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猫》教案优秀6篇

时间:2024-03-16 作者:Kris

通过编写的教案可以仔细审视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发现可能存在的不足和改进的空间,教案的编写帮助教师清晰地了解所要教授的知识点和技能,从而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下面是淘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小学语文《猫》教案优秀6篇,感谢您的参阅。

小学语文《猫》教案优秀6篇

小学语文《猫》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习作使学生明白读书有益的道理。

2、能把要推荐的一本书的名字、作者及推荐的原因写清楚。

3、培养学生评价与修改习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习作使学生明白读书有益的道理。

2、能把要推荐的一本书的名字、作者及推荐的原因写清楚。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评价与修改习作的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最喜欢的书是什么?请把这本书介绍给大家吧。

生畅所欲??

师:这次习作就是向大家推荐一本书。

板书:推荐一本书

?设计意图:在轻松的谈话中引入“书”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的欲望。】

二、明确要求。(出示课件2)

1、读习作要求,把握习作重点。

内容上:推荐一本喜欢的书。

2、思考,我们推荐哪些内容才能让别人接受呢?

生畅所欲言(出示课件3)

明确:可以推荐书的内容、推荐书中吸引人的情节或者推荐个性鲜明的人物等。

3、思考文章的写法:

板书:

写法上:写出书名、作者及推荐原因;写后读给大家听一听,评一评,再修改。

4、小结:

不管你怎样介绍,书名、作者及推荐的原因是一定要说清楚的。

?设计意图:明确要求是习作的第一步,只有读懂了要求,学生习作的时候才不至于跑题、偏题,这样也就是降低了写作难度。】

三、小组活动,交流选材。

将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大家:(出示课件4)

1、要介绍清楚书的栏目、内容。

2、要说清楚你的推荐理由。

3、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推荐自己的书,听的同学可以给他提问题或者意见。

4、评价他的介绍。注意是否说清楚了推荐的原因。

5、学生独立完成习作。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互相交流各自的书,实现组内资源共享,形成奇文共赏。组内交流,还给予每位学生一个口语交际展示的机会,在交流中完善学生的说话过程,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一个铺垫。】

四、交流收获,习作评改。(出示课件5)

1、请学生读读自己的习作,其他同学提出修改意见。

2、师:你们觉得他写得怎么样?哪一句话或是哪些词语用得好,用得准?是否写清了推荐的原因?你对他的书是否感兴趣?

(学生互评)

?设计意图: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评价,使学生在评价中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倾听,学会表达与交流,从而提高听说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结语。

让我们和书成为朋友,让我们在书的陪伴下快乐成长吧。

板书内容:

内容上:推荐一本书

推荐一本书写出书名、作者及推荐原因

写法上:

听一听,评一评,再修改

教学反思:

1、在这次习作教学中,我先提出习作的要求,让学生在要求的指引下读题,了解写作的目的,紧接着,我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让学生交流自己的作品,及时做出评价,并针对评价做出修改,这样的流程使学生的作品更加完善。

2、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小组活动的方式能最大程度照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让每个人都有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美中不足的是在“交流收获,习作评改”这个环节用的时间较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统筹安排时间,让每个教学环节都能清楚明了地展现。

小学语文《猫》教案篇2

【学习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对秋天的景象和勤劳的人们的喜爱、赞美之情。

3、喜欢秋天,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秋天。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是会写“波”、“浪”、“打”、“作”、“字”、“苹”、“丽”、“劳”八个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2、教学难点是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方法】

集中识字、表演朗读

【教学准备】

课文放大图片、“苹果”卡片

【教学目标】

1、能熟读课文,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基础好的同学能背诵课文。

2、会认课文“苹果”中的“图”、“梨”、“笼”、“颊”、“浪”、“梁”、“燃”、“勤”、“劳”八个生字。

3、初步感悟秋天的美好。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是熟读课文,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或背诵课文。

2、教学难点是初步感悟秋天的美好。

【教学方法】

合作识字,自主、合作朗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初读课文

板书课题,让学生自己读课文。

二、小组合作认读生字

出示“我会认”的词语,自由认读(可以下位置找伙伴合作完成)

