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个人思想觉悟的关键在于多思考,写心得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不一样的看法是值得被记录的,这时候写一篇心得就是最直接的方式,以下是淘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狼来了故事心得体会推荐5篇,供大家参考。
狼来了故事心得体会篇1
这学期,我读了《大禹治水》这个故事,故事讲得是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的洪水,大禹从以往治水的失败中吸取教训,改变了“赌”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了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常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家庭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
读完《大禹治水》这个故事,使我深深懂得了许多道理。“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努力、勤奋、刻苦,一定能取得好成绩。所以我要努力学习,长大后用自己的智慧报效社会,报效祖国。
我觉得大禹很多地方值得我学习:
狼来了故事心得体会篇2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幸福,同样,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不幸;我想过埋怨别人,想过叛逆,可最终的结果如何,没有人会为我的过失买单,我只能自己摸索着前进。
寒假无聊,就想着读几本书,上网搜了很多适合女孩子读的书,最后决定先看《撒哈拉的故事》,不仅仅因为豆瓣对它的评分是9.3,还因为推荐的书里面我仅有《撒哈拉的故事》。
实际上这本书我上初中的时候就看过,当时印象最深的是哑奴,看的时候不知道流了多少眼泪;现在看这本书,又有了不同的看法。
现在的我读《撒哈拉的故事》,看的是三毛的生活和她对生活的热爱,在物质缺乏的沙漠里,三毛利用妈妈航空从中国寄过来的部分特产做着各种美味,把粉丝换作“雨”,开着吸引同事的“中国饭店”;沙漠的生活,不同与正常的生活,对三毛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考验,但三毛终究把生活过得美好起来。三毛和荷西的家是在坟场区的一大片垃圾场附近,起初三毛称之为“房子”,这个房子里有两个大小不一的房间、有一个四张报纸平铺起来大小的厨房、有一个带白浴缸的浴室和一个公用天台。三毛在《白手起家》中是这样说道“这个房子其实不必走路,站在大洞洞下看看就一目了然了。”房子是租来的,但生活是自己的。三毛解决了民生问题后,开始着手于对“房子”的'布置,沙漠的东西贵的让三毛灰心,购买了基础生活起居用品后,不敢再买下去,虽购置了一些东西,但不太大的家看得见的东西也只是地上铺满的席子。这样的家,三毛是不喜欢的,只是结婚的事被公告后,那个家,便成了一个离不开的地方。沙漠现实生活的枯燥和艰苦,都需要三毛独自去面对,忙于生计的荷西只能到了周末才回到那个家来陪伴她。
?撒哈拉的故事》是三毛中期的作品,即是三毛与荷西结婚后,居住在撒哈拉沙漠的期间,这本书记叙的是三毛和荷西生活在沙漠中的所见所闻、所经所感;每一篇文章,每一个细节,都在叙说着他们在撒哈拉的点点滴滴。《撒哈拉的故事》收录了《沙漠中的饭店》、《结婚记》、《悬壶济世》、……等17篇文章和附录:《回乡小笺》、《尘缘》,以及三毛与家人的书信。
?观浴记》看着让人恶心到呕,沙漠上的澡堂,用很少的水,冲一遍,然后用石头刮(而不是搓),一直刮到黑浆一样的污水从颈部头部流到,怀里的孩子还在污水中吸着奶水!
