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教案7篇

时间:2025-01-19 作者:Monody

教案的设计应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教案设计应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培养他们的终身学习意识,淘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开国大典》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开国大典》教案7篇

《开国大典》教案篇1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热爱祖国,真是祖国的历史,热爱中国共产党

2、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增强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

能力:

1、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的、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问题。

2、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知识:

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知道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

活动内容:

开国大典

活动目的.:

通过创设情境,体验人民群众兴高采烈欢庆新中国诞生的激动心情,,深入分析新中国成立的意义,认识新中国的社会性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民主主义国家,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活动过程:

1、开国大典。播放开国大典的录像,或搜集开国大典的图片、文字资料等,让学生体验开国大典时人民激动的心情,并讨论举国上下为什么如此激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一百多年来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同封建统治者勾结起来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和内外战乱频仍、国家四分五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终于诞生了。中国从此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并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2、利用学生搜集的资料,探究国旗国徽国歌的来历,深入认识国旗国徽国歌的象征意义。

3、模拟升旗仪式。通过模拟升旗仪式,重温升旗的要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维护祖国荣誉和利益的思想感情

《开国大典》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毛泽东在建国初期的几个生活细节,了解一代伟人朴实平凡的品格。

2.结合剧情展开合理想像。

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毛泽东的朴实平凡的品格。

2.难点:描写人物言行对人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想:

观看影片《开国大典》再对课文作简要分析

教学过程

一、观看影片

二、课文研读

1、剧中写了毛泽东的几个小故事?

讨论并归纳:主要写了四个小故事:

(1)观赏北平夜景

(2)吃羊肉泡馍

(3)会见程潜用湖南老乡

(4)与儿子交谈

2、从每一个故事中可以乍出生活中的毛泽东有哪些特点

讨论并归纳:建国初期,北平一片安居乐业的和平景象,主席要求司机慢点走,想尽情地享受这美好的时光、羊肉泡馍馆里人们轻松的风趣谈话深深吸引了他,令他忍俊不禁、这些都表现了他与民同乐的思想、反对标语表现了他反对个人崇拜、在圆明园的沉思,感到自己肩负着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在与程潜的交谈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风度,不计前嫌、在对待自己的湖南老乡问题上,他热情招待,但决不迁就他们的要求、在与儿子的谈话中,可以看出他十分重感情,但对儿子要求严格,不搞特殊化。

作为一个国家领导人,他站得高,看得远、他不断地思考如何才能跳出同期率的支配,他要找出一条新路,那就是民主。

3、剧中的“九叔”非常有特点。找出文中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写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

他是一个纯朴又带有封建思想的农民形像。他以毛泽东为骄傲。但又带有狭隘的小农思想。

4、剧中写毛泽东在圆明园像在思索什么,你认为他在想什么。

提示:可能回想中国的百年耻辱,想到中国在党的领导下,从此站起来了,历史将不会再重演,想到社会主义建设即将开始。

三、作业

《开国大典》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典礼、协商、汇集、宣布、电钮、瞻仰、旗帜、选举、领袖、徐徐上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写出课文梗概.。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4.领悟本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体会中国认人民对新中国的成了感到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板书课题,解题。(国家创建时举行的盛大典礼)

2、整体感知课文

(1)初读课文,思考课文的叙述顺序。并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2)再读课文,说说课文重点写了开国大典的哪几个盛大场面?

(3)画出文中让你感受最深的语句,在旁边标注上你自己的体会,想一想表达了人民怎样的感情。

(4)在组内讨论交流。

(5)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体会。

在品读了重点词句后练习有感情朗读。

(6)指导书写生字词。

3、精读课文,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大典开始,写了哪三件事?(学生快速默读、思考)

(2)大典进行中,哪些场面最让你感动?(边读边画、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同时进行批注感想

(4)指导朗读,表现出群众欢腾、热烈的场面。

(5)用同样的方法学习阅兵式部分。

(6)指名读课文第5段,画出文中描写阅兵式后,傍晚时天安门广场景色的句子。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

