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培养心得体会7篇

时间:2025-01-26 作者:Trick

很多人在写心得体会时,常常会出现重复和啰嗦的问题,心得体会让我明白了积极心态对于成功的影响,以下是淘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双培养心得体会7篇,供大家参考。

双培养心得体会7篇

双培养心得体会篇1

一、培养幼儿家务劳动的意识

家务劳动是维持家庭正常生活所不可缺少的,父母应有意识地让孩子感受到他也是家庭中的一分子,有责任和义务为这个家做些什么。要让孩子明白,参加扫地、洗菜、擦桌子等家务劳动是他的义务,而不是帮别人干活,这样孩子在干家务时,就会心甘情愿去做,而不是讨价还价地讲条件了。最好不要以贿赂的手段利诱孩子做家务劳动,否则,没有“实惠”作强化物时,孩子就不愿干家务活。许多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总是不舍得让他一起参与家务,等到觉得孩子大了可以帮忙了才开始指挥,吆喝孩子做这做那,结果发现孩子根本就不情愿。如果从孩子的幼儿期开始,就让其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愉快地参加,而且没有辛苦的感觉,更不会认为是额外负担。

二、培养幼儿家务劳动的兴趣

首先,成人要成为孩子热爱家务劳动的榜样。平时父母在做家务时不要因为做家务太累或讨厌做家务而在孩子面前发牢骚,以免给孩子造成做家务活很烦人的印象。父母做家务时可以放点音乐、哼哼歌,以营造良好氛围。

其次,让孩子模仿成人做家务。孩子在幼儿期是充满好奇和喜好模仿的,他们在看到家长整理房间、洗衣服、洗菜时,会有一种新奇感,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非常乐意模仿家长做这些家务活。这时,我们一定要抓住时机,引导孩子做一些十分简单的事情,如:洗衣服时,可以引导孩子洗小手绢、袜子等小件物品;打扫房间时给孩子也准备一块抹布等。

最后,要让孩子体会到劳动的快乐。开始的时候可以安排一些能和孩子一起做的家务。当孩子做完一件事情后,家长一定要给予肯定,或者在众人面前表扬孩子,这样孩子便会更加愿意参加劳动。

三、培养幼儿家务劳动的`习惯

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应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幼儿进行经常的家务劳动。

首先,应正确看待孩子的年龄特征及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家长应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提出相应的要求。如:三四岁的孩子可以让他们学习饭前摆放餐具、洗手绢、整理图书玩具等;五六岁的孩子可以让他们学习叠被褥、洗碗、收拾饭桌、扫地等。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尽早学会去做家务劳动,并能做好,这是人之常情,但家长也应看到孩子的实际能力。除了必要的帮助外,不宜要求过高、过严,应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让孩子一点一点进步。

其次,在习惯的养成中一定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孩子刚开始做家务,往往做得很慢,有时甚至“闯祸”,家长不要因此就不让孩子动手,而要给孩子示范正确的动作,耐心教他们怎样做,鼓励孩子坚持劳动。有些家长有时心血来潮,让孩子做家务,看到孩子做得不合心意,便大声呵斥孩子:“看你干的啥?越帮越忙!”这样做的后果只会打击孩子做家务的积极性,让他们形成“你做得好,你做吧”的消极心态。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期坚持,所以合理的要求一经提出,就应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第三,用记录表的方式,评价孩子在家的劳动情况。

家长可以设计“小能手劳动情况记录表”,记录幼儿在家独立生活及劳动的情况。如:完全独立完成的项目打“√”,有时独立完成的打“△”,常需成人帮助完成的打“×”。五六岁的孩子可以设计洗碗、收拾饭桌、扫地、整理书桌书橱、整理床铺等栏目,请孩子自己把每天做的情况用符号标出来。为了调动劳动的积极性,开始可以用“贴画”记录,后来慢慢用打“√”代替。

