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性强的教案能够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通过细致的教案撰写,教师可以更好地把握课堂节奏,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以下是淘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雨中的歌教案参考5篇,供大家参考。

雨中的歌教案篇1
课标要求: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线条的表现力,学习观察、欣赏画面的方法,进而体会、认识到线条这种造型语言的魅力。
教学目标:
1、显性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了解线条这种绘画语言,通过仔细观察,认识不同动势的线条,能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对线条的观察,了解艺术家的表现风格和情感,能用线条表现自己身边的景物
2.隐性目标:通过了解中国古代作品,了解中国灿烂的绘画艺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观察不同画家用线条表现的作品,初步体会画家不同的情感,认识人类丰富的情感世界。
教学重点:
通过对画面的分析,认识线条的表现力,学习对画家作品的分析和评述。
教学难点:
学生能将本课的认识,初步运用到绘画作品中。
教学材料:铅笔、彩色笔
教学设计:
一、导入活动:教师准备几件物品(铁丝、木棍、树枝、树皮、网兜等),请同学用线条表现出来。
二、分析中国传统绘画作品
欣赏我国古代画家从生活中寻找到并运用到绘画中的线条,讨论:
1、画中运用了哪些线条?它们有什么特点?
这些画面多是以曲线为主,通过线条的表现体会到当时的情景。
2、通过线条的`表现你感受到些什么?
合作学习,同学间取长补短:通过讨论分析,让学生对线条这种造型语言有进一步的认识与提升。线条不但可以塑造生动的形象,而且还可以传达画家的思想。
三、尝试练习
任选美术作品的一个局部进行临摹。通过临摹尝试线条表现力。
四、谈学习感受,请同学说说画线条的感受。互相说说自己对画中线条的不同感受。进一步了解、体会,使学生对用线造型产生浓厚的兴趣。
雨中的歌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 读准多音字“血”、“着”等词,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多元解读父与子的“了不起”,抓住父亲的“挖”和儿子的“让”来体会。
3、 理解父亲对儿子的爱,感悟文本中高于爱的亲情带来的影响。
4、 学会用比较,想象,练习,质疑等阅读方法深入理解课文。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解读父亲的了不起,感受父亲的内心世界。
2、 难点是感悟父亲对儿子的“爱的”。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板书:地震
同学们,看到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
配乐旁白:地震,一个令人沉痛的字眼,它使一个城市在转眼间变成有一片废墟,它使千万个家庭在一瞬间家破人亡。然而,这种不幸却降临在了1994年的美国落杉矶。出示课文第一节(师读)
2、 板书:地震中的父与子
3、 学生读课题
二、初读
1、学生自读课文
自由地朗读课文,读读了课文后想想: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
2、检查字词
阿曼达 砸着 血迹
3、引出中心句: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滴紧紧拥抱在一起。
三、精读
同学们,读了课文我们知道,这对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多么了不起,那么你从哪里看出了父亲的了不起,又从哪里看出了儿子的了不起呢?用“~~”划出来父亲的了不起,用“——”划出儿子的了不起。
(一)父亲的“挖”
切入点:一个“挖”字体现父亲的了不起
交流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父亲的一个动作,让人印象很深,而且十分感人,你觉得是哪个动作?(挖)
⑵ 挖了多久?(38小时)
⑵同学们,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1-12自然段,你觉得这是怎样的38小时呢?
板块一:漫长的38小时:
策略:比较,感受父亲挖的漫长(写法上:细节描写)
38小时是多久?(两天一夜多,日以继夜地挖)
*句子比较: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这样改,你觉得怎样?说说你的理解。
(感受文本在表达上的细节描写,每一段挖的过程,都让人感觉漫长,感受父亲漫长过程中的内心世界。)
*朗读指导:读出时间的漫长,语调轻缓深沉。
板块二:痛苦的38小时
策略:想象,感受父亲挖的艰辛(写法上:略写了人物心理)
解读人物身体和心灵双重痛苦
*理解词语:衣服破烂不堪,双眼布满血丝,到处都是血迹
*配乐,想象说话:
父亲徒手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挖到8小时的时候,父亲的手臂被玻璃划出个大口子,鲜血顿时涌了出来,他_______________
挖到12小时的时候,强烈的疲劳占据了父亲整个身体,他_____________________
挖到24小时的时候,父亲依然没有找到自己的儿子,他_____________________
挖到36小时的时候,父亲已经体力不支倒在废墟中,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板块三:危险的38小时
策略:联系,感受父亲挖时的危险
*地震的严重性:30万人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消防队长拦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自爆和引爆)
*地震之后,还有余震,可能再次发生坍塌。
*警察劝说,说明现场不适合逗留,更别说要挖。
(指导朗读消防队长和警察的话)
板块四:内心煎熬的38小时
想找到儿子,但又担心找到的是死去的孩子,还担心受伤在家的.妻子,身心煎熬。
板块四:信念的38小时
策略:质疑,感受父亲挖的信念
*为什么其他的家长赶到现场,痛哭之后,便离开了呢?难道他们不爱自己的孩子吗?(爱孩子,只是略写了)
过渡:在所有家长都认为没有希望的时候,奇迹发生了,挖到38小时的时候,从瓦砾堆底下传来孩子的声音,课件展示。(出示ppt)
(二)儿子的“让”
1、切入点:一个“让”体现儿子的了不起
师:儿子的一个动作也不由得让人敬佩,让人感动,你知道是什么吗?(让)
你觉得这是一种怎样的“让”呢?
