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风的教案推荐5篇

时间:2024-03-15 作者:Lonesome

在教案的编写中帮助教师提前准备好所需的教具、资料和活动,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趣味性,教案的详细设计可以让我们创设多样化的学习场景,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淘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有关风的教案推荐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有关风的教案推荐5篇

有关风的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能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认识植物世界;能通过查阅

书刊及其他信息源广泛了解植物知识;能针对不同的植物分

析植物体的各部分;学会从整体到部分观察植物的方法。

2、愿意与同学交流对植物的认识,体验到合作交流可

以更好的完成认知。

3、能指认植物的六大器官,认识到植物世界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对植物“身体”的组成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难点:概括、归纳植物体共同的特征。 教学准备:课件、各种植物的视频

教学过程:

一、课前体验,初步感悟

1、(出示课件小茶壶):这是一个小茶壶,看一看,

小茶壶是有几部分组成的?

(壶盖、壶身、壶嘴、壶把)

2、(出示课件):这只小的身体是由哪几部

分组成的?

(头、胸、腹三部分,头上一对触角,胸部六条腿)

3、师:那么,植物的身体是由几部分组成的?今天我

们就来研究植物的“身体”。

(板书课题:植物的身体)

二、课中体验,探索求知:

1、师:老师这里有一段视频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教师出示视频片段,让学生观察。)

2、学生谈观察后的体会,认识到植物世界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

3、教师出示课件:地球上的植物,目前人们已知的大约有30多万种。

4、去户外观察植物需要准备些什么呢?

(1)观察前要想好观察什么,观察时要认真、细致。

(2)可以借助工具来测量,要按一定的顺序,别忘了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3)注意保护好植物。

2、教师出示实物:辣椒的植株,让学生观察,提醒学生观察时要认真、仔细。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完整的植物,这是什么植物?下面小组观察讨论。

教师出示问题:

(1)植物的身体可以分为那几个部分?

(2)指说各个部分。

(3)小组讨论植物身体的构成。

师小结:这棵辣椒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你还见过那些植物具有这六种器官?

4、教师出示其它绿色植物的图片,师:对,(出示课件):像向日葵、凤仙花、辣椒、苹果树这样的植物,它们

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板书)

5、师:在植物的王国里,有许许多多的成员,是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由这六部分构成的呢?

6、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7、汇报结果。

8、教师小结:常见植物的“身体”一般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这六个部分,有的植物在某段时间可同时看到;有的植物由于各部分分别出现,不能同时看到;也有某些植物没有根、茎、或不开花、不结果。这需要大家平时要多注意观察。

(教师出示苔藓、蕨类植物图片)

苔藓植物有两个器官,分别是:茎,叶。

蕨类植物有三个器官,分别是:根,茎,叶。 藻类植物有一个器官,无根,茎,叶的分化。实际上藻体就是一个简单的叶。

9、今天我们了解了植物的身体结构,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植物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呢?(学生讨论、交流)

10、教师小结:植物可以给人类提供食物,可以美化环境,为人类呼吸提供氧气等,我们吃的食物,住的房子,用

的家具都离不开植物,保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三、课后拓展

1、通过我们今天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你感觉自己表现如何?

2、课后制定一份观察计划,继续对植物进行研究。 板书设计:

1、植物的身体

根 茎 叶 花 果实种子 第四课时 植物的根和茎

教学目标:

1. 观察多种植物的根和茎,了解它们的作用。

2. 能完成植物根和茎的实验,并做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重点:知道植物根和茎的作用是什么。

教学难点:怎样用实验去证明植物根和茎的作用。 教学准备:

师备:多种多样带根的植物、一株新采集的特别是根部分完好的小植物、一个能够装进所采集的植物的根的试管、水、少量食用油、一个滴管。

生备:一段新采集的植物的枝条(上有叶),一把小刀,少量已染色的水,两个纸杯。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知道植物制造食物需要的水和养分怎样进入植物体内、怎样到达植物身体的各部分呢?”

二、探究内容:

1. 引导学生做出解释。

根从土壤里吸收水和养分,茎把水和养分输送到植物身体的各部分。

2. 了解常见的植物都有根和茎。

3. 想办法用实验证明根具有吸收水和养分的作用,茎有向叶输送水的作用。

(1)引导学生提出种种方法。

(2)选择和教材上的实验相近的方法,进行具体研究。 ?选择什么样的植物做实验?

