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话教案8篇

时间:2023-04-12 作者:dopmitopy

在任何时候,制定教案都是能够帮助我们提高教学质量的,教案是老师为了提高上课质量提前制订的应用文种,淘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外国话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外国话教案8篇

外国话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在诵读中感受自然的美。

2、体会写景抒情诗表达的基本特点,并尝试写简单的诗。

3、理解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爱。

?教学重难点】

1、诗歌诵读。

2、诗歌仿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同学们,英国有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叫济慈,他说“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这句经典的话本身也是一句诗,它告诉我们生活的本质就是诗,人的一生也是诗。如果我们能用诗意的眼光来观察我们平凡的生活,我们就会发现生活中时时有诗情,人生处处有诗意。写诗,并不像许多同学想象的那么困难,今天,就让我们以两首优美的外国诗为阶梯,去尝试一下写景诗的创作。

二、品读济慈和叶赛宁,感受写景诗的特点

1、介绍两位诗人: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叶赛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2、自由诵读感受诗意诗情:

⑴ 自由读、表演读、配乐读。

⑵ 自由谈一谈你从这两首诗中读出了什么样的诗情。

引导学生交流:

?蝈蝈和蛐蛐》中的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热爱生活乐观地对待生活。

?夜》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3、自由诵读议一议诗歌的语言:

⑴ 重点读《蝈蝈与蛐蛐》引导学生体会:

散文一样的语言:娓娓道来,似在说话,不造作不生硬。

感受方式:改变诗歌分行排列的方式,把它们以散文的形式排列,读一读体会一下,原来,散文诗就是一篇散文。

⑵ 重点读《夜》,引导学生体会:

诗的语言就是形象化、细节化、生动化的语言;

景物的铺排:松林、夜莺、长脚秧鸡、溪水、明月;

特点的凸现:松林的“幽暗”、夜莺的“歌声”、长脚秧鸡的“欢嚷”、大河的“银星”、小溪的“银波”……

⑶ 教师总结:

写景类抒情诗其实很简单:

写诗,就是诚实地写出心中的话;

写诗,就是细腻地描绘出心中的话;

写诗,就是优美地表达出心中的话;

写诗,就是灵活地排列出心中的话;

……

三、他山之玉:看看如何把散文变成诗

1、把《春》的前几段变成诗:

盼望??

盼望??

东风来了

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

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

水涨起来了

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

从土里钻出来

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

瞧去

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2、把记叙文变成诗:

深圳的程少堂老师曾把《荷花淀》的开头由记叙文改成这样了:

原文: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月亮

升起来

院子里

凉爽得很

干净得很

白天

破好的

苇眉子,湿润润的

正好编席

女人

坐在

小院当中

手指上

缠绞??

柔滑修长的

苇眉子

苇眉子

又薄又细

在她怀里

跳跃??

四、自由创作

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为题,或者以《夜》为题,模仿这两首诗简易朴实的写法,即兴创作小诗一首并朗诵交流。

(提醒学生:如果觉得难,可以写成散文再考虑形式。)

五、课外作业

自由创作诗歌,在班上举行诗歌创作比赛。

外国话教案篇2

【教材分析】

1、《蝈蝈与蛐蛐》: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歌颂大自然美如诗歌,运歌声不断,运充满生机。

这首诗构思巧妙,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来点出主旨;又分别描绘感受“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的表现“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的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科两季的景象;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揭示的都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规律,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做新颖独创、相思颇具匠心。

