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教案的过程也是我们备课的过程,一定要认真对待,教案写好了可以帮助教师准备好所需教学资源和教具,淘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孔子拜师》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孔子拜师》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读七个生字,会正确书写十二个字,正确读出“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体会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感悟人物形象。
2.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借助孔子名言及文中插图,用联系生活实际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人物的品行。
3.练习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激发学生对孔子与老子的崇敬以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孔子拜师的经过部分,带领学生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借助文章插图,用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同时感受人物的品行。
教学难点:
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借助文中插图,用联系生活实际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人物的品行。
三、教学策略
这篇课文从文题看,直接揭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文章紧紧围绕“拜”字,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了孔子为什么拜师,怎样拜师以及拜师后怎样学习的过程,这是一条贯穿全篇的主线。事情的经过部分又是围绕孔子与老子的对话展开的,这又出现一条辅线。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既要抓住主线体会孔子的品行,又要不放辅线,体会老子的品德。在文章结尾处进行小结,把两条线并拢,让学生体会先人品行的伟大。教学时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1.沿着作者行文思路,遵循学生阅读的规律,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文本对话。
2.借助孔子名言解读人物品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积累这些名言警句,并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要用自己的行动实践这些名言警句。真正落实积累与运用的目的,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学习中得以传承。
四、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直插行文思路
1.同学们,你能依据课件中的提示向大家介绍介绍这位人物吗?
出示课件:(孔子画像)
画上人物是( ),名叫( ),字( )。
他是( )时代的( )家。
他的代表著作是( )。
我知道他的一句名言是( )。
2.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于这个伟大人物的故事──孔子拜师。注意把“拜”字写准。
3.在这个故事里,“拜”字的意思是就是很有礼貌地请对方做老师。
4.还记得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吗?
总结:为何拜师、怎么拜师、怎样学习、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回顾整体,并引导学生在学习交流的基础上,运用已知,通过提示,整合对孔子的认知。借助课题中的关键字──“拜”字理清行文思路,既对主要人物有了初步感知,又理清了学习文章的思路。
(二)品析文本,感悟人物言行
1.学习第一部分:决意拜师。
(1)请同学们出声读一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孔子的行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虚心好学)从哪些内容感受到的?(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远近闻名)
(2)小结:同学们能够联系上下文进行学习。正因为孔子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才使他走上了拜师之路。你知道孔子名言中的哪句话能体现他的这种行为吗?
总结:学无止境。
(3)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决意拜师这段内容。
?设计意图】强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这一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感受人物形象。把孔子的语言和孔子的行为这两者进行了紧密的联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名言解读人物言行”的教学策略。
2.学习第二部分:洛阳拜师。
(1)请同学们默读这部分,边读边思考:“孔子是怎样拜师的?与老子见面时又是怎样的情景?”
?设计意图】借助默读思考内容,引导学生有层次地读书,既理清叙述层次又帮助学生明确了本段的重点内容。
(2)孔子的拜师路有着怎样的艰辛?在文中标画出相关词句。这些又让你有怎样的感触呢?(路途之遥,时间之长,行路之艰,求师之切)
出示课件: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小结:同学们抓住了“上千里、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终于”这些词语体会到孔子拜师的艰辛。抓住文中重点词语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感悟人物的品行。
(3)功夫不负有心人,历尽艰辛之后,孔子终于见到了自己的老师。这就是孔子和老子见面时的情景。同学们,请你们仔细观察人物的神态、动作。看看,哪位是孔子?哪位是老子?他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啊?(图中孔子弯腰行礼,态度恭敬;图中老子俯首弯背,态度谦和)
?设计意图】插图是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察,学生会先对两位人物有一个初步的感性了解,再引导他们回归到文本,研读对话内容,使学生逐渐明白,只有通过品读作者生动的文字,才能在我们的头脑中形成鲜活的画面。这样图文结合,旨在提升学生对两个人物品行的认识和理解。
(4)课文中写到了孔子在见到老子时他们之间的两组对话。圈一圈孔子的表现,想一想孔子在拜师时的态度是怎样的?(彬彬有礼:上前行礼、连忙、请、再次行礼;诚心诚意;执着求学)
(5)在孔子的治学名言中,哪些名言体现出了他这样的言行呢?(学无止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6)老子迎接孔子言行时,又是怎样的?(谦和有礼:迎候;喜悦)
(7)分角色朗读这两组对话,再现孔子和老子在相见时的情景。
?设计意图】联系前期了解到的孔子的治学名言,来解读人物的品行。再次运用“名言解读人物言行”的策略,帮助学生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再次感受到孔子确实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3.学习第三部分:认真求学。
(1)快速阅读第三自然段,圈画词语并交流在孔子向老子求学的过程中,他们各自有怎样的表现?(孔子很刻苦:每天、不离左右、随时;老子诲人不倦:毫无保留)
(2)请同学们两人一组配合朗读,读出对他们的敬佩。
?设计意图】通过圈画词语,使学生感悟到求学者的刻苦,传授者的无私,在孔子与老子身上都有着令人欣赏与敬佩的地方。在交流之后的朗读可以将理解与情感融入其中。引领孩子们读文入境,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悟。
