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教案应该考虑到不同学生的需求,教案应该充分考虑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下面是淘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大班科学青蛙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大班科学青蛙教案篇1
一、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活动初步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
2、在了解青蛙的过程中激发幼儿保护青蛙的情感
二、活动准备:制作好的青蛙成长过程卡片、音乐
三、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兴趣:
师:你们听,谁来了?
(二)、经验再现:
1、哎,你们知道小青蛙小时候是谁吗?
2、小蝌蚪长的什么样子?(黑黑的身体、大大的脑袋、细细的尾巴)
3、小青蛙长的又是什么样子呢?(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露出白肚皮、四条腿)
(三)、欣赏故事:
1、真奇怪,小蝌蚪和小青蛙长的一点都不像,那小蝌蚪是怎么样变成青蛙的呢?
2、幼自由交流
3、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一起来听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小蝌蚪找妈妈》。
4、讨论交流:
5、幼为蝌蚪成长卡排队,师巡回指导(着重指导一组)
(四)、游戏巩固:
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吧!游戏的名字就叫“蝌蚪变青蛙”。
四、活动反思:
总的来说:“蝌蚪变青蛙”这个活动设计,来源于幼儿生活中的一个兴奋点,并且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始终处于自主积极的状态,随着从蝌蚪变青蛙的全过程的观察积累,孩子们掌握了最直接的经验,他们对青蛙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了,幼儿在自由探索、相互学习中发现了一些青蛙的秘密。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着问题:在让幼儿根据已有经验排列小青蛙的生长过程中,孩子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排列出了多种不同的顺序,而且每一种排法都体现出了幼儿的智慧,不管幼儿的答案怎样,都是他们观察、发现和想象所得,这一过程才是最重要的,我应该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
大班科学青蛙教案篇2
?教案准备】
范例、剪刀、浆糊、蜡光纸、录音机和故事带。
?教案过程】
一、猜谜游戏。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喜欢)老师说一个谜语大家猜一猜是什么小动物?请听:“水边有个歌唱家,一天到晚呱呱呱,身上披着绿大衣,伸出舌头把虫抓。”(青蛙)对了。青蛙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现在我们就扮成可爱的小青蛙,到池塘边做游戏好不好?(幼儿听音乐作模仿动作进教室)
2、请幼儿说出青蛙的生活习性和特征。
(绿色身体,两只大眼睛,四条腿,一张大嘴巴,生活在池塘边,天天捕捉害虫,是人类的好朋友。)
二、示范讲解。
1、教师出示范例“青蛙”并告诉幼儿剪纸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一种形式。今天我们学习对称纹样剪纸法。
2、教师按步骤示范讲解剪青蛙。
(1)与幼儿共同讨论这个剪纸青蛙的特点。(对称)
(2)提问:对称图形应该怎样折纸。(对边折)
(3)为了更好的把握住青蛙的形象特征,在剪纸前,先将青蛙用笔轻轻的勾出来,然后再用剪刀依据轮廓线剪下。
(4)最后剪出眼睛、背部与腿部镂空部位。要重点讲解,多次示范。(先整体在部分)。
三、实践操作。
1、灵活幼儿手指,做手指操。
2、幼儿与老师一起念儿歌:小剪刀,手中拿,卡嚓卡嚓剪青蛙,先折纸,在划线,按照轮廓细细剪,剪个青蛙蹦水中,呱呱呱呱捉害虫!