这首诗注重氛围的营造,动静相衬,意境优美,情中浓郁。“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可喜的划丛”,这些景物描写表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的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渲染了“蝈蝈的乐音”浓郁的喜悦的感情色彩。“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与前面的氛围既形成对照,又十分和谐,反衬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最后以“人们感到那声音/仿佛就是蝈蝈在草上鸣叫”结尾,将前后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以冬天“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蝈蝈的乐音”,交织成一首此起彼伏的“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这首诗的意境即精微伏美又广大深邃,使人们深深感受到诗人地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2、《夜》: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夜的静谧美丽,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诗的第一节写夜的静谧。随着夜的降临,世界的一切都归于寂静,河水进入梦乡,松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歌唱,秧鸡也不再喧嚷,这里既有听觉也有视觉,还有与白日的联想和对比,第二节接着写寂静的夜色中,溪水在轻轻的歌唱,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之美,然后再由听觉转入视觉,借助月的光辉,描写静夜的美丽,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反复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韵律美,令人深切的感受到诗人情感的波荡和律动。

【教学建议】

1、建议对这两首诗歌进行联读教学,不宜多讲,教师重在引导学生揣摩语句,感悟内涵。

所谓联读,是指将内容主题相近的课内外文章合在一起进行朗读教学的一种教学设计思路,这种设计或增大课堂容量,或加深课文理解,或进行学法迁移,或开拓文学视野,运用这种设计思路的关键在于教者需精心挑选课文的姊妹篇,让其相得益彰,因课堂容量的限制,此种设计思路特别适合教材中精美的短篇或精彩的片段。

2、《蝈蝈与蛐蛐》让学生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欣赏《夜》一诗要抓住夜景的静谧、美丽的特点,体会蕴含其中的诗人的情感。

1、把握意象,感悟诗歌内涵。

2、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意象,感悟诗歌内涵。

2、有感情的朗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懂大意,想象画面

1、指导朗读:

⑴注意几个词语的音、形、义(投影显示)。

⑵注意几个句子的语气、语调、语速、重音(投影显示)。

2、理解大意:

让学生用一句话大致说说对诗歌的理解。

要求用填充式表述:“借助 的意象,表达了 的情感”。

3、想象画面,分别根据两首诗的诗意,在头脑中再现幽美的画面。

二、读出感情,理解主旨

1、品味精粹语言,理解句子蕴含涵的感情及深义:

⑴《蝈蝈与蛐蛐》一诗中,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你是怎样理解的?

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⑵《夜》这首诗着力展示夜的美静谧,可为什么在第二十节却写“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这种写法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

⑶在《夜》这首诗中,先后数次写到夜的静谧和美丽的月色,这是简单的重复吗?有何作用?

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令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诗人情感的波荡和律动。

2、有感情的朗读。

三、读出异同,把握全诗

1、深入探究,比较两诗在内容、形式与主题等方面的异同:

相同点:

⑴题材相同,都是田园诗。

⑵写作手法相似,都是以大自然极常见的事情作为感情表达的意象,情味浓郁,意蕴悠长。

⑶两位诗人都表达出了对大自然由衷的热爱之情。

不同点:

主要表现在构思方面:《蝈蝈与蛐蛐》一诗,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仅仅描写了蝈蝈与蛐蛐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丰墨不多,都能以少胜多,富有内涵,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叶赛宁的《夜》,纯然写景,反复吟咏,在写景中渗透着诗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渗透着生命的底蕴。

四、熟读成诵,再次体味

“联读”,是一种大容量,高质量的阅读教学的设计思路。其优点在于:

1、充分训练学生的思维;

2、能大大开拓学生的视野;

3、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5、有利于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

6、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课文。

2、课外搜集一些外国诗歌,读读,背背。

外国话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构思艺术。

能力目标

1.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2.揣摩精美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3.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学习诗歌,培养学生自学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察诗人对自然的感应,深入理解生命底蕴,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用心领悟田园诗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突破方法: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蝈蝈与蛐蛐》,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学习抓住诗歌意象并激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来赏析诗歌画面,体会诗人情感。

难点自学《夜》。

突破方法:教师引领学生学习《蝈蝈与蛐蛐》,时刻提醒并总结诗歌鉴赏的方法。然后,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自学《夜》,也可以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由选择自主阅读。目的是利用好自读课,让学生自主阅读,充分体验各种自学方式所带来的阅读快乐。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2.小组学习法:采用小组 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学《夜》。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在这个单元学习中我们一起赏过了雪,听过了雨,看过了星,今天我们要来一个垄上行,到田园中去走走。复习田园诗的知识(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提示学生背诵《过故人庄》《饮酒》《归园田居》等田园诗,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