(三)回归整体,评价人物品行
1.请同学们朗读最后一段,思考:通过学习孔子拜师的故事,你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谦和有礼、勤奋好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
2.全班齐读孔子名言。
出示课件: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小结:先人们的品行见证了他们的语言和思想,他们就是这样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后人,使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代代传承。
【设计意图】借助积累的孔子名言对人物进行评价,从而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悟。让孔子的人物形象走进孩子的心里。
(四)拓展延伸,引入综合性学习
1.小结:这篇课文通过一个小故事,让我们认识了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方面。
2.拓展延伸: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我们会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去感受其他方面的传统文化。如,精美的民间工艺,古老的民族艺术,独特的风俗习惯……让我们在本单元的课内课外学习中,继续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感受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
【设计意图】小结语既让学生认识了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又明确了古代名人的故事属于我们宝贵的中华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拓展延伸的内容则是引导孩子认识到传统文化形式多样,多姿多彩,激发孩子们对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进行了解的兴趣,实现课内外迁移,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迁移延伸,再去了解有关传统文化的名人与知识。
《孔子拜师》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体会人物的情感,弄清楚爸爸为什么让哥哥把信箱钥匙交给娃丽。
2、会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16课《信箱》。看看这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怎样一个故事?
二、自学
出示自学提纲:
1、哥哥、娃丽各是怎样对待这封信的?
2、爸爸为什么让哥哥把信箱钥匙交给娃丽?
3、你想对哥什提亚说些什么?
三、反馈
1、指名分段读课文。
2、逐一交流以上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相机进行朗读的训练与指导。尤其是对第三题的'处理要让学生说心里话,各抒己见,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锻炼其口头表达能力。)
四、总结
1、从这个故事中,你想到些什么?
2、再读你最喜欢的部分,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读中表达。
五、布置作业
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案点评:
这篇略读课文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内容引人入胜。一封被邮递员投错的信,哥哥哥什提亚把它丢在台阶上,妹妹娃丽却冒着风雪把信送到了收信人手中。这篇教学设计示例设计了一课时,主要以学生朗读课文为主,在反复朗读中去体会情感,把握内容。
探究活动
1、以小组为单位,自排课本剧表演。
2、以小组为单位,举行辩论会,针对哥哥与妹妹的不同表现,发表各自不同的观点。
小学三年级语文孔子拜师教案
《孔子拜师》教案篇3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认识“兼、仆”等7个生字。会写“闻、尘”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等14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教学重难点:
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叫孔子(板书:孔子)让我们随着这段录像一起走近孔子。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指名朗读这些词语:日夜兼程风尘仆仆纳闷风餐露宿毫无保留传授佩服。(注意读准加点字的字音)。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感知课文大意。说说课文讲了些什么。
三、研读感悟、总结
②读一读你画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同座听。
③班级交流读书感受。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①能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等14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③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教学重难点: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①认读、书写生字。
同桌交流记忆这些生字的方法。注意“丘”与“兵”的区别,“尘”上面“小”字的写法。然后练习写生字。
②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孔子、老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③引入:大家能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二、朗读感悟
①生自由练读。
②生读自己感受深刻的语句(提醒学生读好写孔子和老子交往时的态度的词语以及礼貌用语)。
③师引读。
三、演读感悟
①分小组演一演。
②推荐小组演一演,进一步加深对孔子、老子的.印象。
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先议论一下哪些字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写完后适当展示、指导。
读书汇报
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班内召开“我心中的孔子”和“我心中的老子”读书汇报会,从多方面介绍孔子和老子(鼓励学生引用孔子的名言)。
四、总结
孔子、老子是我国的大思想家,他们创立的儒家学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板书:
17、孔子拜师
远近文明风餐露宿
总觉不够日夜兼程学无止境
《孔子拜师》教案篇4
?孔子拜师》是关于孔子谦虚求学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作者描写了孔子去拜见老子,让老子成为他的老师的故事。在孔子去拜师的时候,孔子已经是远近闻名的学者了,但是他还孜孜不倦地努力求上进。在设计上这节课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孔子的言行中学习其谦虚的精神。
一.教学目的:
1. 欣赏文章中的简练句子。
2. 能够用自己的话句复述孔子拜师的故事。
3. 归纳总结孔子和老子的为人处世及求学上进的心态。
二.教学重难点:
1. 如何精要简练地把事情进行表达。
2. 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典型事例在表达文章时候的重要性及形象性。
三.教学过程:
1. 引入:多媒体引用老子的'名言警句。
2. 快速阅读:叫学生把文章读一遍,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孔子为什么要拜师?