?哑奴》是我印象最深的一篇,记录了她眼中的一名撒哈拉奴隶。由于出身的关系,奴隶只能终生为奴,世代为奴。他们自己改变不了身份,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而三毛对这一切无法熟视无睹,努力为他抗争和呼告,可是连她自己也知道,她不可能改变这一制度。
她写到:“哑奴呆呆地望了一会天,比比自己的肤色,叹了一口气,过了一会儿,他又笑了,对我们指指他的心,再指指天上的小鸟,又做了一个飞翔的动作。我知道,他是在说,我的身体虽不自由,但是我的心是自由的……”
越长大越孤单,不管怎样,随心所欲是不可能的;只能且行且珍惜,慢慢走,慢慢看。
狼来了故事心得体会篇3
从孩子上一年级开始,胡老师便组织开展家长和孩子共读一本书的活动。第一本共读的故事书是《木偶奇遇记》。那时孩子才刚刚接触拼音,识字量也少得可怜。老师规定每天至少15分钟的阅读时间。于是,我跑到书店挑了一本注音版的彩绘《木偶奇遇记》。在每天孩子睡觉前,我读15分钟的故事给她听。一本《木偶奇遇记》前后花了大半个月的时间才读完。虽然故事精彩有趣,但并不能引起孩子的共鸣,她只记住了撒谎的孩子鼻子是要变长的。当我和孩子把《木偶奇遇记》一遍读完之后,她再也不愿意听这本故事了。每天15分钟的亲子阅读,似乎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顺利。后来回想起来,我当时挑选的书其实是有很大问题的,这本书虽然印刷精美,可因为翻译的缘故,书中有不少长句并没有很好地进行汉化处理,让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听懂故事是有一定困难的。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帮孩子挑书时有意识地回避外国经典著作,陆陆续续买回了《小巴掌童话》、《小猪唏哩呼噜》、《下次开船港》、《胡子伯伯》、《没头脑和不高兴》等一系列国内儿童文学作家的作品,有的故事她很喜欢听,让我反反复复地读,而有的故事,她听过一次就不再听了。让孩子能自己捧着书阅读更是天方夜谭了。
直到有一天,我买回了伊恩的绘本《奥利薇》。故事主要讲,奥莉薇是一只小猪,她擅长很多事情,要说最拿手的一件事就是把人累昏,甚至常常把自己也累昏!她会涂妈妈的口红、穿上妈妈的高跟鞋照镜子,还会吓弟弟。要是出门,她还会把所有的衣服都拿出来穿一遍。晴天妈妈会带她去海边,她会把自己晒成一条大热狗;而下雨天,她则会去参观博物馆。她喜欢直直走到德加的《芭蕾排演》面前,那是她最喜欢的一幅画,她幻想自己有一天也能成为一名芭蕾舞演员。不过有一张画她老是搞不懂,就是波拉克的《秋天的韵律30号》,她对妈妈说,这样的画,我大概只要五分钟,就可以画一幅一模一样的。回到家里,她就真的在墙上画了起来……
薄薄的绘本只有那么几页,书中反复出现的那只小猪深深地吸引住了孩子。她第一次自己捧着书反反复复地看,边看还边哈哈地笑出声来,她说自己有些地方很像奥利薇。我意识到,当初选择的那些童书并不是不好,只是还不适合我的孩子来阅读。接上来我选购的书都盯住了绘本,宫西达也的《霸王龙》系列,《很饿很饿的毛毛虫》、《逃家小兔》、《谁要一只便宜的犀》……色彩斑斓的画面,充满童趣的语言,意料之外的结局,把孩子的目光紧紧地锁住。买回来的绘本,孩子愿意看了再看,读了再读,甚至还主动提出:妈妈,我们该买书了!
当孩子进入三年级之后,她主动放弃了绘本阅读,主动捧起了早些年给她买的那些童书,如《小巴掌童话》、《没头脑和不高兴》等。有了两年绘本阅读的铺垫,她能静静地捧着书阅读。因为一年级时,这些故事我都曾经读给她听过,还有些印象在,她读起来并不费力。
接下来的几年时间中,我陪着孩子先后阅读了《窗边的小豆豆》、《爱的教育》、《笨狼的学校生活》、《沈石溪系列动物小说》等几十本书。在共同阅读的时光中,我重新拾起了童年的点滴往事,也让孩子爱上阅读,乐于阅读,迷恋阅读。
亲子共读,让我和孩子有了一份淡然的心态。阅读的目的不是为了作文的高分,也不是为了试卷的高分。阅读是一种积淀,阅读量的增长会使写作能力自然而然地提高,阅读能力的提高同样会使数学等科目成绩的提高。亲子阅读促进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对孩子的心理、情绪、社会交往等健康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甚至能影响孩子的人生。
亲子共读的时光,从最初我追着孩子要读故事给她听,到孩子催着我朗读故事给她听,再到她愿意读故事给我听,到现在我俩一起在书房,各读一本书,偶尔停下来交流阅读的心得感悟。这样的时间,虽然无声,却温暖而美好。这样的时间,虽然无声,却只听见花儿开放的声音。
狼来了故事心得体会篇4
编者按:中国百村调查是一个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者共同合作、携手参与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平台,更是一项长期的、具有非常重要价值的工作。本文根据罗新远教授在2022年5月21日大关中城市智库读书会(第三期)
分享主题:《周礼村落》的故事——礼乐文明与乡村现代化
整理而成!