设计(二)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当我们将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时,她会以博大的胸怀赋予我们灵感与力量。英国诗人 济慈的《蝈蝈与蛐蛐》和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夜》,就是他们用身心和自然熔铸而成的美的赞歌。

二、研读赏析《蝈蝈与蛐蛐》

1.济慈简介。(见“资料链接”)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在课文里标记出节奏、重音与情感。师生交流朗读体验,选取自己最喜欢、最拿手的片段作朗诵示范。如开头要读得缓慢深情,“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感叹句要语调上扬感情强烈,“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反复出现,可以读得快读得高些,结尾句里“鸣叫”要读得悠长些。

分小组朗读比赛,调动学生的情绪。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个性。比如:男同学读这诗就可以读得激情满怀,女同学则可 以读得深情款款。

3.初步理解诗的内容与结构,试给诗歌加一个副标题。

给诗歌添加一个恰当的副标题,如同《雨说》一样。拟题如“写给大地的赞歌”“歌咏大自然”“四季的歌”等,都表达出诗歌的主旨。

4.感受画面。老师朗读诗歌,请学生闭上眼睛想像 ,从这首优美的诗歌里,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结合具体词句,用散文的笔法描述出来。(多媒体出示:读了……,我仿佛看到……)

提示:“盛夏的豪华”让我仿佛看到夏日午后的阳光透过密密的枝叶,撒在林间草地上的点点碎碎的笑容。

“飘荡”和“沉醉”让我仿佛看到静寂的树林里,蝈蝈开始吹响号角,奏起欢快而喜悦的节奏。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让我仿佛看到大雪纷飞的夜晚,屋外寒风呼啸,万籁俱寂,屋内温暖如春,安详静谧。玻璃窗上水汽弥漫,作者拥着火炉,昏昏欲睡,朦胧中听到蛐蛐的歌唱,以为又回到了夏天。

5.激发想像,拓展空间:诗人只选取两种景物来写,也只写了冬夏两幅画面。但诗歌带给我们的感受绝不仅仅是这些。“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从这首优美的诗歌里,你还能想 像到哪些画面?请用优美的诗句,诗意表达。(多媒体出示:读这首诗,我还能看到……)

鼓励学生积极想像,示例:读这首诗,我还能看到春天树林间的百鸟千啭。

读这首诗, 我还能看到秋天南飞时叫声连连的大雁。

读这首诗,我还能看到冬去春来,冰雪融化时的流水潺潺。

读这首诗,我还能看到山崖上一粒松树的种子在悄悄地发芽。

6.探究领悟:由上一环节的诗意表达,教师自然过渡,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短小但内涵丰富、风格大气的特点。

诗歌通过联想将两个画面叠印在了一起,诗人只选取两种景物来写,但留给读者更多想像空间,大自然的歌手还有很多,大地歌声不断,以少胜多。通过引发读者的想像,丰富诗歌的内涵。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做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做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生机勃勃,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 爱和由衷的赞美。

7.教师小结:抓住诗中意象,可以体会诗歌的情感;放飞想像力,可以感受诗歌的美丽。《蝈蝈与蛐蛐》这首诗选取了具有生命活力的蝈蝈和蛐蛐作为代表,表现了大自然四季“歌声”不断的特点,构思巧妙、意境精美。这可算是诗人济慈对大自然的敏锐的心灵感应吧。我们也可以深深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

学生美读诗歌,放飞心灵,感受济慈如月光般清丽恬静的诗风。配乐舒伯特《小夜曲》。

三、诗歌创作——为大自然写首歌

1.寻找动听的歌声。

大自然的歌声还有哪些?鼓励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如蝉的叫声,池塘里青蛙的“呱 ——呱——”声,树林里的鸟叫声,冰雪覆盖下的流水声,深夜里传来狼的嚎叫声,乌云深处传来奔雷的轰鸣声等。

