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传承心得体会8篇

时间:2025-02-01 作者:dopmitopy

要想让心得体会更具说服力,可以结合数据和实例进行论证,通过写一篇体会,小伙伴们都能很好的抒发自身的情感,以下是淘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传统文化传承心得体会8篇,供大家参考。

传统文化传承心得体会8篇

传统文化传承心得体会篇1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未曾中断的原生文明,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延续力、包容力,表现出丰富多元、连绵不绝、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质。此次有幸观摩故宫博物院与央视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联合主办的“何以中国”展览,使我深刻感受到文化的力量,感受到文化自信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意义。

以中华文明之“源”,感文化自信之奠基。

源,水之本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而文物则是文化奠基和传承的最好载体,中华文明能绵延至今,是先民们在顺应自然、参悟天地之间,将自己对自然的所思所想凝结成一件件器物,又经无数代人的努力,得以流传至今。中华文化之“源”,不是单一的,是多源头的,有史前红山人的“玉龙”,是中华龙文化文明的源泉之一;有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玉琮”,良渚人以玉为配饰,以显示尊贵和财富,而如今的中国人,也对玉情有独钟;而到了商周时期,商人于龟甲刻辞,不仅为后人研究商代的社会历史文化和语言文字提供了珍贵资料,同时也能让后人一睹早期汉字的风采;而秦始皇时期,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废分封、行郡县,建立中央集权、创建三公九卿,为后世建立大一统国家打下了坚实基础;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正统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对后世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正是这些“源”,才造就了如此璀璨绵长的中华文明,为中华文明之河奔流千载、绵延万方提供不竭动力。

以中华文明之“流”,感文化自信之传承。

流,集多源之水。现实和历史都表明,一个抛弃或背叛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而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善于将多样民族文化融合并传承的民族,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共同开疆扩土、共同书写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精神。我们有喜爱自然主义装饰的'古滇族,有生活在甘、青、川的古老民族羌和氐,还有在大理国时代融合了佛教文化并尊“金翅鸟”为护卫神鸟的北方游牧民族。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海上、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也为中华文明同外部文明的融合创造了良好条件,我们采用中东钴蓝釉料制作出青花瓷、用阿拉伯的“铜胎掐丝珐琅”工艺制作“香薰球”,用源于古印度的“本生故事”描绘莫高窟壁画《鹿王本生故事图》,同时我们又将我们瓷器、茶叶、丝绸等出口出去,在络绎不绝的交流中获得发展创新的契机与动力。

以中华文明之“汇”,感文化自信之包容。

汇,拢万流于一处,成百川之渊薮。我们今天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从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华民族凭借着以和为贵、海纳百川的包容特质、天下一家的大国气度,汲百家之长,取万物之精华,将各族儿女紧密团结在一起,秉持着天下为公之胸怀,凝聚万众一心之伟力,共筑万里山河,共护江山万里。

华夏是历史也是现在,中国是家邦更是信仰。古人讲“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中华文明绵延至今,正是因为有这种根的意识。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我们更应该身体力行,做好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社区是社会的基因,将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精髓融入社区文化之中,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内驱力。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我们应该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中,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展示中华文化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时刻牢记历史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一定要完整地将它交给后人!

传统文化传承心得体会篇2

中华民族命脉传承了五千年,而作为传承的主线,却始终是孝。孝是众德之根,诸善之源,立身之本,齐家之宝,治国之道,是民族认同,民族团结、民族振兴的基础。我们每年的春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其实质不都是在演孝吗?

?孝经》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孝道犹如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地上万物的自然生长,天经地义,乃是人类最为根本首要的品行。”

“百善孝为先”因为是根本的道理,根本的人伦,根本的共识,所以数千字的《围炉夜话》,抵不过这一句“百善孝为先”的名声。

既然懂得了行孝的重要性,也知道了行孝是修身第一步,那么更应该懂得如何去行孝。本次课程教育了我们该如何去行孝“一是养,二是敬,三是谏诤”。

首先,孝敬父母要养父母之身,更要怀着一颗恭敬之心。

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就是说现在的所谓孝子认为能赡养父母,就算尽到了孝道,养狗、养马也同样是养,如果我们仅仅是赡养,而不尊敬父母的话,怎么能够把养父母,和养狗、养马区别开来?

