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的事迹材料7篇

时间:2024-07-29 作者:dopmitopy

优秀的事迹材料可以唤起人们内心的正能量,鼓舞人们面对挑战、迎接未来,详细了解事件的背景、原因和结果,是写事迹材料的前提,只有准确了解才能写出有力的文章,以下是淘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团队的事迹材料7篇,供大家参考。

团队的事迹材料7篇

团队的事迹材料篇1

“疫情就命令、抗疫就是战斗、党员就是先锋”!

县委、县政府号令:全体党员下沉社区开展疫情联防联控,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走,到抗疫前线去!”县供销社党组成员阮树斌闻令即动,第一时间到土井社区报到,临危受命,勇挑重担,用责任和担当为战区居民的生命和健康筑牢最后一道防线。

作为县供销社党组成员,参与疫情防控人员的口罩、酒精、消毒液需要筹备,县直单位居家党员干部下沉社区领取任务和民主街6个路口值守需要督办,部门需要协调,住户需要排查,防区需要消毒,卡口需要值守......这就是阮树斌的战斗!饿了有方便面,困了有帐篷,一天一天,风雨无阻。

“阮主任,这多路口要守,人员不够怎么办?”“同志,请问你们谁负责?我们不能出门生活物资怎么办?”“我家老人的药用完了怎么办?”“我家水管子破了需要修怎么办?”......作为土井社区重点封闭管理的小区,三星家园是一个开放式小区,四通八达,进出口多,人员复杂,防控难度大。阮树斌接到任务后,迅速组建党员突击队和志愿服务队,制定防控措施,落实岗位责任,将“抗疫党员突击队”的红旗插在小区内。鲜红的旗帜映入居民的眼帘,“快看,那不是供销社的阮主任吗?”“来了就好!来了就好!”有几个认识阮树斌的居民在自家阳台上高兴的喊道。恐慌之际,焦急的人们找到了组织,看到了希望,平复了心理。

“路口全部封堵,保留一个出口,禁止人员进出”“党员负责消毒、排查,消毒要道边到角,排查要不漏一户一人”“志愿者负责宣传、劝阻、代购,做好排查台账”“干部负责住户的包保和卡口值守”“建立三星家园微信群,发布信息、倾听民声,心理疏导、代购物资”......针对防控措施和应急救助,阮树斌都用心思考、用心做好。“我们要理解支持,积极配合”“我们不出去,呆在家里不添乱”,小区居民看在眼里,明在心里。

“柔性服务、硬性防控”!截止目前,该小区共排查登记350户1048名人,全部落实一日两查,一户多包,没有发生一起传染,没有发生一起投诉,民主街6个卡口也没有发生一起纠纷。

战“疫”还在进行,“疫情不销,战斗不止”!风风火火、急急忙忙的阮树斌率领着一群逆行者们依坚守在抗“疫”的前沿阵地,他们把岗位当战场,视居民为亲人,用党性守护堡垒,用爱心温暖民心,发扬供销人的“扁担精神”,用实际行动彰显了共产党人的使命和担当。

团队的事迹材料篇2

疫情面前,党员当先!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关键时期,总有一种人始终站在最前列、冲在第一线,用实际行动扛起“为群众筑起疫情防控安全线”的使命担当,让党旗在疫情防控斗争中高高飘扬,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共产党员。某某镇派出所教导员台德祥正是这样一名代表,在疫情防控一线中,他始终冲在前面,履行着一名基层民警、一名共产党员的职责,全力维护某某社会安全稳定,当好人民群众的安全守护者。

迅速行动,他是疫情防控的“急先锋”

