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严治家心得体会5篇

时间:2023-03-15 作者:Trick

心得体会是可以把实践中的反思内容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书面表达,没有立意的心得体会是没有意义的,写心得体会也是为了给自己以及读者带去力量,以下是淘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以严治家心得体会5篇,供大家参考。

以严治家心得体会5篇

以严治家心得体会篇1

读完《清风传家》《严以治家》两本书,深深为25位英模党员的家风事迹所感动,也为24个反面典型家庭而惋惜。更加深刻理解了: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政治责任、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

?清风传家》中的25位英模党员,有科学家,有医生,有军人,有老师,有干部,职业不同、领域相异,家风确有相同之处,那就是好家风应有的特质。

对党忠诚。“我是党的干部,就应该听从组织的召唤,到艰苦的地方去。”深藏功名的老英雄张富清在事迹被报道后,仍在考虑着要怎么更多回报党、国家和人民。“我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我热爱党,热爱党的事业,我愿意为这人类最伟大的力量贡献出我的全部理想,不惜在必要时付出我的生命”!吴良镛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入党誓言。

热爱祖国。“愿将一生献宏谋。”在氢弹之父于敏的家,爱国是不变的主题。“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在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心中,国家事业第一位,家庭第二位,自己第三位。“祖国需要,我无论如何都要回来。”至诚报国的黄大年用生命证明了“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

一心为民。钟南山、张伯礼、顾方舟医者仁心护佑人民生命健康,于漪、高铭暄教书育人为国育才,朱彦夫、李保国、谢高华投身于脱贫攻坚致力于让乡亲们富起来,......,他们无愧于“人民英雄”“人民科学家”“人民教育家”“人民楷模”“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

严以律己。25位英模对自己严格,对家人“苛刻”。张富清为家人立规,前人不搭“捷径”,后备莫求“沾光”。在郭明义看来,房子可以不宽敞,但心一定要敞亮。高德荣始终坚持“不给别人一点送礼的由头,不让自己有半点腐败的念头”。在叶聪的家里,正面清单不设限多多益善,负面清单很明确:不能做的事情绝不能碰。韦昌进面对老战友的请求,情感归情感,原则归原则,作风的口子决不能开。

淡泊名利。冷静看待贡献,清醒面对荣誉。于敏只将自己看作科研事业的“千万分之一”。孙家栋评价自己是“一个合格的工程师”。顾方舟说自己“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做了一颗小小的糖丸”。吴文俊看清名利“不为获奖而工作,应为工作而获奖”。樊锦诗告诫儿子“人不是为物质、为金钱而活的”。

精神传家。好家风需要代际传承。英模们的好家风,都是以“精神”为载体,既继承祖辈,也传承后辈,一代一代传一代。《严以治家》中的24个反面典型家庭,起初也是有良好家风的,比如,杨玲玲的母亲一直教育她“我们吃的是公家的饭,要好好地为党工作”,易军的父亲曾因为一句党风不好的话用饭碗砸醒他,云光中家原本有着红色家风的传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好家风被抛在脑后,贪念战胜了理智,“物质”占了上风,一家人、整族人被坏家风所裹挟,奔向不归的迷途。可见,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最后,再让我们重温一下25位英模党员的名字:于敏、孙家栋、张富清、黄旭华、钟南山、吴文俊、顾方舟、程开甲、于漪、高铭暄、麦贤得、张伯礼、王有德、王继才、朱彦夫、李保国、高德荣、樊锦诗、吴良镛、韦昌进、叶聪、张飚、郭明义、谢高华、黄大年。向英模致敬,向他(她)们学习,见贤思齐、修身治家,树立传承良好家风。

以严治家心得体会篇2

——读《清风传家》《严以治家》家风建设读本心得体会

近日,我通过学习由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传部编著的修身齐家——《清风传家》和镜鉴警示——《严以治家》读本,认真领会“注重家风建设,引导党员、干部修身律己、廉洁齐家,培养现代文明人格”重要部署的深刻内涵,收获颇丰。读本通过深入挖掘25位英模党员在家风建设方面的先进事迹,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从中汲取人格力量、做家风建设的表率;通过深刻剖析近年查处的24个违纪违法典型案例,揭示腐化堕落与家风不正之间的深层关联,家风败坏的危害及根源,教育党员干部以案为鉴,过好家庭关、亲情关。

修身,好家风塑造坚定正直的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北宋名臣包拯在家训中写道:“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家训中则写道:“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训之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如此十许年,志趣自成。”可见,不同家族或许有着不同的家风、家训,但相同的是,在好家风、好家训的熏陶下长大的孩子,会继承先辈的意志,或敦厚纯善,或勇敢刚毅。好家风是他们刻进血脉的强大的信仰力量,将指引他们向上向善,永远坚定正直,立于不败。

齐家,好家风共建文明和谐社会。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道德养成的起点,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常说:“家和万事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好家风是家庭幸福、年轻人积极向上、老人老有所养,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基石。良好的家风对社会而言,是一种强大的道德力量,好的家风会带动好的社会风气。焦裕禄制定的“热爱劳动、艰苦朴素、不搞特殊化”三条家风,成为了焦家人的信条,更将“焦裕禄精神”投射到每一个人的心里,激励了众多的后来人。从一家有好家风到家家有好家风,形成家庭成员相亲相爱、邻里之间和睦团结的氛围,进而抵制歪风邪气,共建风清气正的社会。