2、质疑:儿子才7岁,按照我们上学的年纪来算一年级都还没上,如此年幼,为什么会做出如此伟大的行为呢?背后支撑他做出如此行为来的力量是什么?
3、指导朗读。
(三)补充诗歌
一、写一首诗
(能写几个就几个,填完后连起来有感情读一读)
是啊,这就是地震中的父与子;
这就是_____________的父与子;
这就是_____________的父与子;
这就是_____________的父与子;
这就是_____________的父与子;
这就是_____________的父与子;
这就是了不起的父与子!
四、总结全文
这节课,我们提出了很多问题,我们都在思考这对父子的行为,我们也深深的被他们伟大的行为而感动,文章的父亲虽然只是一个普通人,但是行为却不普通,他平日里对孩子的充满承诺和责任,在废墟中又是坚定信念找到生还的儿子,此情此景,让我们感受到:人因信念产生爱,因爱而坚定信念。下课。
五、作业和阅读推荐
阅读推荐:《奇迹的名字叫父亲》
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父 子
挖 让
雨中的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纵横交错、适宜造句。
4.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壮举,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壮举,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准备
幻灯图片
备课日期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纵横交错、适宜造句。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壮举,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沙漠的图片。。
哪些同学了解沙漠?谁能说说沙漠的特点?
要求看图说
2.板书课题:7、沙漠中的绿洲
看到课文的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既然沙漠是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为什么会有绿洲呢?)
生答
自由提问,产生阅读期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
1.范读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
读后讨论:听读课文后,你了解了什么?
2.自读课文。
(1)幻灯出示自读要求。
①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注意读准每个生字的字音。
②自由练读从课文中画出的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想词语的意思。
③注意读顺长句子,难读的地方可标上着重号。
④标出各自然段的序号,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2)学生按照要求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
①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指读小黑板上的生字。
②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③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提醒注意下列生字的读音:
霎 罗 劣 适 侍 良
抽读词语卡片。
指名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恶劣 侍弄 适宜 培植 纵横交错 不毛之地
指名逐段试读课文,要求不错字、不加字、不减字、不破词破句。
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下列句子重点指导:
在这白茫茫的沙漠中,有着星罗棋布的绿洲--那是城市。
地上没有-片落叶,更不见有人攀树枝、摘鲜花,或是在草地上行走。
他们又把咸而板结的沙石挖去,填上适宜种植树木的泥土,并在土中埋下自来水管。
④检查自然段段意,了解情况。
指名说说各个自然段的意思。
三、指导写字
夸、劣、宜是上下结构的字,不要写得太长。
价、漂、侍是左右结构的字,不要写得太宽。
良要居中写。
四、作业
1.描红。在习字册中描红、仿影。
2.抄写词语。(文后练习3)
板书
19沙漠中的绿洲
恶劣 良好
咸而板结 绿树成荫
不毛之地 鲜花遍地
像孩子一样
花代价培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用纵横交错、适宜造句。
2.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壮举,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壮举,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检查
1读准字音
霎时 恶劣 良好 侍弄 适 宜
读
二、细读课文
1.细读课文1小节。
(1)指名读课文。
(2)理解内容。
(抓住到处、白茫茫想象沙漠的`广阔无垠和荒凉,抓住星罗棋布想象大沙漠中绿洲遍布的情景)
(3)练习说话
(4)指导朗读。
(到处、白茫茫、星罗棋布、绿洲、城市等词要重读)
指名说说读了这一段后,自己头脑中会出现什么样的景象。
引导用星罗棋步说一句话。
指名试读,全班齐读。
通过这个训练让学生将自己的课外知识和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习题、和教材中例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了良好的训练的目的。
2.细读第2~6节。
(1)细读第2自然段。
过渡:在这茫茫无边的沙漠中,布满厂象征生命的绿洲。
①指名读第2自然段。
②理解课文内容。
③指导朗读。
这些绿洲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跟随作者到其中的一个绿洲去看看。
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绿树成阴,鲜花遍地的情景吗?从哪儿看出人们很爱惜花草树木?
