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活动沉与浮教案优质8篇

时间:2025-07-07 作者:Monody

包含多样评估方式的教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灵活调整的教案,帮助教师应对课堂上不可预知的变化,淘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大班科学活动沉与浮教案优质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大班科学活动沉与浮教案优质8篇

大班科学活动沉与浮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知道元宵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之一尝试通过多种途径进一步了解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

2、感知元宵节是全家团圆的日子,感受节日快乐的氛围和对节日的喜爱之情。

3、进一步学习在指定的范围内均匀地进行美术活动。

4、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活动准备

1、"元宵节的来历"视频;

2、准备几个简单的有关的.谜语;

3 、彩泥每个幼儿一份;

4 、《卖汤圆》儿歌。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教师对幼儿说:"今天啊,有几个小朋友来和我们一起过节日,小朋友们认真看看动画片里说的是什么?"

二、基本部分

1、认识元宵节

幼儿观看动画片结束后教师提出问题:小朋友们都看动画片那动画片里讲什么啊?她们过的是什么节?他们是怎样过节的?都有什么活动?

教师请幼儿认真思考大胆回答问题,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2、猜灯谜

教师依次出示灯谜

(1)"白白胖胖,圆圆溜溜.甜甜五脏,装中间.吃在嘴里,又软又黏"提醒幼儿元宵节有的,让幼儿开动脑筋说出谜底(汤圆)。教师提示,元宵节吃汤圆象征着团团圆圆。

(2)"什么花天上开?天上开了花,人人笑哈哈。"(大家来猜猜—烟花)

(3)"一个南瓜,两头儿空,肚里开花放光明,有瓜没叶儿,高高挂,照得面前一片红。"(打一物——灯笼)

(4)"元宵佳节就有它,谜语往它身上藏。"(打一物——花灯)

(5)"正月十五,全家聚,圆桌坐来,圆着吃。"(打一名词团圆饭)教师可以提示幼儿全家一起开开心心地在吃元宵饭,叫什么饭?引导幼儿说出团圆饭,教师解释团圆的意思,让幼儿知道元宵节可以一起开开心心吃团圆饭。

3、做汤圆

教师发给幼儿每人一份彩泥,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做出不同种类的汤圆。让幼儿自己动手做,感受到做汤圆的乐趣。

4、唱儿歌《卖汤圆》

(1)教师教幼儿学会唱儿歌。

(2)根据歌词边唱表演动作。

结束部分

教师让幼儿收拾好桌上的东西,放会原处,活动结束。

活动反思:

本节活动的设计激发了幼儿兴趣,让幼儿知道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进一步了解元宵节的习俗是吃元宵,点花灯和猜灯谜。

大班科学活动沉与浮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根据颜色和味道分辨各种水果饮料。

2、体验自己调制水果饮料的乐趣。

3、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各种口味的果珍粉,如西瓜、水蜜桃、猕猴桃等。

2、幼儿人手1个杯子。

3、各种水果:西瓜、水蜜桃、猕猴桃等

活动过程:

1、说一说:

出示水果:

——“你知道这是什么水果吗?”

——“你喝过哪些果汁?你最喜欢喝哪种果汁?”

2、猜一猜:

出示各种果珍,提问:

——“你知道它们分别是什么果珍吗?”

教师将果珍调制成果汁后,提问:

——“猜猜这些饮料是哪种水果变的?”

3、试一试:

幼儿自选喜欢的水果粉,调制水果饮料。

互相尝尝同伴调制的水果饮料,说说饮料的味道。

活动反思:

果汁是幼儿非常喜欢吃得饮料,平时他们喝得最多的是牛奶,对于这种水果饮料特别的感兴趣,首先让幼儿根据颜色和味道分辨各种水果饮料,今天我给幼儿准备了两种不同颜色的水果饮料,有得幼儿猜是牛奶和咖啡,有得猜是橙汁和咖啡,带着这份好奇心幼儿自己调制水果饮料,幼儿知道将水倒进杯子后要用勺子搅拌均匀,这样饮料才能充分溶解,让幼儿体验自己调制水果饮料的乐趣。

