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一让教学反思8篇

时间:2024-11-02 作者:Animai

如果没有将教学反思写得具体,那我们的教学就无法得到明显提升,作为一名老师,我们需要经常性地做教学反思,下面是淘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让一让教学反思8篇,感谢您的参阅。

让一让教学反思8篇

让一让教学反思篇1

今天上了《藏戏》一课,和我预料的那样,这篇课文教起来十分费劲。

在根据连接语的提示分好段落后,接下来的教学就如老牛拉破车,怎么拉都拉不动。没辙,只得花费唇舌自己来讲:

藏戏的形成过程大部分是我讲的,形成之所以被称为传奇则是我讲一半后一半让学生来填。

藏戏的特色部分,则由我提示学生,让他们先看第一至三自然段,看看文章前面部分写了它的什么特点,接着在第三部分找对应的内容,然后看看文章还写了藏戏的什么特点。

至于《藏戏》和《北京的春节》在写作特色上的比较,变成了我出示相关的内容,读给学生听了。

就是这样,我还是用了两节课才把这篇文章教完。

我个人觉得,还是这篇文章太抽象了,要求学生理解难度太大。教学时,如果我把形成过程概括一下,用填空的形式让学生填,降低难度,学生学习起来应该会好一些。至于为什么说这个故事是传奇,其实只要教师小结时点一下就可以了。我要求学生说出它为什么是传奇,难度太大了。对于《藏戏》和《北京的'春节》在写作特色上的比较方面,我对自己的处理还是比较满意的,因为我还是认为:比较写作特色实在太难了。今天先学了《北京的春节》,这主要是因为课后第三题要求“说说你是怎样过春节的。感兴趣的,可以简单写一写。”凡是“可以写一写”,老师们自然会要求学生写一写,而要写的话,还是趁热打铁吧!

在讨论文章的写作特色时,我首先引导孩子体会老舍清浅俗白的语言风格;再让孩子们自由读、体会;接着安排了小组讨论;最后是集体交流,孩子们谈到了:

1、按时间顺序写了开始——准备——高潮——结束,

2、有详有略,

3、抓住人物的不同特点来写。虽然整个学习过程孩子们有些吃力,但经过努力,最终达成了目标。

让一让教学反思篇2

复习三个星期以来,我一直要求学生认真复习。检查一下学生的复习效果,结果让我很吃惊。本以为学生会掌握得很好。但事与愿违,就是基本的知识点也没有掌握扎实。提问字词,结果学生写得乱七八糟,没有全对的;到现在竟然大部分学生不知道文章的论点是怎么回事,其实关于议论文的三要素不知在课堂上强调了多少遍了;小说的三要素和记叙文的六要素竟然也混淆起来;更不用说其他的知识点了。本来讲得很清楚的'知识,学生想着的没有多少。有些知识,讲过多次,学生也分不清楚。如表达方式的种类,学生竟然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本以为自己的课堂效果还不错,竟然还是出现了这种惨局。为什么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此不好?对此,我进行了深深地思考。学生之所以掌握不好,主要是因为学生没有认真去复习。没有把老师的要求当回事。要求他们好好的复习,结果他们复习得不扎实。一检查就不会了。所以,今后再复习,就要充分备课,严格要求,跟上检查。学生毕竟是学生,是缺乏自制力的。

