本",什么是"末"。而完善自己的品德就是学习之"本"。然后提出按步骤实施达到目的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后逐层、逐步阐述了学习的目的、方法和要点。找准自己的位置,事抓住根本,获得知识的途径,不要自欺欺人,修身先正心,齐家先修身,治国先齐家,平天下先治国从古时起,人们就很注重品格修养的问题了,一个被世人念念不忘的人,不在于他的贡献有多大,而在于他的高尚的品格、德行。
古时的人为什么那样重视个人修养呢?为什么如今的人都很难做到呢?古时生产力低下,经济不够发达,社会诱惑相对较小。一个人生存所需要的条件就少。只要"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就可以去做学问,去修养身心了。现如今科技进步、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的观念也在不断变化。一个人要生存下去,要生活的好,不拉人后,就得不停地学习,工作、挣钱,所以生存压力就大,整天忙都忙不过来,谁还会顾得上修养身心?再加上外界诱惑太多,生存不仅仅是生下来,活下去。面对种种诱惑,有了还想要更好的,说到底不过是一种虚荣心作祟。不断的攀比,只能是自己累上加累,徒劳身心。说句题外话,这跟如今的自由市场经济,国家为了提高"挤兑屁(gdp)"也不是没有关系的。一个小孩从三四岁就开始为了自己以后的生存开始学习,有的从一两岁、甚至从未出生就开始学。学的啥?学的无非都是生存的技能。生存都成问题了,谁还去做那些没有的事!?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其实是现代人们把问题弄反了。"生存"也就是所说的"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修身"(也就是"明德")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明德"是"本","生存"是"末"。现代人却把本末倒置,弃本逐末。无怪乎精神压力大,整天烦恼,痛苦不堪了。文中用孔子的话"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阐述了抓事物要抓住事物的根本,要明确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听诉是为了无诉",不久之后很多达官显贵就本末倒置了,他们不是为了减少案件,护佑人民的权益而办案,却是把此作为捞取利益、实惠的机会。因此才有了"自古衙门朝南开,有理没钱别进来"只说,一直延续到今天。今天似乎更是被演绎的淋漓尽致,并且被掩饰天衣无缝。
这里的译文注释里有一句话很是耐人寻味,"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看看当今的社会,多少医院"医生"为了金钱利益,给病人开贵药,开没用的药,让病人浪费钱财,还身体,心理上倍受折磨。不用说那些满天飞的假药,虚假广告引得无数病人"竞折腰"。说到这里,似乎有点远了。如果把本和末弄反了,不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反而会适得其反。我想这就是当今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而人的幸福感日益减退的根本原因吧,也是政府对人民的态度和人民对政府态度重大反差的原因吧。
总之,做学问学习知识,首先要明确学习的目的,抓住问题的根本,在掌握好正确的方法,才能提高自己的修养和德行。只有每一位公民的素质提高了,社会风气,社会面貌才能有所改变。国家才能真正的永远强大。
励志奖心得体会篇3
年末了,有人感慨,自己辛辛苦苦工作一年,好像都没什么收获:别人职位上升,他上升的只是血压;别人薪资增长,他增长的只是体重;别人脱单,他脱发。
是努力错了吗?不是,任何时候努力都没错。只不过你的努力没有得到最大的效益。你需要思考:什么时候,自己的努力能够得到最大的产出?
比不努力更可怕的是无效努力
前几天,看了一部讲述医护人员生活的纪录片《人间世》。
其中一个情节,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担架员徐晓明,是三甲医院里的老员工,日常工作是把患者抬上救护车,送往医院。
由于每天工作强度很大,徐晓明常常干得筋疲力尽。
对这份重复而辛苦的工作,徐晓明感到并不满足,身边的朋友一个个升职加薪,有的还创业当了老板,徐晓明有时也会考虑,是否应该换个工作。
但母亲对他说,“别想那么多花花肠子,踏实努力干下去吧,你只要做好这一件事,以后什么事都难不倒你了。”
潜移默化,徐晓明理解了母亲的“良苦用心”。
每天加倍努力工作,坚信这份经历会对以后的赚钱致富有帮助。
事实上,在医疗系统里,担架员并不属于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系列。
与临床医生相比,担架员业务极其单一,上升空间几乎为零。