1月22日下午,某某镇召开疫情排查动员会。会后,台德祥立即召集全体干警,迅速传达会议精神,并安排民警利用有效的信息查询资源,提供技术支持,全力做好配合。春节前后,外出务工返乡人员持续增加,疫情防控形势越发严峻。台德祥主动放弃了与年过七旬的父母春节团聚的机会,面对家人的担心,他说,“警情就是命令,我是一名基层民警,也是一名共产党员。关键时刻,共产党员要顶得上,党员干部要敢担当!”他这样说的,也这样做了。春节期间,他带领全所民警一起坚守岗位,在全镇范围开展人员排查,他自己也坚持做到每天与镇村干部和卫生院医务人员一起走村入户,开展“五个一”活动,为某某某某返乡人员每人每天测量体温两次,确保身体各项体征平稳。同时,讲清利害,纾解情绪,做好对象户的思想教育工作。

广泛宣传,他是一线战斗的“主心骨”

为配合镇指挥部做好疫情宣传巡查工作,台德祥专门从所里抽出一辆警车作为镇指挥部专门宣传用车。他本人亲自出马,与镇指挥部工作人员一道每天到各村宣传开展“五个一”、“六小六起来”活动,指导各村在小路口合理设置劝返点。同时,利用宣传车在全镇范围不间断巡逻,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目前已向群众劝导简办或取消白宴喜宴16家。1月29日下午,接到县指挥部通知,称有人在长集高速出口驾驶某某车辆下道,不听劝阻,执意要到某某走亲戚。台德祥立即带领民警与卫生院医生一起赶到现场,经了解,某某省宜昌市鲁某驾车带一家三口准备到某某镇元圩村村民周某芝家拜年。鲁某对民警的劝阻非常不理解不配合,拒不接受劝返。台德祥让现场医生为鲁某一家人测量体温,同时向其宣传非常时期疫情防控法律政策,告知周某芝和鲁某若引起不良后果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劝说,最终将鲁某一家三口人成功劝返,消除了不安全因素。

严查违法,他是群众安全的“守护者”

紧抓重点区域防疫,台德祥带领派出所民警配合镇、村干部对镇内两家农贸市场实行“一日一消毒”,督促镇内三家宾馆做好消毒及记录工作,加强巡查力度,对不符合营业要求的明珠宾馆及ktv、930大酒店及宾馆进行了强制关停。同时,他多次召开全体民、辅警会议,传达县公安局有关会议精神,认真组织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确保防疫期间涉及妨害公务、阻碍执行职务、寻衅滋事、传播虚假信息类警情得到快速有效处置,保证全镇境内疫情防控工作紧张有序,社会秩序稳定。

团队的事迹材料篇3

黄泽东,男,21岁,汉族,共青团员,中医执业助理医师。看到新冠肺炎疫情加重后,主动参与市中区疫情防控志愿服务。他不怕危险和困难,自愿申请到路途远、人流和车流量大的黄河湖高速路口开展体温检测、车辆信息登记。在志愿服务中他认真负责,勤于思考,发现并指出个别工作人员在使用电子体温枪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向所在服务点反映,促进了电子体温枪的正确规范使用。

他先后在黄河湖高速路口、白马高速路口、乐贤街道高坝电厂、邱家嘴农贸市场开展体温检测、疫情防控知识宣传,服务时长102小时,检测车辆360台,检测人员3000多人。

他说:“新时代青年,应该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

团队的事迹材料篇4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面对汹涌而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作为一名党员和疾控战线的老兵,我准备好了直面挑战,坚决打赢疫情防控战。接到防控指令积极走在防控前沿,做流调,摸底数,进村入户哪里都有自己防控的身影。

当好疫情监控“哨兵”:高速测温检查站积极冲向前,带领四人组成检查组开展测温排查,第一天测温排查近7000人次,当天组织11人分三组24小时不间断检测,随后共继续组织人员44人,编制11组分三个班次轮流上岗值班,加强抽调人员防护和工作开展流程及安全培训及时上岗。按指令做好疫情源头输入第一岗哨的检测哨兵工作职责,确保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到2月10日止共测体温41890人次,过往车辆30150台次。