小百科:饮料即饮品,是供人或者牲畜饮用的液体,它是经过定量包装的,供直接饮用或按一定比例用水冲调或冲泡饮用的,乙醇含量(质量分量)不超过0.5%的制品,饮料也可分为饮料浓浆或固体形态,它的作用是解渴、提供营养或提神。

大班科学活动沉与浮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认识多种纸并知道它们的名称和用途。

2、运用多种方法探索不同纸质发出的声音并用象声词表达出来。

3、在活动中体验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每组准备一份:复印纸、卡纸、瓦楞纸、玻璃纸、报纸、皱纹纸

2、音乐《木瓜恰恰恰》

活动过程

1、引起兴趣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特殊的朋友,看看是谁呀?请你们去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你能发现什么?”

2、幼儿操作

3、师幼讨论

这些特殊的朋友是谁呀?(出示不同纸质的纸,让幼儿知道纸的名称、用处。)

是纸。

是什么纸呢?有什么用?

瓦楞纸可以用来布置环境

白板纸可以画画、写字,还可以折纸。

牛皮纸可以包东西,报纸可以用来看的。

皱纹纸也可以布置环境,还可以用来跳舞。

教师小结:纸的本领真大,有的可以用来布置环境,有的可以写字、画画,还有的可以看、了解我们身边的、国家的事情、还有的可以用来包裹东西等等。不同的纸它的用途是不一样的。

(评析:一开始以朋友的身份引出,使幼儿产生了一种亲切感,通过操作让幼儿从视觉和触觉上感受不同纸的质地,使幼儿知道各种纸的名称和不同的用处,从而引起幼儿对纸产生探索的兴趣。)

4、探索纸发出声音的方法,体验不同的纸发出的不同声音。

第一次玩纸,探索不同的方法。

纸还有一个特殊的本领,能“发出声音”,我们桌上有一些不同的纸,我们去玩一玩、试一试,想一想,你能用什么方法让纸发出声音?把你的做法与感受与同伴讲述。(幼儿操作)

你玩的是什么纸?你是用什么方法让纸发出声音的?

我玩的是瓦楞纸,我是用弹的方法的。(幼儿示范)

我用的是拍的方法和搓的方法。

我用刮的方法和甩的方法,还有往两边拉的方法。

我用了两张牛皮纸上下拍打的方法。

再次玩纸,体验不同的纸发出的不同的声音。

这些纸发出的声音一样吗?(幼儿玩纸)

不一样,有的'纸发出的声音是清脆的、有的纸发出的声音太小了、轻柔的。

有的纸发出“沙沙”的声音了。

教师小结:能让纸发出的声音有许多。有甩、拍、搓、弹、拉等方法。小朋友还发现了不同的姿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有的是清脆的、有的是轻轻的、柔柔的声音,还有发出“沙沙”的的声音。

(评析:给幼儿提供了两次玩纸的机会,每次玩纸的要求各不相同,是逐步提升的。在玩纸的过程中,通过幼儿自己的尝试、比较发现了使纸发出声音的许多种方法和不同的纸发出的声音各不相同。在此环节中充分开阔了幼儿的思维。)

5、选择纸张为乐曲伴奏。

自由选择纸张伴奏。

这么好听的音乐如果用我们的纸来为它伴奏会不会更好听呢?我们选择一张自己喜欢的纸来尝试一下吧。(幼儿选择纸张)

用不同的方法为乐曲伴奏。

你想用哪些方法来伴奏呢?