?用什么容器装水容易看到实验现象?

?怎样知道容器内的水是不是减少了?

?怎样防止容器内的水蒸发?

(3)设计实验证明

根部吸收的水和养分通过茎输送到叶上时,可提问:

?有什么简便方法能够帮助我们看到植物的茎确实具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平时我们看到植物缺水叶子会变蔫,根据这一点我们能想出什么方法证明植物的茎有输送水的作用?

有关风的教案篇2

设计背景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学瑰宝,是我国灿烂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具有语言优美精炼、想象丰富新奇、韵律朗朗上口、情感动人心魄、哲理深刻入微等特点,而3—13岁是人生记忆力最好年龄,从小让孩子接触古诗,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让孩子们在对古诗的'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增加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加强幼儿对语言的鉴赏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

活动目标

1、喜欢朗读古诗《咏鹅》,并能用动作表演诗歌内容,初步培养幼儿古诗诵读的兴趣。

2、初步了解大白鹅的外形特征。

重点难点

喜欢朗读古诗《咏鹅》,并能用动作表演诗歌内容,激发幼儿诵读古诗的兴趣。

活动准备

录音机、白鹅叫声录音带、《咏鹅》朗读带、音乐带,自制正在游泳的大白鹅图片,课前事先画好的“小河”。

活动过程

(一)听一听,猜一猜。

1、放白鹅叫声录音带,请幼儿猜一猜是什么动物。(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2、出示大白鹅的图片。(事先把图片贴在黑板上,再用一张白纸遮住,以此设置悬念,进一步激发幼儿兴趣)。

(二)看一看,说一说,学一学。

1、引导幼儿观察大白鹅的外形特征并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1)鹅的羽毛是什么颜色的?

(2)大白鹅的脖子长得怎么样呢?(长长的)

(3)这只大白鹅伸着长长的脖子向着天空在唱歌呢,我们听一听它是怎样唱的。(放白鹅叫声)

(4)我们也来学一学白鹅唱歌吧。带领幼儿模仿动作,伸长脖子学白鹅叫声。(引出诗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4)大白鹅最喜欢游泳,它是怎样游泳的呢?(引导幼儿用双手模拟划水的动作,引出诗句“白毛浮绿水”)

(5)大白鹅小脚的颜色真漂亮,是什么颜色的呀?(红色)那么大白鹅游泳时脚又是怎么用力的呀?请幼儿自主创编动作,然后集体模仿(引出诗句“红掌拨清波”)。

(三)听一听,读一读。

1、放《咏鹅》朗读带,幼儿欣赏。

2、教师有感情配乐朗读,边读边模拟动作表现古诗内容。

3、教读两次。第一次拍节奏读,第二次边读边模拟动作。

4、跟读一次。放录音朗读带,幼儿边跟读边用动作表演。

(四)音乐游戏:快乐的大白鹅

1、放音乐歌曲《咏鹅》。

2、教师带领幼儿扮演大白鹅,边听音乐边表演,来到“小河”里尽情的嬉水玩耍。

有关风的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能提出与病毒相关的问题;

2、会查阅与病毒相关的书刊和其信息源

3、能制作有关病毒的剪贴报.

4、会用多种形式表达、交流研究的方法和结果。

学生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经过几年科学课程的学习,对科学这一门课已经比较了解和熟悉,由于科学课上学习的内容非常贴近日常生活,所以大部分学生仍然对学习科学充满浓厚兴趣,能够比较主动地去学习,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都比较好。但是也有一小部分同学认为,科学课不需要进行考试,思想上不够重视,所以总是抱着一种可学可不学的态度,上课不认真、实验不做以及不按老师要求完成练习等情况还是会出现。

教学内容:

(1)交流有病毒引起的疾病及预防措施

(2)探究病毒是怎样的一类生物

(3)制作有关病毒的剪贴报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教师提问:关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你知道些什么?如何预防呢?

2、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二)、猜想假设

1、流感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2.学生讨论,指名回答。

(三)、制定方案

1.教师讲解.

(四)、展示交流

2.狂犬病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3.脊髓灰质炎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4.麻疹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五)展示交流

5. 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

6. 学生讨论后,教师讲解.

拓展延伸(网上学习)

1、教师讲述:关于病毒,你还知道些什么?请回去以后在网上自主学习。

2、学生交流学习收获和体会。

3、课后作业:

(1)回去查资料,了解人类与病毒的抗争史.