做好疫情防控“联络兵”:高速检查站处在疫情输入的第一关口,突发状况多,直面事件多,如何及时解决好存在的问题,让疫情控制流程顺畅,及时把信息汇报给各级领导、指挥部,加强各项工作的联络和协调。不分昼夜,手机和各种信息的铃声就是自己的工作指令。制订所需表格四种,详细记录各种信息。汇报请示,各种信息和数字规范准确及时的汇总传递上报。

保障供给的“运输兵”:高速检查站监测任务中,防护消杀用品消耗较大,确保工作人员安全和疫区归来车辆的消杀及时所需用品,每天随时保障供给。根据每天的检查量,统筹合理供应防护消杀用品配送以及疫区归来人员的留观转运等工作,转院留观转运29人次,转运工作到深夜,有时半夜到凌晨,从不拖延默默工作,顺利完成每次任务。

团队的事迹材料篇5

2020年这场来势凶险的病毒疫情,打乱了人们原有正常的工作、学习与生活。我县中小学原计划2月9日(正月十六)的正常开学被迫延期,各中小学校“停课不停学”,至2月10开始组织学生开展网上在线学习。如何指导中小学生搞好居家学习与生活,已成为目前中小学教育者面临的新挑战。

教科室负责人周丹主任在朋友圈上传“抗疫情·中小学生心理防护宝典”,提供了疫情期间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心理困境与疏解方法,为疫情防控局势下学生居家学习生活给予了正确指导;不仅如此,周主任还在全县网上教学开始前,组建初中语文教研群,为后期教师们开展网上授课的答疑解惑做好充分准备。

教研室初中英语教研员陈晓群自制授课视频,给英语教师网上教学提供范例;初中历史教研员刘辉将精选的适用教学资源上传学科教研群,并对网上教学给予了相关教学建议;初中化学教研员宋永华、小学英语教研员孔娟娟将学科教学资源上传至朋友圈,供老师们参考借鉴。教研员在疫情防控特殊时期,对网上教学的指导,得到了教师们的普遍认可,有教师在反馈中称道:“……这些指导来的太及时了!”

团队的事迹材料篇6

她是一名党员志愿者,她是一名基层党员干部,她是新临社区党总支书记,她的名字叫葛巍,是一名85年的基层党员干部。值农历新春佳节,席卷而来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打破了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为了加强疫情的防控工作,保障辖区居民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从大年初一开始,葛巍书记就一直带领社区人员在一线积极开展防控疫情工作。取消休假,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一忙就是一整天,没时间吃饭是经常的事,实在饿了就是简单的方便面一泡。

因疫情紧张,她每天在所管的辖区里不知道要走上几个来回,对居民一遍一遍的宣传,一天下来脚肿嗓哑的。因一直处在一线,怕回家不安全,就把她的儿子送到奶奶家,儿子也才10岁,经常打电话问妈妈什么时候回来,一向坚强的葛书记,红了眼眶。此时的她也想回家陪陪儿子,但是心中的信念告诉她,此时社区的居民很需要她。挂了电话,葛书记又投入到了防疫工作当中。

她不分昼夜坚守岗位,奔波在各小区的“战场”上,接到上级有关部门给的武汉返新人员名单,她冲锋陷阵,第一时间走进疑似人员的家中,事无巨细的询问情况,亲自给他们量体温,讲述在家隔离重要注意事项,每天必进入疑似人员家中,仔细掌握情况。有些居家隔离人员急需新鲜蔬菜和生活必需品时,主动帮助购买,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在社区防疫工作站点上,她的身影从未消失过,主动发放宣传单,主动送出爱心口罩,主动排查所有疑似人员信息。

团队的事迹材料篇7

**县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是山东省“青年文明号”集体、**县防治“非典”工作先进集体、**县“巾帼岗位”、**县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现有工作人员15人,平均年龄31岁。他们忠于职守,乐于奉献,团结向上,情系病员,作为活跃在**东部地区急诊急救战线上的生力军,不论是重大交通事故,还是其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生龙活虎、紧张忙碌的身影,被人们誉为一群“流动的白衣天使”。在创建省级“青年文明号”活动中,他们以优质高效的工作服务于人民,以精湛的`医疗技术取信于人民,取得了显著的人才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获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一、统一认识,上下一心,保障落实 规范创新

