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清晰的活动方案能够帮助成员理清工作流程,为了提高活动的参与度,活动方案中应详细列出宣传推广的具体措施,以下是淘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小学音乐课活动方案5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音乐课活动方案篇1
教学过程 :
一、 引入教学:
1. 复习学过的几种速度标记;
2. 让学生听辨三个音乐片段的速度(采用《瑶族舞曲》里的三个旋律);
3.引入并提出问题:刚才欣赏的三个音乐片段是我们今天准备欣赏的民族管弦乐合奏《瑶族舞曲》里的三个音乐,同学们是否能在乐曲中听到这三个并分别用手势指出它是我们刚才听辨的第几个音乐片段呢?
二、 初听,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边用手势回答老师的问题;
三、 复听,出示挂图,提出问题:
1.瑶族是我国西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这首由作曲家彭修文改编的描写瑶族人民生活的民族管弦乐曲《瑶族舞曲》就是以瑶族的民间歌曲为素材的,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倾听音乐并想象一下,乐曲描绘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唱歌跳舞)?表达瑶族人民怎样的心情(幸福欢乐)?你是从乐曲的哪些特点中得到这样的感知的(节奏感强、旋律欢快……)?听完后,同学们可以和旁边的同学讨论一下,再回答老师的问题;
2. 复听后,请同学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四、 细听三个
引入:刚才,我们已经初步地感受了三个旋律,接下来,我们进一步来欣赏这三段美妙的旋律:
1. 第一部分之第一
1)先听一听第一部分的第一,请同学们注意一下,第一出现了几次(3次)?每次出现时在什么方面(乐器的音色和力度)有变化?如果把第一的第一次出现表现的是一位美丽姑娘的翩翩舞姿,那么,再次出现时多种乐器的齐奏和力度的渐强,又表现了什么情景呢(越来越多的姑娘加入了舞蹈的行列)?
2) 播放第一部分第一,让学生跟着哼唱旋律。
2. 第一部分之第二
1)接下来,我们听一听第一部分的第二,请同学们注意一下,这个共出现了三次,三次在音调的高低上有什么变化(一次比一次高)?速度和乐曲(快速、粗犷豪放)的情绪和第一比较有什么不同?如果第一表现的是姑娘们在跳舞,那么,第二表现的又是什么呢(小伙子们双手猛击着长鼓,加入了舞蹈的行列,尽情欢舞)?
2) 播放第一部分第二,让学生跟着哼唱旋律。
3. 第二部分
1)第二部分的在拍子(三拍子)和速度(中速)、力度(较弱)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变化,请同学们认真感受它都有怎样的变化并说一说。第二部分相对于第一部分的热烈欢快,旋律变得比较(平稳),就象人们在亲切地交谈。
2) 播放第二部分,让学生跟着哼唱旋律。
五、 再次复听全曲
刚才,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乐曲的三个,这首乐曲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乐曲的第三部分基本上重复了第一部分,下面,让我们完整地再次复听全曲,并听听乐曲的哪个部分美抒情(第二部分),高潮是出在哪一部分(第三部分)?在本次欣赏中可提示学生乐曲中渐快、渐慢的地方。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我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乐器(像瑶族的长鼓、蒙古族的马头琴等),人们借助这些民族乐器和民族器乐曲(像我们今天欣赏的《瑶族舞曲》)来表现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的幸福生活。这些民族乐器和它们的各种表演形式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在表现我国各民族人民的生活、劳动和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中能起到其他乐器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小学音乐课活动方案篇2
教学目标:
一、听《鸟店》、《袋鼠》,唱《我的小绵羊》、《小袋鼠》,感受音乐表现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学生热爱大自然,突出本科“可爱的小动物”,培养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
二、通过创编动作、歌词,尝试用口风琴模拟鸟儿的叫声等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表演《我的小绵羊》
1、用听唱法唱会歌曲。指导学生用轻快而亲切有感情的声音演唱,启发学生想象小绵羊的可爱,白白的绒毛,躲在绿绿的树丛里的情景。
2、在表演歌曲时,注意歌中带有“>”的字要唱得有力,并提示学生句尾两个音不同,不要唱错了(“12”与“54”),唱会歌再选择合适的'地方加入小动物的叫声。
3、分小组演唱,互相评价,看哪一组同学演唱的感情饱满、吐字清楚。
4、启发学生用自己喜爱的小动物编唱新歌词,可将同学们编创的歌词整理为几段,全体同学逐一演唱。
二、编创与活动
1、学生发现树丛里各种各样的动物,模仿它们的叫声和动作。
2、学会歌曲后,将这些动物编创成新的歌词。
三、创编与活动:摘果子
1、提示学生观察小袋鼠口袋上有什么标记?每个小袋鼠能摘上几个果子?
