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的教案参考5篇

时间:2025-09-30 作者:Anonyme

教案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帮助其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大家应该意识到,教案不仅是教学的蓝图,也是教师自身反思和成长的工具,以下是淘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记承天寺夜游的教案参考5篇,供大家参考。

记承天寺夜游的教案参考5篇

记承天寺夜游的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月夜图导入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记成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整体感知文段

1.给生字正音、朗读课文、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再次朗读。

2.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质疑: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注、探讨。

户:门;遂:于是;盖:大概;但:只是;耳:语气词

4.听音乐《二泉映月》品味月色描写,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复述描写月色的文段。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小组商量,以各种方式(如:小品、诗歌、散文等)复述课文内容。

6.表演。

三、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

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

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洁、空灵、清丽、淡雅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

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6.小结:《记承天寺夜游》这篇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四、能力扩展:

一切景语皆情语,看图写景抒情。

五、作业

阅读古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

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记承天寺夜游的教案篇2

?课程标准】

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2、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

?评价设计】

1、通过对不同形式句子的朗读,落实学生文言文诵读能力的积累。

2、通过对品读、分析重点词语、句子提升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3、通过三个设问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落实情感目标。

?教学设想】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写的一篇小短文,意蕴丰厚,字字有玄机。本设计试图引导学生立足文言之“言”,抓住重点词语敲击文本,以期走进苏轼细腻丰富的心灵,感悟苏轼空明的心境,豁达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境界。本设计不强调课前的自主预习,让学生对文本保持适度的陌生感,围绕真实问题阅读文本,用自己的思维实实在在地一点点掘进文本,走近苏轼。

?教学目标】

1.理解文意,能把握作者的情感波澜,掌握几个重点文言词语。

2.解读“乐”“闲”两字的丰富内涵,走进苏轼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品读关键词、句,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理解“乐”和“闲”的内涵;

难点:对“念无与为乐者”中“乐”的理解。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苏轼,做好解读文本的相关铺垫

1.请学生谈自己对苏轼的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课下注释1,同时补充相关资料,初步感受苏轼的生活态度。

(ppt补充:苏轼被贬的有关资料及《临江仙》(上阕):夜饮东坡醉复醒,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请学生齐读并谈谈对词意的理解。

二、感知文章大意,掌握部分重点文言词语

在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教师从能否读准字音、读通句读、读懂文意三个方面检查朗读情况。

1.指名不同层次学生朗读,检查能否读准、读通。

①引导理解三个句子的朗读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用不加标点的课文检查学生节奏把握情况。

2.检查学生能否读懂文意。

①请学生尝试用一个主谓短语简洁概括文章所写的这个生活片段。

②检查重点词语、句子的理解。

引导学生注意词语间的联系。(ppt出示:重点词语:欣然 户 念 遂至 寝 步 盖 )

(ppt出示:句子大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念无与为乐者)

引导学生注意两句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生成下一步教学的基础性资源。

三、理解苏轼,感受作者精神境界

(一)品“乐”之内涵。

通过设问一学习文章记叙部分:

我认为,这里的“为乐”,不仅仅是课下所注释的“交谈取乐”,还有更丰富的内涵。不知道同学们意见如何?请同学们依据文本讨论对这个“乐”字的理解,有理有据的陈述你的观点。

学生通过交流、探讨体会:“乐”之多重含义,这份快乐藏在“欣然”“遂”“亦”“步”四个字眼里。

齐读记叙部分,体会苏轼的这份赏月之乐,分享之乐, 读出几个关键字所传达的快乐。

(二)探“闲人”心境。

1.通过设问二学习写景部分,感悟景物写法及特点:

我认为作者在这句话中漏了一个主语:“月色”。我补出来了,同学们认为是补出来好还是不补好呢?

(ppt出示:庭下( 月色 )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想象体验:请同学们试着在这句话的空白处填两个感叹词把作者的情感波澜补出来。

齐读(背)写景句:读出一份发现的快乐,读出一种恍然大悟的味道。

2.通过设问三学习议论部分,感悟作者的精神境界:

我认为苏老夫子这两问实在太绝对。昨夜无月,我校即无竹柏嘛。怎么理解这句话呢?

追问:“闲人”如何理解?

齐读(背)议论部分,读出作者内心的感慨,一点自嘲,一点自赏。

追问:哪个词透露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呢?