?中国百村调查·周礼村落》是中国百村经济社会调查项目的成果之一。这一成果是罗新远教授带领西北政法大学的20多位学者经过两年多的田野调查基础上完成的。其主要观点和内容简要如下:
样本选取的地域典型性的意义
?中国百村调查·周礼村落》选取周原大地上的村落作为中国百村经济社会调查的样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周礼村落》是西北地区目前为止唯一作为中国百村调查样本的村落。周原分布在今陕西境内,西起汧河左岸,东濒漆水河,北倚岐山,南至渭河,包括今天风翔、岐山、扶风、武功四县大部分和陈仓区、眉县、乾县、永寿三县一区的小部分。生活在周原大地的村民深受周文化的熏陶和洗礼,世世代代耳濡目染礼乐文明,至今仍然保留着浓郁而独特的周文化特征。对当代周原村落田野调查,对村民的文化心理、身份认同及文化特征的调查,对人们重新认识周代的礼乐文化特征,进而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本初形态和精神基因,具有重要价值。
对费孝通的“礼治”观点的正本溯源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分析中国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时说:乡土社会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多处提到“礼”“礼治”“礼治秩序”“礼俗社会”,并未言明“礼”根源何在?本书试图通过分析周礼的村落社会,探讨礼治文化的的本初根源。周文化是以周礼为要义,周礼乃周公思想的核心,周公思想又以周易为根本。通过对周礼村落深入细致的研究,试图回答费孝通未说明“礼”从何而来?从何而始的问题?《周礼村落》通过田野调查,追根溯源,将费孝通先生之“礼”与“周礼”相联系,将费孝通的“礼治秩序”“礼俗社会”向前延伸了三千年。《周礼村落》展示了周礼村落社会深受周文化熏陶和洗礼,世世代代耳濡目染礼乐文明,养成周原村民“洁静精微”、“恭俭庄敬”的生活态度,对我们认识周文化的礼乐文明特征,进而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原始形态和精神基因具有重要价值。《周礼村落》一书生动描述了礼乐文化在乡土社会中的具体表现和实际功能,这对推进乡村社会研究的深化无疑也有重要启示。
《周礼村落》研究的两条主线
?周礼村落》研究的主线有两条;一条是以周礼村落社会周文化的传承为主线;另一条主线是以岐山开展民俗旅游20年多年以来经济社会变迁的历程贯穿始终。《周礼村落》主要研究的是关中西部地区受周文化影响较为深远的周礼村落社会。研究选取关中平原西部的岐山县北郭村和堰河村两个典型村作为周礼村落的原型,辅之以关中地区的百村调查资料进行了对比性的比较研究。
?周礼村落》的内容结构先以周礼村落概况、周民遗风犹存的文化特色、周礼的嬗变与当代地域文化特征入手,基于周礼的村落的历史沿革分析了村落的区位条件和资源条件,阐述了村落民俗旅游的发展状况和简单介绍了村落的风土人情。其次依托周文化浓郁的遗风叙述了周文化对民俗文化的影响以及周文化的特征与传承。此外对于当代周文化发生的嬗变分析了其背后的文化演变过程和研究了市场经济与文化演变,最后以乡土文化的失落与重建结尾。再从周礼村落民俗旅游业发展主线和周文化传承出发,对周礼村落的经济结构与产业发展、变革社会中的周礼村家庭、周礼村落的社会结构进行了研究,研究者发现了周礼村落民俗旅游业的发展变迁历程和农业经营的新方式,认为村庄经济发展的关键是产业振兴,完整的产业体系和主导产业是村庄开发的根基。研究还分析了家庭结构与模式的变迁及其社会根源,继而论述了家庭互动中的周礼文化辐射及其传承,家庭经营从传统的农业向非农化转型。论述了从同质走向异质的村庄结构,分别从群体结构、组织结构、边界的变化加以叙述,认为要关注的就是如何在激烈的社会结构变迁中找到社会治理的逻辑与方法。