3、教师提出要求:幼儿选择图案剪纸;保持桌面地面的清洁,注意安全。
4、幼儿剪纸,教师巡回指导。
四、欣赏联想。
1、小朋友们,你们想一想,青蛙小时候是什么样子的。
(大脑袋,小尾巴,青蛙小时候叫蝌蚪)
2、听故事《小蝌蚪找妈妈》
五、品德教育:小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我们小朋友要爱护青蛙,保护青蛙。
六、情景游戏,欢乐的池塘。
幼儿动手用作品在大白纸上布置出小蝌蚪找妈妈情景图。幼儿扮成可爱得小青蛙在欢乐的池塘里嬉戏,玩耍,捉虫等。教案自然结束。
关于教案里小蝌蚪找妈妈故事的感慨:
小蝌蚪找妈妈故事图片
在《小蝌蚪找妈妈》里,我们可以见识到作者是怎样教育孩子的:一个科普故事,也能讲得这么动听,这么韵味悠长。用今天图画书的理论术语来说,《小蝌蚪找妈妈》这个科普故事,却可以定义为一本“关于爱”的图画书,看,小蝌蚪们在找妈妈的过程之中,闹出了多少笑话,又遇到了多少艰难险阻啊。虽然我们把它与《猜猜我有多爱你》等书去类比会显得有些牵强,但当青蛙妈妈出现,小蝌蚪们拥入妈妈怀中的瞬间,我们还是能分明感到妈妈和宝宝之间那无法言传的情感。
当然,我们现在给孩子读这本《小蝌蚪找妈妈》,并不纯粹是因为这个“爱”的主题,西方这类好书太多了,当然也不是因为书里面的科学知识。真正让我们从小就对《小蝌蚪找妈妈》百看不厌、到现在还念念不忘并且执意要和孩子们分享的原因,是这本书无比美丽、无比雅致的画面———它传达出来的不仅仅是童心,还有我们国家几千年来对美的领悟,这些东西无需言说就可以直接指向我们的心灵,这种对美的感悟也通过这样的画面直接种在了我们的心上。
大班科学青蛙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认识蝌蚪和青蛙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在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和讨论,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
3、有保护青蛙的意识,知道青蛙是我们的朋友。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人手一册,铅笔人手一支。
2、青蛙生长图片一套。
3、玻璃缸里养了许多小蝌蚪。
活动过程:
一、音乐活动:小蝌蚪。
1、教师:这是什么?小蝌蚪在水利干什么呢?
2、教师和幼儿一起,随着音乐边唱边表演《小蝌蚪》,引出主题。
二、通过提问的方式,初步了解青蛙的特点。
1、教师:小蝌蚪在水中游呀游,慢慢地长大了,小蝌蚪长大了就会变成什么呢?小蝌蚪长大后是什么样子呢?
2、启发幼儿根据个人已有经验讲述自己对蝌蚪和青蛙的认识。
三、出示青蛙图片或幼儿用书,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了解青蛙的主要特征,说说:
1、这是谁?青蛙长得是什么样子的?青蛙的身体是什么颜色的?
2、青蛙头上有什么?腿长得怎样?脚趾间有什么?
四、教师进行简单的小结。
五、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
1、出示青蛙生长图片或观察幼儿用书上的青蛙生长演变的画面,说说:小蝌蚪是怎样慢慢变成小青瓦的?
2、幼儿清楚地了解到:青蛙卵—小蝌蚪—长出后腿小青蛙—长出前腿的小青蛙—青蛙。青蛙完整地演变生长过程。
六、组织幼儿讨论,了解青蛙的生活习性,知道青蛙是人类的好朋友。
1、你知道青蛙喜欢生活在什么地方?
2、青蛙喜欢吃什么》为什么说青蛙是我们的好朋友?
3、菜市场,有人捉了青蛙来卖钱,他们这样对吗》我们小朋友应该怎样做呢?
七、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念儿歌《小青蛙》。
八、幼儿操作活动。
知道幼儿观察幼儿用书,想一想,小蝌蚪是怎样变成小青蛙的?启发幼儿用画箭头的方式,表现小蝌蚪成长的过程。
大班科学青蛙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会分角色朗读。
2 .理解课文,养成遇到困难时乐观、动脑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自主阅读、品读,理解课文内容;
2、教育学生遇到困难勇敢而对,乐观地动脑想办法战胜困难。并养成乐于助人的好习惯。教具准备:
图片、课件、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检查生字导入:
1、板书课题,生齐读。
2、检查生字识记
(1)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开火车认读。
(2)课件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认读。
(3)课件出示词语认读。
二、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课件出示填空练习。
三、图文结合朗读领悟内容
(一)学习第1自然段
课文中哪儿讲了小青蛙掉入井里?师:小青蛙掉入什么样的井里?生:枯井。
师:谁能说一下,什么是枯井?生:没有水的井就是枯井。
师:想象一下小青蛙掉进的这个枯井是什么样的?(生自由说黑;深;跳不出来)师: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呀!这个时候,如果你是小青蛙,你怎么做?生自由说(紧张害怕哭、喊、爬、跳)
师:你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想出的那么多的办法?那故事中的小青蛙它是怎么做的呢?看谁先找到快乐的小青蛙的自救办法!