无论是复习课还是新授课,对学生都要严格要求。并且要充分利用好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小组长的作用。让他们小组内和小组之间相互监督,并且制定一些激励措施,让优等生带动差生。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让一让教学反思篇3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北京的春节》是我国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文章以平实洗炼的语言将老北京春节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娓娓道来,也映出老北京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展现了一幅醇厚悠远、极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图。《北京的春节》全文共7个自然段。依次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开始的日子、腊八节、腊月十九、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几个特别的日子,文章详略得当,作者选取“除夕、大年初一、正月十五”进行详写,除夕重在一个“忙”字,正月初一重在一个“逛”字,元宵重在一个 “灯”字,而另外几个时间段的事进行略写,有的甚至一笔带过,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说一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然后细读课文,了解“开始”“高潮”“结束”的日子,划出每个时间人们都在干什么,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初读读通,再读感知,精读品味等环节来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感情,有关老北京春节的一些风俗习惯,对于北方的学生来说,虽然知道得比较多,但春节对于学生来说很熟悉,又很喜欢,因此最后,我安排了一个拓展延伸的环节,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自己家乡过春节的习俗。想不到学生的积极性一下调动起来,就连班里成绩一直落后的同学也兴趣盎然,一位同学介绍说他们那里过春节家家户户挂彩灯、贴门神,并在粮仓、家禽牲畜圈上贴写吉祥的语言,以示来年的丰收吉祥。另一位同学说晚饭后他们最开心了,小孩打着各式各样的灯笼,相互比赛,看谁的灯式样新颖,还要燃放花炮或焰火。村里锣鼓喧天,人们若想请艺人表演耍龙灯、走高跷等,可燃放一串鞭炮欢迎。这种热闹场面,往往从黄昏持续到深夜。本地孩子谈论最多的是大年夜能大吃一顿,这一晚随心所欲,毫无顾忌,吃好饭则可以放焰火,玩到尽兴为止,最后就是最开心的一件事——收压岁钱。

从他们一张张通红的脸上我读懂了他们此刻的心情,这次小练笔的意义,已不仅仅是写作能力的提高了。

让一让教学反思篇4

临上课前,三位老师陆续走进教室,在教室后面坐定。本来刚放松下来的心情一下子又紧张起来了。

今天要讲的课文是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诗经》两首中的《氓》。

首先是导入新课,问学生一个问题:“如果给你们一篇文章,全部是由四个字四个字连缀起来的。这样的文章读起来有什么感觉?”学生回答:“朗朗上口。”“那大家喜欢读这样的文章吗?”有人说喜欢,也有人说不喜欢。“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样一篇文章,一首四言诗《氓》。”接着介绍了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六诗”(六义)、它的不同体制以及不同的表现手法。

接着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先让全班齐读一遍课文。针对诗中出现的生字和容易读错的字,我把它们提出来板书在黑板上,给字注音,同时强调学生做好笔记,并且提醒他们注意字的笔画以及与形近字的区别。接着我给学生示范读了一遍课文。同时明确:这是一首典型的四言诗,节奏感非常明显,大多为二二节拍。并要学生在课文中标注出节拍,这样以后读起来会比较有节奏感。在给了这些提醒之后再让全班齐读了一遍课文。

然后,对文章进行讲解。在学生对诗歌有了一个比较流畅的阅读后,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疏通文章大意。文章有六章。在讲解每一章之前,我都叫一位学生起来把该章朗读一遍。然后对该段的大意进行解释。其中的重点字、词提出来解释,在黑板上板书出来,并且强调学生做好笔记。

在反复朗读及疏通文意后,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之前还很担心:万一在下课铃响之前就把准备好的内容讲完了该怎么办。还好,在下课时差不多把准备好的一节课的内容讲完了。

下课后,欧阳老师肯定了我的一些教学方法。老师刚带我的时候就和我说过,这个学校的学生基础都很薄弱,讲解课文要哦从最基础的知识抓起。针对这样一种实际,我就从每一篇文章的最基本的字音、字形、字义抓起,文中的'一些重点字词重点解释,板书在黑板上,并且强调做好笔记。欧阳老师说我这点做得较好,这样有利于巩固基础 。但同时,欧阳老师也提出了她的中肯的建议。老师说我上课的语气很平淡,在要重点强调的地方也还是平常的语气。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听得很没劲,很容易让他们打瞌睡。我想想,确实是这样。第一次面对这儿多的学生上课,心里有点紧张,讲课也就没注意了。以后要多加注意,在该强调的地方,要加强语气,或者重复几遍。在该平缓的地方,也不能太过于平缓,要讲的生动一点。还有,就是我上课的时候没有与学生进行眼神交流。我在讲解课文的时候,注视到了学生,但是只是一扫而过。因为不敢面对他们的眼睛,那样我会更加紧张。所以,我的眼神是很涣散的。老师建议我要集中眼神,多与学生进行眼神交流,这样的话,学生也容易集中精神,愿意听讲。最后,老师也说,毕竟是第一次正式上课,以后慢慢改正。上课上的次数多了,有了点经验,这些问题也就会慢慢地解决的。