(“天安门广场上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只礼花陆续…………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让学生反复读这几句话,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句式整齐的西写作特点。这样生动的衬托了人们仍旧沉浸在开国大典的'喜悦气氛中,表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人的无比幸福的心情。)

(7)理解“光明充满整个北京城”的意思?想想本文的中心思想。

(8)学生听配乐朗读课文,回忆全文内容。

4、总结、扩展

(1)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试写出课文的梗概。

(2)仿照课文写出3个比喻句。

(3)阅读自读课文的《刻骨铭心的国耻》。

《开国大典》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学习排比句。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认识双关句。

2、提高阅读的速度和水平。

3、学习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3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

2、掌握课文大意,按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3、学习第一段,感受会场上喜庆的气氛。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

开国:建立新的国家;

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

大典:隆重的典礼。

3、根据课题提出疑问。

二、自学 要求:

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

1、试说课题意思。

2、分段:

(根据会场、典礼、阅兵、xx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阅读(第一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完成作业本第1、2题。

《开国大典》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和词语。

(二)结合课文,训练提高阅读速度,并养成边读边考虑的习惯。

(三)了解课文,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顺序,并依照这个顺序给课文分段,写出段落提纲。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读课文,了解课文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顺序。按课文叙述顺序分段,并列出段落提纲。

(二)结合课文,训练提高阅读速度,掌握一句一句读书的方法,并养成边读边考虑的习惯。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是什么日子吗?这一天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是我们国家的生日。从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做主人,过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一天,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今天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当时的盛况。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

(1)正确读生字。(提示学生注意区别檐与瞻的读音的不同)

(2)查字典,联系字义,记住字形。

“檐”指屋顶向旁伸出的`边沿局部。例如:房檐、廊檐等。课文中指天安门的“城楼檐下”,均与建筑物是木料有关,所以“檐”字左半部是“木”。

“瞻”往前或往上看的意思。课文中指三十万人一齐瞻仰徐徐上升的五星红旗。“瞻”字左半部是“目”。

“擎”上下结构,注意下面是“手”。“泽”注意右半部“”的下面是“”,而不是“丰”。)

2.检查学生读课文。

(三)听配乐朗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有概括的了解。

(四)学生默读课文,边默读,边考虑,准备讨论。

学生讨论:

1.课文是依照怎样的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盛况的?(课文是依照开国大典之前、大典进行中、大典结束这样的顺序布置资料的。大典进行中是全文的重点局部。这一局部又按大典进行程序写了三个内容,即:第一,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第二,五星红旗徐徐升起;第三,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写完这三件事,写阅兵式的盛况,再写天安门广场灯火辉煌,群众xxx的情况,最后写大典后光明充溢北京城。)

2.依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分段,并说出各段的主要内容。

3.列出段落提纲。(第1段:大典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第2段:从典礼开始到毛主席宣读公告为止。第3段:阅兵式盛况。第4段:天安门广场灯光辉煌的景象和群众xxx队伍的情况。第5段:大典结束后光明充溢整个北京城。)

(五)作业: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开国大典》教案篇6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一、了解注释的作用,培养学生借助注释阅读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默读的习惯。

二、培养学生热爱新中国,进一步体会准确的词语对文章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要让学生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尤其要注意典礼过程和群众局面的描写。在教学中要充沛注意运用注释,使学生体会到凭借注释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以此提高学生自读能力。由于本文是默读单元第一篇,所以要指导学生静下心来,根据要求专心致志地默读。

教学过程:

一、明确教学目标

1.齐读单元教学要求,教师简要讲析。

第二单元是默读单元。课文大多有注释,注释分题解、生字难词注音、释义和专有名词(人名、地名、事物和组织名称)解释三种。读注释可以协助读懂文章。本单元要求我们培养借助注释默读的习惯。

对照注释,读准字音,领会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掌握注释中的有关知识,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清楚地朗读课文,学习与继承革命保守。

2.明确默读要求,齐读课后训练题二。

默读要求:不动唇、不指读。

二、默读

1.不出声,不指读,默读全文,划出生字新词。

2.对照注释,再默读课文,凭借注释在生字上注音,并理解注释中的有关词语的含义。

补充:

检阅:高级首长亲临军队或群众队伍的面前,举行检验仪式。

肃静:严肃寂静。

秘书:掌握文书并协商机关或部门负责人处置日常工作的人员。

隆重:盛大庄重。

三、讲析

1.什么叫“开国大典”?本文课题是什么意思?