先用拍然后用弹再用搓的方法来伴奏。

幼儿听着音乐尝试用不同的方法为乐曲伴奏。

(评析:让“纸能发声”这一特性,在幼儿的感受中得以发挥,让幼儿过了一把瘾。享受音乐的美,体验活动所带来的快乐。)

6、活动结束

这首《木瓜恰恰恰》在小朋友的伴奏下变的更加好听了,原来很普通的纸还能为乐曲伴奏。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其它种类的纸,它们是不是也能发出声音呢?请你们去找一找,玩一玩,再将能发出声音的纸收集起来,放在我们的发现室吧。

(评析:活动中教师只让孩子们探索了几种较为常见典型的纸,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种类、质地、用途不同的纸,但是有的纸能发出声音有的却不能。通过请小朋友寻找把这一活动引向了课堂之外,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大班科学活动沉与浮教案篇4

一、活动目标

1、知道水的用途,了解水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通过动手操作知道水的特点:无色、透明、无味、流动。

3、培养幼儿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二、 活动准备

每个幼儿装有水的杯子三个,各种调料味,碗,奶粉,水的图片, 吸水布。

三、活动过程

1、播放水流的声音,引导幼儿猜是什么发出的声音,并说说水都有什么用途。

师:刚才我们听到了一种声音,那小朋友知道这是什么发出的声音吗?

师:(单独请一位幼儿回答)小朋友都很棒,知道了这是水流动的声音,那请小朋友想想在我们的生活中那些地方会用到水呢?水都有哪些用途呢?

师:(总结)水可以用来洗衣服,做饭,洗漱,刷牙,拖地板,水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好朋友。

2、认识水的特点:无色,无味,透明,流动。

师:小朋友都知道了水有许多的用处,那你们知道水的特点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许多杯水,让你们看看水,闻闻水、尝尝水,通过自己的操作认识了解水的特点。(操作前教师说好操作要求)

老师的这里也有两杯水:现在的桌子上都有一个杯子,里面装满了水,请小朋友观察下,杯子里的水是什么颜色的?

师:刚才小朋友看了也说了,杯子是没颜色的,现在请小朋友看看老师这里,老师往里面加了什么,水变成了什么颜色(师往一杯加入奶粉)小朋友看到了什么?(加了奶粉变成了白色)。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小朋友能告诉老师一杯没有加入任何东西的水是什么颜色的呢(引导幼儿说出水是无色的)

师:水本来是没有颜色的,这就是水的第一个特点——无色。

师:请小朋友们拿起你们桌上的小棒把它们分别放入两个杯子里,仔细观察小棒的变化。

师:朋友们已经观察到了没颜色的那一杯水看得很清楚,有颜色那一杯水看不清楚,甚至是看不到,那么没加任何东西的水就是透明的,这就是水的第二个特点——透明。

师:现在老师请每个小朋友在桌上端杯水,请小朋友先闻一闻水有没有气味,然后再尝尝水是什么味道的?(请幼儿上来品尝并说出是什么味道的)

师:刚才小朋友说了它们是没味道的,那你们想不想喝味道不一样的水?

师:那下面的小朋友仔细的看清楚老师往里面加了什么东西才使它们的味道发生变化的?(分小组加盐、红糖、醋)

师:在刚才的品尝中,我们知道了如果你往水里加什么味道的调料那水就会变成什么味道的,如果不加任何东西,那水的味道是不会变的,这就是水的第三个特点——无味。现在请小朋友看老师这里,老师要变魔术,小朋友看看水在杯子里怎么了?

(师操作)

师:小朋友看到了什么?

师:水从杯子里流出来了,那你知道水为什么从杯子里流出来呢?而另一杯没流出来呢?(幼儿回答)

师:刚才小朋友说了,杯子里面装满了水就会流出来,就像小朋友喝水就必须用杯子盛住,要不然水就会流出来,这就是水的第四个特点——会流动。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与实验我们知道里水了的特点,那小朋友还记得水有哪些特点吗?(引导幼儿说出无色,透明,无味,流动)

幼:

师:我们知道了水的特点是无色,透明,无味,流动,还知道了水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可以用水做很多事情,那请小朋友想一想如果我们突然没水可用了,会怎么样呢?

师:小朋友说了很多,在老师这里有几张图片,请小朋友仔细观看,你看到了什么?

师:小鱼死了,庄稼枯萎了,叔叔阿姨在排队接水,那你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

师:由于缺水,没水可用,小鱼死了,庄家枯萎了,那小朋友们你们以后会怎么做呢,有的小朋友洗完手不懂得关紧水龙头,这样做对吗?还有的小朋友小手洗干净了还一直在水龙头那里在玩水,这样做对吗?