三、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要示:把生字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2、教师检查读书情况,指导学生读正确。

3、自读、齐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4、仔细观察课文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秋天的图画是怎样的。

四、再读感悟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体会教师在朗读中表达的喜爱与赞美的情感。

2、学生自由读,一边读一边想象秋天的图画。

3、点拨重点词句,体会文章描写的美景。

4、比赛读,看谁读得美。

5、学生选读。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来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6、看着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秋天,再试着背诵。

五、集中识字

1、展示“苹果”卡片,让学生自由读,自我检查。

2、展示自我认读情况。

小学语文《猫》教案篇3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绸古道,还有那茫茫的大戈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长在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

2.看课题激疑: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读: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把生字新词标出,不理解的词用“?”划出,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自己解决不了的可提出来请教老师或同学。

二读: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所出现的三个问句并用“~~”标出。

(1)学生找出三个问句后全班交流。

(2)课件出示三个问句。

①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②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③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三读:默读课文,把找出的三个问句当成思考题,想一想,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吗?请边读书边思考边在文中做适当的批注,把解决不了的问题做个记号。

(1)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老师巡视、点拨。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初步感知,交流体会

(1)对这三个问题的理解,能从课文的字面上大体知道意思就可以了。

(2)指导学生初步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示范书写

(1)教师示范“疆”字,提醒学生注意相应笔画。“陷”的右下部不好写,注意与“滔、焰”区别。

(2)学生在写字本上抄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抓住“沉思”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白杨》这篇课文。请同学们想想“沉思”是什么意思?快速浏览课文,请找一找“沉思”这个词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用“Δ”号标出,想想“沉思”是什么意思?

二、抓“沉思”一词学习课文

(一)学习爸爸第一次沉思的内容。

1.默读1~4小节,想一想爸爸第一次是看到什么而陷入沉思。

2.课件展示,带学生入境。

出示课件:画面上展示茫茫的大戈壁荒无人烟、飞沙走石的情景,老师画外音:看!这就是车窗外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这就是铁路沿线的一行白杨树!(画面上出现一排挺直的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就在这时,兄妹俩的一番对话打断了他的沉思。

小学语文《猫》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3、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对神奇的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我们的印象中,冬天是一个万物萧条的季节,大地冰封,树木凋零,我们都穿上了厚厚的棉衣。这时候,我们都向往南方春天般的温暖,然而,很多人都在这严寒的冬季,赶往我国北方松花江畔的江城——吉林,这时的吉林气温已经降到了零下20-30摄氏度,是什么吸引着八方来客?

生:在这样的冰天雪地中有一种奇观——雾凇。

2、雾凇很美,它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并称为我国四大自然奇观,让我们一起走进吉林,感受这美丽奇特的雾凇吧!(播放录像)

它,像盎然怒放的银花,晶莹闪烁。

它,像高山上的雪莲,韵味浓郁。它,似梨花攀枝,洁白高雅,壮丽多娇。

它,像气势磅礴的落雪,把江城点缀得繁花似锦。

三九严寒,北国大地万木萧条,当走进祖国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二、探究成因

1、吉林雾凇的景观很美,它们争奇斗艳,独具魅力的风姿,是神州大地北国风光的景中之绝,看到这美丽的雾凇,你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吗?

生: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生:雾凇有什么特点?

生:雾凇是什么样子的?

生:为什么说雾凇是闻名全国的奇观?

生:我们这个地方是不是具备形成雾凇的条件?

师:看来大家有很多问题,很多同学想知道这么美的雾凇是如何形成的,可能还想知道在我们这个地方能不能形成雾凇,是吗?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课文哪句话告诉我们雾凇形成需要的条件?(课件显示问题)

2、你们找到答案了吗,谁来说说,雾淞是怎样形成的?

课件显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的条件吗?(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1)、吉林有“过于饱和的水汽”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

课件显示:“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松花江上的水汽是从哪里来的?

生:(读文中相关句子)

师: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照常理来说江面会怎么样?