2、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用划线的方式连到小袋鼠口袋上。
第二课时
一、聆听《袋鼠》
1、指导学生讨论有关袋鼠的知识,描述袋鼠敏捷的动作和机警的神态。
2、初听乐曲,说一说音乐中描述的袋鼠给你感受。
3、复听乐曲。提示学生跟着音乐做袋鼠跳动的动作,用动作感受音乐。
二、表演《小袋鼠》
1、用听唱法学会歌曲。根据学生的程度安排范唱和听录音感受的次数。
2、指导学生用轻快、亲切的声音演唱歌曲。讨论:这首歌怎样唱才能表现小袋鼠的可爱?教师示范,用连音、断音两种方法分别演唱歌曲,让学生区分哪一种更好。
3、学生歌表演。
三、编创与活动
1、默读歌谣,说出它的谜底是什么鸟。自由编创拍击动作。
2、教师提示学生对拍手的方式很多种,想一想怎样拍。让学生自己去创造。
3、学生两人一组边读边拍,看哪组歌谣读得好。
4、教师启发学生自创谜语歌谣大家猜,边读边拍。
小学音乐课活动方案篇3
一、活动目的和意义
为了搭建展示学生才艺特长的平台和阳光精神面貌,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让学生亲近艺术,展现朝气的'少年的健康形象,同时立足舞台向更多的音乐爱好者发出邀请,使更多的学生与音乐交上朋友,特举办此次音乐会。
二、:
“贺新年音乐会
三、地点:
多媒体教室
四、参加人员:
四年级全体同学及任课老师
五、活动时间:
12月31日下午(如有特殊情况另行通知)
六、活动内容过程
1、选好主持人(两男两女,每班选一对组持人)。
2、每个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都必须准备好节目,而且要保证有一定的质量。歌唱类可以是联唱、小组唱、大合唱、表演唱、器乐伴奏唱、歌伴舞等,舞蹈,相声,小品等。老师也会准备一个节目。
3、提前一周上报节目,主持人在老师的指导下写好节目串词并提前预演。
4、布置音乐会会场,每个班从卖废纸的班费中拿出一部分钱买点零食,但要注意不要破坏教室卫生。
5、微机老师准备好音响设备
6、评出优秀演员,优秀节目,并且颁发奖品以示鼓励。
小学音乐课活动方案篇4
值此“六一”儿童节即将到来之际,为贯彻落实李忠新局长《关于在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开展“五节”活动的实施意见》精神,充分展示我镇小学生的精神风貌和艺术才华,让学生在艺术乐的氛围中健康、快乐地成长,同时加强与学生家长、社会的沟通交流,达到宣传学校,宣传的目的,经办研究,决定于xxxx年5月下旬举办小学、幼儿园音乐节(欢乐节)活动,现制定活动方案如下。
一、活动:繁荣校园文化,建设和谐校园
二、活动时间:xxxx年5月下旬
三、活动内容与形式:
1、以音乐活动为主,要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声乐、器乐、曲艺、舞蹈、朗诵、课本剧等,辅之以绘画、书法、篆刻、摄影等,要做到师生同台,共度节日,要广泛发动全体师生参与,达到每个教师、学生至少参加一项艺术活动的要求。
2、以学校为单位组织开展活动,届时邀请学生家长、社会代表参加,可邀请社会上有艺术特长的人员参加活动并进行才艺展示,给学生以熏陶,同时起到家校联谊,宣传学校,宣传白云的目的。
四、活动要求:
1、各校要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制定相应的活动方案或实施细则。
2、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开好活动动员会,做好安排部署,适时调度,反复彩排,提高活动质量,将师生最美的'一面展现出来,切实起到宣传学校,宣传的目的。
3、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栏、广播等宣传阵地,加强对音乐节(欢乐节)活动的宣传,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要广泛发动,精心组织,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参与热情,并将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推进学校内涵建设。
4、各校要认真组织,收集整理艺术节活动的相关资料,并认真做好活动总结,及时将活动情况、图片上传教体网。
5、各单位可于5月下旬择日开展活动,于活动前1-2天上交活动方案并通知办领导参加。