二、明确目标,真抓实干,规范服务,营造氛围

青年文明号创建活动只有紧紧围绕“培养青年人才”这个主题,全面实施“青年文明号”、“人民健康卫士”联动,使广大青年在参与创建的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技能、道德素养,才能得到青年的广泛欢迎和热情参与。

为使急诊科青年医务人员积极参与“青年文明号”的创建活动,树立争当青年岗位能手的意识,急诊科青年文明号积极开展护理技能比武、院内岗位轮转、知识讲座等活动,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技能。扎实有效的开展了以“六个一”优质服务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创建氛围,引导广大青年立足本职工作,开展优质服务,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有力地弘扬了行业新风,树立了良好行业形象,提高了群众对医院的满意度。

三、健全制度,有效管理,不断推动,树立形象

青年文明号创建活动,以青年为主体,以倡导职业文明为核心,以行业管理规范为标准,以科学管理为手段,以岗位建设、岗位创优为重点,具有行业规范的管理标准和考核要求,操作性很强。为了确保创建活动的质量,医院根据《“青年文明号”“青年岗位能手”管理办法》等编印了医院创建青年文明号活动管理手册、“青年文明号”规章制度和“青年文明号”信用公约誓言等,使创建活动管理更趋规范。

争创“青年文明号”活动的开展,不仅创造了一流的岗位文明、岗位技能与岗位效益,也大大提升了团员青年的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有效的推动了我院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展开。急诊科青年志愿者,每年都与磁窑镇团委联合,开展上门为孤寡老人服务,“助残日”义诊等一系列深受社区居民欢迎的活动。青年文明号集体与困难青年结对,开展“三扶四送”活动,(即“扶志、扶资、扶技”,“送政策、送信息、送岗位、送项目”),为困难青年提供实实在在地帮助。通过这些活动,也进一步增强了急诊科青年文明号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树立了团员青年务实、奉献的社会新形象。

四、不畏艰险,真情奉献,回报社会,保障健康

该院院地处**西部,远离县城,且与大型企业比邻,其业务范围涵盖九个乡镇。同“京福”高速、“106”国道、“京沪铁路”等多条交通干线彼此交错,重大交通事故经常发生。急诊科团员青年在每一次的急诊抢救中,都是不畏艰险,敢于奉献。

急诊科担负着西部地区的“120”出诊及接诊等任务,琐碎繁杂,每天出诊要在10多次以上,是抢救各类交通事故、工矿事故、群体食物中毒及其他各类急危重病人的绿色生命通道,值班人员经常冲刺在危险的前沿。“精诚所致,金石为开”,近年来,急诊科救治重度有机磷中毒不下上百例,抢救成功率达90%以上。

急诊科于2005年被烟台团市委授予“市级青年文明号”称号;2006年被团省委授予“省级青年文明号”称号;2007年被县人事局、卫生局授予“先进科室”称号;2008年被团省委授予“省级青年文明号”称号。2009年被团省委授予“省级青年文明号”称号。2010年被团省委授予“省级青年文明号”称号。2011年被团省委授予“省级青年文明号”称号。1人被评为“全市传染病防制工作先进个人”。2人被评为“全县卫生工作先进个人”。1人被评为“全县卫生工作优秀护士”。

总之,在创建省级青年文明号活动中,急诊科全体同志始终牢记“青年文明号”创建活动的意义和宗旨,以全国青年文明号信用公约为行动指南,围绕医院中心工作开展创建活动,使青年文明号岗位明确目标、激发动力、改革创新,在医院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中很好地起到了排头兵的作用,在救死扶伤的第一线,默默地无私奉献着,以自己的优质服务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取得了上级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和辖区群众的普遍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