即使徐晓明再怎么努力,工作再一丝不苟,也无法改变现状。
他的努力,对个人成长是无效的。
生活中,像徐晓明这样的人有很多,他们受到毒鸡汤熏陶,坚信努力就能致富,却不愿意停下来思考。
最终拼死拼活,消耗的只有健康和精力。
努力,是达成目标的必要前提,但并不是说,只要努力就能达成目标。
不恰当的努力,就好比向着错误的方向用力。越努力,只会死得越快
励志奖心得体会篇4
喜欢上排球,还是因为八十年代初的那部经典日剧《排球女将》中那些青春靓丽的姑娘们。至今仍记得当初看《排球女将》时内心所感受到的震撼。尤其是剧中小鹿纯子们不畏艰难、奋力拼搏的精神更是令人深受感染。对剧中的小鹿纯子那双通透明亮,同时又闪烁着热情执着与坚定信念的大眼睛更是记忆犹新。
自那之后,排球,才成为笔者喜欢的球类项目之一。因为那时的笔者只是一个只有十岁的小女孩,自然就会学着自己崇拜喜欢的人物形象去做一些代表着她们的事。现在想想,那时的自己就像现在追星族的那些小女生一样狂热吧!对于一个十岁的小女孩来说,每次摸着排球似乎就看到了她心中的偶像了,摸着排球似乎也就与自己的偶像们距离更近了,其它自己能玩成什么样却并不在乎。
之后,就看到了中国女排的姑娘们在日本登上了世界杯冠军的领奖台。自那之后,铁榔头郎平张荣芳她们叱咤世界排坛的各种镜头都一一烙进了笔者的心里。
其实,世人都知道,作为体育竞技中的运动员,无论最终成败与否,苦与累,血与汗的付出都是成正比的。真的没听过哪个运动员是只靠天赋便获得冠军的。但是,能站在世界最高领奖台上的毕竟少之又少。
笔者相信自1981年开始,中国女排姑娘们的名字便走进了亿万中国人的心里去了。看着她们每次打赢后抱在一起哭,那些泪水里不知埋藏了多少伤痛?不知经历了多少艰难?又不知包涵了多少她们在一起奋战拼搏却不为人之的故事?所有的这一切,恐怕只有她们自己才体会的最深刻。只是,只有在那一刻,她们才会抱在一起尽情用眼泪去释放她们平时训练中积攒的各种小情绪。应该说,每一个冠军,都是对她们平时无限次体能练到极限的回报。
其实,每次看中国女排斩获世界冠军,笔者都会激动到跟着她们一起哭与笑。为此,笔者并不觉得自己脆弱的丢人。因为,笔者相信有无数的中国人和笔者一样,在那一刻都会激动到为之呐喊、为之流泪。
世人都知道,作为一个运动员无论能否成为世界冠军,一身伤病都很正常。可是在他们全身心投入拼搏"之外,若再给他们加上一些世人额外的不理解,该是让他们多么伤心啊?!
20xx.9.29是中国女排获得的第5个世界冠军,对郎教练而言这其中的辛酸只有她自己体会的最深了。
今天,郎平是英雄了,曾经20xx年郎平带领美国队击败中国队时,同样有百万网友骂郎平是叛徒是卖国贼。据报道说,其实是大众并不了解当时的情况,因当时中国队本身有教练员,郎平当时也并不是合适的教练员人选,所以国家队并没有请她回国执教。这时恰逢美国国家队抛出橄榄枝,因此郎平就成了美国排球女将的教练员,也才有了被网友们误会的痛骂。后来,有了祖国的召唤,一句"祖国需要我,郎平又成为了中国女排姑娘们的灵魂领军人。
9月29日下午,中国女排和阿根廷打完世界杯最后一场,获十一连胜。全世界的中国华人再一次为冠军领奖台上升起的中国国旗同时响起的中国国歌为之振奋、为之欢呼、为之激动!
赛后一位记者请郎平教练评论一下场上十四名队员的表现,听到郎平教练说十六名,这位记者又重复场上两字,他以为郎平教练没听明白。郎平教练却哽咽了……对于郎教练来说,上场不上场队员们的付出都是一样的。其实,郎平教练即使不说,我们心里也都明白,所有的女排队员与她们背后的陪练都是功臣。缺一不可!
郎平教练曾在训练中告诫队员:你是世界冠军,人家和你打就会往死里打你!听到这句话,便可知作为一个世界冠军,得顶着多么大的压力,又得有多么危险了?!
今年的世界杯,中国的排球女将们为祖国七十周年的生日又送上了一份大礼,让亿万的中国人一夜之间再次沸腾!在此,笔者真诚向我们的排球女将们致敬!借此拙文,笔者也在此给我们的祖国比个心一一我爱你中国!并祝我们的祖国生日快乐!繁荣昌盛!
励志奖心得体会篇5
态度比能力重要
很多人觉得作为下属员工,工作能力应该是摆在第一位的。
但其实不然。
一个明智的老板,在选人时往往是把态度放在能力之前的。
能力再厉害的员工,如果难以被管理,成天出事情,即使他有经天纬地之才,也难以被重用。
因为一个能力牛逼的员工,他心里对老板的要求肯定会高。
他会认为能管住自己的人,起码专业能力上不输给自己,还要有大将胸怀,给自己足够的成长空间,最后还得时不时收到嘉奖和表扬,个人荣誉感也不能少。
能做到以上这些的老板凤毛麟角。
因为老板也是人,也会有短板。
可能员工只需要一项能力特别突出,就能在公司站稳脚跟,但老板为了驾驭住有能力的人才,需要更多的能力来做支持。
我有一个在上市公司做部门总监的朋友,告诉我自己手下有一个刚来没多久的新人特别厉害,接连帮公司搞定了几个大订单。
但时间一久这个新人渐渐有点恃才傲物,觉得其他同事都不如自己,和大家相处开始变得不那么融洽。
比如和同事开会时,他会不等别人说完就打断说应该怎么怎么做;
或者在一场团队脑暴会议上,完全不给其他人发言的机会,滔滔不绝讲个没完。
当其他同事发表不同意见的时候,他往往会说:
“这都是来自我成功的经验,你有吗?”