另外,我自己也发现了很多不足之处。可能是因为教案不是自己的原创的缘故,而且备课不是很充分,我对课程程序不是很熟悉。本节课是《氓》的第一课时,所以朗读方面占了较大成分。但是,其他的过程都是背下来的:第一步该做什么,第二步又该做什么……并不是很自然地过渡下来的。我觉得这一点要加强。要提前至少一天备课,备好了课自己还要看上几遍,熟悉教学程序以及教学内容。并且要在心里默演一遍,看看自己在哪个环节可能会卡壳,然后对这个环节再仔细看一遍,以免正式上课的时候出现类似的情况。再者,要克服紧张的心理。后来听十一班的班主任说,我的声音里都夹杂着颤音,就知道我那时很紧张。

总体来说,对自己的第一次上课不是很满意。第二节课在十班上课,自我感觉起来,效果比十一班好。欧阳老师的建议,我在以后的讲课中慢慢改正吧!

在十班上课时,欧阳老师和十班班主任中途就离开了教室。老师一走,我就感觉心里没那么紧张了,而且更能放得开,讲课也就轻松多了。后面的第三节课也没有老师旁听,放开来轻松上完了一节课。

下课后,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了,重重地呼出一口气。每个人都会有很多第一次,我终于第一次真正地站上讲台讲课了。虽然有很多不足,但是我会慢慢改正的。要相信自己。

让一让教学反思篇5

?琥珀》是德国作家柏吉尔写的一篇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作者用活泼、通俗易懂的文笔,发挥充分合理的想象,介绍了有关琥珀的科学知识,假想了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从而判断了它在科学上的科学价值。

课的开始,我出示从网上下载的一些琥珀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让他们观察琥珀的特点,进而导入课文。

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如:琥珀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课文中哪些是想象的,哪些是真实的?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找出描写琥珀形成过程中松脂球形成的`段落(从第二至第九自然段)从中得出松脂球形成的条件1、在一个太阳光很强烈的夏日;2、在一大片松林里;3、松脂不断地往下滴;4、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刚好遇到一起。同学们很快找出了条件并发现作者在描写这个故事的时候用了许多生动有趣的写作手法。

我们可以从读中发现:第八自然段有一句“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这是一种拟人的写法,同时把两只小虫无可奈何的样子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在写两个小动物行动时用了一系列的动词突出它们的活泼可爱:小苍蝇“展开”、“停”、“掸掸”、“拂拭、“飞舞”,蜘蛛则是“爬”、“划动”、“扑”……

在现实生活中有各式各样珍贵的琥珀,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可以由上述条件推出其他琥珀的形成过程,如果加上自己的想象就会有一篇像课文一样的美文。所以我出示了一块镶有两只小昆虫的假琥珀,让孩子们编故事。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有个孩子说:从前有个天然形成的松树屋,屋里总有几只小昆虫在嬉戏。炎热的夏季来临,松树开始渗出香浓的松脂,一天两只小昆虫不幸被松脂裹住,刚好有陨石击中了树屋,松脂球随着大树埋入地下。经过漫长的年代化石形成了;还有个孩子说一天白蚁王国正在举行盛大的宴会,各地的白蚁纷至沓来。

不料松脂一滴滴落下挡住了它们的去路,白蚁们想搬开松脂,谁知却被松脂裹得更紧。其他白蚁看到兄弟们被困十分愤怒,于是群起而向肇祸的松树攻击,树被它们啃倒了,松脂球被砸入地底……几千年过去了,松脂球形成了化石。本次教学中我在阅读教学琥珀形成部分时把学生抓得过紧,没有让他们充分自学汇报,所以课堂显得沉闷,后来拓展练习时他们才兴奋起来。看来以后在此部分可以给学生提好要求再让他们充分自学讨论,相信效果会更好。