生:结冰。

师:甚至有些地方冰很厚,能在上面开车。

师:为什么这一段反而不会结冰呢?(解释:虽然一年四季地表温度变化很大,但是地下或水下的温度一直是恒定的。无论冬夏始终保持在4摄氏度左右。)从水电站排出的水温度在四摄氏度左右,会不会结冰?

生:不会。

师:水库的水在四摄氏度,所以水流经市区的时候——

生: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2)、我们说过,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让我们来欣赏这夜晚的雾吧。

课件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师:水电站流出的水很多,那么水汽也应该很多了。哪些词能说明?

生:笼罩。

师:为什么?

生:十里长堤都被笼罩着了,很多。

师:真会读书,还有其他的吗?

生:淹没。

师:把树给“淹没”了,说明很多。

生:随风飘荡、涌。

师:从“涌”可以看出些什么?

生:水汽很多,已经饱和。

指导朗读:这些词语很形象地写出松花江畔水汽很多,雾气很浓。能否通过朗读把它们表达的意思表现出来呢?自己试试看。

①自由练读。

②指名读,反馈

(3)、通过同学们的朗读,老师深深地感受到松花江畔雾气很浓,但是,有雾气就能形成雾凇吗?世界的水利枢纽——我国的三峡水库同样有饱和的水汽,但在它附近为什么不能形成雾凇呢?(没有一定的低温)

吉林并不是我国最寒冷的地方,为什么其他更冷的地方没有雾凇呢?(没有饱和的水汽)

由此看来,雾凇的形成需要饱和的水汽和-30℃的严寒,两个条件,缺一不可。那么,我们徐州具备形成雾凇的条件吗?

生:不太具备,即使形成,也远不如吉林雾凇壮观

过渡:吉林既有饱和的水汽,又有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严寒,这是很难得的,所以吉林雾凇特别壮观,厚度能达到40—60毫米,远远超过5—10厘米的普通树挂的厚度。。如此壮观的雾凇,是不是一下就形成了呢?(当然不是)

3、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蒸腾的雾气受冷后凝成的冰晶把松针、柳枝裹了一层又一层,才能形成雾凇。它不是一时一刻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慢慢形成的过程,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1)你是从哪些词感受到它的慢的?

课件展示: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重点字词注上红色符号)

①镀:说明每一层都很薄,要形成壮观的雾凇需要很长时间。

②慢慢地:说明雾凇形成的速度慢。雾凇大约要经过八到十个小时才能形

③轻轻地:说明雾凇形成时轻柔无声。雾凇形成时人们正在熟睡,是察觉不到的,等到早上推开门一看,才发现一夜之间世界已是一片银装素裹。

④一层又一层:第一层的时候,好像在黑黑的树枝上撒了一层盐,继而盐一层层的撒得更多,到最后树木完全变得洁白通透了。

(2)假如把这三层意思用三句话来写:

男生读: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读:这蒸腾的雾气,轻轻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齐读:这蒸腾的雾气,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这样读。你感觉怎么样?(有一点罗嗦)

作者只用一句话,把雾气凝结时的情形写得既具体生动,又十分精炼。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

齐读: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这个过程就叫“凝结”)

4、同学们,就是这样,雾气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在这过程中,雾凇先是什么样的,慢慢变成什么样,最后又是什么样的?

出示填空:最初像,逐渐变成,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了。

银线——银条——银松雪柳:一夜之间松针柳枝有了变化,棵棵杨柳宛如玉枝垂挂,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晶莹多姿。这种渐变的过程也是一个美的过程。

5、指导朗读:这么美丽的雾凇原来是这样形成的啊,你能把这种缓慢的过程读出来吗?(出示第二小节,先自己试一试。)

指导:读这句话应该读出语气的变化,先是轻轻的,缓缓的,后来就变成欣喜的语气了。

师:谁再来试试?(指名读)

师:你觉得他哪些地方读美了,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指名回答然后再读)

6、过渡:雾凇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十里,形成的过程又如此奇妙美丽,难怪作者说它是…(闻名全国的奇观)

三、欣赏美景

1、板书:奇观

“奇观”是指什么样的景象?(少见的,稀罕的,壮美的)

让我们共同来欣赏这美丽的奇观吧!(出示课件)

2、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我们刚才看到的是什么?(树挂,也就是雾凇)多美的雾淞啊!文中是怎样形容雾凇的呢?