2.感受大自然的生机。

教师示范:大自然的活力表现在——春天破土的嫩芽。

学生自由想像,如:冬天常绿的青松,雪地吐露芬芳的腊梅,年年南来北往的大雁等。

3.学生模仿课文自己吟诵一节,课堂朗读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大胆交流。

教师可示范,如:大自然的画卷呀,从来都不会单调。当所有的树因寒风的袭击而枯黄,点缀在这枯黄的世界中就有一团青绿,那就是松树的挺拔风姿啊!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当所有的花朵在冰雪中消失,隐藏在某个角落就有一种芳香,在空气中飘荡,那就是寒梅的芬芳啊!……

四、指导自读《夜》

四人小组合作共同学习《夜》,具体方法:

1.小组成员共同完成“ 读一读”部分,“写一写”和“画一画”部分自由选择独立完成。

2.展示学习成果,体验成功感受。请各个小组课堂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师生自由点评。在自学和点评的过程里,教师只起 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要让学生感到自主学习的快乐,评价时多关注学生的优点,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五、课堂小结

教师: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是极为平常的昆虫叫声,在诗人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使是极为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人对诗歌的感悟有所不同。但是,赏析诗歌的方法是相通的。今天的课堂只是为同学们提供了一次学习赏析实践的机会,希望以后你们能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方法,真正进入诗歌美妙的境界。

六、布置作业

课下阅读外国优秀诗篇,并选择几首背诵。

外国话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加强朗读,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把握全诗主旨。

2、学会比较阅读。

3、揣摩诗句,通过联想和想像,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重点】

1、感受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借助联想和想像,以意驭情,强化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学会比较阅读。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自然万物,生机勃勃,充满诗情画意,令无数诗人为之讴歌。

二、《蝈蝈与蛐蛐》

1、作者简介:

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一生写有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他的诗,想像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可惜他宏才初展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他的墓碑上写着:“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2、学生朗读诗歌。

3、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把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比作大自然的歌声,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4、诗中怎样表现虫声之美?

衬托: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

冬日的寂寞冷清、人们家中的温馨。

三、《夜》

1、作者简介:

叶塞宁(1895~1925),俄罗斯诗人,出身于农民家庭。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30岁时,因思想极度矛盾,精神忧郁,自杀身亡。

2、反复朗读诗歌。

3、请归纳这首诗每一小节的内容: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在轻轻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夜的静谧、月色的美丽。

4、尝试用自己的话,描绘诗中所写的夜景:

学生以小组单位自主活动,答案不求统一,只求感悟独特。

四、拓展比较

与郭沫若《静夜》相比,你的感受有何不同?(学生自主发言)

预设:

相同──都描绘了静谧的夜景、美丽的月光。

不同──《夜》:描写眼前实景,传达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安适、宁静的心境。

?静夜》:在写景基础上转入想像世界,引发对理想境界的遐想。

五、课堂小结

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无论济慈、叶赛宁,还是包括我国诗人在内的许许多多诗人,都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们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并通过诗歌表现出来,渗透着自己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渗着生命的底蕴,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表达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语文作业本》。

2、熟读这两首诗。

外国话教案篇5

教学目的:

1、领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了解诗歌用语同散文的区别。

蝈蝈与蛐蛐

济慈(英国)

教学要点:

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了解诗歌联想的特点。

教学进程:

一、引入新课

1、中国是诗歌的王国,诗歌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之区别。今天我们要学习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感受一下外国作家笔下的大自然的美好。

2、朗读课文。(根据前面学过的读诗的方法,请同学们在读诗之前先给诗歌划上节奏和重音,然后自由朗读,注意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

二、解题

1、请一位同学给我们介绍一下诗人济慈。

2、请说一说你对“蝈蝈与蛐蛐”这个题目的理解。

3、诗人写这两种小动物是为了给我们介绍它们的生活习性吗?(回忆《绿色蝈蝈》)