双培养心得体会篇2

曾几何时,当我们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们的父母往往带有偏激的育人观,把我们视为私有财产,不顾及我们的情感,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于我们。

所以当我成为爸爸的那一刻起,我发誓,我要做一个作风民主的家长。在培养孩子的事情上,妻子的意见是和我一致的,那就是不干涉,让她自由的成长。当我的女儿还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她能很快的背熟唐诗,能踊跃的举手发言,也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交流自己快乐的事情。能认真的完成手工作业。事情似乎一直在往好的方向发展。她那时爱睡懒觉,反正幼儿园的到校时间也不是很早,我的工作时间也很自由,我和她妈妈的观念就是,孩子还小,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要保证睡眠,让她睡到自然醒。

等上了一年级,事情似乎一下子全变样了。我的女儿总是不能及时写完作业,我成了为数不多的几位在校门口等待的家长。有时候,在我“翘首以盼”的一个多小时后,她才“姗姗来迟”(也太难为老师了,陪她那么久,等她把作业写完)。

“着急”两个字,不在她的“字典”里。她总是“云淡风轻”,“不急不慢”。

而且她做作业的时候,“附加动作”太多,喝水,找橡皮,时不时来汇报一下她已经写好几题了。

潜移默化很重要,要不然也没有“孟母三迁”了,问题还是出在我身上,为此我改变了自己的工作方式,不再刻意在她休息前加班把工作做完,星期天她写作业,我工作。我们把工作和学习细分成几个小阶段,我们比赛,看谁先完成。经过一年的努力,她的写字速度终于能赶上大部分同学了。

等到二年级的时候,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她成了一个“大马虎”,一道简单的.数学计算,她能嘴上报出来的答案和书写的答案不一致。她的成绩忽上忽下。每次她都苦着个脸说“我是看错了”,“我是不小心漏掉的”……

孩子还小,心智还不成熟,你和她讲大道理也没用,不该错的时候还是错,不该马虎的地方还是马虎。为了改掉这个毛病,只能让她学会观察,从注意生活中的一些细微的事情上,慢慢的改掉马虎的习惯。让她观察哪条小鱼吃得多,它吃了几颗鱼食。这朵小花有几片花瓣。这片新叶子是什么时候冒出来的。慢慢的她的马虎越来越少了。

现在三年级了,突然她又像回到了一年级的“时光”。她又来不及写作业,来不及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练习。在和老师沟通后,得知她延时服务的时间基本在玩,作业留到晚上回家写。老师也特意观察了一下她们哪几个人爱讲话,把她们调动了一下座位。我和她妈妈商量了一下,特意安排她在每周的周五晚上把作业写完,周末带她出去痛痛快快的玩耍。让她慢慢明白,该学习的时候就要认真学习,休息的时候才能尽情的玩耍。

看了这期家校共育节目,使我有很多收获,在培养孩子品格上,一方面我们要顺其自然;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因势利导。每次孩子回家,多和孩子聊聊在校的情况。如果发现新的状况或者有什么疑问,就能及时与老师沟通,确保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能及时加以纠正。

总之,孩子是块璞玉,培养孩子就是不断雕琢的过程,不同的时期会出现不同的问题。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样至关重要。

双培养心得体会篇3

听了郭老师的讲座我受益匪浅。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教师要抓住知识的本质,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技能的同时,感悟知识的本质,积累思维和实践的经验,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一堂数学的成功与否:无论教学中采取了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或模式,应更加关注自已的教学是否真正促进了学生更为积极地去进行思考,并能逐步学会想得更清晰、更全面、更深、更合理,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设计时,不忘思维是数学学科素养的核心,思想是数学学科教学设计的灵魂,在教学设计中一定要体现让学生经历抽象数学思考的过程;正确处理好阶段性与连续性、整体性与个别性的关系。