课件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你从这句话中哪儿感受到雾凇的美了?(课件变色: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雾凇有着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板书:洁白晶莹银光闪烁)那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十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奇观。

3、指导朗读

师:除了感受到雾凇很美,你还有什么收获?

师生齐读: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

师:十里长堤全都缀满了雾凇,我们来看看那是怎样的景象呢?(课件展示)

师:看,这种景象绵延数十里,你觉得雾凇除了美,还怎么样?

生:我觉得雾凇很多。

生:很壮观。

师:同学们再读一读,自己练练,怎样才能读出“壮观”?

师:哪位来试一下?(指名读)

师:你读得非常深情。谁能和他比一比。(指名读)

师:你读得更好,因为你很投入。

4、小结: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在那三九严寒,大地冰封的时候,松花江畔的雾凇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呀,让我们一起来读第一小节,再次感受它的美。(齐读)

过渡: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吉林雾凇的美丽、奇特、壮观,课文中还有哪个自然段也写了吉林雾凇的美丽、奇特、壮观呢?(第三节)

5、再来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相信你们也感受到了他的美。你能用一个成语赞美一下美丽的雾凇吗?

生:银装素裹、琼枝玉树、美不胜收、千姿百态、洁白晶莹、粉妆玉砌……

6、那漫步在松花江畔的人们又是怎么赞叹它的呢?(生回答)

课件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你怎么理解这句诗的?能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吗?

7、指导朗读:说得真好,让我们一起去漫步松花江畔,感受一下这如诗如画的美景吧。(练读第三节)

师:哪位来试一下?(指名读)

师:老师感受到你欣喜惊讶的感情了。让我们一齐来读。

小结:松花江畔的雾凇有的像盎然怒放的银花,有的像气势磅礴的落雪,有的像精美的艺术品,有的似烟似雾,真是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琼枝玉树、千姿百态……此时如果让你跟雾凇说一句话,你会说什么?

生1:你真美呀,像披着洁白的纱衣。

生2:雾凇形态各异,真神气呀!

生3:我真想亲眼看看你呀,美丽的雾凇。

四、课堂总结

1、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夜晚的雾和早晨的挂我们已经欣赏,近午时分由于气温上升,树上的雾凇纷纷落下,那落英缤纷的景象同样非常壮观。

2、1991年前江爷爷到吉林视察,恰逢雾凇奇景,让我们和江爷爷一起来欣赏这蔚为壮观的景象吧!(播放课件)

看,棵棵杨柳宛若玉枝垂挂,风情万种,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美丽多姿,垂柳青枝变成琼枝玉树,晶莹洁白,宛如人间仙境。

江爷爷观赏了这美丽动人的雾凇奇观后,欣然写下了这样的赞颂之词:

“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

1998年他又一次来到吉林,观赏了美丽动人的雾凇奇观后又赋诗一首:

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说出雾凇形成的过程)

生:我知道了……

五、作业超市

1、你能自主设计本课的作业吗?(指名回答)

2、建议作业:(出示课件)

必做:

(1)、摘抄好词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选择一段课文背诵。

选做,请选择一题,认真完成:

(4)、为《雾凇》编一段广告宣传词。

(5)、试着给课文中的插图配一段解说词。

(6)、我们祖国风景优美,资源丰富,名山胜水数不胜数,和吉林雾凇并称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的还有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等,希望大家回去阅读一些介绍祖国名胜的文章,课后和同学们一起来交流。.

板书设计:

22雾凇

晶莹洁白

银光闪烁

水汽——遇冷——凝结——奇观

千姿百态

琼枝玉树

小学语文《猫》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6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简单了解课文介绍的几种火车及它们的特点。

3.了解火车的发展成就,激发学生自豪感。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新词。

结合对课文内容理解,了解火车的演变历程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识字教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知道大家都喜欢听故事。关于火车的故事,(边说边板书课题)你们知道些什么呢?(学生畅所欲言)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火车的故事》你将会了解到更多关于火车的知识。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借助拼音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画出生字多读几遍。

2.检查识字情况。

齐读,分组读,抽读。

3.听老师范读,标出自然段,想想课文讲火车的什么故事。

三、结合插图,边读边想

1.自读第一、二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理解“飞驰而过”、可以播放火车疾驶而过的场景,也可以把自己的手当作火车,演示“飞驰而过”的样子。

2.读第三自然段,a.读了这个自然段,你了解了什么呢?