明确面对大自然,诗人有唱不完的歌。济慈敏锐地捕捉到两种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发出“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

三、体会诗人的情感

1、朗读全诗。划出的重音处要强调一下。

2、将你认为最能体现出诗人情感的地方作上记号,并且在旁边写上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3、抽学生来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4、小结:诗人在诗歌中表现出对大自然的喜悦之情,在朗读时要读出高兴的语气和赞叹

四、分析诗歌构图的特点

1、提问诗人是怎样描写盛夏的蝈蝈和冬天的蛐蛐的?又是怎样把二者联系起来的?如何理解“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这句诗的含义?

分析这道思考题意在引导学生注意在朗读中体会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了解作者的

叶赛宁(俄罗斯)

教学要点:

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认识诗人的写景技巧、比较两首诗写作手法上的异同。

教学进程:

一、引入新课

1、朗读诗歌。回忆以前学过的写夜的诗歌。提问人们对夜的认识是怎样的?

2、关于叶赛宁。

二、体会诗人的情感

1、问题:诗人在《夜》中主要想表达一些什么思想呢?(学生讨论后回答,老师补充。)

明确《夜》是一首优美的小夜曲,全诗着力展示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全诗虽是纯然写景,但诗人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时时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渗透出了丰富的生命底蕴。

2、让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划出节奏,标明重音。仔细体会诗句中传达出的情感。

外国话教案篇6

学习目标

1、熟记“颁”“裁”等字的读音,熟记“嘱”“诺”等字的字形。2、认真阅读课文,了解消息的结构和内容,把握消息的特点。3、品味课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4、养成阅读、收听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和时代发展。【学习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法,引导点拨法【学习过程】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第一课时

前预习

1、熟记“颁”“裁”等字的读音,熟记“嘱”“诺”等字的字形。5分钟

2、初读课文了解消息的结构和内容,把握消息的特点。7分钟3、找出导语部分,主体部分,概括出分别写了什么内容?5分钟4、养成阅读、收听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5分钟

导入2分钟

一提到诺贝尔,我们马上想到代表荣誉的诺贝尔奖,现在,让我们走进课文,了解首届诺贝尔奖设置、颁发的过程,感触诺贝尔激励后来科学研究的高尚品德。后预习5分钟

1、熟记“颁”“裁”等安的读音,熟记“嘱”“诺”等字的字形。2分钟

2、初读课文了解消息的结构和内容,把握消息的特点。2分钟3、找出导语部分,主体部分,概括出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分钟4、养成阅读、收听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和时代发展。2分钟课堂展示(利用多媒体)

1、字词默写小组展示6分钟

渗透shen仲裁zhongcái颁发bān遗嘱zhǔ卓有成就zhuo巨额帕西pà

2、背景2分钟

诺贝尔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是杰出的化学家、工程师。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黄色炸药,以后又发明了多种炸药,这使他获得巨额收入,积累了巨额财富。在即将辞世之际,他立下遗嘱:“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贡献的人。”从19开始,具有国际性的诺贝尔奖创立了。本文所写的就是诺贝尔奖第一次颁奖的情况。

3、思考:6分钟

a、朗读课文,勾画出导语部分,思考:导语交待了哪些内容?导语为课文第一段话,交代了颁奖的时间,颁发者和颁奖机构以及诺贝尔奖设立的奖项。

b速读主体部分,从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首届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及所获得奖项;诺贝尔奖的颁奖机构,时间、地点;

诺贝尔奖的资金来源,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4、合作探究8分钟

1、课文主体部分为什么要一一列举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呢?

