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调研报告7篇

时间:2024-07-11 作者:Kris

对于调研报告,写作者必须要遵照上级的命令,制定出简单可实施的调研计划,调研报告的书面表达要力求简明扼要,同时保留必要的详实信息,以下是淘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调研报告7篇,供大家参考。

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调研报告7篇

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调研报告篇1

克服疫情影响,推进脱贫攻坚,关键是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落实好分区分级精准防控策略。疫情严重的地区,在重点搞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可以创新工作方式,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没有疫情或疫情较轻的地区,不能有缓一缓、等一等的思想,要绷紧弦、加把劲,集中精力加快推进脱贫攻坚。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贫困群众增加收入、摆脱贫困的重要途径。当前,要把优先支持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摆在更加重要位置。据统计,2019年全国有2729万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在外务工,这些家庭三分之二左右的收入来自外出务工。现在因为疫情,一些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受到影响,就会减少收入,必须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大对贫困人口的就业帮扶力度。要支持扶贫龙头企业、扶贫车间尽快复工,在企业复工复产、重大项目开工、物流体系建设等方面优先吸纳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劳务输出地和输入地加强精准对接,帮助贫困劳动力尽快有序返岗,多措并举为贫困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夯实就业底盘。

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要千方百计解决扶贫产业恢复生产面临的困难,为复工复产创造有利条件。既要注重“清淤”,切实解决扶贫农畜牧产品滞销问题,组织好产销对接,开展消费扶贫行动,利用互联网拓宽销售渠道,多渠道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又要促进“活血”,用好产业帮扶资金和扶贫小额信贷政策,促进扶贫产业持续发展,不断增强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疫情面前,各级干部更要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多做雪中送炭的实事。要切实做好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因疫致贫人口的帮扶,及时落实兜底保障等帮扶措施,不断增强贫困群众克服困难、摆脱贫困的信心,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调研报告篇2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受疫情影响,贫困劳动力输出、扶贫产品销售、扶贫项目开工等扶贫领域的经济活动都会不同程度受损,但是,通过政策保障、资金支持、工作力量充实等帮扶举措的综合运用和精准实施,如期“交账”是完全有能力有条件实现的。

但是,如果底数不清、情况不明、数字不准,就匆忙“交账”,那么交出来的扶贫账也是一笔糊涂账、昧心账。“交账”不难,但是如何交出一笔标准不降、时间不延的清楚账、明白账、满意账,就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党员领导干部下一番绣花功夫,扎实开展好“交账”前的“盘账”程序,确保脱贫路上不漏一人一户、不掺一滴水分。

“交账”前“盘账”是必备的也是必要的。脱贫攻坚战已来到冲刺收官阶段,主战场已拿下,但是剩下的零星“山头”和“堡垒”都是贫中贫、困中困,需要由决定性成就向全面胜利发起全面冲锋。就因为是扫尾时刻、零星突击、胜利在望,有的地方和领导干部思想松弛了、懈怠了、麻痹了。思想上松一寸,行动上就会滑一尺。有的贫困县帽子刚摘没几天就开始“怕冷”了,帮扶队伍也撤了,扶持政策也下了,让脱贫成果“摇摇欲坠”;有的眼看贫困队伍中成员越走越少、交账的时间越来越近,心里开始发慌了、着急了,于是采取“囫囵吞枣”“数字脱贫”等一些“技术手段”,以期尽快交差;反之,有的剩余贫困人口不多就开始盲目乐观起来,工作力量开始转移了……这些都应该引起足够的关注和警觉,否则,脱贫进度和成效都会大打折扣。

“盘账”必须盘出成效和成果。要运用多种途径和手段获取准确信息,综合研判盘真账、真盘账。可以由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和纪检部门进行严督实导,常态化督查巡查和专项整治相结合,查实查清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的整体情况;可以多听多看媒体信息和声音,找到扶贫领域的短板和不足以及负面信息,破解“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境;可以“一竿子插到底”直达基层、直面群众,听听群众的感受和所求所需,群众说好,扶贫政策才是真的好,群众说行,脱贫效果才是真的行。

“盘账”不能一“盘”了之。找到症结所在,接下来就是靶向施策。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的困难境遇都是一样的,但是造成贫困的因素是互有不同。各地和党员干部面对难啃之骨,要拿出“一户一策”“一村一策”“一县一策”的良药与秘方,进行精准打击,定点消除。把脱贫攻坚中“贫中贫、困中困”的欠账、“挂羊头卖狗肉”的假账、“功在一时、害在千秋”的赊账都盘清、算准、消实,交出一本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满意账。