(幼儿讨论怎样节约用水)

师:小朋友说出了很多的节约用水的方法,洗完手关紧水龙头,洗手不让水洒满地,妈妈淘米完的水,还可以的浇花,等等。那么就请小朋友从今天开始做个节约小卫士吧!

3、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很多本领,知道了人、动物、植物都离不开水,水可以用来淘米,洗拖把,冲马桶,洗手等等,还了解了水的特点:无色,透明,无味,流动,并懂得了怎样节约用水。周老师希望你们能把今天学习的本领回家后分享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好吗?

大班科学活动沉与浮教案篇5

设计意图:

本次次活动是由故事《萤火虫找朋友》而引起的,孩子们知道故事里的萤火虫找寻找朋友的时候看到能发光的电灯、黑夜里动物的眼睛、汽车的灯以为是自己的朋友,所以当时我提出了问题:“除了故事里的这些物体会发光,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物体会发光?”孩子们带着这一疑问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收集了有关会发光物体的图片,孩子们积极性高,探索的欲望强烈从而就生成了科学活动《会发光的物体》。

活动目标

1.知道许多物体能发光,了解光的用途。

2.能按照发光物体的基本特性进行分类,对探究发光物体的`活动有兴趣。

活动准备

1.手电筒、电池、电动玩具、蜡烛、火柴、打火机、荧光棒、积木、塑料玩具等实物若干,放塑料筐里。

2.关于会发光的物体ppt图片或课件。

3.分类卡、图片(阳光、月光、星光、闪电光、彩虹光、萤火虫光;火光、灯光、x光、激光、霓红灯、信号灯、红绿灯)若干。小镜子若干。

活动指导

1.探索、发现各种会发光的东西。

(1)导入:塑料筐里有什么?请小朋友动手玩一玩、看看哪些东西会发光,它们分别是怎样发光的。

(2)师引导幼儿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找出会发光的物体。

2.观看课件引导幼儿讨论,扩展幼儿对光的认识。

(1)提问:你发现哪些会发光的物体?它们分别是怎样发光的?除了这些东西,你还知道那些东西会发光?他们又是怎样发光的?

(2)幼儿观看课件及图片,引导幼儿了解会发光的物体的基本特性。

a:感知认识各种自然发光体(例如:钻石、夜明珠、太阳、月亮、行星、闪电、彩虹等)

b:感知认识动物发光体(例如:萤火虫、发光乌贼、水母、松球鱼、夜晚动物的眼睛等)

c:感知各种人造发光体(例如:电焊光、火光、灯光、x光、激光、霓红灯、信号灯、红绿灯、荧光棒等)

3.初步学习按照发光物体的基本特性进行分类。

(1)我们知道了,看到了这么多发光物体,这些光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

(2)师解释什么是自然光?什么是人造光?自然光:自然界存在的可见光。人造光:由人工设计制造的仪器、设备产生的光。动物光:会发光的动物。

(3)幼儿分组操作分类,师重点启发幼儿根据自然光、动物光、人造光进行分类。

(4)小结:每组请一幼儿展示操作分类卡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分?

4.师生共同讨论光的用途,进一步感知高科技带给人们的好处。

(1)我们认识了这么多发光的物体,光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呢?

(2)引导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讲述光的作用。(例如:光可以取暖、照明……。

(3)借助课件小结:光可以取暖、照明、传递信息还是一种信号标志(如红绿灯),光能帮助人们切割、焊接。还能娱乐、装饰给人们带来美好的视觉感受……。有了光我们生活光辉灿烂,如果没有光世界会怎样?

5.激发幼儿探索光的兴趣。组织幼儿玩“踩光斑”的游戏。

老师这里也带来了一样东西,它自身不会发光但借助光源也会发光,你们想看看是什么东西吗?(出示小镜子)把它放在哪里会发光呢?(太阳和灯光下)你们回去找找还有什么东西借助光源也会发光?