今天,很多人对孝的认识仍然还停留在“能养”的层次上,认为只要满足了父母衣食住行的需要,便是孝顺父母了。这是时代的不幸,也是传统文化的不幸。当然,能够满足父母这些需要,尚有可取之处,也算是一种孝行。可悲的是,有些人在这个层面的孝也做不到。

其次,孝敬父母要养父母之志。

第一条就是我们需要做到不让父母为我们的健康担忧。“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就是说,我们身上最小的器官毛发,最表层的皮肤都来自父母,就如同父母的身体,怎么敢毁伤呢?

传统文化传承心得体会篇3

我的家乡是九江,在过年的时候,可有很多特别的习俗呢!

过年前夕,家家户户挂满了腊肉、腊鱼和腊肠,像是在为人们提前宣告了新年的来临,又像是在争斗谁更有喜气。在我家中,人人都在忙上忙下,有的忙去订年货,有的还在打扫卫生,还有的正在分配红包,虽然累得满头大汗,但我们脸上的喜悦却是对新的一年的美好向往。

大年三十来临,街道上空无一人,家家灯火通明,鞭炮声络绎不绝,我家也不例外。家中,大人小孩正团聚在一起,手烘着温暖的火,正惬意地吃着由“顶级厨师”婆婆亲自现做的可口饭菜。可为什么大家并没有“大饱口福”呢?嘿!这你都不知道?当然是为了大吃几碗“压轴菜”——八宝饭啦!八宝饭俗称我国的年夜饭,是由甜糯米和几种干果拌成的饭,据说吃了这一年就万事如意,一家子和和美美的。

饭后,便到了最令人激动的环节了,那就是——发红包!我和弟弟妹妹忙去向大人献殷勤,逗得爸爸妈妈直乐,大人们才给了我们“小费”,可“小费”也不是白拿的,还要帮大人们在门上贴上红红的对联,这对联也是我国过年时的著名传统习俗之一,红运来临的象征。

初一初二的景象与大年三十截然不同。街道上人来人往,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有句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咱们九江人也同样好拜年这口。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都要去别人家拜个年,说上几句祝福,以示祝别人在新的一年里家道兴旺。

怎么样?你想不想也来体验体验九江过年时的习俗?

传统文化传承心得体会篇4

做好传承与创造结合的文章,焕发时代新生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就是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不能割裂的,没有历史延续的文化是不完整的文化,因此,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优秀的传统历史文化是最硬核的文化软实力。要秉持扬弃的态度,结合新时代要求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把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内容予以剔除,把适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内容发扬传承,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在革故鼎新中激发文化发展活力。

做好文化与产业结合的文章,探索发展新路径。“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传统与现代、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效融合一直是文化发展中讨论的热门话题,如何让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市场性和公益性的双赢,也是文化发展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要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注重线上文化产业的发展,借助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手段拓展文化发展空间,增强优秀文化影响力,做好文化发展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要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依托旅游资源,着力讲好文化故事,走出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做好传播与制度结合的文章,完善传承新机制。“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传承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能够有力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给传统文化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精神;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要健全文化传承机制和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坚持自觉运用制度力量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传统文化传承心得体会篇5

汉字的演变丰富而生动。我们越多地了解她,就能越深地感受到延续在我们血脉中文化的分量。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只有感知到自己身上的这种分量,才能真正拥有一份自信和气魄。

汉字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最灿烂的瑰宝。汉字不是一种僵化的符号,她有生命,有温度,有情有义。大学问家陈寅恪先生曾说: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让孩子通过汉字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认为这是一条比较有效的途径。