生:它不急不慌,在井里唱起了歌。(出示句子)
师:请你再读读这个句子,它是怎样的不急不慌。
师:读的真好,不急不慌,不紧不慢。
师:那你读一读吧!(那你也来试一试吧!)
(师:想不想也听老师读一下呀?)
师:大家也用不急不慌的语气来读一读。
师:掉进井里还能不急不慌,说明了小青蛙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勇敢(板书)
师:大家猜一猜,这只小青蛙快乐的歌声把谁引来了?
生齐说:大象。(师贴大象图片)
(二)、学习2-6自然段
1、自由读2—6自然段,边读边用横线画出小青蛙的话,用曲线画出大象说的话。
师:(示图并表演)看,大象走着走着,突然听到
生:听到了歌声。师:这歌声和平时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为什么?
生:是因为这声音是从地底下(井里)传出来的。
师:是,好奇怪噢,于是,就被吸引了过来。谁来跟着大象伯伯一起问一问?生:是谁在井里唱歌呀?(出句)
师:我觉得这个大象伯伯的声音太细了点,应该读的粗一点,那你再来读一读。点评:这个大象伯伯的声音沉稳多了——很好。)还有谁想问一问?大家也来试试吧!
师:假如你是井里的小青蛙,等了这么久,终于听到了上面传下的声音,心情会怎样?
生:(高兴、急切)
师:那它怎么回答呀?哪只小青蛙来说一说。
(课件出示句子)生:是我,小青蛙,大象伯伯,快救我出去吧!
师:大家听,他读出了什么样的语气?(高兴、急切)
师:你想,还应读出怎样的语气?——(替小青蛙着急和高兴的语气)真是个有同情心的孩子!——品读(个人读)——加上一些表情和动作。(个人读、集体读)师:听到求救声,大象更奇怪了,大象问生接:“你掉进井里,怎么不哭,还有心思唱歌呢?”
师:可爱的小青蛙们快来回答一下大象伯伯吧。
(课件出示句子)生:“我唱歌是因为我相信,朋友们听到我的歌声,一定会来救我的。要是遇到一点儿困难就哭鼻子,多没出息呀!”
师:相信朋友会救他,遇到困难不哭鼻子,我们应读出什么样的语气?(生:自信、坚定)谁再来试读一下,读出他的自信。
师:(点评:读得真好,相信你也是有自信的孩子。)谁还想再读一读?(点评:老师相信你也会是个坚强、勇敢的孩子)
师:用歌声引来朋友救他,可见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小青蛙?(生:聪明。师板书)遇到困难不哭鼻子反而用唱歌的方式来面对困难,他还是一只什么样的小青蛙?(生:乐观。师板书)
师:是呀,大象伯伯也想夸一夸小青蛙呢,你就让我们一起和大象伯伯夸夸吧。师:大象说着,就伸下长鼻子,把小青蛙救了上来。
师:请看图,被救上来的小青蛙高兴地坐在大象鼻子上,你想,小青蛙会对大象说些什么呢?大象伯伯又是怎样说的呢?师:你们真是个懂礼貌的好孩子。大象伯伯高尚品质和小青蛙的精神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师:我们通过学习,认识了两位不错的好朋友,我们被这个美丽的故事感动了,大家一起来分角色读读这个感人的故事。好不好?(集体分角色读)
师:你们读的真好老师也想加入,好吗?老师读旁白,小青蛙们要记住加上动作。(师生一起分角色读文)
师:学到这里能告诉老师你们喜欢小青蛙吗?
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一些困难,你是怎么做的?以后又会怎样做呢?
师:我们从小青蛙身上学到那么多的优点,我们一定要把这些优点传扬下去,能做到吗?