(2)利用作文、图画或画报的形式,说一说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第二课 细 菌

教学目的:

1、 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2、 使学生了解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具准备:显微镜,三种类型的细菌的永久涂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出示醋和小孩得痢疾的图片)

师:哪位同学闻一闻这是什么调味料?再看看图片上的小孩怎么会得痢疾? 生:是醋;小孩的痢疾是由细菌引起的。

(二)猜想假设

师:一提起细菌,许多同学会立刻想到细菌可使人患病,使食物腐败变质。想到这些,许多人都会皱起眉头,心里感到害怕甚至于很讨厌细菌。事实果真全都如此吗?

(三)制定方案

的确,细菌无处不在,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识“庐山”真面目呢?怎样才能观察到细菌呢?下面请同学们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玻片标本。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各自的观察结果。

(由演示实验入手,发挥高倍显微镜的作用,巡视并注意指导高倍镜的使用方法。对显微镜使用方法不熟练的同学进行个别指导。)

(四)实施探究

师:通过显微镜的观察你发现了细菌有几种形态?

生:细菌的形态有圆球状的、杆(棒)状的、螺旋(弯曲)状的。

师:从形态上看,细菌可以分为三种:球菌、杆菌、螺旋菌。

师:是单细胞的还是多细胞的?

生:是单细胞。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学过的植物细胞在结构是什么样的?

生: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师:你所观察到的细菌有细胞核吗?

生:没有。

生:有细胞核但不完整。

(使用多媒体展示植物细胞和细菌细胞的结构图,观察比较得出细菌的结构,细菌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有一个不成形的细胞核。有些有鞭毛、有的有荚膜,有些细菌在一定的条件下,细胞里面形成一个椭圆形的休眠体,叫芽孢,芽孢有保护作用。)

(拿出一小碗馊米饭让前排的学生闻)

(五)展示交流

师:谁知道米饭为什么会变味?估计夏季在室温下米饭多长时间会变味?

生:因为米饭中有细菌,细菌繁殖速度快。一天的时间米饭会变味。

师:同学们再想一想,那么,细菌为何会生活在米饭中?

生:因为米饭有营养。

生:因为米饭里有糖。

生:因为细菌也是生物,也要吃食物,也要消化。

师:米饭变馊是细菌作用繁殖的结果。大家想想,植物细胞的数目是怎样增多的? 生:细胞分裂。

师:细菌的细胞也可以进行细胞分裂,也就是一个细菌分裂成两个细菌。

(通过多媒体展示细菌的横向分裂过程,如果环境条件适宜,细菌20多分钟就可以分裂一次。按照这样的速度来推算,一个细菌一昼夜可以繁殖72代,共繁殖出40多万亿亿个细菌,折合重量达4000吨。)

生:现实生活中细菌能繁殖这样多吗?

师:不可能。细菌的生殖对环境条件的依赖性很强。温度、湿度、营养物质等条件时刻都在发生变化,外界条件不可能持续地满足细菌生殖对环境的要求。

生:流行性感冒传播速度快是不是因为细菌大量繁殖的结果?

师: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你问得真好,说明你的思路很开阔,能把我们所学的知识与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生活中有许多的问题都能用生物学知识解释,所以我们学习生物学知识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但我要说流行性感冒有的是由细菌引起的,有的是由病毒引起的。 生:病毒不是细菌,冬天细菌繁殖也这么快吗?

生:不快。

师;同样是细菌,冬天和夏天繁殖速度为何不同呢?

生:因为,细菌的繁殖需要一定的温度。

生:在夏天为什么腌肉、罐头能长时间地保存?

生:腌肉中盐分比较多,不利于细菌的生长和繁殖,所以腌肉可长时间的保存。罐头经过高温消毒灭菌的,而且是密封的,没有氧气细菌无法繁殖。

师:我们家庭中使用的冰箱就是通过降低温度抑制细菌的繁殖,从而延长食物的保存时间。 师:大家回忆一下绿色植物的营养方式是什么?

生:自养。

师:(展示水绵图)大家想想细菌和水绵的营养方式是否一样?

生:不一样,水绵能进行光合作用,而细菌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是靠摄取现成的营养来生活。

师:同样是摄取营养,痢疾杆菌生活在人体肠道引起痢疾,枯草杆菌却使枯草腐烂,如果将两者的生活环境改变一下,那么它们是否还能生存?