数学学科是一个联系性非常强的学科,在教学设计时我们要抓住思维是数学学科素养的核心这一要点。教学设计中要体现让学生经历抽象数学思考的过程并处理好阶段性与连续性的关系,循序渐进,及时过渡。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深入研究,挖掘数学思想程资并通过对数学知识的认识把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外显出。并且在教学的最后我们要逐步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让学生在知识点完成后进行知识网络的建构已达到知识的巩固与理解。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在教学设计时我们要处理好“教”与“学”的设计。实施基于学科素养的教学设计,我们应当关注“教师和学生”两个实施主体,既要设计好教师的“教”行为,又要充分关注到学生的“学”的表现,实现“教与学互相融合”。

双培养心得体会篇4

们家是一个大家庭,人口比较多,有欢乐也有争吵,王瑶伦是长孙,得到的溺爱比较多,我们希望教会孩子做一个独立的个体,要学会做人,要孝顺,宽容,善良,诚信,要有做人的原则和对生活健康的态度,要他有自己的朋友,生活要靠自己创造才美妙,我们也是一样的。

我们觉得做人一定要孝顺,“百善孝为先”,王瑶伦幼儿园前就教他学习《弟子规》,告诉他要孝敬父母长辈。我是一个比较严厉的妈妈,有时我也会说错或做错什么,他对我从来不闹,很宽容。我们会让他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上幼儿园开始,家里晚饭的碗筷都是留给他洗的,因为妈妈告诉他,他不洗就是妈妈,奶奶洗。王瑶伦还懂得分享,平时不管买什么吃的,有多好吃,多喜欢,他都会拿出来给全家每一个人分享,我们家没有要省给宝宝吃的话,我们会告诉他“你一年一年在长大,爷爷奶奶一年一年在老去,等你长大了,再拿好吃的和他们分享,他们已经老的咬不动了,所以我们是不是应该在他们咬的动的时候,把我们的好吃的和他们一起分享一下。”

学习成绩是每一个孩子成果的一个重要指标,我们家也关心,有时***我会问他:“你坐跳楼机啦?……股票都没你跌的这么快……”不过我更多的是带他出去独立体验接触生活,他的性格比较腼腆,胆子小。二年级的暑假,我陪他把从小到大一车库的玩具整理了很多箱,傍晚送他到广场朋友店的'门口和他的小伙伴摆摊,全部卖一元一样。第一天,放下玩具,我就走了,远远的看着他就站在摊位旁边玩陀螺,等着我去接他。第二天,我看到他站到摊位一段距离,我问他,他告诉我万一被同学看到他摆摊会很丢脸。第三天,我偷偷找了很多人去他的摊位买东西,晚上回家他很兴奋,告诉我今天卖了多少多少钱,告诉我明天还要去,我告诉他“我觉得这对于你来说不是什么难事,而且你在付出劳动没什么丢脸的,你的玩具都是几十几百买来的,你卖一元同时,可以给别的小朋友带来欢乐,有什么不好的?妈妈希望你从摆摊中找到乐趣,希望你能明白“干什么的时候爱什么”,你就快乐了”。第四天开始,我把他放下,他会自己把摊位弄好,自信,快乐,看到有小朋友要路过就会主动打招呼:“小哥哥,小弟弟……看看都是一元的玩具”。最后他用卖了玩具的钱,给我买了一个爽健修足机。

他带给了我满满的幸福,其实很多时候不是孩子离不开家长,是家长总是以爱的名义捆绑了孩子,我们家的文化都不高,可以教他的知识有限,没有什么规矩,但一定要孝顺,生活中比较多的把他当同辈(男子汉)来看待,有事商量,有活要叫他一起干,看着孩子的变化和成长,是一种幸福,我希望可以培养他根植于内心的修养,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双培养心得体会篇5

通过十多天的网上国培学习培训、听讲座、观看教学光盘、参与式教学的交流、研讨、等方式进行教学系列活动,使我了解到了最新的一些新课程教育理念、新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设计的方法、一些教育专家成功的教学经验,真正是获益匪浅。今后,我要把学到的东西用心运用于教学实践。通过培训主要有以下体会:

一、教师要进行知识的更新。

“知识也有保质期。”作为教师,实践经验是财富,同时也可能是羁伴。因为过多的实践经验有时会阻碍教师对新知识的理解,也能一时地掩盖教师新知识的不足,久而久之,势必造成教师知识的缺乏。缺乏知识的教师,仅靠原有的教学经验,自然会导致各种潜力的下降甚至是缺失,这时原有的教学经验就成了阻碍教师教学潜力发展和提高的障碍。所以,对于这种学习、培训,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很有价值的。

二、思想认识得到了提高,灵魂得到了净化。

十多年的教学生涯,让我已经慢慢倦怠,我已不明白从什么时候开始,自我变的除了爱抱怨,还是抱怨。抄不完笔记,频繁的检查,刻薄的制度,一项又一项的任务以及家长的难缠,学生的愚笨,领导的不理解,等等、等等。都是那么沉重,沉重的令人窒息。我早已像一台机器,不再有灵感。把教师当成了一种职业,一种谋生的职业。对工作有的是厌倦之意,不平之心,黯淡之境。可通过这几天的培训,让我能以更宽阔的视野去看待我们的教育工作,让我学到了更多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方法和捷径。“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我们明白了怎样更好地去爱我们的学生,怎样让我们的学生在更好的环境下健康的成长。

通过学习培训,认真反思自我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生活”,“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有成就的教师都十分重视教学反思,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调整,在调整中提高。

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当好组织者。

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信任学生完全有学习的潜力。应当把机会交给学生,俯下身子看学生的"生活,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教师把探究的机会交给学生,学生就能充分展示自我学习的方法和过程,教师也就能够自如地开展教学活动。新课程实施的灵活性大,让教师觉得难以驾驭教学的行为,课堂教学中表现为过多的焦虑和不安。那么,怎样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呢?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为此教师要多给学生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这样,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用心也就会高起来,他们的才智就会得到大大的提高和发展。

这次培训资料丰富,学术水平高,充溢着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刻阐释,充满了教育智慧,使我们开阔了眼界。虽不能说通过短短几天的培训就会立竿见影,但却也有许多顿悟。

双培养心得体会篇6

我是大班xxx的妈妈,现在我把我的心得和大家分享。作为家长首先要经常与老师沟通,因为孩子一整天都在学校,老师付出的最多,也最了解孩子,与老师经常沟通家长能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可以更快的让孩子改掉不良的行为习惯,小孩子是最没有耐性的和坚持力的,需要老师和家长经常的督促。

其次家长要和孩子交朋友,有时间时陪她玩她愿意玩的游戏。玩的时候你可以问她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这样可以知道孩子是怎么想的。遇到事情时和她商量,与她交心,教她把事情换位思考一下,自己是什么心情,什么感受,交孩子有一颗善良和理解的心,如果孩子与其他的`小朋友玩玩突然就不高兴了,也不愿意说是什么原因,可以先放一下,把话题转移,过一会在问,她就会说,这时你要帮她分析让孩子变的大度些,在一起玩是件开心的事不要计较小小的过失,谁都不是有意的,是自己孩子的错时要让她主动去道歉。当孩子提出无理要求时,要说明原因,讲道理,分析这要求对她来说好的影响有多大,坏的影响有多大,让她自己比较一下。虽说孩子的心里不高兴但基本上都会主动放弃。