四:作业设计:
有感情读文,读好课文,并把这个故事讲给身边的小朋友听。
大班科学青蛙教案篇5
活动目标
让幼儿了解蝌蚪演变青蛙过程。
认识青蛙的形态。
要保护青蛙。
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培养幼儿观察能力。
难点:让幼儿能用恰当的语言讲述蝌蚪变青蛙的过程。
活动准备
小蝌蚪几只,纸青蛙一只。
活动过程
师:律动《小青蛙》小呀小蝌蚪,黑呀黑溜溜,来来去去水呀水里游,快长大,快快长大变成可爱的小青蛙,小呀小青蛙,叫呀叫呱呱。
提问:小朋友们思考小蝌蚪快快长大会变成什么?
幼儿:变青蛙,不知道
师:嗯,小蝌蚪会变成青蛙,是不是很神奇呢?老师告诉你们小青蛙是小蝌蚪的妈妈,现在老师给你们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故事中,你们听懂了什么?
幼儿:思考中……小蝌蚪错把水里的其它的小鱼乌龟当成了妈妈。
师:对,最后青蛙妈妈是在荷叶上等待小蝌蚪,小蝌蚪没有腿怎么能和青蛙相认呢。老师告诉你们生物是很神奇的,小蝌蚪慢慢长大就会变成小青蛙。
师:手拿纸青蛙,大家看青蛙的样子是怎样的。
幼儿:绿绿的虫子,眼睛大大的。
师:对它的皮肤是绿色的,肚皮是白色的,四条腿,嘴巴宽宽的眼睛大大的。我说的对不对啊。
幼儿:对,
老师:在生活中青蛙是我们的好朋友,帮农民伯伯吃害虫,可人类还要杀害青蛙,做为大班的孩子我们应该保护青蛙和它的孩子小蝌蚪,好不好?
幼儿:好、
师:在《小青蛙》儿歌中结束课程。
活动总结
在“认识青蛙”这结课中由于各种原因,没能去生物馆亲身体验青蛙的习性。
大班科学青蛙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能通过观察了解蝌蚪的生长变化。
2、蛙类的成长过程图片。
活动准备:
1、在自然角的鱼缸里,养数条小蝌蚪。
2、蛙类的成长过程图片。
活动过程:
一、观察蝌蚪的特征
请幼儿猜谜:河里抓青蛙,抓到黑娃娃,大大头来,细尾巴中的黑娃娃是什么?幼儿自由回答。
1、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水里的蝌蚪,并提问:蝌蚪长什么样子?(头大大的、圆圆的,有一条长尾巴,像个音符)
2、请幼儿再看一看每只蝌蚪是否长的一样?幼儿自由发言。
3、蝌蚪是怎样运动的?是用身体的哪个部分让它前进呢?(游动、尾巴)
二、观察蝌蚪的生长过程
1、观察蝌蚪变青蛙的过程后提问:
⑴从小蝌蚪到青蛙会经过哪些变化?
⑵蝌蚪变青蛙是先长出前脚还是后脚?
⑶身体的哪个部分会消失?
⑷变成青蛙后都停在哪里?幼儿自由发言。
2、教师以幼儿用书中蝌蚪的生长过程图统整概念。
三、比较青蛙和蝌蚪
1、教师请观察比较蝌蚪和青蛙,然后提问:
⑴青蛙长什么样子?(有四只脚,嘴很大、眼睛凹凸的)
⑵青蛙是怎样运动的?
⑶青蛙和蝌蚪外形有什么不同?运动方式有什么不同?
2、教师总结幼儿回答并统整概念。
四、观察不同蛙类
1、观察不同的蛙类后,提问:
⑴蟾蜍长得好像青蛙,有没有发现它们哪里不一样?(颜色较深、皮肤有疙瘩)
⑵树蛙和青蛙哪里不一样?(居住环境不同、脚趾没有蹼有吸盘)
2、让幼儿思考后回答,教师再总结说明幼儿的讨论。
活动反思:
能说出青蛙的生长变化,能排列出蝌蚪变青蛙的过程,根据观察幼儿用书上的内容,能说出两种不同蛙类的外形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