学习注①题解,明确本文记叙的是新中国诞生的情况。了解词语“开国”、“大典”的'含义。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大典:隆重的规模巨大的仪式。

2.本文题为《开国大典》,为什么不从“下午3点正”典礼开始写起?而要写典礼前与典礼后?

(1)引导学生将全文划分成“典礼前”、“典礼时”、“典礼后”三局部。

典礼前:一写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与者;二写会场的安排;三写群众入场。

典礼时(从“下午三时正”到“表示自身心里的欢喜和激动”):一写典礼(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的情景;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二写阅兵式(交代了检阅司令员和阅兵总指挥;受检阅的部队入场次序和情况;领袖和群众的热烈反响)。

典礼后:一写天安门广场群众xxx情景;二写光明充溢了整个北京城。

(2)对照注①中对“大典”的解释:隆重和规模巨大的仪式。请学生找出典礼前反映庆典这方面特点的句子,进行推荐,加深体会。

“人们手里擎着红旗——地点排列。”

“到了正午——像海上的波浪。”

“他们擎着灯——同志们万岁。”

“......”

(3)总结:这局部描写群众局面较多,目的是为了表示庆典的热烈气氛,表达人民对党和新中国的热爱。

四、安排作业

1.誊写词语,注意笔顺和间架结构:

容纳诞生肃静检阅率领瞻仰飘拂

迎风招展排山倒海五颜六色陆续协商

擎着秘书电钮聂容臻徐徐隆重

规模巨大盛况

2.圈划重点词语,体会正确的词语对表达课文意思的重要作用。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1.培养默读的习惯。

2.正确理解词语的含义,进一步体会准确的词语对文章表情达意的作用。

3.培养热爱新中国,珍惜新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培养默读习惯。

教学难点:

进一步体会准确的词语对文章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默读要求。

不动唇、不指读。

二、继续讲析课文

1.“开国大典”主要议程有几项?文章是如何净大典的议程与群众局面结合起来写的?

(1)让学生排出大典议程。

(2)让学生理解群众局面的描写与典礼议程结合起来写的好处。

(3)重点分析几个注释。

白山、黑水、大河

《开国大典》教案篇7

教学目的:

一,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结合理解课文,训练学生适当提高阅读的速度。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一,理解文章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二,训练学生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方法:

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点拨为辅。

教学用具:

电脑课件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爱党爱国之情。

2,理解含义教深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读一读:

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然后说说课文重点写了开国大典的哪几个场面?(典礼开始,毛主席宣读公告--阅兵式--群众_)

出示影片,提出问题:这是什么场面?(出示图片)

2,谈一谈:

看过影片,同学们一定有许多想法,请各小组讨论,然后选一个代表说出来,比比看,哪一组讲得?哪组同学最聪明?

3,找一找:

1)请找出文章中你最感兴趣的段落,说明理由。并有感情的朗读。

2)请找出文中含义较深的句子,谈出对句子的理解。(出示句子)

a“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怎么理解?没“站”起来之前是什么样子的?谁领导我们“站”起来的?

b“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传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怎么理解?“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什么?“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什么?“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指什么?

c“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怎么理解?“红流”指什么?“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何意?

4,再谈一谈:

刚才同学们谈得很好,能抓住文章中心。现在请同学们再看影片,结合刚才学习的课文内容,再深入谈谈你的看法。

5,背一背: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比一比。

三,复习巩固。

对照板书,总结中心。

四,布置作业。

继续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