沿着民俗旅游的主线,研究者对民俗旅游与村庄管理制度变迁、民俗旅游与土地流转、民俗旅游与劳动力转移、民俗旅游与社会事业发展、民俗旅游带动下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研究和实地调查。研究者先从民俗旅游开发前的村庄管理制度入手寻找契机,对村民自治中的农民政治参与问题进行了研究。还分别从土地流转与乡村民俗旅游、土地资源利用特征及制度变迁、民俗旅游业的发展对土地利用影响及民俗旅游业发展与土地流转供求均衡关系四方面描述分析了周礼村落的土地流转与民俗旅游业发展。以及着重分析周礼北村劳动力的转移模式即:向外转移、向内转移与内部转移,并指出民俗旅游带动周礼北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障碍。沿着民俗旅游主线还分析了社会事业的变迁。从北郭村的乡村空间样态到周礼村落的人力资本投资与教育事业的发展,最后研究者发现周礼村落的社会保障体系在日益完善。最后以各项基础设施要素为线索,从历史的视角再现了周原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和演变,侧面展现了中国西部农村社会生活的演变逻辑和整个社会的发展变迁,最后研究者对周礼的村落向何处去进行了深入思考!
周礼村落今日之情状乃是数千年周礼人文化成之结果。如果从文化功能的角度来看,文化包括物质、精神、习惯、风俗、语言、社会组织、制度等方方面面。依此文化的定义,《周礼村落》各章所言都是文化的某一方面。书中每章都是从文化功能的不同角度剖析了周礼村落的社会政治经济现象。因此,可以说,周文化的传承是贯穿《周礼村落》一书的一条主线。
周礼村落是陕西最早开始民俗旅游的原生态村落。因其开陕西乡村民俗旅游风气之先,有“陕西民俗旅游第一村”的美誉。岐山民俗旅游二十年的发展,产生了强烈的“溢出效应”,使得陕西的民俗旅游方兴未艾。以周文化为依托发展民俗旅游的发展历程是贯穿《周礼村落》一书的另一主线。两条主线一暗一明,交相辉映、相映成趣。
文化传承、价值引领与市场经济的矛盾冲突、乡村现代化的方向
?周礼村落》沿着周礼村落对周文化的传承和以周文化遗存为依托的民俗旅游业发展两条主线展开论述,既生动描述了20年来旅游事业的发展历程,更深人揭示了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出现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农耕文化与市场经济的矛盾和冲突,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周礼村落的深刻影响。该书根据调查资料指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推进,传统文化也受到一定的冲击,周礼村落的文化观念也发生着变化,但由于传统文化在这里积淀较深生命力较强,所以人们能够把由市场经济形成的利益观念和由周文化传承的道德意识结合起来,形成“功”“利”与“德”“礼”相融合的价值观念。这是对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优秀传统文化之积极作用的有益探索。
尽管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对人们原有文化观念产生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利益的诉求,对固有礼仪文明观念产生了解构,导致农村中人情关系淡薄,干任何事都必须付出劳动报酬,从而造成传统的亚细亚生产生活方式的式微。但由于其社会成员仍是由宗亲成员构成,长幼尊卑、邻里守望相助的传统观念并没有被根本性颠覆,而是传统伦理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成为人们的思想观念主流,周礼文化仍血脉延续。特别是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农家乐经济和电商经济日新月异,实体旅游文化蓬勃发展的态势,给广大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推动他们回归传统文化,提高礼仪文明素养。传统文化精华的礼仪文化及其程序文明,已成为乡村旅游文化战略中一种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抵消掉片面追求市场经济效益带给传统礼仪文明的文化冲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周礼村落,既有传承又有变迁的图景。村民将生活方式、经营方式、思维方式与市场经济融合,探索了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乡村振兴之路。