司马迁有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也就是说,世俗之人庸常之人大都被琐碎或者欲望淤塞了心灵,穷者奔波于生计,满脸愁苦,富者追逐于利益,肠满脑肥。只有从种种生活的琐碎中超脱自己,才能拥有空明之心。

齐读(背)全文,体会苏轼的心境。

四、总结归纳文章内涵,深化认识。

苏轼确实是拥有生活艺术、生活能力的人,不仅能于敲门不应之时倚杖听江声,更能于贬谪之境遇看见如水月色。这有赖于他豁达超脱的人生境界。这才是更重要的财富。

最后还是把苏东坡的这句话送给大家:

(ppt出示: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苏轼《东坡志林?临皋闲题》)

愿同学们在未来的岁月里,也能耳聪目明,拥有闲情雅致,做江山风月之主人。

齐背全文。

五、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为乐——赏月之乐,分享之乐,心有灵犀之乐

闲人——闲情雅致,自嘲、自赏

记承天寺夜游的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 反复朗读课文,熟读成诵。在读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感情。

2、 联系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难点: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二、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停顿,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如: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念/无与为乐者 ,水中/藻荇交横

三、积累文言词汇,翻译理解 ?给加点字注音。

解( )衣 藻荇( ) 遂( )至 未寝( )

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深入理解文意。

四、研读赏析,合作探究 思考

1、 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3、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月色皎洁,空灵。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6、文章的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五、小结

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六、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板书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 空灵皎洁

竹柏——藻荇交横 竹影摇曳

抒情: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潇洒达观、自我排遣的乐观

记承天寺夜游的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读成诵。

2、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2、导语

从文章的标题来看,是记叙夜晚到一家寺院游玩的经历。那么我们事先推测,这篇文章会不会描述他游玩的心情?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二、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念/无与为乐者 水中/藻荇交横

三、翻译理解

通过翻译课文,深入理解文意。

补充解释:欣然:高兴地 遂:于是 盖:原来是

相与:一起 但:只是 无与为乐者: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

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

参考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脱衣准备安睡,看见月色射进门来,很高兴地想出去走走。考虑到周围没有什么人能够一起领略月夜乐趣。于是就到承天寺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溜达。

庭堂下面的月色好像积满清澈透明的水,水里面各种水草交错纵横,那是竹子和柏树影子啊!

哪天晚上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没能清闲的人像我们俩而已。

四、赏析

思考问题:

1、 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3、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月色皎洁,空灵。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五、小结

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六、布置作业

记承天寺夜游的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全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通过正解苏轼,把握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2、培养豁达的人生观。

三、课前准备:

ppt、歌曲。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两分钟,听歌曲《我想去桂林》

师生交流歌词,小结:

看来人生无奈啊。当我们有钱又有时间的时候——老了!

(出示文字:一个现代人的一生)

一个普通现代人的一生据说是这样度过的:努力读书——拼命工作——攒钱买房——结婚生子——供子读书。当子女长大成人的时候,这个现代人已经怎么样了?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是否很无趣?

(二)、了解苏轼生平,导入新课:

(出示引号中文字)

今有一人,此人跟我们一样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读书非常努力。然后他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谁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可怜啊,是不是?我们接着看,他也买了房,“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房子在哪里?

飘零江湖。好不容易买了房了,他又“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缧绁,是捆人的绳索,象征着牢房。这个人好象连住在家里都不得安宁啊。他当然也娶了妻子,可惜30岁的时候,他妻子就过逝了,多年以后,他写下这样的句子纪念早逝的妻子——“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大家说这个人的一生怎么样?

我们来看看他到底活的怎么样?

(出示文字,念):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这个人去世很久很久以后,有一个作家仔细地研究了这个人的一生,然后为他写了一本传记,在传记中,这个作家给这个人下了如下结论,大家一起念。(出示文字)

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

(出示苏轼图片)

苏东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的过日子,却说人生无趣。看来我们真的该好好的学一学苏东坡,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东坡这里取到快乐人生的真谛。

(出示图片,课文)

(三)、推荐的学生读课文

读完评价并注意顿号功能。

顿号前后什么关系?(指“藻”“荇”二字)

念古文就是要读准停顿,读出节奏感。我们全班齐读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

(四)、读完感知(乐在何处?):东坡为何深夜起行?

看月色在家里不能看么?

为什么找朋友?

能不能从文章里面找一个字回答?

同学来完整的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东坡为何深夜起行?

我们知道东坡“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他有很多朋友,为何独寻张怀民?

东坡深夜起行为的是与朋友分享“乐”,那他为何找一个被贬的人?两个人同病相怜,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

来看一段资料。(出示文字)

张怀民:1083年贬黃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悅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现在我们知道了,东坡找张怀民真是找对了,现在我们来齐读一遍课文,仔细看看他们的乐是什么?

学生齐读课文。

说到乐,人们总是想到“吃、喝、玩、乐”,东坡他们的快乐是什么呢?

我们具体来找一下,东坡二人看到了哪些景物。

(五)、体味作者微妙的心境以及“闲”的含义。

现在我们搞清楚了东坡所看到的景色,他看到的是“月色与竹柏影”,东坡看着这美景开始发感慨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他说的这句话我不大明白,请这个同学来帮我解释一下。

有些不懂:“哪一夜没有月光?”下雨的晚上有么?“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好象我们这个校园里就没有竹子啊。这句话是不是有点逻辑问题?它是一个病句?

这句话中的月光、松柏并不是月光,竹柏,它们只是一个象征——美景的象征。(出示文字)原句=哪里没有美?只是缺少闲人罢了。这我就明白了。不过我还有点困惑:书上注释“闲人”是“清闲的人”的意思,也就是“没什么事做的人”。我找了一点资料

(出示资料)

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

大家看,苏东坡要养活一家老小,好象很忙啊。要开荒种地,要种黄麻桑树,还要造房子,为糊口奔忙。他是闲人?