小学音乐课活动方案篇5
教学内容:
1、认识了解弹拨乐器——古筝
2、欣赏乐曲《渔舟唱晚》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认识、感受了我国民族古老乐器──古琴,它的音色古朴、浑厚而悠远。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同认识和了解我国另一件民族乐器──古筝。
2、介绍筝(古筝图片)。
师:筝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既善于表现优美抒情的曲调,又能够抒发气势磅礴的乐章。它是一种多弦多柱的弹拨乐器。它的外形近似于长箱形,中间稍微突起,底板呈平面或近似于平面。演奏时以左手按弦、右手弹弦为主,其中筝的划奏是构成其旋律特色的一个重要演奏方法。
二、辨别结构
1、初听:画旋律线。
师:大家对筝这种民族弹拨乐器有了初步了解,一定还想仔细地品味它所表现的音乐吧!那么,我们就一起欣赏一首筝曲。请大家拿出纸、笔,边听边画旋律线。
(初听古筝独奏《渔舟唱晚》音频。学生准备纸、笔,边听边画旋律线。)
2、描绘音乐。
师:请你们根据自己对音乐的体会和所画旋律线,想象一下音乐描绘的画面。
3、出示曲名。
师:这首乐曲的曲名是《渔舟唱晚》,是表现江南水乡傍晚的美景和渔民充满乐趣的捕鱼生活。
4、介绍曲名的由来。
师:这是近代筝演奏家娄树华在1936年根据古曲《归去来辞》的素材改编而成的,并引用唐代王勃《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穹彭蠡之滨”的诗句。“彭蠡”即指的是鄱阳湖,是我国的第一大淡水湖,位于江西省北部。
5、欣赏动画,分辨音乐结构。
师:下面我们将音乐与画面相结合,体会乐曲所描绘的夕阳西下,渔夫载歌归舟的优美意境。听一听乐曲是由几部分构成的?(《渔舟唱晚》动画一、《渔舟唱晚》动画二)
三、学唱旋律
1、欣赏第一部分。
(1)师:现在请大家分段欣赏。先听《渔舟唱晚》第一部分音频。
(2)运用表情术语来描述音乐。(《渔舟唱晚》对比填空)
(3)随琴视唱歌谱。(出示《渔舟唱晚》第一部分谱例)
(4)师:同学们觉得应该用什么样的速度和力度来演唱这段旋律呢?学生讨论。
(5)师:这段旋律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怀?
教师总结:是的,和我们城市的喧闹相比,好像来到了世外桃源。这段旋律抒发了作者对湖光晚景的赞美之情,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渐渐西沉的'夕阳,轻拂湖面的涟漪,缓缓移动的帆影和轻声歌唱的渔民。
(6)哼唱旋律。
师:请同学们跟录音模仿古筝的音色,用“咚”音哼唱第一部分的旋律。
2、欣赏第二部分。
(1)欣赏《渔舟唱晚》第二部分音频。
教师可配合视频讲述:这段音乐采用了筝特有的“花音”奏法,使我们感到声音华丽流畅,韵味十足。
(2)随琴学唱旋律。(出示《渔舟唱晚》第二部分谱例)
(3)运用表情术语来描述音乐。
师:这段旋律的情绪是怎样的?你能用一个表情术语描述一下吗?
3、欣赏第三部分。
(1)欣赏《渔舟唱晚》第三部分音频并讨论。(出示《渔舟唱晚》第三部分谱例)
师:请同学们边听边想,此时,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听到了哪些声音?音乐结束时音量有何变化?你能想到什么?请你们小组讨论欣赏后的感受。
(2)教师小结:同学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随音乐仿佛听到了交织在一起的浪花的飞溅声、摇橹的吱吱声、渔民的歌声和收获后的笑声……,随着音乐的渐慢渐弱,渔民收网归航,湖面上又恢复了原有的宁静。
(3)随音乐哼唱旋律,再次体验音乐的情境。
四、完整欣赏
再次欣赏《渔舟唱晚》动画。(《渔舟唱晚》动画一、《渔舟唱晚》动画二)
五、配乐朗诵
乐曲的意境与一些古诗的意境比较相似,可请学生配乐朗诵《渔舟唱晚》。也可试着让学生写写与《渔舟唱晚》意境相近的诗句配乐朗诵。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欣赏的乐曲《渔舟唱晚》,让同学们体会到了乐曲的情绪与意境,感受了祖国古典音乐的美感,并认识和了解了我国民族乐器──筝。希望课后同学们再找一些关于筝的乐曲来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