让一让教学反思篇6

?放小鸟》一文,叙述的是我放飞一只小鸟的事,课文通过描写“我”养小鸟与放归小鸟的经过,告诉人们鸟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爱护小鸟、让鸟自由飞翔在蓝天上。课堂上,我给孩子们创设了一定的生活情景,在一定的情景中让孩子们自由的发挥想象。特别是课文的`第二段,我让孩子们能充分的感悟到小鸟和鸟妈妈叫唤是彼此的思念,是妈妈焦急的心情。 这堂课上,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如:学生的朗读不够到位。孩子们的朗读不应该是技巧性的,而是在读懂课文内容后,充分感悟人物心理,或者充分理解课文含义的基础上通过读来抒发感情。

教学的重点处把握还显不足,课文第一段的二、三两句话,主要是阐述了我因为爱小鸟,看到小鸟伤心,不吃不喝而着急,理解的重点在我着急的原因上。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这个问题:我很着急,那是因为?孩子们能点到我所着急的原因,但却被我点到为止了,让学生充分的说,理解我爱小鸟,所以我很为小鸟担心。重点理解的部分似乎有些蜻蜓点水了,今后我要注意,把学生该理解一句话掌握的程度,做到心中有数,该重点理解的要让学生充分的叙说,让学生畅所欲言,在思考的过程中,理解课文的情况下再让孩子们练读。

课文最重要的部分,我决心放小鸟回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看看图中的男孩,为什么把自己喜欢的小鸟放飞了,却还那么高兴?孩子们回答的虽然正确,但如果孩子们多一些想法,多一些理解,也许能有更多丰富的想象空间,教学重点理解的部分,应该把课堂还给孩子们,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他们一定会更加明白爱小鸟就要给它自由,给它快乐。 我对小鸟的爱似乎在课文的教学中脱了节。因为爱小鸟,所以我很着急,因为爱小鸟,所以我要让小鸟和妈妈在一起,要放飞小鸟,“爱”字似乎贯穿着整篇课文,但从学生的回答中,在我的小结中,却有所忽略。

让一让教学反思篇7

本文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短篇小说。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内容上有两个重点:一是表现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二是赞颂穷人富于同情、热心助人的美德。课文里没有一句直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

学习本文,重点从环境和人物的心理、对话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深层研读,从而感受人物品质。让学生通过认真研读,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句子,体会穷人的高尚品质。抓住桑娜抱孤儿回家后复杂的心理活动以及桑娜与渔夫的对话这些内容组织学生深入研读。桑娜抱孤儿回家部分,重点研究“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个句子,联系上下文了解“这样做”的意义,从这种矛盾的心理中,体会桑娜的善良品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充分的朗读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语句,抓住“忐忑不安”,然后组织交流:桑娜在继续等待丈夫的时候想到了哪些?为什么会想到这些?通过讨论明确:由于桑娜家庭的贫穷,由于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所以才会有如此复杂的心理活动,同时明确:虽然桑娜的内心活动十分复杂,但是收养孤儿的.决心没有动摇。接着让学生再读读描写心理活动的语句,了解省略号的作用。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进一步体会桑娜的崇高品质。桑娜与渔夫的对话部分,则以读为主,在读中理解两处“沉默”的不同含义。通过朗读,读出两人不同的性格。

在学完课文后,让学生回顾所学,体会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再安排练笔,续写故事。

让一让教学反思篇8

【问题的提出】

自从参加了课改以后,总觉得教学的舞台变得开阔了,但是偶尔的碰壁,让我发现原来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击正向我们扑来,心里既兴奋又迷茫。兴奋的是传统教育的一些枷锁开始松脱,教师多了施展的空间。迷茫的是不知从何下手,害怕失败。怎样才能把握好新课标呢?一个多学期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实现平等、自主的师生关系,在一次又一次的情景创设当中,尊重学生,善于发现课堂上随时迸发出来的“火花”,把机会还给孩子们。

【案例描述】

1、仔细听:

“春雨的色彩”是一篇优美的课文,正当我踌躇满志地走进课室准备上课的时候,课室里的小脑袋瓜都耷拉着,早上的睡意使他们无精打采。于是我抛下准备好的教案,心里盘算着怎样上这节课。我打开收音机,播放了下雨的声音,孩子们一下子来劲儿了,都竖起了小耳朵。

“你听到了什么?”

“是下雨声!”