蒸汽机车(第二幅图上的车头就是蒸汽机车。它烧煤,从上面的烟囱冒出浓浓的黑烟

内燃机车(它烧汽油、柴油或煤油,不会产生多少烟。)

电力机车(老师出示图片并讲解:电力机车的车顶有电线。它行驶时下面是两根铁轨,上面靠电线提供能量。)

磁悬浮火车(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火车,速度快,接近普通飞机。这种火车只有中间一根铁轨,最特别的是:它是浮在轨道上的。第三幅图画的就是磁悬浮火车。它在日本、德国常见我国正在研制中。)

3.自读第四、五自然段,提出不懂的问题。

a.理解“夕发朝至”:“夕”是晚上,“发”是出发,“朝”指的早上,“至”是到来。谁能把词意思连起来说说?(晚上出发,早上就到了。)

b.爸爸还说了什么?

c.引导理解不懂的地方。

如:教师可以用简笔画,画出海面及山势的剖面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海拔”、青藏铁路指从青海到西藏高原的铁路,那里海拔特别高,平均超过400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地区,被称为‘世界屋脊’。

d.指导朗读,重点读好长句子:“我国正在…青藏铁路。”

4.读第六自然段。

你也想驾驶火车吗?你想驾驶什么样的火车呢?

小学语文《猫》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 11 个生字。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松鼠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

3.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积累语言。

4.引导学生能用较准确、生动的文字对某一动物的特点进行说明。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松鼠的特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和松鼠的有关知识。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课件播放松鼠影片,再现课文内容。

2.看了录像,你喜欢松鼠吗?为什么?

3.法国著名的博物学家布封也非常喜欢松鼠,在他的笔下,松鼠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中看一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检查字、词读音。注意读准“玲珑、苔藓、勉强、圆锥”等词语。

3.再读课文,整体感知。布封笔下的松鼠给你什么印象?

三、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1.这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也是一篇略读课文。阅读提示中提出了明确的学习要求,大家先读一读,勾一勾。(学生阅读勾画,教师相机提出建议。)

2.依据要求,师生共同制定学习目标。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松鼠?可以就你最感兴趣的某一部分绘制一幅图,给它起一个名称,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

(2)阅读课文,勾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段,并说说喜欢它们的原因,想想在表达上与《鲸》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3)从哪里可以看出作者对松鼠的喜爱?品读有关句子。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问题自学探究,再在四人小组内讨论交流,就不同意见进行磋商,并听取同学的独特见解。师生评议。

五、全班交流,突破重点

1.阅读文章,抓住要点。

引导学生从总体入手,在阅读中抓住文章的要点,知道文章说明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课文各段第一句点名了说明对象,即文章是从松鼠“外形漂亮”“行为乖巧”“性格驯良”三方面来具体说明的。)

2.探究本文与《鲸》在表达上的异同,本课的教学重点。

(1)设计下列句式引导学生归纳。

相同点之一:《松鼠》和《鲸》都用了xx的方法,例如 相同点之二:《松鼠》和《鲸》都xx,例如 xxx

……

(2)设计下列表格,引导学生比较。

不同之处

?松鼠》的举例

?鲸》的举例

3.再次阅读,总体感受,深入体会。

引导学生再次阅读,从总体上深入领会文章,鼓励学生以赏析的态度来深入理解文章,深化对“松鼠”的认识。

六、拓展延伸

在布封笔下,小松鼠善良可爱,大象温和憨厚,鸽子夫妇相亲相爱,具有人类的一切美好品质。这位著名的博物学家毕生从事博物学研究,用 40年时间写出了36册巨著《自然史》,如果同学们感兴趣,课后可以阅读《自然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