以汉字“王”字为例进行说明。“王”,一个非常简单但是器宇轩昂、霸气十足的字。我们常说的`“王侯将相”“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擒贼先擒王”。那为什么“王”会有这么霸气、这么厉害的含义呢?甲骨文的“王”字像是一把大斧子的样子,上面是斧柄,下面是宽刃,所以,“王”字的原义是大斧。大斧既是劈山开路的工具,也是征战杀戮的兵器,谁掌握大斧,谁便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谁就是“王”,这也是祖先以大斧作为权力象征的原因。

到了汉代,大儒董仲舒这样解释“王”字,三横代表天地人,上面是天,下面是地,中间是人,一竖代表贯通,参通天地才能称之为“王”,也就是王是一个把天地人的关系想得特别透彻的人。王的所做所为就是天意。所以,你看历史的更替、文明的演进都藏在文字的变化里。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基因。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并不需要刻意去背诵多少多少中国文化的训条。只要真正掌握了汉字,这个文化也就在你心里扎下了根。

传统文化传承心得体会篇6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包括传统节日在内的传统文化更加重视,如国家将中秋、端午等节日列为法定节日。可尽管有上述措施和手段,在西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冲击下,中国的传统节日备受青年冷落,却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越来越多中国人开始在圣诞节、情人节互赠礼物,在麦当劳、肯德基庆祝生日,很多人不知道大阿福,没划过龙舟,没听过唢呐,不识艾草、菖蒲为何物。为什么传统节日渐渐被忽视,而“洋节受宠”?这是需要我们深刻反思的问题。有人从生活方式的角度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青年生活方式趋同;有人从文化的角度认为,西方传统文化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而我国传统文化缺少适合年青人的文化内涵;还有的人则把它归结为商家和媒体的炒作的错误方式,认为现在过节只注重形而下,形而上的精神全被抽空了,缺少传统文化产业去丰富、发展传统节日的内涵、外延,这样变味的节日过起来只能是空虚无聊。这些观点都有道理,但根本问题是目前传统节日中形而上的精神内容被掏空了。传统节日里,月饼、元宵、粽子等都是商家绝不肯放过的利润点。然而,过分地强调饮食使传统节日变成了“饮食节”。春节吃一顿年夜饭、元宵节煮一锅汤圆、中秋节送几盒月饼、端午节吃几个粽子,节便过完了。传统节日给现代人留下的似乎只剩了饮食,节日中大量美好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民俗意境,则变得越来越淡了。没有繁琐仪式要求的洋节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缺。圣诞节的彻夜狂欢、情人节的互赠礼物、万圣节的魔鬼面具,洋节的随意简单让都市人很容易找到情感的发泄渠道,于是它们在中国大地上传播开来。

我国不缺乏文化内涵丰富的传统节日,缺乏的是传统文化与时代交融的过节理念和过节方式。要让我国的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创新,只有不断开掘传统文化的新内涵,寻找新载体,让更多的人了解节日的文化渊源,才能把传统节日的文化精髓传承下去。如在传统节庆日给出专门时间,组织大型、健康、寓教于乐的活动,不断倡导、继承、创新节日文化。

从商家的角度,应该把眼光放得再远一些、更宽一些。挖掘传统节日的情感价值,不仅仅是扩展销售规模,更重要的是建立起消费者与企业、品牌间的情感联系,这是企业的利益所在。节庆消费要深刻挖掘消费者的情感价值,消费者最深层需求便是情感消费,这决定了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对传统节日的情感价值挖掘得不够是厂家和商家的一种短视行为,传统节日其实有很多独特的价值,从目前来看,反倒是一些跨国企业独具慧眼,将中国的传统节日的营销做得非常到位。

我国传统文化深刻而久远,而传统节日则正是传统文化中的精粹。光大传统节日内容,传承传统节日精神,是凝聚爱国意识、民族意识的强大力量,更是弘扬民族文化的有效手段。因此,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责任有义务传承传统节日之精髓、延续中华民族之血脉,让传统文化绽放出新的光芒!