“沙沙的……”

“细细的……”

“它很开心……”

我乘胜追击:“春雨是什么颜色的呢?想知道吗?”

“想!”我知道我已经把他们的兴趣调动起来了,就说:“让我们走进春雨美丽的世界吧!”

2、喜欢读:

“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是学好语文的关键。那么怎样才能掀起读书的高潮呢?我采用了“自由读、表演读、比赛读、欣赏读”等方式,让孩子们读好书。

堂上,我把小燕子、麻雀、小黄莺的头饰拿了出来说:“谁来当这三只可爱的鸟儿,读读课文?”

孩子们都举起了小手“我来,我来……”俨然课室里的学生都变成了小鸟一样唧唧喳喳了。

我挑了三位学生带上头饰,其他学生都捂嘴笑。我说:“其他的同学可不能闲着啊,你们要当小医生来帮他们找毛病呢!”孩子们马上拿起了书。还没读完,已经有学生在嚷了:“小黄莺唱歌很好听,应该要读高点!……”“前面说它们在‘争论’,应该读快点。”……“我们应该有礼貌地向人家提醒,是吗?请你来当小老师来叫大家读读。”我说。那学生摇头晃脑地读了起来,大家都鼓起了掌,他尝到了成功的滋味,更加积极了。

就这样,大家在欢快的气氛中读完了课文。

3、自己学:

老师太多的讲解有时会让学生感到厌烦,为了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他们自学的能力,我们可以这样做:上课之前把握好课文总体,重复的段落就精讲一段,然后放手让学生去学。“春雨的色彩”这篇课文有三个自然段的结构都是差不多的,分别是小燕子、麻雀、小黄莺的争论。我一开始就给学生定下了学习的目标:“老师跟你们一起学习小燕子的话,剩下的麻雀、小黄莺的对话就交给你们自己学,行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行!”

看着他们自信的眼神我还是不放心,但总要放放手才行。于是,就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开始学了起来。他们有的同位讨论,有的拿起了铅笔在画,有的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

虽然学习效果可能不太理想,最后要老师疏导,但学生有了自主的机会,动手的权利,这是一个可贵的开始。

4、大胆说:

教学已经接近了尾声,下课零已经响起,孩子们却没有下课的意思,因为我们还在争论着“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的问题,孩子们的小手都举得高高的,有的`干脆站了起来。我于是点了那位差不多走了出位的学生,笑笑说:“你认为春雨的颜色是什么?”

“春雨是白色的。”

“为什么?为什么?”课室里像煮沸了似的,孩子们抢着把我要说的话都说了。

“因为春雨下到百合花上,它就变白了。”

“不对不对,春雨是没有颜色的,它是水……”

看着孩子们的思绪像泉水般涌出来,我不想把这珍贵的回答浪费,于是走了过去,摸摸那孩子的头,“你想象真丰富,虽然春雨本身是没有颜色的,但是它滋润了大地,让万物都充满了生机,变得五彩缤纷。所以春雨又是有颜色的,你说是吗?”

“是!”

“春雨的颜色是……”

于是孩子们又在争论了,“春雨是紫色的,它落到喇叭花上……”“是橙色的……”

虽然这堂课拖堂了,他们少了休息的时间,但如果我去阻止的话,孩子们就失去了飞翔的机会,少了想象的喜悦。

【教学随感】

新课标十分重视老师和学生的互动,开始由传统的教师主导一切的框框中走了出来。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当中,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了快乐、获得了发展。孩子的想象可能要比老师更丰富,换句话说,他们很可能是你的老师。当我们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应该“把自己当成孩子”,这并不是开开玩笑,而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承认,是师生的一种互动。我们要学会抓住课堂上的“闪光点”并加以引导,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学习,打开他们想象的大门,这比起以前硬塞知识要好得多。“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

通过这次尝试,我反思了自己教学上种种的不足,有时为了让学生学会知识,害怕一放手他们就会学不踏实,学不会,教学任务不能完成,就抱着旧的教学思想不放,让新课标的要求成了空中楼阁,不仅老师教得累,学生也学得苦。这次的尝试让我学会了快乐地学习语文的方法就是:让鸟儿展开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