提供小镜子,组织幼儿两人一组玩“踩光斑”的游戏。(感知光的反射特性。)自然结束。

大班科学活动沉与浮教案篇6

?有趣的纸》作为纸的系列活动的一部分,是一个有着科学领域的显特点并与艺术领域有机综合的活动。 这个活动的结构化程度比较高。这种高结构不仅体现在从目标到材料的严谨设计。而且体现在用一系列关键问题引导着幼儿的`探究活动逐步走向深入。在活动的每个阶段,不仅在开始时有关键问题的引导,而且在探究告一段落时有共同的讨论和回顾,引导让幼儿在自主的探索活动中感知、体验、积累经验。进一步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活动目的:

1、通过动手动脑的操作活动体会探究活动的乐趣,有积极探索的欲望。

2、通过尝试操作对不同质地的纸进行比较,感知纸的特性,了解纸的一般用途。

3、通过活动丰富生活经验,培养操作和实验能力。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幼儿对各种纸有初步的认识.

2.各种纸作品了解纸制品。

3.物品:面巾纸、图画纸、塑料包装纸、报纸、宣纸、挂历纸、牛皮纸同样大小若干张

活动过程:

一、稳定幼儿情绪:手指游戏《大拇哥》

二、新课导入

1、请幼儿欣赏各种纸做的作品,并将自己看到的东西讲述给大家听

2、认识各种纸

( 1)教师出示3种纸,并问孩子:“这是什么纸(了解名称)?”

(2)提出问题:“每人都有3种纸,大家看一看、摸一摸、揉一揉、听一听,比一比,说说它们有什么不一样(有的光滑,有的粗糙,有的硬,有的软、、、、、、)

(3)幼儿自己取3种纸进行感知比较,发现纸的软硬、厚薄、颜色、光滑度等的不同。

三、操作活动

(一):运沙

1. 提出问题:如果请你们用纸来运沙,你们会选哪一张纸?为什么?

2.幼儿讨论后说出自己的看法。

3.提出活动中注意的问题:

运沙时不能用手托,注意保持活动室的卫生。

4.幼儿尝试用纸运沙。

5.说说我的发现:

a.塑料纸、图画纸、挂历纸、牛皮纸运沙好,不容易破;面巾纸、宣纸运沙不好,容易破。

b.把纸折成容器运沙更方便。

(二):运水

1.提出问题:如果我们运的不是沙,而是水,你们会用什么纸?

2.幼儿讨论后说出自己的看法。

3.提出活动要求,幼儿多次尝试运水。

a.不把纸折成容器,你们能用它来运水吗?是不是所有的纸都行呢?

幼儿尝试运水。

b.如果折成容器来运水,哪种纸折的容器最好?幼儿尝试运水。

4.说说我的发现:

a.如果不将纸折成容器运水,面巾纸、宣纸吸水性强,可以运水,但是运的水少,而且很容易破烂。

b. 把纸折成容器后运水好,但是要选吸水性差的纸,纸吸了水以后容易破。

大班科学活动沉与浮教案篇7

?活动名称】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透镜”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不同透镜的特征,并用语言表达其发现。

2.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兴趣。

?活动准备】

1.凹透镜、凸透镜、平面镜人手一份,各种颜色的透明纸若干。

2.哈哈镜、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一副眼镜。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尝试:玩透镜

1.师:小朋友,老师为大家每人准备了三块奇妙的镜片和各种透明纸、图书等,请你们用镜片放在眼睛前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2.幼儿操作尝试。

3.引导幼儿讨论:刚才用三块奇妙的镜片看的东西一样吗?

4.得出结论:

(1)不一样,有的放大,有的缩小,有的不变;

(2)颜色不同的纸放在镜片前看到东西也变颜色了,教师解释说,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各种颜色的射灯就是利用这个原理。

二、第二次尝试:引导幼儿发现凹、凸透镜、平面镜的特征

1.师:三块小镜片看到的东西都不一样,真有趣,那为什么用它们看东西会不一样呢?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小?哪种变大?哪种不变?请你们再仔细看一看、摸一摸,它们的样子是不是一样?