对我朋友而言,这其实是个很头疼的情况。
他既要平复好其他员工的情绪,也要小心翼翼“呵护”这个人才。
我能够想象到的是,如果这个员工依然保持这样的态度去工作,无论他多厉害,最后一定会离开。
任何一家公司都不是靠一个人做起来的。
最后,一定都是团队的力量。
一个100分的人,比不上一群80分的人。
为了一个100分的人,得罪其他更多人,权衡利弊下来一定不值得。
职场是一个高度依靠团队协作的地方。
如果说“能力”是让自己站稳脚跟的硬实力,那么“态度”就是让自己的能力得以充分发挥,扩散甚至升级的软实力。
能力只用通过短暂的摸索和实践就能获得,可态度却需要一生的时间来修行。
说了这么多,那什么样的态度老板会喜欢呢?
三个基本点:做事情的态度,做人的态度,以及团队合作的态度。
做事情的态度
用一句话概括:即使你不会,也会在最短的时间里学会。
普通的员工具备现成的能力,厉害的员工具备未来的能力。这个未来,指的就是学习和掌握新技能的能力。
因为公司是在不断发展中的,尤其是如今的互联网时代,知识的更新替代是以月为单位来计算的。
就拿我所在的广告营销行业来说,每隔半年就有新概念新技术新平台出现。
去年还在流行的短视频,今年全变成vlog;
过去如火如荼的线下快闪店,如今演变成各种品牌体验展;
双微一抖已经不新鲜,新平台还在源源不断地涌现。。。。。。
这些东西都不难,但你会不会主动去了解,主动去研究,主动去掌握?
前百度的coo陆奇,谈到如今的人才市场有一个很重要的宏观趋势:
整体的需求由原来的技能驱动型人才,越来越往知识和创新驱动型人才转移。所以一个人能否快速学习,并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创造新的价值也变得愈发重要。
在一个连老板都要不停学习不停前进的时代,作为员工,这种态度就变得更加重要。所谓今天不会不要紧,但明天你一定要会。
做人的态度
用七个字概括:自信而不忘谦卑。
自信的人很多,但自信同时还保持谦卑的人很少。
自信久的人会有一种惯性,名副其实的自信容易变成一种盲目的自信,而谦卑就是把它拉回来的力量。
面对自己了解的东西,坚持立场,不做墙头草;对于自己不甚了解的东西,懂得倾听,不下妄断,回去研究,回来探讨。
做到这些,容易为自己积攒良好的口碑,老板也会欣赏你。
团队合作的态度
用一个词概括:善于激发。
前面我说过,作为老板,他一定看的是大盘面。
他会看一个员工,在团队中是否能够串联起其他人一同高效协作。
比如在头脑风暴的时候,会摘取其他成功的案例来给大家作为参考;
比如会从过去的实践中总结成功的经验,帮助大家避免重复劳动;
又或者在众人一筹莫展的时候,不断用举例子的形式来刺激大家思考。
有这样的合作态度,在任何一个团队都会受欢迎,自然老板也会喜欢你。
励志奖心得体会篇6
我一直认为励志类的书籍基本是满页的慷慨激昂和壮志成成,《正能量》完全纠正了我的偏见。拿起这本书的时候,只是随意的翻阅,开篇的撕书练习马上激起了我的好奇心。他要求我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将读过的部分撕掉。或许大部分读者并不会照做,这个读书习惯的小小改变,我确实感觉到头脑经历了一个微妙的但是真实的改变,抑或是思想,抑或是感受。心里一直在暗示读完这一页就没了,我便更认真的体会每一个文字的内涵,更细心的推敲每一句话的蕴意。《正能量》并不是简单枯燥的说教,解读了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的“行为导致情绪的产生”这一理念,他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对某种情绪的表现而获得相应的情绪感受。”这也就是所谓的“表现原理”。
不管属于哪个社会阶层,也不管从事何种工作,正能量都是我们所渴望的。它并没有那么稀缺,或者遥不可及,将每个生活细节坚持下去,说不定哪天就会突然发现,我们不再是那个仅仅麻木重复自己旧行为模式的人,而是变成一个能够控制自己的人生、对身边的环境作出最适反应的人。“表现原理”的核心在于行动。我们要做自己情绪的“老板”而不是行动的“观察者”。大踏步走,你就会感到精神抖擞;挤出微笑,你就会感到快乐;挺直腰板,你就会变得更加自信。每个人需要作出的改变不尽相同,正如詹姆斯所说的一样:“如果你想拥有一种品质,那就表现得仿佛你已经拥有了它一样。”或许,我们要做的不只是身体语言的改变,更包括一些我们一直想做,却总是拖延的事情。今天,就开始着手解决那项难缠的工作,或是去见让你愧疚了很久的朋友,或是回家给父母做一顿晚饭,或是开始早已计划好的长途旅行。不管是什么,今天就开始作出一些积极的改变吧,你会遇到另一个真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