乡村振兴战略、乡村现代化应从四个维度着力
城市和工业问题貌似复杂,其实相对简单;而农村和农业问题看似简单,但却在实际工作当中相当复杂,其原因就在于组织化程度高低不同,以及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决策、信息传导机制存在明显差异。要想解决好乡村问题,需要依靠四种力量,即政府—市场—文化—社会四维一体协同推进。《周礼村落》采用了政府一市场ー社会-文化四位一体的分析框架,以及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历史学、文化人类学、法学、政治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四维分析框架和多学科方法,使周礼村落这一复杂的社会机体的诸多方面构成要素及其性质、特征,得以充分展现,从而使读者获得较全面、较丰富的认识。同时,也对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诸方面思考和探索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路径。
政府、市场和社会、文化的作用是互补的,政府、市场、社会、文化四维犹如四根擎天巨柱,相互协调起到社会稳定器的作用。岐山民俗旅游发展的初期是依靠政府引导推动,继而激发村民的积极性,依靠民间和市场的力量逐步发展到今天。我们对村民调查的结果显示,71.8%的村民首要关心的问题是就业和生计。就业和生计的解决必须依靠市场和企业的力量。市场力量的介入使得市场规则凌驾于社会规则之上,使得传统的文化习俗、习惯等受到挑战,使得乡村社会出现了许多新问题。社会规则、文化的力量对市场规则的反作用和价值引领作用日益显现,以“礼文化”为特征的乡村文化旅游持续发热和发展繁荣,特别是实施精准扶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今天,反思周礼文化对于村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让我们能够看到乡村礼仪文化的另一面。周礼文化演变发展为一种村民传承、创造和享用的生产生活文化,成为周礼村落的发展主脉,继而成为观察中华传统文化的微观样本。在“政府——市场——社会——文化”四位一体的社会管理体制中,周礼文化正带动乡村经济,由传统的精耕农业自然经济形态,转化成家庭民俗旅游的市场经济形态。从而使得乡村经济形态,以经济为体,以文化为魂,让人们产生心灵的共鸣,并通过体验农业文明,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让人们在汹涌澎湃的城市化进程中,记得住乡情,留得住乡愁。
乡村民俗旅游要以文化为底蕴,如果没有文化底蕴作支撑,就如同建在沙漠之中的大厦,随时都有可能坍塌。任何粗制滥造、缺乏文化底蕴的“古镇”都将是没有生命力的。乡村民俗旅游要吸纳当地村民的广泛参与,才能持久地坚持下去。任何排斥当地原着村民的旅游项目也是不会长久的。社会组织的力量不可小觑,它可以有机协调政府的力量、市场的力量和文化的力量,更便捷、高效、低成本地推进乡村建设和治理,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乡村民俗旅游,如果仅依靠政府的强势推进,只会产生巨大的“挤出效应”,挤出民间资本,挤压市场和社会组织的作用空间。但是也不要忽视政府在扫黑除恶中的巨大作用。一旦不良和邪恶势力控制或挟持基层组织,无论市场、文化、社会都会束手无策。无论精准扶贫,还是乡村振兴都需要政府—市场—文化—社会四个方面的力量共同发力、协同推进。只有如此,乡村基层工作才能事半功倍。这是本书采用的分析框架和逻辑结构,也是本书反复申明告诫的乡村工作要旨。
应运而生的《周礼村落》与理论实践