(2)孔子与老子的一番话表明了孔子当时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孔子拜师这个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练习的设计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讨论方式,讨论的主要内容是:(1)把文章中的故事用自己的话语表述出来。
(2)讨论作者为什么要拜师。最后后叫学生起来把孔子为什么要拜师的原因及孔子的性格特征在同学面前说出来。为了让学生对孔子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可以布置学生回家上网搜索有关孔子的资料。反思方面,就是觉得学生对当时的情景难以想象。
《孔子拜师》教案篇5
一、揭示课题,质疑
1、出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齐读)
2、你们知道这两句话是谁说的吗?板书---孔子 齐读子第三声
3、你们了解他吗?是啊!孔子是我国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不仅在中国有广泛影响,在世界上也有较大影响。翻开书69页,读读有关孔子的资料、交流:读了资料,你们对孔子是不是有了更多的认识?
4、今天,我们要学习孔子拜师求学的一个故事 板书---拜师
孔子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孔子的文章 板书课题:孔子拜师
看这个拜字特别难写,看老师写
师:看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生1:孔子为什么要拜师?
生2:孔子拜师了有什么用?
师提醒:这也就是孔子为什么要拜师,倾听别人的发??
生3:孔子去哪里拜师?
生4:孔子向谁拜师?
(老师把学生提的`问题一一写在黑板上)
师:老师也有个问题他是怎样去拜师的?(板书)
三(7)班的孩子真会学习,读了课题提问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读题质疑,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二、初读课文,交流容易解决的问题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课文,如果在哪里发现了问题的答案就做个记号。
生自读,师在巡视中引导(老师发现有些同学在读的时候把自然段的序号标上了,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如果还没有标上的就标上吧。)
师:读课题时提了那么多的问题,哪个问题是你一眼就看出来的?
生1:向谁拜老子
师:老子又叫什么?
生:齐声老聃
师:读得真准。孔子又叫什么?
生:孔丘
师:还叫
生:仲尼
师:解释(仲尼是孔子的字,古时候,用名来称呼自己,用字来称呼别人,都是为了表示谦虚和礼貌。后来,人们把很有学问的人称为子。所以后人都尊称为他们老子和孔子。)
(出示课文插图)
师:你知道图中哪个是老子,哪个是孔子?你能从课文中找出依据来吗?
学生自读课文
生:那位鞠躬的就是孔子
学生读相关段落
师:还有哪个问题也一眼就看出来了?
生:孔子去哪儿拜师?去洛阳拜师
师追问:从哪儿出发?
生:从曲阜到洛阳
师:回到课文里再读读这两个地方。(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
读着读着,我们就解决了两个问题,读课题提问题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再次强调读题质疑的学习方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三、词语入手,体会孔子的不辞辛劳
师:那怎么拜师的你们找到了吗?在哪儿?
生:第二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用波浪线把孔子是怎样拜师的划出来。
学生自读自悟
指名交流
生1: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师:看看老师跟你们找的是不是一样。(出示第1句)
指名读,读准
师:读着这句话,哪几个词让你最感动,圈一圈
交流
生: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师:风餐露宿是什么意思
生:夜里人家睡觉了还在走
师:餐是什么意思?
生:吃
师:宿是什么意思?