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调研报告篇3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走进川蜀大地,绿色的山、绿色的树、绿色的产业,蓝天、碧水、净土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坚持以创新培育动能,坚持以协调增添后劲,坚持以绿色夯实本底,坚持以开放拓展空间,坚持以共享释放红利,在攻坚克难中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谱写了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绿色成为了全面小康的幸福底色。无论是乡村振兴、产业蝶变,还是城市形态提升,不管是一片彩林的启示、一座矿山的转身,还是一池莲塘的诞生,都离不开绿色这抹底色……在“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大型主题采访报道四川行活动记者镜头下,绿色发展都是小康路上绕不过的话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绿色是幸福底色。

绿色发展——绿色成为小康路上的引航灯。让蓝天更多,让碧水更清澈。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作为地处长江上游的四川,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事关全局的重要位置来抓,明确提出要以的决心肩负起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大使命,让绿色成为小康路上的引航灯。小康生活,除了吃饱穿暖,还要让大伙脸上有笑容、心里有快乐。就这个意义上说,全面小康的建设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更是生态的发展,只有良好的生态才能夯实全面小康基础。一路走、一路听、一路看,透过媒体记者用笔端、镜头、话筒,在川蜀大地这片土地上,绿意盎然的美景令记者啧啧称赞,巴中市南江县正直镇长滩村曾经是一介贫困村,在走向全面小康路上,当地把绿色发展融入全面小康全过程,发展绿色产业,使过去环境脏乱的贫困村成为了如今的4a级景区,这里有独特的彩林景观、有绿色的乡村旅游、有良好的生态文化,绿水青山成为走向全面小康路上的一座座金山银山。实践表明,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让乡村资本、人口、产业、项目聚合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不断聚集的发展要素让既有生态资源转型升级,进入越美越富、越富越美的良性循环。

生态优先——绿色为全面小康注入新力量。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良好生态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体现。衡量小康社会的指标是多方面的,既包括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素质、生活质量,也包括社会分配结构、社会秩序、生态文明建设等多方面的内容。只有绿色生态的小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康。生态文明建设在全面小康中占有相关重要的位置,关乎全面小康的幸福底色。翻开四川生态文明建设清单,一个个数字,一项项指标,都彰显出全面小康路上的绿色力量,在媒体记者镜头中,巴山蜀水,山清水秀,景色绝美,这里风景好、产业好、人也好……正如记者在广安华蓥市双河街道双桥村看到的高顶山矿山公园、在遂宁市船山区看到的圣莲岛城市公园那样,当地群众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发展理念,在绿水青山中找到更加美好的未来,生态优先激发出全面小康路上的一江春水。不管是双桥村人高顶山矿山公园、还是圣莲岛的城市公园,都用生动实践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打造出有四川特色的生态经济样本,吸引着媒体记者的眼球,让记者感受到群众切身的幸福感。守护绿水青山共建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四川,四川正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在绿水青山中找到更加美好的未来,为全面建成小康注入绿色力量。“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绿色是底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条路上,四川各地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念,让青山、绿水、蓝天成为了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事实证明,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绿水青山需要你我来守护,美丽四川需要大家来建设。一行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我们要积极参与、携手前行,凝聚生态共识、汇聚环保力量、共绘美丽画卷,答好绿色这道“必选题”,让绿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幸福底色。

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调研报告篇4

处理好“鱼”与“渔”的关系。“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经过多年的扶贫工作,贫困人口总量减少,但都是贫中贫、困中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目前已脱贫的地区和人口中,有的产业基础比较薄弱,有的家庭收入基础比较薄弱,致贫返贫风险还很高。因此,要进一步摸清底数,逐户逐人进行分析研判,找准致贫“症结”,开好治贫“药方”。同时,结合地方和个人的特点,推进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多样化举措,施之以策、授之以渔,增强脱贫动能,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处理好“缓”和“急”的关系。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又遇新冠疫情突袭而至。战疫既是战贫的“附加题”,更是“必答题”,要始终坚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线作战”。疫情严重的地区,在重点搞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统筹推进脱贫攻坚;疫情较轻的地区,集中精力加快推进脱贫攻坚,抓好贫困人口的复工复耕,尽可能减少疫情带来的影响。惊涛骇浪从容渡,越是艰险越向前。疫情防控是特殊考验,脱贫攻坚是时代使命,相信在党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下,打赢脱贫攻坚战曙光就在眼前。

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调研报告篇5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百年目标就是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20年全部贫困县摘帽,贫困村要实现脱贫,贫困人口要迈入全面小康。扶贫攻坚目前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中心工作,也是一项政治工作。