东坡不是闲得无聊之人,他是富有闲情雅致之人。让我们再来读一下这篇短文。不过这一次我希望大家能读的更好一点,在读出节奏之外,我们还需要读出什么呢?

读这篇文章要有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齐读课文。

(六)、拓展延伸,培养豁达的心境:

现在让我们再来听一遍《我想去桂林》,大家边听边思考一下,老师为什么要在这节课里反复给大家听这首歌曲?这首歌与课文有什么关系?

来填两个空吧(出示题目:“桂林”=课文中的=。)

让我们再回到开头。什么时候我们能去“桂林”?

要不要加几个条件?用一下这个句式:只要……,就……。

为什么“只要你有闲心,就什么时候都能去桂林”?

美是无处不在的,只要你有闲心,就什么时候都能去桂林!现在让我们来看看现代人去得了桂林么?

(出示资料)

现代人的旅游

他们穿着为出去玩而特制的衣,戴着草帽和太阳镜,提着野餐水壶以至于急救用的药品箱等等,郑重其事地出发。但是。他们一路只是马不停蹄地跟着大队的人们,象竞走一样,又象要赶着去参加什么非去不可的重要会议一样,目不斜视地匆匆赶路,并不停下来留神一下周围的景色。他们在做什么呢?难道他们这样装扮了出来一趟,只是为赶路吗?

现代人去得了“桂林”么?

去“桂林”的条件是“闲”。现代人呢?给他们找一个“闲”的反义词。

“忙”,他们忙得傻到在“桂林”竞走。我们真应该好好劝劝他们。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公路,两旁景物极美,可惜人们只是匆匆而过。后来有有心人在路边插了一个标语牌,上写大字:“慢慢走,欣赏啊!”看来在“桂林”,我们也应该做一些这样的牌子,大家一起把这六个字念一下吧。

学生齐读。

“闲”,看来很难做到啊。怎样才能“闲”?东坡有没有在文章里告诉我们?

有人说“有”啊。(出示文字)这个人叫王国维,他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是说作者无意识中写下的景色会透露他的内心世界,比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大家能读出李白当时的心境吗?

苏东坡呢?东坡的景语透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我们先把他的景语念一下。哪几句啊?

东坡的景语透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呢?现在大家思考1分钟,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小组交流)

大家是否真的“看穿”东坡了呢?让东坡自己来告诉我们吧。

(出示文字)

吾兄弟老矣,当以时自娱。世事万端,皆不足介意。所谓自娱者,亦非世俗之乐,但胸中廓然无一物,即天壤之内,山川草木虫鱼之类,皆是供吾家乐事也。

这里有一句话,跟课本里一句话意思几乎一样。谁能找到。

“天壤之内,山川草木虫鱼之类,皆是供吾家乐事也。”等于“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空明”是澄澈的意思,形容水非常干净,就好象心非常干净一样。现在东坡自己告诉我们了,要欣赏山水,就是要心胸开阔,心无杂念。那么我想问一下大家:常人有什么杂念呢?或者说心里忙什么呢?

司马迁有句名言(出示文字)“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世人往往利欲熏心,心被钱塞住了,心盲了,致使有眼无珠看不到美景。苏轼正是因为不汲汲于名利,所以才能“闲”啊。我们来看看外国人对苏轼的评论吧,大家一起念。

20xx年,法国《世界报》评论苏轼:“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七)、总结全文。

用三句话来总结一下这篇文章。第一句,雕刻大师罗丹说的:“美,是到处都有的!”(出示文字)这句话相当于文中哪一句?

如何才能欣赏到无处不在的美呢?苏轼告诉我们: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出示文字)这句话相当于文中哪一句?

如何才能心闲呢?还是东坡告诉我们,要“胸中廓然无一物”。(出示文字,这句出现在最上方)这句话相当于文中哪一句?

(八)、积累诗句。

看着屏幕上这三句话,把课文最后这四句话背一下,看谁第一个背出。

(屏幕上从上到下排列:“胸中廓然无一物”,“美,是到处都有的”,“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三句话。)

学生齐背最后四句。

德国有位大诗人荷尔德林说过:“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生活中到处都有诗意,到处都有美。我希望同学们能好好的去领略生活。最后送给大家一段话。

(齐读):“慢慢走,欣赏啊。”让我们把这句话也放在杭州的路标上,让我们都像苏轼一样淡薄名利,有一个诗意人生。

(九)、推荐阅读。

最后让我们来较为详细的看看东坡。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东坡小传,是写东坡黄州时期的,现在发下来给大家看。

(发资料)

向大家推荐几本书,想更详细的了解东坡的同学可去看一下。一,王水照教授写的《苏轼传》,这书相当详细的介绍了东坡的人生与创作。二,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这书比较薄,网上能找得到。三,东方龙吟的文侠小说《万古风流苏东坡》,此书有点像武侠,应该很合大家的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