生:能,因为细菌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生:能,因为细菌适应环境能力强。

师:不能,因为痢疾杆菌只能寄生在生物体内,而枯草杆菌只能寄生在死了的生物体内。 师:枯草杆菌生活在动植物遗体中并获得营养,我们称之为腐生。现在,同学们总结一下细菌包括哪两种异养方式?

生:寄生、腐生。

师:细菌用手摸不着,用眼看不见,我们无法了解它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但是同学们真的很聪明,一想到身边的有关细菌的例子,就能理解细菌的生活习性,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 师:每年地球上都有大量的动植物死亡,每时每刻都产生出大量的尸体、枯枝落叶和粪便垃圾。可是地球并没有像我们想像那样“垃圾”堆积如山,想一想,这些东西最终都到哪里去了呢?

生:地球上一些细菌和真菌都能分解动植物的遗体、遗物。

师:一提到细菌就感到害怕和厌烦。这种观点全面吗?

生:不全面。

师:现在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细菌和人类的关系呢?

生:细菌对我们是有好处的,比如,有些细菌能帮我们清垃圾,乳酸菌能制酸牛奶,醋酸杆菌能制醋。

生:枯草杆菌能分解枯草。

生:我认为细菌多数还是有害的,如大肠杆菌能使人得肠道病,痢疾杆菌使人得痢疾????

第三课 馒头发霉了

教学目标:

1、用显微镜观察物体上的霉,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物体发霉的基本条件。*

2、了解霉菌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的方法。

教学准备:

发霉的馒头、显微镜。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认识和观察馒头或其他物体上的霉及其形态。

学生用眼去观察馒头上的霉,观察没是什么样子。引导学生回忆以前见过的霉。 知道学生用显微镜观察霉的形态。

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话好图,并对颜色进行描述。

二、猜想假设

2了解霉的功与过

让学生了解人类对霉的利用,然后指出没给人类和动物带来的危害。

描述抗生素的诞生情况。

三、制定方案

3探究合适霉生长的环境条件。

根据生活中物体发霉的事例,推测物体在什么条件下会发霉。

交代实验的方法,每个小组选择不同的的条件进行对比实验。

四、实施探究

4了解防止事物发霉和物体发霉的办法几依据。

夏天食物最容易发霉,大人们一般怎么做防止事物的发霉。

五、展示交流

指导学生认识真空包装防止事物发霉。

指导学生认识太阳晒防止物品发霉。

指导学生认识利用干燥剂方式食品的发霉。

六、拓展创新

电冰箱能保鲜食物,是什么原因?

物体在什么环境下容易发霉。

第四课 食用菌

教学目标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2.知道单细胞真菌的结构。

3.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

4.了解识别有毒蘑菇的有关知识.

5.了解蘑菇生长需要的条件.

.教学过程

一. 提出问题

让学生思考:蘑菇是在什么样的环境里生活?( 真菌适于生活在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

观察蘑菇.

二. 蘑菇分为哪几部分?(地下菌丝, 菌丝,柄, 菌褶,菌盖. )

是怎样吸收营养的?

三.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有哪些?

四. 如何识别有毒蘑菇?( 毒蘑菇与食用蘑菇,在形态特征上往往只有很微小的差异,不少种类还需要借助于显微镜观察其孢子的大小、颜色、表面特征,并参阅有关的科学资料进行核对,才能确定是否有毒。

二、猜想假设

有的人认为,毒蘑菇色泽鲜艳,外形美观,具有麻、辣、酸、苦的味道,有的毒蘑菇有乳汁,毒蘑菇子实体受伤后伤面变色。这些经验有其可取之处,但也不是任何一种毒蘑菇都具有这样的特征。例如,多种牛肝菌的伤面常常变色,松乳菇具有乳汁,然而它们都是味道鲜美的食用菌,有些毒蘑菇吃起来味道也是很鲜美的。