兴国,好家风奠基民族伟大复兴。家风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幸福,还关系到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富强。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强,民族才能旺。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党员干部的家风建设则更不仅是一家之事,它代表着党和国家的形象,关系着人心向背,关系着党的生死存亡,更关系着社会稳定、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党员领导干部的良好家风能够为社会树立正面的榜样,反之,则会损坏党和国家的声誉。

?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将党员的家风建设写进了党内规范,旨在以家风建设推动党风政风建设。作为一名党员,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布局之下,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进一步严格要求身边人。让清风传家,清风传万家,清风传遍神州华夏,形成家风好,社风正,党风清,国风优的强大合力,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注入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

以严治家心得体会篇3

弹性思维,不管跌的再深,始终不要怀疑自己,年轻人机会多的是,但要懂得舍得的智慧。不管爬的再高,有得必有失,要懂得在高处当思来之不易,不能轻易挥霍无度。

一个人不管贫富,不能忽视知识的作用,但尽信书不如无书,许多事情需要汲取社会经验才能有所体现,有所提升。贫富,无非是运势好坏,与个人能力其实不全相关,不要怀疑自己的选择。但是成功不靠擦边球,机会来时,我们要赢就要赢的漂亮。

社会鱼龙混杂,对于朋友,伴侣的选择不可以貌取人,以穿着取人,一时的落魄不代表一辈子的落魄。一个人的品性,性格,不会简单的就凭借身外之物来判断。如果男朋友或者老公事业不顺,不能打击毁损,更不能弃之。而是应安贫乐道,努力营造温馨的氛围,促进交流和理解,一起寻找办法才能解决问题,好好教育下一代,家庭的和睦,夫妻的感情,孩子的健康成长不是用钱可以换来的。总之,始终相信,爱情,不是靠激情维系,哪怕没有了激情,相濡以沫也可以度过难关。友情,难得的是相互理解,互帮互助,朋友是一辈子的财富。

性格不容易改,但是可以控制自己情绪的开关,不要太把别人的话放在心上,容易产生不良情绪,懂得倾听。如果感觉不到来自对方的爱,需要及时交流和沟通。

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多看好书,好书的定义是适合自己的就是好书,趁着年轻,可以多学习,慢慢的就会发现自己喜欢的,然后坚持下去。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沉淀自己,发掘自己。

生活,是需要用心去体会的,不过分夸大寂寞这个词,孤独,是一份财富,非宁静勿以致远。未来有很多的可能,只要好好的走着,人生永远是我们想不到的精彩。

曾经沧海,悠悠往事,明天的明天。

以严治家心得体会篇4

最近,我通过学习中央纪委国家监察委员会宣传部编写的修身齐家——《清风传家》和镜鉴警示——《严以治家》读本,认真领会了重视家风建设,引导党员,干部修身律己,廉洁齐家,培养现代文明人格重要部署的深刻内涵,收获颇丰。读本通过深入挖掘25名英国模范党员在家庭作风建设方面的先进事迹,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从中汲取人格力量,以身作则;通过对近年来查处的24起典型违纪违法案件的深入分析,揭示了腐败与家庭作风不正之间的深层关系,以及家庭作风破坏的危害和根源,教育党员干部以案为鉴,过好家庭关系和家庭关系。

修身养性,好家风塑造坚定正直的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堂课,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儿童从牙牙学语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北宋名臣包拯在家训中写道: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回本家;死后,不得葬于大陵。非吾子孙不从吾志。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家训写道:后生才锐者,最易坏。如果有,父兄当以为忧,不能为喜也。一定要经常加简束,让熟读经学,训之以宽厚恭谨,不要让浮薄者游览。这多年来,志趣自成。可以看出,不同的家庭可能有不同的家庭作风和家庭训练,但同样的是,在好的家庭作风和好的家庭训练中。

      下长大的孩子,会继承先辈的意志,或敦厚纯善,或勇敢刚毅。好家风是他们刻进血脉的强大的信仰力量,将指引他们向上向善,永远坚定正直,立于不败。

      齐家,好家风共建文明和谐社会。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道德养成的起点,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常说:“家和万事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好家风是家庭幸福、年轻人积极向上、老人老有所养,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基石。良好的家风对社会而言,是一种强大的道德力量,好的家风会带动好的社会风气。焦裕禄制定的“热爱劳动、艰苦朴素、不搞特殊化”三条家风,成为了焦家人的信条,更将“焦裕禄精神”投射到每一个人的心里,激励了众多的后来人。从一家有好家风到家家有好家风,形成家庭成员相亲相爱、邻里之间和睦团结的氛围,进而抵制歪风邪气,共建风清气正的社会。