2.幼儿尝试操作,发现不同的原因。

3.引导幼儿讨论。

(1)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小?(边上厚中间薄的镜片看东西会变小)教师立即告诉幼儿:这种就叫凹透镜(幼儿学说)。

(2)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大?(边上薄中间厚的.镜片看东西变大)教师告诉幼儿:这种就叫凸透镜(幼儿学说)。

(3)剩下哪种看东西不变?(剩下的边上和中间一样厚的看东西不变)教师告诉幼儿:这种叫平面镜(幼儿学说)。

(4)得出结论:不一样的透镜看东西也不一样。

三、第三次尝试:玩哈哈镜,说说透镜的用处

1.师:小朋友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奥秘。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几面奇妙的镜子,你们看是什么?(哈哈镜)大家试试看,哈哈镜里的人和你一样吗?为什么会不一样。

2.幼儿玩哈哈镜。

3.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会不一样?(图为哈哈镜表面是凹凸不平的)

4.得出结论:哈哈镜是工人叔叔们利用凹透镜、凸透镜的原理,只是它在透镜的后面涂上了一层水银,而这就不是透镜了,叫凹面镜,凸面镜。

5.教师小结: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镜子真奇妙,能把东西放大、缩小,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种镜子呢?(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眼镜等等)幼儿说出各种镜子,教师出示。

6.幼儿自由地玩望远镜、放大镜、哈哈镜等(自然结束)。

大班科学活动沉与浮教案篇8

活动目标:

1.观察、比较物体下落时的现象,对物体的下落现象感兴趣。

2.能用记录的方式和语言来表达观察到的现象。

3.在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第一次操作所需的材料:纸杯、积木、树叶、海洋球、绳子、手帕、饮料瓶、橡皮,数量之和多余幼儿人数。

第二次操作所需的材料同上,每人增加一份记录单和笔。

第三次操作所需的材料:同样大小的手工纸人手一张。

活动过程:

1、观察一种物体的下落现象并清楚表达。

(1)提出任务。

教师: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没那么简单”的挑战游戏。“没那么简单”是什么意思?(看上去很简单,其实不简单。)教师:我们知道在地球上物品往上一抛,都会(幼儿补充:落下来。)这个问题很简单,但你注意物体落下来是什么样子的呢?又能说清楚吗?

教师:请你仔细观察这些物品落下来的样子,等会请你来说说。

(2)教师操作,逐一让物体下落。

(3)交流与总结。

幼儿交流。

教师总结:大家通过仔细观察,我们注意到可落下来的声音,有的观察到了落下来的样子,有的发现了落下来的速度。很棒!

2、观察、比较两种物体下落现象的不同,用记录方式表达观察到的现象。

(1)提出任务。

教师:我们今天的挑战是“没那么简单”,待会请你选择两样物体,让它们从同一高度同时落下,观察它们落下的不同,并记录下来。什么是“同一高度同时落下”?下面三人一组做实验,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好后请把物品整理好,把记录单给我。(同一高度同时落下的规则。有了发现马上记录。幼儿有困难时,可让其观察同伴记录,用符号记录。)(2)交流与总结。

幼儿交流自己的记录。(教师可关注:幼儿创造性地用符号来表示自己的发现。记录下落速度的不同表现。)总结物体下落现象的相关因素。

教师:大家通过观察、比较、记录,知道了物体落下来时有许多不同。这些不同可能和什么有关系?

可能与物体的轻重、大小、形状以及风力有关。

3、探索让同样的纸出现不同的'下落速度。

(1)提出任务。

教师:出示一张彩纸,使其落下。请你们用同样的纸头,使它下落的速度和我不一样。三人一组,不搬椅子下去试试。

(2)幼儿操作。

当幼儿出现折叠动作时,上前鼓励,并与之比较。

除了折叠,你还有不同的方法吗?(撕开、团)(3)交流与总结。

教师在总结时可以让所有幼儿将变化后的手工纸与教师手中的手工同一落下,进行比较,鼓励幼儿设法使纸落得快些。

4、结束。

在今天的挑战游戏“没那么简单”中,你们表现的都很好,为自己鼓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