2015年课题组开始田野调查到2018年1月《周礼村落》正式出版,适逢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号召。作为党的十九大后第一本乡村研究的学术专着,2018年6月半年之内第三次印刷。目前2019年3月已第四次印刷。《周礼村落》因而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践的指导范本。正像中国百村经济社会调查特别强调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者共同合作、携手推进乡村现代化的本初愿望,陕西旅游集团在周礼村落投资6.78亿元的中国·周原景区于2018年7月18日盛大开园。《周礼村落》为中国·周原景区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与指导。《周礼村落》宛如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中国·周原景区的文化内涵与《周礼村落》一书实践与理论高度契合,为弘扬周文化鼓与呼,使凤鸣岐山、周礼故乡的故事不胫而走。
适逢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的强劲东风,又借文化自信的张力,《周礼村落》作为一部特色鲜明的田野社会调查的新着和探究乡土中国礼俗社会的拙作,一经出版,承蒙各方厚爱,使课题组始料未及的。
编辑:媛媛
狼来了故事心得体会篇5
家风是什么?我理解,家风是一个家庭世代传承的道德行为规范,它有时就是一些普普通通的语言或日常生活习惯,它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净化着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心灵,它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母亲的言传身教影响人的一生。孟母的贤德成就了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孟子,岳母刺字“精忠报国”成就了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岳飞,当代“福尔摩斯”李昌钰的母亲,以一己之力培养了13个博士。难怪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与其说是操纵在掌权者手中,不如说掌握在母亲的手中。”
我到省厅信访处工作后,遇到过不少生活陷入困境而又爱慕难助的信访人,他们的遭遇或多或少与母亲的教育有关:x镇雄县的马某,因口角与人结怨多年,把丈夫和三个儿子都卷入了纷争,现在丈夫和儿子伤的伤,残的残,家里没有了劳动力,马某长年带儿子告状、上访,
家庭彻底陷入困境。安宁市的李某,38岁,为3岁外孙的落户问题来访,我好奇于她和我同龄,竟已当外婆。在接访中了解到:她20岁非婚生女,独自将女儿抚养至14岁,因缺少良好的家风传承教育,性情顽劣的女儿离家出走,15岁时回家生下了这个孩子,至今无法落户。
俗话说“妻贤夫祸少”、“母慈子孝”,什么样的母亲养育什么样的孩子,母亲缺乏修养,孩子易流于粗俗;母亲温婉贤淑孩子通常绅士乘风;母亲优雅智慧孩子必定谦逊有礼…其实家风不只在名门望族,每一个普通的家庭都有之,每一位普通的母亲都是家风培树和传承的关键角色。
我不禁想起了我的母亲。我的母亲只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没有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故事,但她却用“勤劳”、“孝顺”的家风为我们家庭传承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母亲总是忙忙碌碌,家里总是干干净净。只要一有脏衣服,母亲马上就手洗,有时看着一大盆的脏衣服,我会抱怨说:这要洗到什么时候啊?母亲边洗边说“你外婆有句老话说‘勤脚快手懒眼睛’,看起来多,动起也就快了!”洗完衣服母亲又忙着打扫卫生、做饭洗碗,晚上还给我们织毛衣,有时织到打盹,手还不停,我说:“妈,您忙了一天,歇着吧,别累着!”母亲睁开眼边织边念叨说:“你外婆还有句话说‘力气是个怪,今天使了明天在’,累不着,睡一觉就好。”
我工作那年,爷爷生病住院,母亲每天做饭、炖汤,再转几趟公交车送到医院去喂爷爷吃饭,给爷爷擦背、洗脚、修指甲。爷爷临终时拉着母亲的手,满怀感激地看着我,颤颤巍巍地说了三个字:“好—女—儿”。我懂得爷爷的意思,哽咽着连连点头,想要告诉爷爷,我已耳濡目染了母亲的“勤劳”和“孝顺”,一定把它传承为我们的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