      兴国,好家风奠基民族伟大复兴。家风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幸福,还关系到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富强。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强,民族才能旺。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党员干部的家风建设则更不仅是一家之事,它代表着党和国家的形象,关系着人心向背,关系着党的生死存亡,更关系着社会稳定、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党员领导干部的良好家风能够为社会树立正面的榜样,反之,则会损坏党和国家的声誉。

      《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将党员的家风建设写进了党内规范,旨在以家风建设推动党风政风建设。作为一名党员,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布局之下,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进一步严格要求身边人。让清风传家,清风传万家,清风传遍神州华夏,形成家风好,社风正,党风清,国风优的强大合力,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注入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

以严治家心得体会篇5

?清风传家》《严以治家》两本书从两个完全相反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家风对个人的影响,读完让人感慨又唏嘘。好的家教、家风可以不断的给予家庭成员养分和力量,是港湾、是加油站;

坏的家教、家风则像一个渐渐腐蚀的水果,不可避免的带领一家人逐步走向堕落。无论是以一名法律育人者的身份,还是一名家长、家庭成员的身份,我们都有必要好好品读这两本书。尤其是《清风传家》,其中每一位英模党员的家庭故事都带给我们启迪,值得我们细细体味。

在我看来,优良的家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父母要给予子女足够的爱。所谓足够,评判标准不只是时间的长短,更是质量的优劣;

所谓爱,并不简单是物理上的陪伴,更包括精神上的引领。书中的英模党员们大多事业忙碌,不能像普通父母一样时刻在子女身边,但他们有自己爱子女的方式。新中国刑法学的主要奠基者和开拓者高铭暄每天回家之后都会下厨炒一个菜,素炒年糕、红烧平鱼被儿子赞不绝口。“糖丸之父”顾方舟经常给子女写字条、写信,字里行间既有对日常生活、学业的关心,也有对子女做人做事的谆谆教诲。数学界泰斗吴文俊经常和儿子一起观看《百家讲坛》节目,并不时交流“观后感”。建筑大家吴良镛每天伏案工作的背影是儿子吴晨儿时脑海中最深刻的记忆,这样的场景潜移默化影响着吴晨,他最终也从事了建筑业,并因此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的称号。

其次,家庭要有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氛围,所谓不为物欲所惑,不为权势所屈,不为利害所移。一个家庭可以物质不富足,但只要精神上富足了,也可以很温暖、很幸福。氢弹之父于敏一家生活极其简朴,他认为学术科研只需要“一张安静的书桌”,有了这张书桌,他的内心就会圆满、坚定、强大。受他影响,子女们也认为平凡、安静、专注的做自己想做的事就是幸福生活的真谛。守护海岛三十年如一日的王继才夫妇,常年过着没电、没信息、需要自己下海捕食牡蛎海螺才能吃饱的日子,但他们从没有动摇过守岛的信念,“岛虽小,但它是祖国的东门,我必须每天为她插上国旗”。他们的信仰也传承给了儿子,研究生毕业的儿子义无反顾的选择了加入海警部队,和父母一起继续守护祖国海疆的五星红旗。

再次,父母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润物无声。对此,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说的好“关于家风,我想了想,无非是把自己管住,想让孩子怎么做,大人得首先做到。”樊锦诗是敦煌研究院院长,丈夫也是莫高窟负责人,想带人参观敦煌莫高窟洞窟是轻而易举的事,但每逢亲朋好友来敦煌,她都坚持让他们凭票跟随游客一起游览,而非“特殊待遇”。抗疫人民英雄张伯礼虽然身兼数职,但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每周出诊。同样身兼两个医院院区工作的儿子张磊曾一度觉得太忙想把门诊停掉,张伯礼严肃地告诫他“一个大夫更重要的身份是大夫,而不是领导,时间再紧也必须坚持出诊。” 父子二人在抗击非典、抗击新冠疫情这两次国家重大疫情防控一线中并肩作战,完美地诠释了何为“既为父、亦为师、亦为战友”的家庭完美组合。

最后,父母要有开明、包容,不急功近利的胸怀。这也是我认为现代父母最需要培养的品质。可能是因为年龄相仿,1979年出生的叶聪的故事让我很有共鸣。在载人深潜领域颇有建树的叶聪,小时候就是个舰船迷,这和喜欢文学的父亲的爱好完全不同,但父亲从未干涉叶聪的爱好,在宽松的家庭氛围中,儿时的爱好生根发芽。叶聪选择的就业方向载人深潜,可以说非常冷门,甚至一片空白,但是叶聪的家人毫无质疑的赞成。叶聪感慨,家人无条件的支持让他更加明确,人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读到这里,不禁为叶聪父母的睿智叫好。包容的家庭气质在叶聪身上也体现的非常明显,这对于“蛟龙”号团队披荆斩棘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蛟龙”号从无到有,中间经历的挫折和失败数不胜数。一次又一次地推倒重来,给整个团队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和焦虑。“幸好我是个佛系的人,从小父母给我的空间很大,从性格上来说我很心宽,面对困难能尽量保持宽松的心态,也相信总会有办法解决。”理解包容与激励对科研工作很重要,只有这样,才敢于探索、敢于求新求变,敢于打破思维定式,实现新的突破。叶聪父母的做法真的值得现在越来越多焦虑的父母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