一方面是表明新闻事实的准确性;另一方面是表明新闻事实的翔

实;还因为列举获奖者的国籍、姓名、奖项和所优势贡献是新闻的重点,所以要详写。

2、课文主体部分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详写了首届诺贝尔获得者的情况,略写了颁奖机构、时间和地点还略写了资金来源等。

这样写能更好的突出中心。

3、在主体之后为什么还要补充说明颁奖资金的来源以及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这样有助于读者了解诺贝尔奖的资金来源,消除读者心中的疑虑。补充说明两权分离是为了表明诺贝尔的公正和公平。4、精读课文,揣摩品味9分钟

1、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现了x射线。

发现是已有的事物,现象从隐藏不为人知的状态到为众人所知状态的过程。而x射线本身是存在的,所以此处用发现,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2、德国的贝林(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在血清疗法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

卓有成就指贝林在血清疗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很突出,用在这里表明对贝林在医学方面取得成就的认可和肯定。

3、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颇”字用在这里,有很,相当的意思。表明普吕多姆在诗歌创作方面的造诣和成果。

课堂小结2分钟

这篇新闻报道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具体情况。文中详细列举了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得的奖项及所做贡献。同时也明确了颁奖机构、时间和地点等。这篇新闻事实准确、内容详略得当,是新闻中的佳作。

第二课时

后预习5分钟

1:写作背景,找出导语部分。2:文中提到了那些人物?

3:导语部分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4:文章的中心。导入2分钟

这是什么钞票,你知道吗?(利用多媒体展示各国钞票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

别了,钞票上的民族文化

课堂展示(利用多媒体出示问题,小组成员讨论回答)

1、大声朗读课文,勾画出导语部分,思考这个导语有什么特点?7分钟

导语为课文第一段,导语特点是有别于传统消息的导语,采用了抒情式的表达方式;2、文中提到了哪些人物?你了解吗?动手查查;卡拉瓦乔:意大利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的一位;意大利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代表作品有《圣马太殉难;贝尔尼尼:生于15,逝世于1680年,是意;建筑家;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人;合作探究5分钟;导语中“再见了,卡拉瓦乔;导语表达了作者对欧洲原有钞票的惜别之情。

2、文中提到了哪些人物?你了解吗?动手查查。7分钟

卡拉瓦乔:意大利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的一位画家,是

意大利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代表作品有《圣马太殉难》等。

贝尔尼尼:生于1598年,逝世于1680年,是意大利雕塑家、

建筑家。早期杰出的巴洛克艺术家,十七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大师。

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

人。1930年被授予歌德奖。1936年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他开创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促进了动力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现代医学模式的新基础,为20世纪西方人文学科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柱。

合作探究5分钟

导语中“再见了,卡拉瓦乔。再见了,贝尔尼尼,我们不愿看到你们离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导语表达了作者对欧洲原有钞票的惜别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欧洲银行新发行的欧元钞票上没有了艺术家的位置的深深遗憾与婉惜。这样写既点明消息的主要内容,又袒露情感,很容易激起

读者阅读的兴趣,引起读者的共鸣。

课堂小结3分钟

我们了解到随着欧元的发行,欧洲人民正与以前钞票上的民族文化告别,他们的那种不舍与依恋,让我们意识到了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人类文明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灿烂瑰宝,是每一位炎黄子孙的骄傲。所以我们必须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铸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外国话教案篇7

教学重点:

1、 感受诗歌的形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2、 感受诗歌的建筑美,学写一首小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自然的美无处不在,有时候即使极普通的昆虫如蝈蝈和蛐蛐,只要细心观察大胆想象,你也会发现其中的深刻内涵和浓郁情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感受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笔下的它们的别样风采吧。

二、体会标题的作用

首先让我们在读中感受一下标题,看看标题与内容有什么联系。

活动方式:先请同学们听老师读(老师的读旨在让学生体会朗读的节奏、语气、情感等,再请同学们齐读。

(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师提示:标题中的两个对象可以交换位置吗?学生自然会明白诗歌先描写蝈蝈后描写蛐蛐。)

(生答后板书:揭示描写对象,体现诗歌思路)

三、感受诗歌的形象

下面我们换一种方式读,请男生读第一节,女生读第二节,注意要进入到诗的画面里去,看看你看到、听到、想到什么,准备回答老师的提问。生读完后老师提出如下问题,要求边问边答。