有人说毒蘑菇能使银器变黑,毒蘑菇不容易生蛆长虫,这些说法都是不确切的。事实上,很多种毒蘑菇遇到银器并不变黑,有毒的豹斑毒伞往往会生蛆长虫。

三、制定方案

总之,要想用一两个性状来概括蘑菇是否有毒,目前还做不到。因此,在野外采集食用蘑菇时,一定要细心辨别。对于不能识别的蘑菇,应该向当地有经验的群众请教。

四、实施探究

观察与思考

1.腐烂柑橘皮上的青霉呈青绿色,长有孢子的菌丝看上去呈扫帚状;面包片上的曲霉呈黄、黑、褐或绿色,长有孢子的菌丝看上去呈放射状。青霉和曲霉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多细胞真菌,菌体是由菌丝构成的,它们都能产生孢子。

2.在夏季或秋季的清晨或雨后,在潮湿的树干或草地上容易采到蘑菇。这说明真菌适于生活在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

3.霉菌和蘑菇都是真菌,在营养方式上的共同特点是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从中获得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

五、展示交流

.霉菌是靠孢子进行繁殖的,孢子很轻,可以在空气中飘荡。夏天,受潮的粮食、衣物或皮

有关风的教案篇4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乘法、笔算乘法。

教材内容安排如下表:

本单元的口算乘法主要包括两项内容,第一项内容是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它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第二项内容是估算,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它是在学生学过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和掌握了乘法的基本口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估算的基础。教材先安排口算,在扩大学生的口算范围的同时,为学生学习新的估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做好必要的准备。并且,在估算和笔算教学活动中,又可以进一步巩固口算。这样,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本单元的笔算乘法的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接着,编排进位的,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需要进位的笔算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

本单元加强了“解决问题”的教学。首先,把计算内容都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如送报纸(送信)、估座位、购书等。让学生在现实问题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计算方法。然后,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有意义的、联系生活的情境材料,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是十分有利的。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5、在计算过程培养学生的情感与,使他们养成认真审题、书写整洁、仔细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完善学生对计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使学生掌握口算、估算和列竖式计算的方法。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1、引导学生利用以有经验进行知识的迁移,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习计算方法。

2、在学习中,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空间,让学生主动探索,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亲自感悟和体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重视口算和估算能力的发展,逐步形成技能。

4、重视对两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方法的回顾和整理,培养学生总结

和归纳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

8课时。

1、口算乘法。 3课时

2、笔算乘法。 4课时

3、整理和复习。 1课时

?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乘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8页例1、做一做,练习十四第1~4题。

教学目标: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幻灯片;把练习十四第2题制成香蕉形的口算卡片。注意补充相关的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题,如:32×20、13×300。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口算下面各题。

40×4 60×5 30×3 300×7 200×8

12×4 24×2 13×3 32×3 11×5

自己选两题,说一说口算方法。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提出问题。

(1)运用多媒体课件幻灯片呈现邮递员送报纸、送信的情景。

(2)请学生提出问题。

(3)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择需要用整十、整百数解决的问题,可以是与教材上完全相同的问题,也可以是不同的。

例如:“邮递员工作10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

“工作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

2.探讨口算方法。

(1)请学生思考、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算式:

300×10 300×30

(2)小组讨论:怎样想出得数?

(3)各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4)评价。

对于学生想出的方法,尽可能板书在黑板上,方便全体同学了解不同方法的口算过程。

例如:300×10 300×9+300=2700+300=3000

100×10×3=1000×3=3000

300×30 3×3=9→300×3=900→300×30=9000

300×10×3=9000

教师点评每一种方法,强化学生对口算方法和过程的了解。同时,用点评的方式给学生以表扬、鼓励,增强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信心。

3.尝试解决问题。

(1)请学生运用口算方法解决其余的问题。比如:“工作10天,要送多少封信?”“工作30天,要送多少封信?”

(2)组织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让学生在交流中品尝学习的乐趣。

4.探讨新的口算方法。

(1)出示:42×10 23×30 14×200

请学生思考,讨论怎样算?