第二句要读出赞美的语气,第三句要读出佩服的语气
(2)细读第3自然段。
过渡:通过第2自然段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片片绿洲是那么美丽,那么迷人。而这迷人的绿洲却是在荒无人烟的沙漠中,这是多么神奇的事啊!同学们不禁要问,这沙漠中的绿洲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下文。
①自由读课文。
边读边做记号,用--画出写环境恶劣的句子,用~~~~画出写阿联酋人民不怕困难建设绿洲的句子。
②理解同句。
a、指名说说当地的环境怎样恶劣。(相机理解:不毛之地)
b、指名说说阿联酋人民是怎样建设绿洲的。(相机板:朽买来、挖去、填土、埋下等词,同时理解恶劣、适宜、纵横交错等词语)
c、指名说说阿联酋人民为什么这样做。(板书:有了......才......)引导用有了......才......练习说话。
③指导朗读。
(3)细读第4-6自然段。
①自由轻声读课文。
②默读课文。
③练习感情朗读。
读后说说自己感觉到了什么。
在能表现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的词句下画上圆圈。
(边读边感悟:通过雨雾洒下来、淋得干干净净、树叶更绿、小草更翠、鲜花更艳等词语的朗读,体会阿联酋人民爱护花草树木的情感)
3.细读第7自然段。
齐读课文,说说这段告诉我们什么。
三、总结课文。
四、布置作业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抄写词语。(文后练习3)
3、 用纵横交错、适宜造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反思
雨中的歌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清层次,了解大意,细读重点自然段,理解由谜底得到的启示。
3.联系生活实际,说出自己对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理解。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活动方案
活动一:通读课文,扫清障碍。
1. 朗读课文,读准音,认清字形,长句多读两遍并做好标记,并了解:加拿大 魁北克 柘 女贞
2. 组内交流词语意思,完成书后描红,练读标记的长句。
3. 组间分段抽号检查读书效果,交流易错字。
活动二: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 捧起书,轻声读课文
①分段并概括段意(小标题)。
提示:山谷中有谜底,谜面是什么?为什么要写这个谜呢?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②根据小标题概括主要内容。(语言简洁)
2. 每小题一名同学主讲,其余评议。
活动三:三读课文,揭示“谜底”。
1.浏览课文:找出含有“谜面和谜底”的语句。
2.组内交流并诵读所画句子以及书后第2题的两句话。
3. 抽组朗读。(注意朗读的形式)
?检测反馈】
1.给下列字加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鬼: ( ) ( ) ( )
逢: ( ) ( ) ( )
2.听写书后第2题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导学案:
一、以“谜”导入,激趣导学
1.板书“谜”字。学生猜谜语,脸圆像苹果,酸酸营养多,既能做菜吃,又可当水果。 (猜一蔬菜) 谜底:西红柿
2.简介谜语的组成:谜面、谜目和谜底。但通常没有谜目,一般由谜面和谜底两部分构成。
3.师述:美丽的大自然总令人神往!投身在大自然的怀抱,我们总是无比喜悦!的确,大自然有许多奥秘,大自然除了供人们欣赏之外,还会通过自身的某种现象给人以启迪,而关键在于你善不善于领悟!
4、今天,就让我们用自己敏锐的.双眼、智慧的大脑到加拿大的魁北克去观察、去感受、去领悟——
?山谷中的谜底》(揭题,齐读。)
二、通读课文,扫清障碍。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有困难的做上标记。
2、展示。(注意难写的字)
过渡:课文主要写什么,我们再次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轻声读课文,思考问题。
2、组内交流,展示。
谜面、谜底、启示
过渡:了解了课文的脉络,接着让我们进入活动三去探究山谷中的谜面和谜底。
四、三读课文,揭示“谜底”
1、找出含有“谜面和谜底”的语句。请你用笔把有关的语句画下来,读一读。
2、.组内交流并诵读所画句子以及书后第2题的两句话。
雨中的歌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使学生受到“爱别人”以及做人应有责任感的。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父亲在极其危险的时刻想着遇难的孩子,这种无私的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大家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了有关地震危害的资料,谁愿意把你收集到的信息告诉大家?
2.师出示课件。
3.出示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准字音,读通句子
(2)理解新词
(3)想一想,试一试: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试着用一句长句子讲清楚。
2.检查
3.文中的父亲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品读课文:
1.各自读课文,把你认为父亲了不起的地方,用你们喜欢的'学习方式体会体会
2.汇报:
(1)第二自然段的“冲”,体会作者为什么要用“冲”字读一读这句话引读该段
(2)与其他父母比,这位父亲了不起之处?
(3)父亲做出了惊人的举动,交流
(4)投示12节,读,说说这位父亲的哪些举动感动了你们?
(5)引读父子见面时的对话,分角色读
(6)这段对话中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一句?投示儿子的话,体会齐读12~19自然段
(7)齐读儿子让同学先出去的话
3.总结。
四.启发扩散:学习了这个感人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板书设计:
11.地震中的父与子
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 爱
你总会和我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