1、 用一个词语说这首诗描写了蝈蝈与蛐蛐的什么?(声音)

2、 作者把它们的声音分别说成什么?(乐音、歌儿)共同说成什么?(大地的诗歌)

3、 用作者的话说大地的诗歌有什么特点?(两节的开头句)

生答后师完成如下板书(在板书时要学生思考第四个环节的第一个问题)

蝈蝈 乐音 从来不会死亡

声音 大地的诗歌

蛐蛐 歌儿 从来没有停息

四、品味诗歌的意境

请大家讨论一下,说说这两节诗在结构上、表达方式的运用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五、体会诗人的情感

作者借蝈蝈与蛐蛐歌颂了大自然的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什么感情?

(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正是全诗主旨的揭示。)

引导小结并板书:(引导:刚才我们从哪些方面感受了这首诗歌的美点?)

标题美 形象美 意境美 情感美

六、学一学写法——烘云托月写小景

第一步:观察一种景物,想想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或者说有什么独特之处,写一句有情味的观点句。

第二步:在这句有情味的观点句的引领下,描写一段有情味的景物。

外国话教案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认真阅读课文,培养学生快速、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课文的内容和层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和时代变迁。

教学重点: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课文的内容和层次。

教学难点: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和时代变迁。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一、导入新课

图片展示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

二、预习检测

读准字音

遗嘱(zhǔ)渗透(shèn)卓有成效(zhuó)

仲裁(zhòng)拨款(bō)逝世(shì)颁发(bān)

重点词语

遗嘱人在生前或临死前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嘱咐身后事应如何处理。

颁发授予,分发某一样东西,比如勋章、奖状等。

建树在事业上有很大成就或表示建立不朽的功勋

卓有成效有突出的成绩,成就。

三、作者介绍

诺贝尔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是杰出的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企业家。

他一生共获得技术发明专利355项,其中以硝化甘油制作炸药的发明最为闻名,他不仅从事研究发明,而且进行工业实践,兴办实业,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

诺贝尔奖介绍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9创立的。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于1901年首次颁发。

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际,捐出大额资金给诺贝尔基金,增设'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1969年首次颁发,人们习惯上称这个额外的奖项为诺贝尔经济学奖。

四、朗读感知

1.朗读课文,勾画出导语部分,思考:导语交待了哪些内容?

导语为课文第一段话,导语交代了颁奖的时间,颁发者和颁奖机构以及诺贝尔奖设立的奖项。

2.速读主体部分,从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首届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及所获得奖项;诺贝尔奖的颁奖机构,时间、地点;诺贝尔奖的奖金来源,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

五、精读课文,揣摩品味

1.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现了x射线。

发现是已有的事物,现象从隐藏不为人知的状态到为众人所知状态的过程。而x射线本身是存在的,所以此处用发现,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2.德国的贝林(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在血清疗法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

卓有成就指贝林在血清疗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很突出,用在这里表明对贝林在医学方面取得成就的认可和肯定。

3.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

“颇”字用在这里,有很,相当地意思。表明普吕多姆在诗歌创作方面的造诣和成果。

4.课文主体部分为什么要一一列举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呢?

一方面是表明新闻事实的准确性;另一方面是表明新闻事实的翔实;还因为列举获奖者的国籍、姓名、奖项和所做贡献是新闻的重点,所以要详写

5.课文主体部分详写了什么内容,略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详写了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情况,略写了颁奖机构、时间和地点还略写了资金来源等。

能更好的突出中心

6.最后一段交代新闻背景,进一步介绍颁奖资金的来源,补充说明资金管理树和评奖的分离。你觉得作者有什么用意?

有助于读者了解诺贝尔奖的资金来源,消除读者心中的疑虑。

补充说明两权分离是为了表明诺奖的公正和公平。

六、课堂小结

这篇新闻所报道的是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具体情况。文中详细列举了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得的奖项及所做贡献。同时也明确了颁奖机构、时间和地点等。这篇新闻事实准确、内容详略得当,是新闻中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