如果孩子同样的错误出现了两次以上,就要提醒她这件事情不应该出错的。妈妈以前与你说过,并告诉她这次可以原谅。如果再出错就必须要严厉起来,不能心软。事后要告诉她妈妈的本意也不愿意这样,是因为你把妈妈给气急了。妈妈也是为了你好。如果有一天孩子不用大人督促就能把事情作的很好,那么就要表扬她,宝宝今天真棒,真是个好宝宝。并适当的给些奖励比如“三个吻”或是给点吃的或是玩的,她都很高兴。大人不要轻易的对孩子许诺,如果许诺了就一定要对限,当时不能及时对限诺言就必须解释清楚。在孩子面前不能失信。当大人出错时要与孩子说“对不起”。她会记住的,她出错时同样会与你说“对不起”。记得有一次是我把她的什么东西弄坏了,我不记得了,当时我没有说话,也没有对她说“对不起”,她就撵着我让我与她说“对不起”。当时我就笑了,心想我怎么还不如孩子呢,然后我说我不是故意的“对不起”了。

双培养心得体会篇7

印度谚语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由此可见,行为变成了习惯,习惯养成了性格,性格决定了命运,而人类命运的基石就是养成习惯的行为。想到习惯,人们要么把它与小节联系在一起不加重视,要么就是害怕漫长的重复的付出,这些都是因为人们没有意识到好习惯的重要性,其实一个人一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他将终身受益无穷。那么如何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机又在何时呢?作为一位五岁孩子的母亲,我就从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实践中谈一点切身体会吧。

一、从自身做起,父母做孩子的好榜样。

孩子从一出生开始就生活在家庭里,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其一举一动都是孩子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如果父母自身没有树立良好的榜样,孩子自然无法习得好行为、养成好习惯。比如你要求孩子做事情守时守约,自己首先要做一个守时守约的人,和孩子约定的事情不食言,遵守约定,如果有特殊情况无法兑现,要向孩子说明情况,取得孩子的谅解;如果你希望孩子爱看书、爱学习,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父母自己必须做一个热爱学习的人,家中书香弥漫,孩子才会觉得看书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假使你要求孩子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懂得关心他人的人,自己就要注意自身言行,例如遇到邻居、朋友主动打招呼,接电话时用文明用语,在家尊敬关爱老人,帮老人做力所能及的家务等等。

父母和孩子之间还可以就习惯的养成达成契约,相互监督,孩子做的不对,父母可以指出来纠正他,同样,父母做错时,孩子也可以做个小小监督员,指出父母的错误,双方共同遵守约定,共同进步。

二、精神鼓励为主,多肯定孩子的好行为。

有的父母喜欢对孩子的错误时时提出批评,美其名曰“严格要求”,殊不知这样对待孩子反而让他手足无措,甚至产生逆反心理,破罐子破摔。我认为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应该以鼓励为主,多对孩子做出的良好行为表扬肯定,让他意识到这样的行为是父母喜欢的、鼓励的,关于这一点,我有一个小小的心得。我的包里有一个小本子,取名“记功簿”,专门纪录孩子做得好的行为或是取得的进步,只要孩子做得好做得对,我就逐一记下,比如“宝宝自己独立开灯”、“宝宝会关心小朋友”、“宝宝敢于表达自己”等等,并给他打上一个红红的五角星,以示鼓励。每次我这么做时,孩子总是很高兴,常常自己数已经得到多少个星星了。但对于他做得不好的行为,我从来不做书面记录,因为我觉得这样可以淡化孩子做得不对的地方,强化他的好行为。

三、 持之以恒,对孩子的要求始终如一。

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父母和孩子共同长期的努力,而且养成好习惯不是一件一帆风顺的事情,难免会出现反复现象,对此父母要抱以宽容的心态,多一份耐心,少一份烦躁,不中断不放弃,对孩子的要求始终如一,持之以恒。

总之,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人的学习、生活以及事业上的成功都至关重要。杰出的思想家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他可以主宰人生”。而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则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可见,古今中外教育家、学者都非常重视养成教育对于人一生教育的基础性作用,认为一旦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行为将固而不化,长大后便可以“正性”、“养心”、“成德”。然而,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我们做父母的充满信心、保持耐心、运用智慧、坚持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