目前,精准扶贫工作已进入关键时期,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关系十八大确定的战略目标的能否实现。同时,脱贫攻坚战也是具有特殊意义的民心工程,是提升群众工作能力的重要平台,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把党和政府的深切关怀传递给贫困群众,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在扶贫帮困中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新宁县地处湘西南山区,自然资源贫乏,经济水平差,产业薄弱,贫困人口多,贫困发生率高,扶贫攻坚任务重、时间紧、难度大。新宁县召开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工作部署会,吹响了扶贫攻坚的号角,详细分解了工作安排,分配了具体任务,细致了每一项工作目标,真正做到了精细管理、准扶贫。

脱贫攻坚要敢打硬仗更要做好细活,在扶贫工作中突出精准,做好做细就是为了保质,就是要求我们干部在扶贫攻坚工作中做到认真细致,认真做好“一对一”帮扶。每一个村屯、每一个农户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并且往往会因时而变,稍不注意,我们干部进村入户取得的数据就会与实际情况存偏差,就会影响到我们对贫困户的情况作出误判,影响到人们对整个村整个乡镇的扶贫工作形势作出错误判断,进而对我们整扶贫攻坚工作带来影响。这就需要我们的干部要会做细活,能做好细活。依靠自身的优势力量,真正为民找到致贫根源,找出脱贫致富门路,加快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短板,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调研报告篇6

如何贯彻落实好省委扶贫工作会议精神,我认为要把握好精、准、实三个字。

作为我本人,我决心结合工作实际,下基层、访贫困,投身扶贫开发一线,在我们确定的28个三农调查点和11个三农联系点中的选择贫困户实施帮扶行动,搞好调查研究,抓好正反两方面典型,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一手材料和依据。

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调研报告篇7

以初心立信心,任尔东西南北风。疫情狂风骤雨的时候,党和国家迎难而上,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挺身而出,一个个红色堡垒固若金汤、一面面党旗高高飘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疫情这场“大考”,我们答得顽强且坚定。没有什么能阻止中国行稳致远、继续前行的脚步,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誓言铮铮,初心不改。正因为今年只剩下300天,对打赢脱贫攻坚战,我们绝对不松劲、不懈怠、不停顿,那些“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硬骨头,定要举全国之力、全国之智,战旗猎猎,不胜不还。

以磨砺炼韧劲,放使干霄战风雨。“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温室虽好,只能生长娇花;温水虽适,只会困死青蛙。党的干部应是夙兴夜寐,实干兴邦的。在前进道路上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今年的疫情考验算是一个,也正是这样的考验让党员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浴火淬炼,加速成长。仅仅月余,疫情前线那些摘下口罩带着血痕的昔日稚嫩的脸,俨然配上了沉静的成熟表情;一份份来自火线的入党申请,带着“红”的热烈和“绿”的青春。疫情防控中,贫困地区基层干部更展现出较强的战斗力,他们日常是“扶贫队”,拉起来就是战疫队。他们既在疫情防控中稳定民心,保障群众生活;又在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变化时,响应号召,抓住时间节点和工作重点,关注劳动力外出务工、扶贫产品销售、帮扶工作等最易产生问题和困难的工作上想办法、找出路。

以科技助奋斗,好风凭借力。目前,农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深度贫困地区贫困村通宽带比例达到98%,科技扶贫有了更多的硬件支持。科技成果与地区自然资源、发展需求和群众诉求有机结合起来,应运而生的蔬菜大礼包按需投放对口地区、微信助力花农卖花、餐厅歇业时期的服务员转岗成为临时外送员、网上招聘会面试会、空中学生课堂,信息的交流、需求的交换,让虚拟世界的云产业蓬勃地发展在现实世界中。相比“送米”“撒钱”等简单直接的做法,科技扶贫不受地区限制、能更敏锐高效地利用大数据寻找脱贫的路子,精准施策、定向脱贫,产业、产品、技术有了去处,外界的需求尽快得到了满足,两相欢喜。科技扶贫,因为对知识的需求,也使得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得到了空前提升。

以宣传感民心,万众一心共进退。在疫情最严峻的时候,各级各部门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利用手机、电视、led流动屏、走字屏等常见的载体,做好防疫宣传,稳定民心;逍遥文稿整理,而在脱贫攻坚再动员、再部署的阶段,线上线下宣传依然要发挥传达领袖指令,鼓舞士气的作用。只有获得民众理解和支持,民心所向,对标对表,统一步调,复工复产,才会在今年剩下的10个月里让奋斗之花越开越艳,既定目标不偏不倚,所有愿景一一实现,取得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双胜利。