(2)组织交流,并由教师评价每种方法。

学生可能会出现多种方法。例如:42×10→42个10→420;

42×10→40×10+2×10→420……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口算方法,再次体验成功。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升

1.完成教科书第58页“做一做”中的8道题。

(1)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

结合订正过程,有意识地选择两、三道题让学生说一说口算过程。[]

(2)引导学生总结,发现规律。

结合“做一做”中的口算,引导学生总结口算方法,发现规律。

2.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

开始做题前,提出:看哪一组的每个小朋友都能全做对。

完成后,集体订正。对全体都对的小组给予表扬,奖励小红旗一面。

3.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十四第3、4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和小伙伴交流讨论。教师注意巡视,及时参与学生的讨论。

在学生完成后,请几位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4.游戏。

贴出香蕉形口算卡片,组织学生做“摘香蕉”游戏。说明游戏规则:谁算对卡片上的题,就把香蕉摘下来。

最后,比一比哪一组摘的香蕉多。让学生体验收获的喜悦。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高

请学生谈收获。

有关风的教案篇5

目标:

⒈能听辨家里熟悉的声音,尝试表达声音的来源。

⒉能根据声音大胆猜测谁在干什么,感受早晨家庭成员忙碌的情景。

⒊对周围的声音感兴趣,提高对声音的敏感度。

准备:

⒈可互动的ppt:各种声音(闹钟的声音,盥洗的声音,做早餐的声音,洗衣机和吸尘器工作的声音,马路上各类车子的声音,刹车的声音);小班早操的音乐。

⒉了解家庭成员早晨经常做的事情,并和家人一起听听做这些事情所发出的声音。

过程:

一、进入情景,倾听早晨起床时的声音

师(出示图一:一幢房子和太阳升起以及闹钟):早上太阳公公出来了,天亮了。(播放闹钟声音)这是什么声音?它告诉我能该干什么了?

小结:对,闹钟响了,它告诉我们该起床了。瞧,宝宝起床了!

二、听辨家里熟悉的声音

??逐一听辨熟悉的声音

⒈看画面听辨声音。

师:宝宝来到卫生间门口(图片:爸爸上厕所;宝宝洗手;妈妈刷牙),听到了一些声音。

⑴如厕时的声音。

师:这是什么声音?

师:对,这是马桶冲水的声音,上完厕所之后要记得冲马桶哦。

⑵洗手时的声音。

师:听到了什么声音呢?(模仿动作)

师:上完厕所要洗手,细菌洗光光。

⑶刷牙时的声音。

师:这又是什么声音啊?(模仿动作)

师:这是刷牙的声音,每天早晚刷牙才不会有蛀牙哦。

⑷洗脸时的声音。

师:你还听到了什么声音?(模仿动作)

师:这是洗脸时拧毛巾的声音。

小结:啊,这么多声音,有冲马桶、洗手的声音,有刷牙洗脸的声音。

??幼儿听辨组合的声音

⒈听辨声音

师:咦!厨房里也传来了忙碌的声音。(播放厨房里组合的声音)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

⑴切菜。

师:菜刀切菜“笃笃笃”,它把小菜切的细细的。

⑵炒菜。

师:铲子烧菜“刷刷刷”,小菜烧熟了,味道正正好。

⑶洗碗。

师:饭碗碰撞“叮叮叮”,小碗洗干净了,准备开饭了!

师:(出示图3并小结)原来妈妈和奶奶在做香喷喷的早饭呢!

⒉模仿动作。

师:我们也给娃娃做饭了,一起来试试吧!

(幼儿模仿动作:按住小菜切切切,握住小铲抄抄炒,拿起小碗洗洗洗)

小结:早上吃好了早饭身体才能棒棒的哦!

??听辨相似的声音。

⒈听辨声音。

师:(出示洗衣机和吸尘器图片)这是什么?

⑴播放洗衣机工作的声音

师:听听,这是洗衣机还是吸尘器发出的声音?洗衣机什么时候会发出这样的声音?

师:洗衣机“隆隆”转,它能把衣服洗得干干净净。

⑵播放吸尘器工作的声音

师:这又是谁发出的声音呢?它和洗衣机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一样呢?吸尘器呼呼呼开来开去是干什么呀?

师:吸尘器把灰尘吸走了,家里就干干净净啦!

小结:(出示图4):妈妈在用洗衣机洗衣服,爸爸在用吸尘器打扫卫生。早上,家里的声音可真多,忙碌的一天开始了!

三、拓展想象周围的声音

⒈感受马路上各种交通工具的声音。

师:爸爸要送宝宝去幼儿园了。(播放马路上各种交通工具的声音)宝宝们听到了什么声音?(汽车、电瓶车自行车、摩托车、大卡车、救护车、警车)

⒉感受幼儿园的声音。

师:(播放刹车声音,出示图5:幼儿园门口的图片)宝宝到哪里了?幼儿园。听,这是什么声音?(播放小班早操音乐,幼儿跟随音乐活动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