传统文化传承心得体会篇7

上下五千年,中国一路风尘仆仆走来,脚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今天,一提及中国传统礼仪,大多数人并没有什么清晰概念,甚至则一位这种传统礼仪人化是过时的东西。因此,中国礼仪文化正在遭受着史无前例的以往与不屑。

然而,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处理人际关系的实践结晶,是人与人之间行为规范的准则。

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为求的正确答案一起去老师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来到程家时,适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老师,就恭恭敬敬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过来良久,程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她遍身披雪。脚下雪已有一尺多后了。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礼仪是律己,进人是一种规范,是表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东汉黄香仅仅九岁,就懂得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在冬天严寒之时,就用自己的身体将父母的被子温暖后,再请父母安寝;在夏日炎热之际,则用扇子给父母扇凉驱蚊,以侍奉父母安寝。黄香温席是在中国传统孝之礼仪,孝顺父母,从小事做起。

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优秀的伦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今的人们已经有了较之过去更为雄厚的经济基础来孝敬老人,心已经没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无力,而是有力无心。

唐朝贞观年间,西城回纶国是大唐的藩国,一次,回纶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带一批珍宝见唐王,其中最珍贵的是白天鹅。途中,白天鹅不谨飞走,使者只拔下几根鹅毛,却没能抓住白天鹅,使者在担心害怕之余吧鹅毛献给了唐太宗,唐代宗并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他忠诚老实,不辱使命,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故事流传开来。

中国传统礼仪,应是体现精神价值的生活方式,传录它可以使我们的礼仪化发扬光大。

传统礼仪毕竟是中国传续了几千年的血脉,若血脉堵塞,中国只能被称为是一个现代国,而不能称其为中国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国人和海外人引来容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没有它,国人将迷失自我;没有它,中国便只剩下一个空壳。

纵观古今中外各国发展,世上没有一个民族失否定自身传统礼仪的,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会认为自己的优秀的传统礼仪是过时的,有害的。而传来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是每个华夏儿女的责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无愧地大声说:“我是中国人!”

传统文化传承心得体会篇8

每一年的大年初一是春节,俗称“过新年”,是我们国家最重要、最隆重的节日。关于春节的来历,还有一个动听的传说呢!

传说,从前有一个叫”年”的怪兽,它经常到村子里危害人类,吃牛和羊。所以,人们一心想除掉它。可是,无论人们用什么办法,都无法赶走“年”。最终,一个小孩无意之中点燃了竹子,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年”被吓跑了。人们都很高兴。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个高兴的日子,就在每一年的这一天放鞭炮,每家每户张灯结彩。以后,又逐渐演变成了“春节”这个节日。

春节前,大家都忙得不亦乐乎。打扫卫生,买菜,买礼物,买食品等,到处热闹极了!大年三十,也叫除夕。每家每户都贴上了春联,贴上了“福”字。有的人心灵手巧,把自己剪的窗花贴在窗户上,像降落的雪花。还有的人把灯笼挂在大门上,张灯结彩,很好看。我家也不例外,老爸和爷爷在贴春联,舅舅在挂灯笼。我在贴“倒福”。不一会儿,家里就焕然一新,显得喜气洋洋。

除夕夜晚,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地吃着团年饭。吃完饭后,当然不能错过那一年一度的春节晚会。我最爱的是风趣幽默的小品和相声,常常使我笑得前俯后仰。“当!当!”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大人忙着放鞭炮,响声震耳欲聋;我们小朋友忙着放花炮,把夜空打扮得五彩缤纷、千姿百态。

大年初一的早上,我们穿着新衣服开开心心地去给长辈拜年。回来时,我口袋里的红包都装不下啦!

春节真是一个热闹,喜气洋洋的节日,我期待下一个春节赶快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