生:住
师:那风餐露宿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还是不理解
师:露是露天的意思,合起来就是在风里吃饭在露天睡觉。像这样理解一个词语中的一个字就能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是一种非常好的办法。
(值得我们推广的解词的好方法)
同样的办法理解日夜兼程
师:轻轻地读这两个词,你仿佛看到孔子在什么时候赶路?
生1:白天、晚上
生2:中午
师:烈日当头,孔子也在赶路。把话说完整
生3:我仿佛看到孔子在下雪天赶路。
生4:我仿佛看到孔子每天都在赶路。
师:读着这两个词语,你又有什么感受?
生1:孔子很辛苦
生2:孔子很好学
师:请带着你的感受读
自由读指名读
师:你们知道曲阜到洛阳有多远吗?
出示地图,箭头指示感受远
谁再来读读
师: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也感受到了孔子的不容易,一起来读读
齐读第1句
师:孔子真不容易啊,走了几个月,终于走到了洛阳,课文中用了一个词写出了孔子历经了艰辛?
生:终于
师:还有哪个词
生:风尘仆仆
教师板书:风尘仆仆
师:可惜插图上没能画出孔子风尘仆仆的样子,你能根据这句话来猜猜孔子的样子吗?
生1:身上都是灰尘
生2:身上都是泥
生3:身上都是沙
师:孔子长途跋涉,身上都是沙、泥,很累的样子,你们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请把这个词写在插图旁边,注意仆是单人旁,不是提手旁。写好后同桌互相欣赏一下写的字,写得好的可以夸夸他。
(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的解词方法,在理解中穿插写字教学)
师:老师要问,孔子那么辛苦、风尘仆仆为什么要去拜师呢?从哪一段知道的?
生:第一段
师:读读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生:孔子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
师:渊博是什么意思呢?
生摇头表示不知
师:不知道该怎么做?
生:
师:是的,老师查了渊字,把字典上的意思拍了下来
出示3种注解:1、深水 2、深 3、姓
渊在这里应该是第几种意思呢?
生:第二种深
师:知道了渊的意思,那渊博是什么意思呢?
生:不深
听众哄笑
师:老师告诉大家,博是广大的意思。那渊博就是
生:深广
师:孔子的知识真的不够渊博?
生:不是,他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
师:闻名是什么意思?老师告诉大家,闻有2种意思:1、用鼻子闻 2、听
远近闻名是什么意思?
生:很远的地方、很近的地方都听说过他。
师:像这样理解词语中的一个字来理解真个词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
你们了解孔子吗?
生:了解
师:说说看
学生介绍
师:你的知识真丰富,你是从哪里了解到的?
生:资料袋里
师:打开课文后面的资料袋,自由地读一读
学生自读资料袋内容
师:读了资料袋的内容,你一定更佩服孔子了,再来读读第一段
齐读第一段
师:孔子已经很有名了,还要去拜师,什么呢?你还从哪里找到了?
生自读课文、交流
生:第二自然段中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师:你在生活中看到过学无止境的人吗?
生1:我的同桌英语很好了还在学习
生2:我的同桌数奥很好也仍然在学
师适时引导:生活中有没有看到过这样的人呢,比如爸爸、妈妈?
生:我爸爸还在学
追问:学什么呢?
生:不知道
台下哄笑
生2:爷爷还在学普通话
师:生活中,工作了还要学,爷爷奶奶还要上老年大学,用一个词就是学无止境
孔子就是这样学无止境的,拿出抽屉里的练习纸写下来,今天学到的词可以用一用
练习纸的内容为:
孔子__________,拜老子为师。
(以下词语可以选用哦!)
渊博 远近闻名 学无止境 风餐露宿 日夜兼程 风尘仆仆
交流:
生1:孔子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赶去洛阳,拜老子为师。
师:可以在中间加上所以,读一读
生修改读:孔子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所以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赶去洛阳,拜老子为师。
师:还有没有用的词语不一样的?
四、课堂小结,提示下节课的任务
师:看黑板,孔子就是这样学五止境,所以后来才成为伟大的文学家、教育家、思想家,直到现在,我们还要把他的思想展示给全世界的人看。除了孔子,还有哪个人也很伟大?
生:老子
师:下节课我们再来了解老子。
宣布下课
板书:
向谁学?
去哪里学?
孔子拜师 为什么学?
怎样学?
风尘仆仆
学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